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给中国梦插上翅膀!(中国航空,百年逐梦)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本文欢迎航天专业人士点评,航天人优先安排上床,哦错了,优先安排上墙。另外,本文对运十下马论述部分,可能会引起争议,提前预警。
5月5日, C919成功试飞,时隔37年蓝天上再次出现中国国产民航大飞机矫健的身姿,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从此中国制造,除了高铁和核电,会再多一张亮丽的名片——大飞机。
这款大飞机,从命名上就可以体会到兔子的野心,发誓要跻身世界民航大飞机的三甲,空客——Airbus(欧洲);波音——Boeing(美国);中国商飞——Comac。三家在一起,刚好是ABC。
当然,也许中国航空人的目标是CBA;当然还可能是Cab,我们也可以接受。919的谐音也可以叫做“就要久”,表达了国人对国产大飞机美好的祝愿。
其实中国人自古代就很向往蓝天,渴望像鸟一样翱翔在天空。600多年前的明朝有一个人叫万户的木匠,把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喷气动力,实现飞翔的梦。
看到没有,这个万户的雕塑位于西昌卫星发射场,是不是很帅气?
而近代,中国人跟飞机也很有缘分。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第一飞行仅仅离地12秒,飞出去36.5米,折合也就是一小时10公里左右,比胖蛋总跑步还慢。
但6年后(1909年),一个叫冯如的25岁中国广东小伙子,自己花了三年在美国捣鼓出来一架飞机,第一次试飞就飞行了800米。
这把美国人惊呆了,因为在他们眼里,华人都是“愚蠢、野蛮和落后”的,只配干脏乱差的活儿。多家美国报纸都对冯如和他的飞机进行了报道:“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远远抛在了后面。”
两年后的1911年,冯如第二架飞机诞生,时速达到了105公里,航程35公里,这是当时世界飞机最高的水平。
美国的资本家心动了,想买断冯如和他的飞机,但是他却依然惦记着他积贫积弱的祖国,然后他带着他的飞机毅然决然的回来了。
辛亥革命后,他激动万分,准备大展宏图,为祖国发展世界最先进的航空工业,他不亏是航空报国的第一人(中国航空之父)。
然而他在一次飞行表演即将结束要进行降落的时候,跑道上突然冲出来两个熊孩子,冯如赶紧猛拉操纵杆,想把飞机拉起来以躲让,结果用力过猛,发生了意外,飞机失去平衡而坠落,冯如不幸牺牲,年仅28岁。
他回国的时候,还是晚清,当时国家积贫积弱,问题很多,还有战乱。他竟然拒绝国外高额酬报,毅然决然的回国,拳拳之心至今让人为之动容。
关于飞机,还有一件事,说来你们可能不信,波音之父其实是一名中国人。1909年清朝大臣出国考察,有9个学生也被带到英国留学,其中有一个山东人,叫王助的,开始学习飞机制造。
1914年王助又奉命到麻省理工学习,结果到了1916年袁世凯复辟,国内乱的一团糟,留学费用没人管了,王助等人也没钱回国,生活非常窘迫,勉强维持到了1917年。
这一年,才成立一年的波音公司差点要解散了,因为懂飞机制造的合伙人参军去了。机缘巧合,王助就被聘为波音公司的第一任总工程师。
他主持设计了波音的第一款飞机,并且获得了美国海军的50架订单,为波音公司挖来了第一桶金。
然而美国军方在测试的时候,不许王助进入,理由是担心他会窃取美国最高航空技术。这种针对中国人的歧视,让王助非常愤慨,他更加认识到祖国强大的意义,所以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到那个军阀混战、战火纷飞、被列强肆意欺凌的祖国,去实现航空报国之梦。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是没有航空工业的,但是有飞机,这些飞机多是从战场上缴获的,不愧是万国牌的,总共才一百多架,可飞机品种多达三十来个,有日本的,有英国的,有美国的,有苏联的。
而且飞机自身情况也不是很好,破破烂烂,起飞都困难,有一部分甚至需要马拉着飞机走向跑道。
但是开国大典,划时代的民族盛事,怎么着也得露个脸,但是这点儿飞机型号也不统一,怎么办?把阅兵总指挥聂愁坏了。后来偶像周提出了一个办法:让跑得快的战斗机多绕几圈……
这些飞机其实还挂着实弹,因为就这么点儿飞机,好用的都用来阅兵了,没有空余飞机战备值班,还得防止国军偷袭……
开国大典阅兵过后的一个月,也就是1949年的光棍节(11月11日)人民空军正式成立,家底也就那100多架飞机。
第一代领.导.人都是从战火中摸爬滚打过来的,都知道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没有制空权,硬生生把解放军逼成了夜战的战神。
