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的经济学原理—–(2)分工产生效能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40亿年的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一直伴随着对资源争夺战。为了能够更有效的争夺资源,就需要演化出更高效率的手段,其中分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细胞内部就产生了复杂的分工,有专门负责运输物资的驱动蛋白,有负责感知各种信息的受体蛋白,有专门在流水线上生产蛋白质的核糖体等等。如果我们深入到细胞的内部,就将会看到一幅一幅异常忙碌的景象,成千上万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从事自己专门的工作,像是一个迷你的城市一样有条不紊的运行着。也正是由于细胞产生了高效率的分工,才让它们逐渐取代了最初那些更简单的生命形态成为了生命的主流形态。
生命再往后发展,就需要在下一个平台继续竞争了,单细胞之间的主要竞争方式就是相互吞噬,为了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让自己的尺寸足够大,可是单个细胞的尺寸是受到很多硬性条件约束的,是不可能无限制增长的。比如细胞所需要的能量物质是跟细胞的体积成正比的,但能量物质的交换都是需要通过细胞膜进出的,细胞膜也就是细胞的表面积的增长肯定是远远赶不上细胞体积的增长速度的,一个是跟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一个是跟半径的立方成正比,所以随着细胞的增大,细胞膜交换物质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直到无法承受。
单个细胞尺寸有极限,那么抱团合作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聚在一起就不容易被那些大块头吞噬了,有一种很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小球藻。当它生活的环境中出现它的天敌——鞭毛虫,在经过10到20代的繁殖,小球藻就能迅速演化出一种多细胞形态,就是8个细胞仅靠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它们的尺寸就超过鞭毛虫从而逃脱被捕食的命运。
当然如果只是简单的很多细胞聚在一起,效率肯定是非常低下的,所以当多细胞这个形态一旦出现,肯定也会朝着更高效的方向演化,这样才更容易在严酷的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细胞之间的分工合作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最早的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发展到现在的哺乳动物,细胞的分工合作是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都能高效而又专业的执行不同的功能,比如像是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就负责物资和废料的运送,消化系统负责身体所需的各种物资的消化吸收,泌尿系统负责废物的排放,还有各种负责感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系统,当发生外敌入侵或者是内部细胞叛变的时候,还有免疫系统专门负责抵御入侵平息叛乱,恢复身体秩序。而所有这些系统都统一交由中枢神经系统这个最高指挥部门负责协调和运转。
而具体到每一个系统,又是有着极其专业的分工,比如我们血液里的红细胞,就是专门负责运输氧气,而红细胞是靠血红蛋白来装载氧气分子的,为了腾出空间装载更多的氧气分子,红细胞就几乎抛弃了自己身上其他所有物质,包括遗传物质DNA,如果抛去水分的话,血红蛋白占到了红细胞体积的97%,红细胞舍弃了遗传物资DNA也就等于是舍弃了自我分裂繁殖的能力,所以红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制造的。
细胞的分工合作让多细胞生物在获取资源的效率大大提升,最初那些简单的抱团的多细胞生物也就渐渐被淘汰了,绝大多数的多细胞生物都演化出了各自精良的分工体系,于是在多细胞这个平台上又达成了一种新的平衡,要想打破这个平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下一个更高维度的平台上发展出新的优势。比如通过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让群体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蚂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别看单个蚂蚁的个头非常小,但是它们通过社会的力量,成为了陆地上非常成功的一个生物类群。在整个陆地无脊椎动物里,蚂蚁几乎就是不可挑战的王者。世界上所有蚂蚁加一起的总质量可以占到地球动物总质量的10%,这和人类的总质量是相当的。
有研究人员为了研究一种切叶蚁洞穴的结构,在草原上找到了一个大型的蚁穴,然后就往里灌注水泥,一直灌注了10吨的水泥才把蚁穴填满。一个月之后,学者们花了数个星期时间,在挖掘机的帮助下,才将这个巨大的蚂蚁都市的神秘面纱揭开。
