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硫磺岛到上甘岭,美军的“地毯式轰炸”为何总是没效果?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其实老实来讲,相对于美军其他山地攻坚作战战例,硫磺岛还不是最丢人的。

比如在卡西诺山,美5军和英8军以24万大军,1900辆坦克,4000架飞机对阵德第10军10万人。盟军占据绝对制空权和技术兵器碾压优势,就这足足打了5个月,盟军伤亡5.5万人尸骨累累,最后还是德国人自己主动撤退的。


法国东北部的小城梅斯,约1.4万德军依托工事把巴顿的第3集团军二三十万大军足足挡了2个半月。

再比如上甘岭,这个大家很熟悉了。

还有马良山、以及美国佬被朝鲜人民军暴揍的伤心岭、血染岭、1121高地……

这里提名一个最丢人的,1953年1月的芝山洞南侧无名高地之战(T型山之战)。美军打一个志愿军排级阵地,发射了17万发炮弹,飞机投下22万磅炸弹,毛都没打着。

最后一个美国营在坦克群支援下吭哧吭哧地爬上去,被志愿军几十号人一顿手榴弹轰下来,屁滚尿流夹着尾巴逃窜回家,简直丢人到家。

不用奇怪,二战前后的美军其实并不怎么擅长山地攻坚战。或者说,他们就不擅长任何形式的攻坚战。

这种不擅长不仅是精神上的胆怯与懦弱,也是技术上的。

长期以来美军对攻坚战非常地缺乏研究,无论是攻坚战法还是对应的特种装备,都没有研究。

比如说最让人笑掉大牙的,1951年11月的文登川之战,美军面对志愿军的山谷阵地,搞了个坦克劈入战:就是让自己的铁王八沿着山谷硬冲,以为冲到志愿军身后,驻守一线阵地的志愿军官兵就会恐慌动摇、撒丫子逃跑了。

结果美军坦克是冲进去了,可后续步兵被志愿军设置在高地上的机枪截住,失去步兵联系的美国坦克三面受敌,成了志愿军反坦克分队的活靶子。

再比如同样是坑道攻坚战(联合国军在前线也是修坑道防御),美军拿下了表面阵地,对怎么攻坑道无计可施,只能守着坑道口跟志愿军玩守株待兔。

志愿军却组织了专业掏耗子的坑道攻坚小组,人不多,1组4个人,人人带着防毒面具(装了大蒜的口罩)、冲锋枪(还是绑上枪灯的CQB范)、手榴弹、大小炸药包和爆破筒,打起来两两交替,各司其职,一个小组堵着美军几十人揍。

结果美军占了志愿军的表面阵地还是立不住脚,志愿军占了美军阵地三下五除二就清光了坑道里的美军。

嘛,有点离题了。

解放军-志愿军的攻坚战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解放军/志愿军的步兵战斗力在当时非常不错,基本上只要能安全把步兵送上敌人阵地,攻坚战就打成了一大半。

不过问题问的是为什么美军和国内爱美人士引以为傲的“洗地轰炸”没效果,下面主要从装备技术层面上说。

理论上说,俯冲轰炸精度高,威力大,是攻坚战的法宝。

例如几近为“俯冲轰炸”代名词的纳粹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而美军装备的2200磅炸弹威力比战列舰主炮还大,可以说一旦命中就能秒杀一切防御工事。

但实际上在芝山洞南侧无名高地之战中,美军出动88架次轰炸机扔了上百枚重磅炸弹,坑道里的志愿军一个排——毫发无伤。

那无名高地阵地总共才30平方米,就一单间配套那么大,2200磅炸弹哪怕只命中一发都能把整个阵地掀过来、把三十多名志愿军统统送上天。

可事实是,那上百发炸弹一发都没扔中。

如果只是没扔中敌人也就罢了。1943年11月的塔拉瓦环礁之战,美陆战2师上岸后被日军火力压制在滩头上。2师2团团长肖普上校于是呼叫航母上的俯冲轰炸机进行近距支援。

你说海鳖叫海军,离的又这么近,这任务很简单是吧?