但是朝鲜战场,却是一场更加现代化的战争,更加惨烈。志愿军的军事行动完全可以放到晚上,但是补给线(如铁路)在白天却暴露于美军的飞机之下。
而且美军战机已经非常灵活了,他们可以把炸弹精准地从山洞口扔到山洞里,志愿军非常吃亏。这更加坚定了高层发展自己航空工业的决心。
于是,在1951年4月17日,中国航空工业诞生,在沈阳组建了航空工业管理局,职能是干嘛呢?修飞机!因为还不会造。
没见过下图这张纸币的朋友,恭喜你,你肯定是85后甚至90后了,这是1953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上边的飞机,不是自己生产的,是苏联援助的。
一个国家的货币上,竟然印外国造的飞机,可见家底之薄。新中国一穷二白,白手起家,此言不虚!
转机也就从1953年开始,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得有声有色,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国家地位,苏联也开始教兔子种菜(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其中就包括飞机制造。
为此刘和邓专门到沈飞去视察,刘说:当我们有了自己的优秀战斗机,反侵略战争胜利就更有把握了!邓说,为了建设强大空军,我们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而且必须是现代化的!
中国飞机制造业起航了,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就是仿制苏联的机型,1954年,中国仿制的第一架飞机顺利升空。1956年沈飞(沈阳飞机制造厂)仿制喷气式飞机成功(歼5),聂帅亲自到场剪彩。
这一年的国庆节,当中国制造的歼5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的时候,太祖高兴地对外国友人说,你看,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可以体会到太祖当时愉悦的心情。
但是,按照兔子一贯的尿性,肯定不满足于仿制,必须要搞自己的飞机,于是航空局在1956年决定在沈阳成立飞机设计室,组建自己的飞机设计队伍。
1957年是中国航空工业丰收的一年,航空业超额完成一五计划任务,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成功试制了涡喷5甲发动机,南昌飞机厂试制成功运5多用途民用飞机。不过这款飞机仍是仿制苏联的。
然而大好形势下,全国人都开始脑子发热,都觉得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上也是,觉得靠主观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
1957年,太祖第二次去苏联,苏联还派出了新型的图104喷气式客机来接。
访苏期间,64个国家的代表召开了大会,这是一场社会主义国家的盛会。
会上,太祖对赫鲁晓夫说,你们加把劲儿,看能不能用10年时间,赶上美国?赫鲁晓夫自信满满地说,没问题!太祖说:你们用10年赶上美国,我们用15年赶上英国!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太祖在分析了世界力量对比之后说,现在世界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这一论断不胫而走,东风二字风靡全国,激发了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
可惜这热情过了头,大.跃进、浮.夸风的风潮席卷全国,全国大炼钢铁,农业不断放卫星。航空业也被传染了,开始盲目追求高指标,也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而且竟然兴起了一股全民办航空的高潮!
1958年8月,太祖说,每个公社都要修通公路,只要有一条宽点儿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两侧不种树,关键时候可以落飞机,将来每个乡都会有飞机,每个省都要搞飞机厂。
一时间,很多外行部门也开始上飞机项目,型号五花八门。这种情况下,国家队当然也要拿出更高的姿态,心说,外行都来搞飞机了,我们只能搞更先进的了。
比如沈飞,原本要搞东风104,1.4倍音速,升限17000米,跟米格19差不多,是一个比较切合中国实际的方案,但是受到全国大环境的影响,决定把东风104改成东风107,2.0倍音速,升限20000米,目标直指美国的F8。
而哈军工更疯狂,提出了东风113的方案,图纸都画好了,最大速度2.5倍音速,升限25000米,故曰双二五歼击机,要全面超越美苏战机!而且要在1959年10月1日搞出来,给国庆10周年献礼!
