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为何总被传“收购”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最近乌龙的事真多,前几天第一财经独家报道年底OFO即将被滴滴收购,其创始人已经投身区块链运作。昨天晚上OFO创始人戴威出来辟谣,说OFO没有被收购,一直在进行区块链方面的技术探索。
菠菜对第一财经这家业内公司较为了解,阿里去年就投了12亿参股了第一财经。滴滴的股东里也一直有阿里(腾讯的持股比例比阿里大),那么第一财经报道我想并非空穴来风。在爆出这条新闻之前,上市公司上海凤凰(600679)公告了其对OFO子公司东峡大通(北京)资讯管理有限公司的诉讼(如下↓)。
OFO四次被传收购,四次出来辟谣,但始终没能有效的解决资金困境。
很奇怪的是关于OFO裁员的消息,其实是今年6月份就在媒体有了报道,OFO也回应了没有人员流失50%,而是从12000人压缩到了8000人(据媒体报道,其总部人员已经下降到750人)。现在这条新闻又再次刷屏,背后有一种意味,逼着戴威交出管理权。
回顾整个并购的历史,OFO创始团队给菠菜的感觉是一直在拒接阿里,或者说在进行垂死挣扎来拒绝一切可以拒绝的收购。因为戴威和他的创始团队一直想孤军奋战下去。同行摩拜被卖给了腾讯,而哈罗单车也被蚂蚁收编,只有OFO小黄车给用户的感觉是广告越来越多,这公司太缺钱了。滴滴在OFO第三轮融资中进来,并成为OFO大股东,但貌似双方的管理团队并不融洽。我想滴滴已经多次和OFO谈过收购想法,但都惨遭拒绝。那么滴滴也许会用另一种方法来“逼”OFO就范,就是给你一个好的价格你不卖,那么会想尽一切办法调低OFO的估值,最后用更便宜的钱拿下。舆论也是一种手段。
(论求生欲有多强,关键时刻还得看表象背后的实力)
在媒体行业,有很多潜规则,其中一条就是选择时间点来分发消息。这次OFO的旧闻再次被抖出来,我深切的怀疑其背后的意图。但此刻这条消息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共享单车整体商业模式被资本质疑,相关概念个股希望投资者回避。
换个角度想,本来政府公共事业的共享单车,卷进了这么多民间资本的力量后依旧没能实现其盈利,下一步是要进一步烧钱还是积极转型?这注定是一场羊吃人的圈地游戏,而滴滴在接二连三的爆出各种问题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其并购的道路。
也许并购OFO这种共享单车平台后,滴滴下一轮融资会把故事讲得更好听。终有一天,读到此文的你我,会发现,从线上到线下,我们生活中的商品与服务已经不断的在被平台商控制,或者说是被少数互联网巨头掌控我们所有的交易数据。他们是在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在左右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思想。吓人不?
(当灭霸集齐了“无限宝石”,即可安心的说出冯裤子那句:“还有谁!”)
也许,接下来舆论还会进一步把公众的视野引向对戴威管理团队能力的批评,或许今年OFO最终被迫卖出,但是我们的出行生活是变得更加便捷还是更加缺乏安全感呢?假如共享单车成为新兴的公共事业产品,那么这个所有权是否有必要引入国有资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菠菜的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