结果美国海军飞行员居然?把炸弹全扔美国四等畜头上了,气得肖普吐血。

最后又被日本打,又挨美国炸的陆战队两足牲口自己动手把几门105炮人挑肩扛拖到旁边一座小岛上,塔拉瓦之战才算打开局面。

为什么空中支援这么囧?

因为飞行员在天上看到的是这样的:

而步兵在地上看到的是这样的:

两张图是一个地方——长津湖。

你分辨一下第2张图在第1张图的什么地方吧。

在激光制导、GPS等精确制导手段发明前,空地协同是一个很令人头大的问题,就算是有空地协调员也十分困难。

毕竟飞行员坐在一个冷得要死的铁皮玻璃房里,一边提心吊胆地担心撞山撞地撞队友,一边努力在大腿上的地图上数格子找定位,还要在乒乒乓乓破片横飞的防空炮火中按耐住“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生物本能,努力分辨底下那些被硝烟炮火笼罩、长得还都差不多的山包到底哪个才是目标,这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打靶场上飞行员们面对地面上一个巨大的白叉当然一打一个准,可战场上敌人可不会顶一个白叉在脑袋上啊!

于是美国人发明了在自己阵地上放白色箭头指示目标,对空摇白毛巾之类的法子。可咋说兔子坏呢?志愿军发现了就在空地上也放白色箭头指向美军阵地,让美国飞机炸到自己人。

在实际攻坚作战中(尤其是山地攻坚作战中),轰炸机的效能往往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比如1941-1942年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的马克西姆·高尔基炮台,那么大个战列舰炮塔(还是两个炮塔)杵地上按说够显眼、够好找了吧?

可德国人那么多斯图卡、那么多牛逼哄哄的“雅利安超人王牌飞行员”就是搞不定。

再如芝山洞南侧无名高地战斗中,战场记者(这场之所以丢人就是因为范弗里特还请了一堆记者来观摩)观测到美军轰炸机除了普通炸弹外还投下8箱燃烧弹。

结果就在一票记者众目睽睽之下:8箱燃烧弹只有1箱扔中目标高地——还不是志愿军阵地——其他7箱居然连山头都扔错了。

一直到1999年打南联盟的时候,美国空军自己都抱怨明明地面观察员都能目视南联盟炮兵开火的火光了,可美国飞机在天上就是找不到火炮阵地在哪儿。

最后还是靠地面的反炮兵雷达定位,再把坐标输入GPS炸弹,才压制住南军火力。

可在1940-50年代,不要说GPS,连激光引导和红外闪光灯都没有,空军在攻坚作战中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除了空军,在岛屿攻坚战中,美军还有海军的大口径舰炮支援。

“上帝缔造的美利坚海军”,其战列舰巨炮无坚不摧是吧?

每次岛屿攻坚战,无论是塔拉瓦、塞班还是硫磺岛,登陆前美军都要用巨炮把整个岛子洗一遍,但每次都收效甚微。

尽管美国人洗地的阵仗都很大,但每次日军的兵力兵器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包括只有芝麻粒儿大的塔拉瓦。

为什么呢?因为战舰的火控系统其实并不适合用来执行对地支援的间接射击任务。战舰上那巨大的光学测距仪和精密的机械式弹道计算机都是设计用来视距内作战的,你要让她按地图数着格子打炮,战舰是要抓瞎的。

因为炮兵射击的基础是测地,即精确标定自己的位置。

战舰在大海上是一个浮动的、缺乏参照物的平台,在有GPS之前精确定位是非常困难的。

日本海军炮击瓜岛机场的法子是让陆军马鹿在其控制的两个海角分别点一堆火,战舰行经炮击航线时测量两堆火之间的夹角,再通过三角函数标定位置,再结合航速装订炮击诸元。

这种三角法定位意味着测量标志物越近,越小,则定位越准确,炮也就打得越准。

所以美军后来无论在意大利一系列登陆战、登陆诺曼底还是对日夺岛战上都发现驱逐舰对地支援效果最好。因为驱逐舰吃水浅,可以开到离陆地更近的距离上,寻找更合适的测距物和更好的射击位置。