所以东风107和东风113开始同台竞争。然而东风107的模型在苏联风洞实验中,表现不好,有重大技术问题,所以东风107项目就停止了。
而东风113进展也不顺利,因为很多试验没有平台进行,比如风洞试验,飞机座椅弹射实验,发动机实验等都没法做。光热障问题就搞了半年多攻关,丝毫没有进展。
热障问题就是由于飞机开得太快,空气跟飞机头摩擦生热,温度过高的问题。
很多材料比如钛合金、有机玻璃、泡沫塑料、硅橡胶和发动机需用的耐高温高压的多种高强度钢材我国还没有,制造无线电元件的锗,国内研制的质量太差,硅国内尚未研制出来。
对暴露出的各种问题重新评估,估计至少需要10年才能解决,试制工作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更糟糕的问题出来了,1960年10月,沈飞仿制米格19的歼六,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技术人员不得不集中于解决返修的问题,双二五工程,彻底停摆。
双二五工程,让我国的航空工业遭遇了严重挫折,让大家认识到,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离美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短时间内赶英超美,严重脱离实际,很不现实。
之后,航空人的心态开始重新摆正,从基础抓起,老老实实的继续跟苏联学习,学习研究苏联的第二代战机米格21,然后在1966年仿制出了歼7战机。
而且中苏闹翻,航空工业也失去了国外支持和援助,中国航空工业再次举步维艰。技术严重落后,连标准化都没有实现,自造飞机故障频频,甚至出现过制造的整个批次飞机全部报废的情况。
雪上加霜的是,文.革的爆发。这对航空工业造成了致命的破坏,很多单位教学、研究和生产停摆,一大批航空工业干部被迫害致死;没停摆的单位,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不过困难没有吓倒中国航空人,1968年歼八立项,轰六仿制成功,周男神突发奇想说,能不能在轰六的基础上,搞出自己的喷气式客机?
陈.毅也帮腔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要是能坐自己产的飞机去开会,那地位就跟其他国家不一样了。
1970年太祖视察上海,觉得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完全可以搞大飞机,于是运10项目上马了。
运十作为我国当时工业生产上的一件大事,承载了民族梦想,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心,自然也是举全国之力倾力打造,一搞就是10年。
到1980年,运十正式试飞升空,这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制造100吨以上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也是五大流氓中最后一个)。
然而1982年运十研制基本进入停顿,1986年,财政部否决了3000万元的研制预算,运十研制计划彻底终止。
由于运十凝聚了500多名研发人员的心血,也由于运十承载了大家过多的期待,所以对于运十的下马,似乎大家不可接受,到现在还在耿耿于怀。
但我觉得,大可不必。从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看,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整体工业水平并不高,不足支撑对质量、对成本、对安全性能要求极高的民航大飞机。
比如,飞机的强度不足,在静强度实验完成后,检查出1650项安全隐患。在初步试飞后,排查出5300多条问题,825个零件需要更换。
另外由于材料问题,飞机超重。比波音707短小,却重了20吨,载重量就被挤占了,而且油耗大。军方评估了一下,还不如运8划算呢。
加工工艺落后,主梁没办法一次成型,需要靠大量拼接以及焊接工艺,久而久之,飞机上就可能出现裂纹。甚至飞机还发生过漏油问题。
而且民航认为,运十未诞生就已落后了,仿造的对象波音707,已经属于淘汰机型了,已经卖不出去了,早就满地的波音737了。运十真到民航市场上,肯定没法盈利。
另外,发动机依然是进口的,并且这款发动机在1982年以后就停产了,再换发动机又得大动干戈,运十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民用大飞机,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对整个民用航空工业来说是极其致命的。工业强国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式客机,服役25年,就因为一次事故,被录下了视频,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惧,最后惨淡退出民航市场。
试飞数据资料反映了运十问题还是很大的,纵然大家看到的运十顺利在各大城市顺利起降,但其实是险象环生的。
在第一年,飞行过程中,每1小时,就会发生大小故障将近4个,在第三年情况有所改观,但每小时仍有1.5个故障,这样的飞机投入民航,你觉得会赢得市场青睐吗?
