【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48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八佾篇第三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今译]

子夏问孔子道:“‘可爱的笑脸真是美呀,美丽的眼睛流转得媚呀,洁白的质地上画着鲜艳的画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洁白的质地,然后才能画画。”子夏说:“先有仁德,再有礼的吧?”孔子说:“能给我启发的是卜商呀!从今以后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注释]

①巧笑:美好的笑容。 倩:(qiàn)美丽。 兮:助词。啊,呀。 盼:眼珠转动。 绚:有文彩,绚丽多彩。“巧笑”二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素以为绚兮”,不见于现在通行的《毛诗》,可能是佚句。


②绘事后素:“绘事”,画画。“后”,后于,在……之后。“素”,白底子。意思是说: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一说,女子先用素粉敷面,然后才用胭脂、青黛等着色。


③起:启发。 商:卜商,即子夏。


[导读]

对于《诗经》中的三句诗,孔子及其弟子子夏做了层层深入的理解:孔子抓住“素以为绚兮”一句,认为它说出了绘画的原理: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反过来说,一切最新最美的图画,总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成。所以,素乃是一切色彩的基础或底色。


而聪明的子夏脑子里灵机一动:那么礼仪不也是根植于仁德的土壤吗?人不是先有了仁德的涵养,然后才表现在待人接物的外在礼仪上吗?


[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三句诗都来自于《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里对美女最生动的描绘。后面还有一个“素以为绚兮”。子夏问老师,这三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啊?


这子夏问得有意思。我们都知道这三句是什么意思啊,子夏还问。不就是形容美女眼波流转,暗送秋波好看吗?这子夏,他是在逗老师,跟老师开个玩笑吗?


其实,孔门弟子读书,常常会把《诗经》附会一下。子夏问的,其实是问老师这三句后面有没有别的寓意啊?他是这样的一个问法。


孔子的回答是,绘事后素。即素宜为绚。只有在素白的底子上,才能画上鲜艳的色彩。而子夏,倒也是真有悟性啊,他马上把绘画技艺问题上升到了“礼”的价值问题,来了一句,礼后乎?人生眩目多彩,可是丰富的人生的背后,是什么?是礼,是规矩。礼后乎?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潜台词,就是礼的背后,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这又回到我们学过的林放问“礼之本”的问题。


我们生活中,常常能遇到一类人,请客吃饭,对客人彬彬有礼,走路要让一让,喝酒吃菜也要让一让,说话客客气气。但是他一转过身来对服务员讲话,就特别粗暴。这是什么?这是他知道礼仪,但他不知道礼仪的背后是什么。他不懂礼仪背后的本质:尊重。


很多人,会尊重自己圈子里熟悉的人,但从来不懂得尊重陌生人。当一个人不知道尊重陌生人,或者对尊重陌生人和尊重熟悉的人不一样的时候,实际上,他对熟悉的人的尊重,就变成了一副人格面具。礼,只是他的面具,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尊重人,应该对熟悉的人,对陌生的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仁德,是礼仪的根本。礼在后,仁德在前。有了仁德,礼仪就不仅仅是对熟人了,对服务员,对任何一个陌生人都一样。


陶渊明给自己的两个儿子,雇了一个仆人。还给他两个儿子交代,你们要对他好,为什么呢?他也是人家的儿子。你们是我的儿子,所以我不愿意让你们受苦,所以我找个人伺候你。但是你要对他好,因为他也是别人家的儿子,他也有父亲,他的父亲也会心疼他的。


陶渊明这么做就叫:仁者,一视同仁。


你对服务员吆三喝四的时候,你想到过他们,也是别人家的儿子、女儿吗?


所以,子夏问“礼后乎”,孔子就特别激动,“起予者商也”,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啊!孔子给子夏的这个表扬多大啊,“始可与言诗已矣”,从今而后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孔子那个时代,有小六艺,大六艺。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低年级先学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小六艺中的礼,就是各种各样的礼节,包括洒扫应对,很具体,属于儒生必学的谋生技能。大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培养人的智慧之道,是在人生更高的境界上讲的,是层次比较高的人才能来学的。古代读书,都是学生先读,读完,再来和老师聊,看你感悟怎么样。所以,子夏这么一问,孔子这么一答,师生一问一答间,子夏升级了。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版权归属鲍鹏山教授。请尊重知识产权,未获授权,谢绝其他公众号和媒体直接转载此文。未经授权转载者责任自行承担。转载请联络版权方,并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合作、读者投稿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在本微信平台上直接回复。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