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19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为政篇第二
[今译]
孔子说:“对于民众,用政策去引导,用刑罚去整顿,虽然能使他们暂时幸免犯罪,但是他们还是没有羞耻之心。反之,若用道德去引导,用礼节去整顿,他们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还会自觉地走正路。”
[注释]
①道:同“导”,治理,引导。 齐:整治,约束。
②免:避免,指避免犯罪。 无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③格:规矩,此当动词,有规矩,按规矩,懂规矩,遵纪守法。
[导读]
孔子不太赞成外在强制的约束,他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事实上,一个人避免犯罪的最彻底的办法,确实是如孔子所说:在于人内心里有强烈的道德感与羞耻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刑”并非我们今日之“法治”,而是刑律。孔子反对统治阶级用刑律来压服人民,与他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这则,孔子在讲治理国家的一个理想。今天有不少人也用这句话来批判孔子,认为孔子在轻视法律,轻视政策。实际上,孔子在这里并不是在制订一个具体的政策,而是在讲一个基本的现象。一国国民整体性的强大,不是靠对规则的无条件的被动遵守,而是将遵守规则变成他自己的一个主动选择。
很多年以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西方人到了日本,要跟日本公司合作,一开始他们老是担心跟日本人合作是不是一件冒险的事。可是有一天半夜,他们看到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一辆车开到路口,碰到红灯,它停了下来,直到绿灯亮才开过去。于是他们决定跟日本公司合作。因为他们看到这个国家的公民是遵守规则的。
在马路上开车,是因为怕警察、怕摄像头、怕罚款而不闯红灯呢,还是因为遵守规则本身而不闯红灯,这两点是大有区别的。前者,是因为惧怕某种惩罚;后者,是因为自己选择尊重规则,这就叫“有耻且格”。
道德的人格是什么?道德的人格,不是说你做事情道德就是道德了。如果仅仅从一个人做事的形式上推论,从古到今,最道德的人是什么人?是奴隶。奴隶最道德了,奴隶只知道工作不要报酬。奴隶最无私奉献了。但是,你能说奴隶是道德人格吗?你能说奴隶是道德模范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做奴隶不是奴隶自我的主动选择。
道德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道德行为必须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的选择,而不是由于外力的强加与胁迫。如果外力的道德胁迫可以造成一个道德国家的话,那逻辑的结论便是:奴隶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国家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监狱,军事化管理,奴隶化管理,囚犯式管理。
所以,人的道德不能够脱离自愿。自愿的最大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就是有自我选择的权力。比如捐款,个人有权力自我选择捐还是不捐。不能强迫捐款,不能从工资里扣。这种捐款行为能证明国民道德了吗?恰恰相反,更不道德了。因为当个人可以选择不捐款的时候,实际上他还是一个道德主体,可是你连我工资都扣掉的时候,我连道德主体的地位都失去了。这是国家的不道德。
我,自我的选择;我,自我感觉到羞耻,知道我什么能做,我什么不能做,这叫“有耻”。孔子讲“有耻”,孟子讲“无耻”。什么叫有耻?什么叫无耻?有耻,就是自己知道有些事情不该做,做了丢人,然后选择不做;无耻,就是自己不知道或者自己知道有些事情不该做,做了丢人,然后还去做。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请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