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发】缅怀伟人:毛泽东乐观自信的人格魅力从何而来(深度剖析)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今天是伟人毛泽東的诞辰日,昨天一文还是感觉哪地方没有发挥好,今天继续。缅怀伟人:永远积极乐观的毛泽東(长文慎入)
当年中苏翻脸,苏联陈兵百万在边境线上,坦克随时可能长驱直入,扑奔北京。在1969年还发生了珍宝岛冲突,情报显示,苏联方面还可能动用原子弹。
而毛泽東就说了四个字:奉陪到底。当然,霸气侧漏、乐观自信的基础是毛泽東采用了朱元璋当年采用的策略,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积极备战。
毛泽東的乐观豁达,从他对生死的看法也可见一斑,比如他在1961年会见蒙哥马利元帅的时候说:我随时准备灭亡。
他的乐观豁达自信,成为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就是被他这种气质所感染的。如果说他要创立个宗教啥的,那他必然是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创始人。
他可以说他是按照神的指示来拯救世人,也可以仿效其他宗教的创始人,说不信我都得下地狱,反对我的都要被消灭。
但他没有,他身体力行,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信仰,高下立判。他还亲自教大家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他的这种乐观自信豁达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我苦苦思索良久的问题,今天发表一点儿浅见,跟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如果墙位不够,我会整理成文发出来。
第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民族精神,毛泽東把这种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先从神话传说说起,外国的神话传说,第一点就是神要求人类的服从。一边故意在园子里安排个又红又圆的苹果诱惑,一边又告诉人不许偷吃。
外国的神话传说,告诫人要依靠神的救赎。人类遇到困难,就等着神通风报信,弄个诺亚方舟啥的来拯救世人,圣经里如是说,希腊神话里也是这样。
外来的神化传说,告诫人类,你所得到的一切幸福,都是神赐予的。比如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来的。
但我们民族的神话故事,却是另一种画风,遇到问题,都是要靠人类自己或者代表人的神来努力拼搏争取的,跟国际歌那句“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不谋而合。
比如,天漏了就炼石补天、太阳多了就射日,被大海淹死了就化成精卫鸟来填海,夸父想看看太阳是个啥東西,就拼命追日。
同样人间没有火,中国人的祖先没指望神,而是采用了一个笨办法“钻木取火”。《韩非子》记载:民食果蓏蜯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同样是大洪水,我们没指望诺亚方舟,而是默默的拿起了工具,鲧治水不利被杀了,儿子禹接着干,终于在大禹的带领下疏浚河道,把洪水给治了(看了图,莫名心疼大禹)。
西方认为“神爱世人”,但我们不这样认为,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的命运在天地看来就和草狗一样),说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苍天。这比“神爱世人”听起来残酷,但非常现实。
后世也有很多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比如李元霸的故事,举锤砸天。还有明朝末年的杀人魔王张献忠,攻破重庆后准备屠杀抵抗的明朝官员,结果天降大雨,这货生气了,炮轰老天爷。
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愚公移山。大山挡住了出行的道路咋办,愚公的解决方案,把山搬走填海,因为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
毛泽東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至少从1938年他就开始反复讲愚公移山,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老三篇之一)。
其实他是在强调一种干到底的精神,即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而且毛泽東另一个发明就是三座大山的提法,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写到这里,你就知道,为啥主席反复强调愚公移山了,就是要靠愚公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翻头上的三座大山。
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毛泽東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在1917年《奋斗自勉》中写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注意,网上很多地方写的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虽然只少了一个字,但是就把毛泽東变成了好勇斗狠的形象。奋斗跟斗能一样吗?
也在这一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毛泽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说明他的乐观自信的性格,早在1917年就已经定型了(十月革命还没成功)。
第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忧患意识),孕育了毛泽東的乐观自信。
蛋总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中华民族一大优点就是有忧患意识,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可以看以前的文章。拜年专用长文:为啥说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我先去自豪一会儿
因为忧患意识,我们往往会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抱最大希望,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持最好心态。
毛泽東反复强调: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以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当年中苏翻脸,我们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甚至把很多工厂和大学都内迁了,包括中科大从北京远迁合肥。
还有在朝藓吃了亏,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之后,就拼命研究各种炮,成就了世界第一大炮火家族。
现在兔子家的炮火逆天到什么程度?火箭弹覆盖460多公里,火箭筒已经部署到班了,人手一个,成为单兵标配。
然而还是担心火力不足怎么办?军工兔又从炮弹上下功夫。据我所知,有一种炮弹(107火箭弹),可以不依赖发射装置,单兵抱来一发炮弹,直接放在土堆上,直接用三节干电池就能发射出去。
有人说没电池咋办?没电池也行,不过要有力气,那就要依赖手摇发发电机。如果这个也没有,也难不住解放军,用榔头敲炮弹屁股也能发射出去……
这种发射炮弹的方式,蛋总起了个名字叫“裸发”。
这就是我们往战争最残酷的情形去想、去做准备。既然我们连这种准备都有了,当然一切情形都会比预想的要好,我们自然会淡定从容,有什么不能乐观的呢?
八路抗日的时候,也能也有这种思想。每次出击都考虑最糟糕的情况,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自然就跑了。
这就是做好了面对最坏情况的打算,所以八路军每次撤退,并不会影响士气,因为“打过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本身就是预定方案。
整个抗日战争,由于毛泽東的《论持久战》,给大家指明了方向,也给大家打了预防针,那就是要做好长期的艰苦努力,这也是往坏处想,充分考虑困难,然后往最好处努力,也就是去争取全面的胜利。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他的乐观自信如虎添翼。
按照毛泽東自己的说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当毛泽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的乐观指数又飙升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总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过程会有反复、会有曲折。这句话本身就是积极的、乐观的。
毛泽東把这些枯燥的東西消化吸收,变成了自己的语言,那就是: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也因此,毛泽東总是能在最黑暗的时候给人以光明。比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人都很悲观,有人要打退堂鼓。但毛泽東在黑暗之中,点燃了“星星之火”,给人以光明。
在抗日进入艰难时期,他立刻又发表《论持久战》,指出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我们,还指出了正确的抗日策略(游击战)。
在重庆谈判的时候,他坚信无论和平还是内战,中国总的发展趋势必定是变好的,不会变坏,毛泽東再次强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他还用普通百姓能听懂的语言,向大家阐释他的乐观主义:当看到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因为坚信历史发展规律,坚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好,所以他才永远乐观,正如他的诗: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或者: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第四,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他更加乐观自信。
毛泽東熟读历史,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更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他知道民心向背意味着什么。
孟子就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十分重视民心向背,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反复强调这是关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毛泽東自然看到了这一点,而且还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是三湾改编,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把支部建立到了连队上,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二个问题是,他注重群众路线,建立了基层组织,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跟蒋介石是有本质区别的。
过去,中国社会最低一级行政机构就是县了,所以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蒋介石也试图动员人民群众,但他根本做不到,因为他的力量最多到县,在基层还是乡绅政治。
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東当然乐观自信了,所以他可以从战略层面对敌人的藐视,他可以乐观自信地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他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谁拥有人民,谁就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倘若谁失去了人民,他就永远只会被人民群众革命的洪流所吞没。
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乐观自信的毛泽東,他抓住了历史机遇,而历史选择了他。
【 ↓苹果拦不住你对蛋总的赞赏↓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学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