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色的大海,到底瞒住了多少秘密?核潜艇那些事儿(一)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还是那句有意思的话:只有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但是总有人好奇想提前知道,所以就潜到水下偷窥。所以又来了第二句话:只有等退潮了,才能知道谁在暗中偷窥你。

 

人类的舞台也是如此美国的称霸也好,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好,法国的让地球再次伟大也好都是在台前呈现给观众的,而幕后各个主角却在勾心斗角、暗藏杀机甚至互刀子。

 

人类舞台天然的幕布,一个是黑夜所以古人有云夜长梦多。很多的精彩故事都要借助夜幕的掩护;而另一个是大海,自从有了潜水艇之后,大海也成了人类舞台的另一道幕布

 

所以潜艇天生就是兵器,就被用于军事目的,尤其深受实力较弱的一方欢迎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暗器一样,用于偷袭偷窥

 

但是却遭到了实力强大一方的抗议,认为这玩意儿是没有绅士风度的武器,认为对方耍老千,不套路出牌所以就算潜艇的乘员被俘,也可能按海盗论处。

 

二战的时候,德国的海军(除了潜艇之外)实力非常薄弱,但他们的潜艇如同幽灵一般神出鬼没,大放异(leng)彩(qiang),简直成了盟国船只的噩梦。

 

平静的海面之下,搞不好就藏着一艘德国的潜艇。前一秒风平浪静,下一秒船就被炸沉了,你想还击都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仅仅在194211,盟军就被击沉了118船只。


 

负责指挥潜艇的海军上将卡尔·邓尼兹学会了在海上打游击,发现目标迅速集结,击沉之后化整为零,四散奔逃。据说邓尼兹领导的潜艇战可以比肩太祖的游击战。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潜艇则是日本军舰的噩梦。美军潜艇一共击沉了日军170多艘战舰,其中包括8艘航母,还有1152艘商船。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潜技术不断提升潜艇的弱点也就暴露出来了因为机器和人都需要氧气,每过一段时间都得浮到水面,或者用通气管通气。

 

2003年,我们海军的一艘常规动力潜艇,由于操作不当,在通气管关闭的情况下,启动了柴油发动机,仅仅两分钟时间,就耗光了舱内的氧气(浓度迅速接近于零)70官兵不幸全部遇难。

 


潜艇还有个缺点,使用通气管潜望镜时,容易被反潜雷达发现。一旦暴露位置潜艇不易逃脱就会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跑不过飞机,也跑不过驱逐舰

 

基于此,不用喘气的潜水艇就提上日程了。恰恰就在二战后期,原子能技术实现突破,迅速地被用到军事领域,一种是制造原子弹,一种是制造成反应堆,作为动力来源。

 

有了核反应堆,25年之内不用担心燃料问题,而且动力十足,所以航速提高到了30节以上。电解水解决了氧气问题,就地淡化海水解决了用水问题。只要人受得了,可以25年不浮出水面(人目前最多能坚持90天水下长航,中国人创造的记录)

 

1954,美国拔得头筹,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成功下水,在水中的表现震惊世界,一个猛子扎下去就是2000多公里,只用了90小时。

 


195868日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鹦鹉螺号又开始扎猛子,一下子从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就到了白令海峡进入了北冰洋,再一口气就从北极冰盖下面穿越了北极点,完成了人类首次极地穿越。

 


鹦鹉螺号再次露头,已经到了大西洋了露头之后,安德森艇长甲板乘坐直升机离开,然后到白宫参加庆功宴,之后又飞机到英国朴茨茅斯港,参加鹦鹉螺号的迎接仪式

 

短短的几天之内,艇长和鹦鹉螺号分别出现在世界不同的地点完成了不同的任务,显示出核潜艇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战略价值我感觉跟苏联实现载人航天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

 

服役两年多之后,鹦鹉螺号更换了核燃料,这时潜艇总共航行了62562海里大约11多公里,要是换成柴油动力,需要消耗220节火车车皮的柴油……

 

一位英国海军指挥官这样评价鹦鹉螺号:它可以随心所欲的发动攻击,干它想干的事情,而我们毫无办法。也就是说核动力潜艇改变了海战的战争形态。

 

鹦鹉螺号服役,受刺激最大的就是苏联当时美苏两国正面杠上了,一方任何一个举动都可能强烈刺激另一方敏感的神经。何况苏联一直视北极是自己后花园。

 

所以鹦鹉螺号的服役,让刚刚上任且好大喜功的赫鲁晓夫暴跳如雷,立刻下死命令加快步伐,尽快搞出自己的核潜艇。从此美苏之间掀起了一股核潜艇ZB(装备)竞赛。

 

当时的美苏之间,正进行紧张的全方位的核竞赛。1957苏联第一枚洲际导弹,击中了6000公里以外的目标,这让美国睡不着觉。

 

以前美国觉得自己独霸美洲大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向来不担心本土防守,但是苏联掌握了洲际导弹以后,这些所谓的优势立刻变成了浮云了

 

从地图上看,美国跟苏联其实是近邻,一衣带水(隔着白令海峡)。几千公里的路程,对导弹来讲,无非一二十分钟的事情,美国本土完全暴露在苏联的核打击之下

 

雪上加霜的是苏联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很多美国普通百姓,晚上看到苏联的卫星自己头上一闪一闪的飞过,还担心说不定哪天丢个核弹下来。来自苏联的威胁如此真切。

 

为了应对这种威胁,美国提出了一种理论,那就是相互毁灭保证,就是在全面的核战争中要保证能做到先发打击二次核打击能力。

 

先发打击能力就是要有能力把核武器发射到对方国家,一次性毁灭对方。二次打击能力指的是在遭受对方的一轮饱和核攻击之后对方家底尽出之后),自己还有能力还手还击并让对方也从地球上消失


