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火中永生的郭永怀:为国家舍生取义,存款一分不剩上交国家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导言】中国自成立之后,有两大艰难问题摆在人们眼前:一大任务是建设国家,另一大任务则是保卫国家。而要保卫国家,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
大家都知道美国现在在地球上的地位,它不仅在经济上是独占鳌头,而且在军事上更是一家独大。
美国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科技发达无疑是最重要的,美国集中了全球最顶尖的科技人才。
而新中国却最缺乏人才。国内缺乏培养人才的条件,人们就把目光投向美国,而在美国的留学和任职的华人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其中有一位更受瞩目,那就是钱学森。钱当时在美国已经是名教授,取得很高的成就。美国人怕他回国,不让他参加机密科研工作,还把他投进了监狱。
但钱学森回国意志坚定,几经曲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归国愿望。人们都知道,钱是中国航天和导弹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是一代科学巨匠。
在两弹一星科研人员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他是两弹一星研究的关键性人物,他就是钱学森的同学郭永怀。
郭永怀出身农家,是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曾和钱一同师从大科学家冯?卡门。郭发现的“上临界马赫数”,轰动世界物理学界。
他同样舍弃美国的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毫不犹豫地归国。临行,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火焚之,不给美国留下一丝一毫。
回到新中国,郭跟钱先在中科院共事,后一同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借助郭的科研成果,第一颗原子弹、地地导弹和氢弹先后爆炸成功。
一九六八年为解决一个科研难题,郭永怀乘飞机回到北京。但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失事,郭壮烈牺牲。失事现场,郭已经全身烧焦,但是那份宝贵的科研资料却被他牢牢地抱在怀里,丝毫未受损伤。据说,周总理闻讯大哭。
时间过去二十多天,中国首枚热核导弹问世;时隔两年人造卫星缓缓升空,这些都是郭永怀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来的!
郭永怀牺牲后,爱人李佩把他的遗物和存款全部上交政府,以弥补他因牺牲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郭爷爷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是他浓浓的爱国情怀,刚到康奈尔大学,郭永怀就说:“我迟早是要回中国的,不要让我从事机密项目的研究。”
郭永怀侄女郭淑娥回忆说,建国以后,叔父每封信里都充满着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和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企盼。有一封信我印象很深,信中这样写到:我身在国外,心却早日飞回了祖国,我时时刻刻惦念着家乡,思念着祖国,我多么希望能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来为祖国效劳。我常想,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在异国他乡扎根呢?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知所学用于建设自己的国家呢?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我希望能早一天回到自己的国家。
在回国前,面对众多的劝说者,郭永怀掷地有声地说道:“家贫国穷,只能说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共同建设美丽的河山。”
郭永怀侄子郭辉远回忆,他曾问郭永怀:您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优越,您为什么却要放弃这些,而要求回国?您是从什么时候决心回国的?
叔叔严肃地对他说:“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报国,目前条件差我们可以改变。我是在1949 年 4 月 21 日,听到解放军渡江时,用大炮轰击无视警告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事件),我感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希望了,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回国。”
叔叔的话不多,可是他看得出,叔叔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感到报国的机会来了,抛弃一切优越条件,坚决回国。
郭永怀不仅自己要回国,还动员其他科学家回国。他告诉郭辉远:“我回国前,两次专程去拜访吴健雄教授,说服她回国,可惜她没有接受我的意见。”
郭辉远说,叔叔回国后,仍然没有停止动员那些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国一起建设祖国,如谈镐生伯伯就是叔叔把他从美国拉回来的。
郭爷爷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二是他争分夺秒、无私奉献的精神。郭永怀把自己从美国带来的所有书籍、资料都拿出来给了力学所,就连他视为宝贝的手摇杆计算机也带到所里方便大家工作。
不仅如此,家中的冰箱等电器也都搬了过去供大家使用,力学所已经成为了郭永怀回国后的第二个家。