这座蚂蚁都市占地约50平方米,约有8米深。里面的建筑结构看起来就像经过建筑师精心设计的一样非常的复杂。有着许多繁杂并连接着各个主要房间的通道。而主要通道上也分岔出许多较细小的岔路。为数众多的分支管道,也连接着用来培养真菌的空间和堆置废弃物的场所。
为了建造这个巨大的蚂蚁窝,这群切叶蚁大约搬开了40吨土壤,对蚂蚁而言,完成这个巨大蚂蚁窝就像是人类完成中国万里长城一样惊人。毫无疑问这座蚂蚁窝是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观。
蚂蚁不仅仅能完成宏伟的建筑,它们甚至还发展出了农业、畜牧业等“产业”。比如上面提到的切叶蚁,他们就是把切下来的叶子搬回巢穴放置在专门的房间用来种植蘑菇,实际上也就是培养真菌,它们就是靠这些真菌喂养幼蚁的。还有一些蚂蚁会在它们的巢穴当中养殖一些蚜虫、或者一些其他昆虫的幼虫,它们会从这些蚜虫的体内抽取一些含糖的物质作为食物,这有点像我们人类养殖奶牛然后挤牛奶当食物。可以说除了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蚂蚁是最接近发展出文明的物种了。
小小的蚂蚁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竞争力,主要还是得益于它们的分工体系。一个蚁群只有一个蚁后和少量的雄蚁,而构成蚁群主体的就是大量的分工明确的工蚁。工蚁实际上就是发育不完全的雌蚁,它们完全放弃了生育的权利,把生育的任务完全交给了蚁后。
蚂蚁的分工可不是像人类那样通过培训技能适应不同的工作,它们是直接的去改造了个体的身体结构,从而让它们在可以更好的适应特定的分工。
比如切叶蚁当中会有一些个体比较大的兵蚁,它们的上颚非常强大,这也导致了它们没法自己进食,需要其他工蚁给它们喂食。它们是整个蚁群最强的战斗力,主要是保护蚁巢防止入侵,有些兵蚁也会参与其他活动,例如清理搬运食物的道路,挪开挡路的石头,搬走压到巢穴上的垃圾等等。
蚁群中等体型的中型蚁是搬运食物的主力,它们会切开叶子并搬运叶子碎片回巢。小型蚁个头比中型蚁稍小,它们负责沿途保护中型蚁的安全,一旦遇到袭击它们就是抵抗的最前线。
还有一种非常小的迷你蚁,它们一部分会留在蚁巢照顾卵幼,另一部分会跟中型蚁一起出去采集叶子,当然它们不是去搬运叶子的,而是检查叶子是否被污染,并在叶子上涂抹一定量的抗生素防止被霉菌污染。
同时迷你蚁还需要兼顾一个重要的工作,有时候中型蚁在搬运叶子的时候,会被一些寄生蝇攻击,寄生者会在蚂蚁头里产卵,所以一些迷你工蚁会坐在大工蚁的头上防止他们头部被攻击寄生。
迷你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真菌,它们会将叶片咬成碎块,与唾液混合并加进一些粪便,然后堆在一起进行搅拌,再平铺在菌圃的地面上。这就成了栽培真菌的多孔堆肥。然后它们从其他菌圃取来小块菌种,放在上面。过不了多久,真菌就会生长起来。这时候,迷你蚁还会剪掉那些生长迅速的菌丝,让剩下那些粗短菌体,它们就用这些真菌来喂养幼蚁。
切叶蚁有一种很特殊的规矩来管理菌圃和丢弃废物,菌圃的废物里会有一种霉菌,他们对蚂蚁的食物资源会造成威胁,同时这种霉菌也会威胁到蚂蚁本身,因此担任废物转移和废物堆积工作的都是年老的工蚁,以保证年轻健康的切叶蚁不被废物的霉菌影响,而这些年老的蚂蚁就算感染了霉菌,对蚁群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有些蚂蚁的分工,也会让某些个体进化出非常奇特的形态,比如有一种平截弓背蚁,里面会有一些大工蚁它头顶是平的,像一个圆圆的盾牌,这种大工蚁是负责守门的,他会用头部的盾牌像一个塞子一样刚好顶住洞口,如果是自己人过来了,他就往后退让同伴进来,如果是入侵者来了它就死死的顶住洞口,它头部的这个盾牌是又光滑又坚硬,所以入侵者就很难攻进去,也很难把它拽出来。
墨西哥有一种蜜罐蚁,它们的一些工蚁会采集非常多的花蜜,把自己的肚子撑的很大很大。这时候它们会回到巢穴,然后把自己挂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作为一个活体的蜜罐,其他蚂蚁需要食物的时候它们就嘴对嘴的喂给它们。
蚂蚁的分工让它们的群体变的异常的强大,但是蚂蚁的分工并不是由谁下的命令,包括蚁后也没法命令任何工蚁,实际上蚁后除了是一台生育机器,其他什么都不是。工蚁们只是按照它基因里写下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原则,做它自己该做的事情。整个的蚁群就好像是一个超级个体,每一只蚂蚁就像是这个超级个体的一个细胞,为了整个蚁群的利益最大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蚂蚁的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分工体系不同的是,我们人类的分工并不是以群体利益最大化最为目标的,纯粹只是为了个体利益,所以我们人类的分工合作没法像蚂蚁那样把分工的效率做到极致。但是我们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好处,也就是分工合作的范围不在局限于某个群体,而是可以扩大到整个人类的范围,只要分工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那合作的的对象就可以是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那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在这么大范围展开分工合作的呢?这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我们用发达的大脑创造出了一些“想象中的共同体”,比如国家、宗教、道德、金钱、法律、公司等。只要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些想象中的共同体,那么就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展开分工合作。
