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15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与上海浦江学堂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学而篇第一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②。”

[今译]

子贡说:“贫穷而不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算是好的了。但还比不上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象对待骨、角、象牙、玉石等等一样,先切料,再锉糙,再雕琢,再磨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事,你能举一反三,明白你原先不知道的事了。”


[解释]

①“如切”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切”:开料。“磋”,锉平。“琢”,雕刻。“磨”,磨光。


②“告诸”句:“诸”,“之于”的合音。“往”已发生的事,已知的事。“来”,尚未发生的事,未知的事。


[导读]

这里主要讲了人格三层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对一个正直人的起码要求。试想,假如一个人“贫而谄媚,富而骄横”,那是什么样的人呢?这就是做人的两种层次。


但孔子还指出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无谄,无骄,只是对不良人生的否定与拒绝;乐道、好礼,则是对道德人生的追求与实践。一是消极的拒恶,一是积极的行善。


所以,子贡马上就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的道德修行就如同琢玉:先切,再琢,再磨,一步一步趋于晶莹剔透的造化之境。


而子贡从《诗经》中悟出人生的道理,能如此举一反三,也确实聪明,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是他应得的褒奖。


[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这一则是子贡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在孔门弟子里,也只有子贡会这么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句话里,子贡真正问的是后一句,“富而无骄,何如?”为什么?因为孔子弟子中,子贡是最有钱的。穷人来问行不行?比如颜回,比如原宪,他们很穷啊,来问贫而无谄怎么样,会不太好意思问吧,说我很穷,但是我一点都不谄媚,说得出口吗?子贡不一样,子贡有钱,问:你看我很有钱,但是我从不炫富从不骄横霸道,怎么样?这是说得出口的,对吧?人,不能把穷当成一个优点来讲,所以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只有子贡问才合适。穷人问不合适,富人问才合适。既然是富人问,所以他的重点在哪里?在富而无骄。子贡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富而无骄”到老师那儿讨一些表扬。


孔子的时候,春秋时期人很纯朴、很单纯、很可爱,不像我们今天的人老谋深算。孔门弟子都特别单纯。子贡这样问老师,他就想讨表扬,就这么简单。那孔子怎么说呢?可也!不错啊——当然先夸一句,鼓励鼓励嘛!然后,话锋一转,“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啊,还有更高境界等你小子攀登呢!孔子这一句,翻出一个新的境界。有钱了,不炫富,不炫耀式消费,不给别人造成压力,不带坏社会风气,这固然不错,但是,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呢?用钱为社会做好事。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聪明的一个,表现在两个方面,非常让人感动。第一,他知道把钱用在什么地方。孔子办学,弟子中赞助最大的就是子贡。孔子的教育事业,有子贡的一份。子贡是一个大商人,大外交家,但是,子贡最得意的身份是什么?是孔子的学生。他那么成功,还拜孔子为师,在孔子生前就有很多人不理解,你子贡比你老师成功多了,怎么拜他为师呢?这就是子贡的第一个聪明。


第二个聪明,子贡知道钱财不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所以他在那些穷同学面前,在颜回、在原宪面前,非常谦虚。孔子曾经当面问子贡,你跟颜回比怎么样?子贡马上说,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已知十,赐也闻一已知二。我怎么能跟他比呢?


还有一个故事很感人。司马迁在《史记》上记载,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散游四方,原宪穷,住的那个小巷子很窄,马车根本进不去。子贡去看原宪,步行进去后,发现原宪家徒四壁,房顶漏雨,身上穿得破破烂烂。子贡当时冲口而出:老同学,你怎么搞得这么狼狈呢?原宪马上把脸拉下来了,说,我跟老师学了这么多年,老师死了,我一直在坚守老师之道,我狼狈什么呢?子贡一下子明白自己讲错了话,终身耻之,一辈子以他讲出这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耻辱。所以,子贡不但眼光跟一般人不一样,知道钱应该花在哪里,同时,他明白人跟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有钱没钱,而是在哪种境界。孔子去世,也是子贡成功主持老师的大型葬礼,确定弟子们以儿子对待父亲这样一种规格来安葬老师。这个规定不是轻易做得出来的。因为以父丧之礼来安葬孔子,弟子们就要给孔子守丧三年。三年下来,至少25个月,他们要在坟墓前搭上一个草棚子,要头枕土块,睡在地上,身下铺草,身上盖着草席子,为孔子守丧。并没有人要求学生们非得这么做啊,但他们这么做了。


我曾经讲过,孔子与弟子们创造出了夫妻、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之外的第六种关系:师生关系。在孔子之前,没有师生关系。孔子之后,五常变成了六常,多了一层师生关系。后来我们中国人,中堂上写“天地君亲师”,最后一个字“师”,就源自孔子。这里必须说,假如没有子贡做出把老师当成父亲来安葬的决定,后来也不会有第六种关系,并且上升到“天地君亲师”这个高度上。


所以,我觉得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商人的钱用得像子贡这么有价值。这也是子贡的幸运。他遇见了孔子。今天有钱人找不到孔子这样的人。问题是,有时候幸运来了,你也不一定知道,你不一定能如子贡般能知道怎么用钱,能正确判断自己和他人,判断人生的价值。


师徒两人这个谈话,实际上在讲人和财富关系之间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贫而谄,富而骄。贫穷了总不免谄媚,富裕了往往不知不觉地有一点骄傲。有钱了,大街上走路晃着腿,对人傲慢,看到一条狗都恨不得踢他一脚,还有炫耀性的消费。子贡之所以拿“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来向孔子要表扬,也是因为他看到了更多的人还在“贫而谄,富而骄”的层次上。这也是一般的世态人情。现在中国停留在这个境界的人也很多。


孔子期待子贡的,是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更高的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也果真如他自己说的,闻一而知二,当孔子讲了这个以后,他马上讲了一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所以,子贡是真聪明,他真的推陈出新,翻空出奇,所以,子贡后来境界真高。人格的修炼,就是对自己个性切磋和琢磨的过程。


孔子对学生要求很高。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但诲人不倦,他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学生自己要有足够的悟性。悟性不够,学习又不努力,他不教。你看,在之前,孔子有没有拿《诗经》教子贡?没有。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的。但有了这一问一答,子贡有资格跟孔子学《诗经》了。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请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