出任力学所常务副所长之后,郭永怀平时的娱乐活动就几乎没有了,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箱未拆封的新唱片全都给了广播电台。
他以前喜欢集邮,收集了两大本的邮票也全部交给了邮局,就连喜欢的摄影也全都放下。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没有休假,也从不午休。
所里在怀柔有一个实验厂,郭永怀经常奔波往返,早出晚归,他的乐趣都在工作研究之中。 有几件事是我们家族津津乐道的。
时间对郭永怀来说太重要了。郭永怀回到北京后,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不久,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1959 年的共和国十周年大庆,国务院给包括郭永怀在内的少数几个科学家发了国庆晚宴请柬。
郭永怀收到请柬后,经再三考虑,给周总理写信请假,说研究工作进度极为紧张,就不参加晚宴了,周总理深受感动,同意了郭永怀的请求。
1961 年 4 月,第 26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大赛,这也是 12 岁的年轻共和国向世界亮相的一个机会。
中科院为了照顾科学家们观看,曾发给郭永怀两张门票。他便带着妻子李佩一同前去观看,可是看了半个小时就匆匆离开,返回工作。
别人问他怎么不看完,他说看着中国乒乓球队为国争光,自己也十分着急,要加快研究进度,希望赶紧回去继续工作,争取早日取得成功。
1963 年,党中央决定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无论国家多么困难,都要倾尽全力支持核武器的研制。集中在北京从事核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们陆续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试验基地。
作为核武研制三大支柱之一的郭永怀心里十分清楚,核武器的成功研制迫在眉睫,这关乎了新中国未来的生死存亡。
在美苏压力下,中国政府每争取到的一分一秒,都极其珍贵,核武器早一日出来,中国就早一日站起来。
或许当时很多的核武器研制工作者们都不知道,美国解密档案中记录过当时美苏甚至讨论过要分别派出一架携带核弹的飞机前往罗布泊的高空,投下两颗核弹,并引爆其中一枚。
就在美国准备使用非常规武器摧毁中国核工厂时,肯尼迪遇刺身亡,为中国核武的研制提供了宝贵而关键的时间和机会。
来到青海核试验基地,郭永怀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核武器研制中,他和很多核科学家都明白核弹研制对于新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这决定了新中国是不是能够真正踏入世界舞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郭永怀睡觉时让警卫员不铺褥子,警卫员不解,他说:“睡在铁床上,一翻身就会硌着疼醒了,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睡过去,就能继续工作了。”
警卫员听了偷偷躲到一边抹眼泪。3800 米海拔的青海核试验基地,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寸草不生,黄沙漫天,氧气稀缺,温差极大,在加上营养匮乏,工作人员中许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年过半百的郭永怀已是两鬓斑白,看起来也一天比一天苍老。
在飞机失事的那天,当人们奋力掰开郭永怀和警卫员两具烧焦的遗体,看到氢弹资料完好地保存在两人胸前,这位出生农家,却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科学家,就是以这样一个至死都心系国家安危的姿态牺牲了!
总结一下郭永怀从 1956 年 11 月回国开始工作,一直到 1968 年 12 月 5日牺牲所做的工作吧。
在短短的 12 年时间里,仅从他担当的三十个重要职务及研究领域(见下表)就可以看出他承受了多么巨大的工作负荷,完成了多么卓越的创造性研究工作!在 23 位“两弹一星”元勋中,郭永怀是其中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导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中科院力学所常务副所长 |
二机部九院副院长 |
十七院(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
备组副组长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
化学部学部委员(院
士) |
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
成员 |
581、651 工程(研制人
造卫星)负责人 |
6405(反导导弹系统再入核弹
头的识别)工程总体部主任 |
中科大化学物理系主
任 |
工程力学研究班首届班主任 |
三峡工程防护领导小
组成员 |
国内高超音速武器研究奠基人 |
工程兵科研三所奠基
人 |
国内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
学奠基人 |
钻地核弹的首倡者 |
反导工程的提倡者 |
原子弹爆轰理论研究 |
导弹核武器研究 |
氢弹的武器化研究 |
核防护工程研究 |
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
中爆炸力学和水动力
学研究 |
参与飞行器再入大气层研究 |
参与地空导弹研究 |
参与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 |
参与潜地导弹研究 |
《力学学报》、《力学译丛》主
编 |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
长 |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
大代表 |
所以,当郭永怀牺牲的噩耗传来,周总理扼腕痛惜、钱学森椎心恸哭,因
为中国失去了一位多么难得的国宝级的伟大科学家!