比如只要我们都相信金钱可以换取想要的物品,那陌生人之间就可以通过金钱产生分工合作,甲去乙的理发店里理发,只需要付给他金钱就可以,乙去丙的饭店里吃饭,也只需要付给他金钱就可以,丙再去甲的店里买蔬菜水果,也只需要付给他金钱就可以完成交易。甲乙丙他们并不相互认识,但是他们都相信金钱是可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他们之间就可以产生分工合作。
人类的分工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完全是一种自组织,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对分工细节的调配,这其实很像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原理,虽然可能并不完美,但在这种极度复杂的环境中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通过市场交换机制,人类把分工的规模扩大到了全人类范围,这让人类的生产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大的奥秘就在于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让分工的效率成指数级别的放大,规模效应除了可以在分工上做得更精细让工人的专业化达到更高水平,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只要规模足够大,就可以用大量的自动化机械设备替代人工,我参观过一些大型的制造业工厂,他们的大型自动化机械设备效率极高,由于他们面对的是全球市场,订单数量足够大,这些机械设备就可以一直满负荷运转,这样机器的成本分摊到每一件产品上就是极低的,这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好处。
不过全球化虽然可以大幅提升效率大大提升全球经济总量,但这个好处并不是均匀的分配到每个国家每个人头上的,有些国家可能不但没享受到好处,反而失去的比得到的还要多,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原理也只是理论中存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反例,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国家之间时不时的就发生一些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
对于全球经济来讲,任何的贸易保护都会增加交易成本从而降低分工的效率,因此现在的全球化并没有让分工的效率发挥出最高的效率,不过好在每个国家的内部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从国家这个层面上来讲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很高的分工效率了,这样一来国家的规模就成了很大的优势,只要国家足够大人口足够多,就可以让分工发挥出更高的效率。
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能一直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把制造业的分工做到了极致,以前很多人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归结为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但随着这些年劳动力价格的大幅增长,中国现在的劳动力价格早就已经不便宜了,起码现在比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都要贵的多,但中国的制造业的优势还是无法撼动,说明现在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并不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是中国这个国家的超大规模带来的完善的供应链网络以及极致的分工带来的高效率。
最近听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还有罗胖解读的苏力老师的《大国宪制》,让我对我们中国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现在能够拥有一个超大规模统一的国家,其实是非常的来之不易的,虽然国家也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但共同维护这个想象中的共同体显然是符合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的。
相关链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奔向自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