还有我们的高铁,非技术原因发生了一起事故,结果中国的高铁建设就降标了。
还有俄罗斯的图154,本来也是明星飞机,本来很安全,就因为苏联解体,技术维护跟不上,导致事故频频,结果这款飞机沦为噩梦的代名词,大家唯恐避之不及,中国也迫不及待的就把它淘汰掉了。
而运十的可靠性,应该不会比20多年飞行记录的图154 更好。详情请看我以前的文章:从俄罗斯飞机坠毁,看一些有趣的历史规律
所以正视差距,从基础研究扎实做起,由易到难,稳步发展,才是大飞机发展的正确思路。造大飞机,难度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不是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就能搞出来。
所以,对于运十,大家不必神话,更不必惋惜。比如高铁,正是刘志.军果断抛弃了中华之星,才有了后来的和谐号,才有了CRH 380 A。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也正因为有了运十的下马,才有了现在的C919。并且,中国的航空工业,却一直在高速发展、扎实推进着。
不信你看,是不是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
1982年,刘华清老将军传达了邓的指示,花五个亿,也要搞出自己性能好的飞机,这就是后来的歼十。也在这一年,运八定型,运七试飞,运十二首飞,强5三型飞机首飞,涡桨5-甲A型发动机通过鉴定,并交付民航使用。
1983年,涡扇6甲发动机定型并投产,强5一型飞机定型,涡喷7乙型发动机通过技术鉴定。
1984年李朋鸟副中堂宣布,把民用飞机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胡总也发出指示,说这种事必须很狠抓,如果80年代仍然冲不上去,那就太不像话了。不久国家民用飞机领导小组成立。
同年涡喷14(昆仑发动机)正式立项,作为歼八2和歼七3的后继动力装置。7月,歼八2飞机首飞成功。不久,哈飞的运12(1)通过技术鉴定。
多年资料恕不逐年列举。
时间发展到了2007年,经过30年改革开放,入世已经6年了,中国开始土豪起来。这一年,王大珩等20多名院士联名上书,要求立项制造大飞机。温中堂在听取了论证汇报后,果断立项。2008年,中国商飞成立,C919提上日程。
然而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依然是最难攻克的难关。世界上主要航空发动机,被美国通用、美国普惠、英国罗罗三家公司所垄断。
兔子肯定不满足于用外国造的心脏,因为总是受制于人。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在2009年还专门成立了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计划在2020年前,推出自己的发动机,并用到C919上。
但自己的发动机搞出来之前,不得不用国外的发动机。而C919选用的发动机,正是美国通用电器和法国一家公司合资的企业,生产的一款发动机产品。为啥C919的首飞时间一推再推,就是因为订购人家的发动机没如期交货。
采用国外发成熟发动机的同时,自己搞自主研发,算是两条腿走路。但是自主研发,似乎也不是很顺利。
研发靠什么?归根结底靠人才。但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人才奇缺,比如该领域的院士,中国只有5人,而且年龄偏大,大部分都超过70岁。
为了打破人才瓶颈,商飞公司把研发人员增加到了500人,另外还打算从国外招募40%的新员工。
但招募也并不顺利,好不容易找到了美国退休的专家,但是美国政府方面怕技术泄露,坚决不放人。
后来商飞公司又想新办法,想把人打入到美帝内部,结果人家的发动机公司根本不招中国人,尤其是核心技术部门。
可以看出,在高端技术领域,美国的技术封锁多么严密。
C919已经成功首飞,中国的大飞终于又可以在蓝天上翱翔了,并且依靠超前的设计、优异的性能、帅气的外表、经济的油耗,拿下超过570架的订单了。已经靠实力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C919虽然有不足(发动机进口),但更值得肯定,也算是给进步留下了空间。希望大家也不要沉迷在运十的遗憾里,痛心疾首,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动不动就给当时的决策者扣这样那样的帽子。
最后感谢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为中国梦插上了翅膀!改天专门聊聊发动机的事儿。
苹果打赏专用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学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