郭爷爷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三是作为战略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二战后,整个西方科技都在突飞猛进,尤其是美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郭永怀的离开,就等于是退出了世界科技的前沿,放弃了以往所有个人成就和辉煌,这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其代价之大不言而喻。
郭永怀总是说,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能早日实现现代化,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他说:“我们国家这么大,只有几个科学家是不行的,要有千万个科学家,这要靠我们自己来培养。”
他的眼光一直放得很远,中国想要长盛不衰,仅靠他们这一批科学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郭永怀在担任中科院力学所常务副所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促成力学所与清华大学合办工程力学研究班,由他亲自担任班主任和主讲人。
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工作者,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传承香火。郭爷爷的学生李家春院士回忆说,郭永怀经常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成长铺路搭桥。他说:“我们回国主要是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
第二件事,就是参与制订“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并担任力学科技规划专业组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实际制定学科及其发展规划,使我国的力学研究工作迅速发展到了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等多种手段并用的现代化阶段。”
自此,他和钱学森致力于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成为了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力学现代化指明前进的方向。
第三件事,就是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科技教育事业更是如此。1958 年以前,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是分开的,而在此时,国家却急需大批人才进行国防科技建设。
于是,郭永怀和钱学森一起建议创办一所新型大学,为“两弹一星”工程储备人才,这个建议得到其他著名科学家的响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
郭永怀和钱学森一起创立了现代力学系。同时,郭永怀担任化学物理系的系主任。在这两个系的创建过程中,郭永怀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中科大的创建者之一,郭永怀为中科大指明了育人的方向,为国家的科技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不仅仅专注于研究,更多的是用世人所不具备的眼光去窥探未来,然后以一名战略家的姿态引领社会的潮流。郭永怀无疑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战略科学家”。
郭爷爷给我最深的印象之四是他与高超音速武器的渊源。郭永怀最初开始研究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的问题是 50 年代初他还在美国的时候。但是因为他拒绝参与美国方面涉密的工作并在回国前焚毁了自己研究的全部手稿,这些方面的科研成果当然不会留给美国人。
回国后郭永怀继续了这方面的研究,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尹明认为,郭永怀所从事的是在最复杂数学条件下的力学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郭永怀的数学天赋被充分展现出来。
比如,研究高超声速情况下的力学需要计算飞行器的离界值,而当时还没有一套理想的算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超声速研究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郭永怀改进了庞加莱的变形参数法和莱特希尔的变形坐标法,开创了奇异摄动理论,即“PLK方法”,P 代指庞加莱,L 指莱特希尔,K 就是郭永怀。这个方法计算简便、实用性非常强,大大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并在很多学科中都能使用。
1957 年,郭永怀在《现代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应该是中国随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他和钱学森极力倡导在国内开展高速、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
为了将这些领域的研究铺开,他在北京组织了高超声速讨论班,研究探讨了许多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对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郭永怀1967 年参加了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他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就空气动力学服务对象、研究手段提出了建议。
此后,他又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对研究所的设置、辅助设施、人员配备及技术途径提出了具体方案。尤其是他们对低、高、超声速风洞配套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他认为应当重点搞高速、超高速风洞,瞄准第一、第二宇宙速度;作为高速研究工具,要优先搞激波风洞,自由飞弹道靶,这样可以投资少。
考虑到这些设备工作时间短,他特别强调要抓毫秒级测试技术。他所进行的大量建设性工作为以后气动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郭永怀牺牲后,由他的学生俞鸿儒院士带领的团队,按照他生前提出的研究方向,一直潜心致力于高焓风洞实验技术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爆轰驱动方法与长实验时间激波风洞理论,建立了高超声速复现风洞技术体系,成为空气动力技术创新发展的典范。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姜宗林(俞鸿儒院士的学生)以创立高超声速复现风洞技术,研制成功 JF12 复现风洞,荣获 2016年度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地面试验奖(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for 2016),成为该奖项设立四十多年来首位获奖的亚洲学者。
AIAA 地面试验奖设立于 1975年,旨在表彰国际航空航天领域在地面试验等方面取得杰出技术成就的科学家,是一个国际性航空航天大奖。
JF12 被国际上称为“高超巨龙”(Hyper Dragon),是世界最大的激波风洞,也是国际首座可复现飞行条件的高超声速风洞,成就了我国独立自主研究先进空气动力学试验装备的先例。
复现风洞理论和技术解决了困扰高超声速地面试验六十年的世界难题,实现了风洞试验状态从流动“模拟”到“复现”的跨越,引领了国际先进风洞实验技术的发展。
所以说,我国能在高超音速武器研究领域超越美国,是郭永怀在五六十年代奠定基础,他的第二代、第三代弟子连续接力持续研究六十余年的成果。郭爷爷在九泉之下如有知,必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吧!
郭爷爷生前是个十分低调的人。李佩奶奶总说,郭永怀生前对她的影响很大,他对待科学事业追求的执着态度深深打动着自己。在人们带着崇敬和惋惜之情缅怀郭先生时,不可回避地都会看到背后一个伟大女人平淡而深沉的爱。
郭永怀的生命虽然意外中断,但李佩对丈夫的深情,让她把继续投身在教育事业的热情变成了郭永怀精神的延续。
郭永怀过世后,李佩近 50 年间一直不间断地奋斗在中国教育事业上。79 岁失去她唯一的女儿,虽历经磨难,她却总是用阳光的心态看待一切,一直工作到 80 岁。
她是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科院的玫瑰”;她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培养英语教学师资、首开用TOEFL 方式出考题的先河、直接促成自费留学的热潮;她全力促成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为中国的科技翻译工作开辟新局;离休后,创办并主持“中关村专家讲坛”;她将家里的所有积蓄全部捐出,虽孑然一身,却是无数学生的慈母和精神偶像……。
郭永怀和李佩的一生虽然行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却有着相同的品质和风格——爱国敬业、谦逊务实、扎实严谨、追求创新、无私奉献。
2017 年 1 月 12 日,99 岁的李佩奶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国人敬仰和学习。
【 ↓苹果拦不住你对蛋总的赞赏↓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学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