塔拉瓦环礁之战中,日军最坚固的两个核心支撑点工事,其中一个就是由驱逐舰抵近射击摧毁的。

而另外一个驱逐舰抵近射击都打不到,最后美军工兵一声wagggh发动人海冲锋——前赴后继地把爆破筒炸药包手榴弹一股脑地往里塞,终于炸掉了。

没错,其实米佬攻坚战经常是靠人海冲锋解决问题,还有个专业术语叫people wave,人浪冲锋或者波浪冲锋。

包括上甘岭、马良山,以及本帖中多次举例的芝山洞南侧无名高地之战,美军及其麾下李承晚伪军、外国附庸军都将庞大兵力投入到狭窄战场,以密集队形多次发动人浪冲锋,造成自己大量伤亡——自然也被志愿军嘲讽“冲击力弱,逐次增兵,队形密集,伤亡很大”。

而这恰恰是美军缺乏攻坚手段的无奈之举。

在攻坚战中,炮兵至关重要。

但美军炮兵在账面上“编制科学”,兵力庞大,可偏偏不适合打攻坚战。美军炮兵几乎完全由榴弹炮、加榴炮组成,弹道单一,口径(针对攻坚战)偏小,对坑道这样的坚固工事破坏力不足。

除了常用的105、155mm和203mm榴弹炮,美军炮兵的攻坚武器主要是M1型240mm榴弹炮,从二战到朝鲜战争都主要靠这个。这种炮的原型是法国人1911年研制的,是一种典型的一战思路的大口径攻城炮。

一战时期交战各方都研制有类似的火炮,比如德国的大贝尔莎榴弹炮甚至有420mm口径。这类火炮异常笨重,比如美国M1光是架设阵地就要足足8个小时以上,打击效果也不是非常好,到了二战时各国已经很少使用了,只有日本和美国还在研制和装备。

多嘴一句,日本的240mm榴弹炮还被解放军通过苏联援助、缴获得到了好几门,后来用在了攻打天津,军博现在还藏有一门。

而美国的240mm榴弹炮在对岸伪军那儿还在当现役海岸炮用,现在金门都开发成景点了。

对岸伪军的240mm榴弹炮

这种单纯依靠火炮和弹药数量,用几天几夜的时间给敌人防御工事“地毯式覆盖”的做法,在一战时期就已经被确认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一战西线双方几万门火炮来回“洗地”、多少个“范弗利特弹药量”都砸下去了——但卵用没有。

此外要说单纯“堆口径”,德国人拿420mm大炮也没攻下凡尔登要塞。包括二战中纳粹德国800mm多拉在围攻苏军塞瓦斯托波尔的应用也不成功。

实践证明,榴弹炮适合摧毁表面阵地,但是对于坑道工事、反斜面工事以及特别加固过的钢筋混凝土支撑点伤害有限。比如在梅斯之战中,美军炮兵曾对梅斯要塞进行了长达7天的火力准备,结果毫无作用。更不要说朝鲜战争打个志愿军排级阵地发射17万发炮弹毛都没伤到一根,这效率简直伤心。

如果仅仅是火力效率差也就罢了,更令人伤心的则是这些大炮有的时候纯粹是给自己人添乱。过于强大却不够精确的火力常常会炸坏进攻通路,在阵地前沿制造难以通过的沼泽,结果是进攻的步兵反而陷没在自己的炮火制造的陷阱里,成为敌方火力的靶子。

这一问题在一战时期就已经很显著了,而到了朝鲜战争时期,比如上甘岭战役中,美军炮火把上甘岭的石头都炸成粉末状,美军步兵爬山时一脚踩上去能陷到膝盖。

战役后期的美军调来上甘岭时,不得不用登山绳把全体士兵串成一串,一步一滑地往山上拱,不用说——这种蠢到令人窒息的操作自然深受志愿军欢迎点赞。

到二战后期,经历过一战、间战军事冲突和二战前期血肉磨坊,陆战经验丰富的国家(苏联:我就喜欢你们夸我帅)已经开始反思这一套不成功的攻坚战术。

成果也有很多,比如说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重型坦克、重型突击炮伴随进攻部队前进,提供随叫随到,指哪打哪儿的摧毁性支援火力。

