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他走了,只甩给中国人民一口大锅……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最近各种八卦不断地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下限,比如薛之谦跟小三李雨桐亲自互撕狗血内幕,倒是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传马蓉他妈跟宋喆他爸假结婚,只为了转移王宝强的财产……
认知下限的不断探底,久而久之会拉低人们认知水平的平均值,觉得这个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每个人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心,所以一个个变得精于算计,鳝鱼钻营,绝不吃亏。而有的人则借口社会风气差,以玩世不恭、孤芳自赏的名义来自甘堕落。
当“聪明人”一个个都变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老实人就变成了SB。
比如,街上有人散落了人民币,不抢的人会被骂SB;当闯红灯成为常态,老老实实等红灯的人会被骂SB;当FB成为常态,清廉不贪的人会被骂SB。
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永不休战,太祖和周男神放弃相对优越安逸的生活,非要走上险象环生、随时毙命的革命之路,杨靖宇放弃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在没吃没喝没穿的冰天雪地与日寇奋战,几十万志愿军战士顶着“以卵击石”的嘲笑出兵朝藓,这些行为最初都被精致利己主义者视为吃饱了撑的之类的SB行为。
而对于科研工作者,如果谁不老老实实发论文、搞关系、搞评选,也会被骂SB。比如22年如一日、执着于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SB。
第一,他不会跟领导搞人际关系。在他的眼里,只有他的天文学,所以没有领导,他也从来不把自己的领导当上级,领导有错,他也会拍桌子、吹胡子、瞪眼睛,这个应该是职场大忌,会被认为不会做人。
南仁东从未得过什么奖,没评上院士,甚至连什么先进工作者也没得过,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
第二,他也不会在下级和晚辈面前塑造自己的地位和权威,根本不像个领导和长辈。
我大学一个同学,跟他一个单位,是他的下级,也是晚辈。他说老人家性格非常好,每次请老人家帮忙,老人家总是把材料亲自送去,几乎没有打个电话让去取的情况。
第三,面对高薪诱惑,他是很多人眼中的SB。在改革开放之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流行下海,流行跳槽。但他却放弃了日本300倍的工资(他曾在日本当客座教授),毅然决然回国,在自己的祖国搞天文。
第四,“不务正业”,22年如一日像个SB一样,坚持一件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就是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系统。
那是1993年的时候,日本东京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家们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一听也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房间的大门说:我们也建一个吧。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才30米,他一下来了个500米口径(FAST工程),在科研经费紧张的当年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大家都觉得他是不是疯了(SB了)。
说他SB也有充足的理由,无先例可循,关键技术关键材料被封锁,必须自己攻关;国家财力不足,科研经费尤为紧张,立项如果被否决,很多前期工作将会前功尽弃。
大家都不看好,但只有他似乎着了魔了,花了十一年时间,像个叫花子一样,跋山涉水,走遍了贵州各地寻找合适的大坑。一次次的失望,又一次次的满怀希望出发,这个场景就这么NG了100多遍。
前期勘察之后,就是申请立项。他从此成为了一名推销员,不放弃一切机会亲自化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四处奔波,逢人便推销这个项目,没有经费就自己掏钱买火车票,所以最后FAST项目的立项申请书上,出现了20多个合作单位,都是他跑下来的。
为了项目材料尽快审批成功,他每天都抽着烟苦苦思索、细细推敲,几乎每天都干到凌晨,只要他在,他的办公室总是烟雾缭绕,能见度很低。
第五,南仁东事必躬亲,啥事都冲到前头,在很多人眼里是个自找苦吃的SB。
他上学的时候,学的是俄语,可后来工作需要,他自学了英语和日语。曾有一个年轻人来参加人才招聘会,一进来就说自己外语学的是俄语。南仁东就用俄语问了他几个问题,小伙子愣住了,改口说自己还会日语。南仁东又用日语问了一个问题,让小伙子目瞪口呆了半天。
而在FAST项目上,他又把自己逼成了一个50项全能,如果世界上有这50项全能的评比,他肯定是冠军。
因为像FAST这样的大科学工程,涉及到天文学、力学、机械、结构、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岩土等,因此,从图纸设计到建造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审核天眼方案的时候,不懂岩土工程的南仁东,用了一个月时间,埋头突击学习,对每一张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
在施工阶段,他即是监理,又是施工方,又是设计方,还是预算员,同时还可能是一个六十多岁的普通民工,因为他还会冲压、钣金、热处理、电镀等“粗活”。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一位外国天文杂志的记者采访他,他竟然给对方讲起了美学。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了问题。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年近七旬的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
“天眼”现场有6个支撑铁塔,每个建好时,南仁东总是“第一个爬上去的人”。几十米高的圈梁建好了,他也要第一个走上去,甚至在圈梁上奔跑,开心得像个孩子。
22年磨一剑,SB一样坚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在这一领域至少可以保持20年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须由国家支持的烧钱行为,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为啥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条件差、设备落后,因此也没法吸引相关人才。
而天眼FAST工程,更像是为国家搭建的一个凤凰窝,会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祖国科技事业,搞不好这里就会出现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科学奖。
然而,FAST工程竣工不到一年,老先生就驾鹤西去了(9月15日)。轻轻的,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甩给中国人民一口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大锅。
临终他还留下一句话,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估计有人又要说他SB了,这辈子究竟图个啥?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南仁东就是这样的脊梁,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悼念。
对了,今天是FAST落成一周年纪念日。
打赏专用二维码,原创不易,谢谢支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学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