1944年,泅渡过河挥师西进的“虎豹杀手”、同时也是摧毁工事的好手:SU-152自行火炮

“八月风暴”中苏军突破日本关东军要塞工事时大概就是这么个配置

还有大炮上刺刀——推着斯大林之锤在200米距离上打直瞄。

比如说重用高抛弹道的攻坚火箭弹和大口径迫击炮,用于摧毁敌工事较为脆弱的顶部及对付反斜面工事。

其集大成者就是在扎波罗热(此地有德军“费迪南”超重型坦克歼击车镇守)、芬兰“曼纳海姆防线”、东普鲁士、波兹南、柏林等一系列要塞攻防战中大放异彩的苏军强击群。


苏军的战斗工兵、装甲兵和炮兵、空军对地支援紧密配合,像绞肉机一般粉碎敌方工事。

但这和美军没什么关系。

美军的攻坚战术仍然是一战式的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

相比之下,美军十分缺乏像苏军那样在具备巨大威力的同时还重量轻便、架设灵活、能快速抵近射击的大口径火炮(意大利战线有美军用长脚汤姆直射攻坚,但只是孤立行为)。

203毫米的“斯大林之锤”快速抵近直射,硬生生地砸穿无数纳粹坚固要塞

而美军装甲兵更没有“斯大林-2”、SU-152这样拥有重甲重火力还能维持一定机动性、通过性的坦克、突击炮。

此外美军也没有能够紧跟突击队行动的重迫击炮(如二战苏联120和160迫击炮),连苏德广泛装备的大口径火箭弹都没有。

苏军强击兵甚至会携带300毫米重型火箭弹,以简易发射架打出去炸垮整栋大楼或大型工事

在柏林战役中,苏军炮手被命令摧毁林登大道和科门丹腾大街拐角处的一座房子,这座房子是德军的坚固支撑点。

火箭攻击组在距离目标约150米的大楼上布置了武器。3枚300毫米M-31火箭弹被放置在二楼的窗口。在这种情况下,火箭将以约40-45°的弹着角度击中目标建筑物半米厚的墙壁。突击小组瞄准二楼和三楼之间的空隙,即预计的敌方战斗人员所在的位置。

尽管弹着角度较大且有厚重的墙壁,但三发火箭全都穿透了墙壁,并打进了建筑物的内部。

一发火箭打穿了三楼的墙壁,另外两发击中了二楼。在穿过墙壁之后,火箭弹爆炸,摧毁了建筑的外墙和楼板,一部分内墙也被摧毁。

据点内的德国守军则化为齑粉,随后苏军轻松地占领了这座建筑。

近卫T34,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巷战杀器:二战苏军”飞行鱼雷”和火箭弹简易发射

由于缺乏作战经验,美军自己搞的攻坚武器比如T95超重型坦克和小戴维重迫击炮等武器都是不甚中看更不中用的铁废物,只有太平洋战场上的装甲推土机多少还有点用处——而这还是依靠日军反坦克火力实在太烂,只能玩肉弹神风这种烂活。

因此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的很多时候,美军步兵都是顶着“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虚名,却要靠血肉和勇气在硬啃对面的坚固防御和永备工事。

例如美军以美国集中营内关押的日本裔美国人所组成的442团,该团在意大利战场多次发动“万岁冲锋”,以巨大伤亡为代价取得突破或作战胜利——这个编制里只有3800人的团却发了足足9486枚代表受勋者战伤或阵亡的紫心勋章

而二战中因为美国士兵们多少还有点师出有名、报仇雪恨的自觉,虽然伤亡大一点,耗时长一点,但至少每一次攻坚战最后都还是攻下来了的。

而到了美帝国主义悍然入侵朝鲜时,被强拉来送死的美军步兵的士气远不能跟以前比了。而这些美国兵面对的敌人又是连年征战锤炼出来,为了保家卫国不惜下刀山上火海的英雄豪杰、人中龙凤,闹出17万发炮弹打不下一个排级阵地的笑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矢锋  编辑:@ 蒋梦珊

本公众号的作者们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