当然,苏联也是这么想的。

 

具体一点的过程是这样的赫鲁晓夫一声令下,二十分钟后美国没了。但是美国的二次核打击力量还在,迅速还击,又过了二十分钟以后,苏联也没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美国没少下工夫。第一,加固陆地上的导弹发射井,部分导弹发射井可以抗住百万吨级以上核弹的攻击,也就是能扛50枚广岛原子弹的攻击,一个井盖760吨。


 


1967美国建成了1064个坚固的导弹发射井,苏联到1974年建成了1618导弹发射井。

 


似乎够坚固了,美国人该安全了吧,不行!还是没有绝对安全感,因为苏联太恐怖,1961年苏联引爆了一枚氢弹,当量高达5800万吨,产生的次声波整整绕着地球转了四圈。

 


爆炸后4000公里以内的所有无线电通信全部受到影响,整个苏军通讯中断了一个多小时。如果扔到海里,可以掀起一公里高的海啸,海水可以冲刷一遍美洲大陆了。

 

就这还是把药量削减了一半后的威力,这标志着人类具有了瞬间毁灭自己的能力。

 

所以美国仅仅依靠发射井不能保证二次核打击能力,就想出了第二种办法。从1960开始,为了防止苏联突然发起核战争,美国开始让一部战略轰炸机挂着核弹不间断的空中执勤

 

也就是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管美国的老百姓在吃饭还是睡觉,总有一部分战略轰炸机在空中巡逻。一旦苏联炸掉了美国,他们就会立刻奔赴苏联,然后投下核弹。


 

上图是战略轰炸机巡航路线之一。从19541963年,美国一共造了700多架B52战略轰炸机,下图是一群B52退役后的照片。

 


所以从1959年美国又把洲际导弹放到了核潜艇上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来保证二次核打击能力。


至此,美国率先完成了三位一体的核反击体系建设:海洋、陆地、空中(海基、陆基、空基

 

但是飞机在天上,还是容易被雷达发现拦截、被击落,而且飞机出现失误,氢弹弄丢了,到现在还没找到。

 

而且无论在空中还是在陆地,就算你伪装做得再好,自己一举一动,很可能都被对手卫星雷达监控着


幸亏我们也具有了这种监控能力,我们的吉林一号系列卫星正在组网,可以做到对全球不间断的视频监控,真正做到了让全世界“吉星高照”。


大家来看看监控效果,而且可以对动态目标实施跟踪监控。我在视频中依稀看到了印度新德里。





 

所以美国人又开始琢磨怎么样把核导弹装到神秘的核潜艇上毕竟神出鬼没核潜艇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不知不觉中突破对方防线,突然对方致命一击

 

装有战略核武器的核潜艇,就是战略核潜艇。

 

因此战略核潜艇成为担任战略核反击的最佳选择,它们随时潜伏在四大洋某个角落潜伏就是几个月,只等待国家一声召唤,就把手中快递全部给投递出去,让对方灭国。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建成了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反击力量陆地上的发射井和机动发射车、空中不间断巡航的战略轰炸机,茫茫大海中随时待命的战略核潜艇。

 

核潜艇,尤其是战略核潜艇的优势和战略威慑力,让人无法抵挡,成为大国身份的标准配置和核心装备之一。正是因为如此,各大流氓对核潜艇技术讳莫如深,不肯透露半点儿。

 

中国一直是个大国,中国人也都有大国之志,但是近代以来,国力非常孱弱,尤其是科技和工业基础都非常薄弱,所以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时候,我们向苏方提出了援建核潜艇的请求。

 


当时赫鲁晓夫一脸鄙夷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还说,苏联有了就等于你们也有了。

 

太祖听说后拍了桌子,说出了一句气贯长虹的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说明了核潜艇的难度,更说明了中国人的坚强决心。

 

太祖一向强调: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虽然我们的技术人员都没见过核潜艇,但是大家还是信心满满,从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

 

这种战略藐视法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之一,比如吉利的李书福在开始造车之前,他说一句同样有趣的话: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个盖,里面放两个沙发吗?

 

其实我们的科技工作人员也是这么藐视的,他们认为核潜艇无非是把核反应堆和几枚战略核导弹(比如东风31同时装进一列大油罐车里。

 


做事情就要有这种劲头,但是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就好比让你把一台大哥大手机一部佳能相机和一台电脑攒成一部5的华为手机一样

 

更关键的是一没资料,二支援,三。整个核潜艇动力研究室一个月只有八块钱的办公经费,三年困难时期,研究室里的人脸都饿浮肿了

 

黄旭华(核潜艇总设计师)说,他们那时候只有苞米吃,还经常是发霉的。一个月三两油,最紧张的时候半年没有一滴油。吃不饱,但不影响他们的战斗力,办公室经常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

 

虽然大家工作积极性很高,但是饥饿严重侵扰着工作人员的健康,很多人出现了营养不良。彭士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想出一个办法,组织了几个人逮麻雀,烤一烤给大家打牙祭。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彭士禄黄旭华他们就带领几十个不懂核动力和潜艇设计的人,向中国的核潜艇发起了冲锋(彭士禄主要负责核动力,黄旭华主要负责潜艇部分)。

 

最初的资料,只有几张模糊不清的远景照片,以及我国外交人员千方百计从美国弄回来的个儿童玩具模型,这两个模型成了黄旭华他们的宝贝

 

他们另外一个宝贝是算盘。没有计算器,海量的数据他们就用算盘打。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黄旭华把人分成三组,分别独立计算,结果如果不一致就重算。

 


左起依次是:赵仁恺、彭士禄、黄旭华、黄纬禄。

 

与工作上的困难比,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在于家人对自己的误解而产生的误会。为了保密的需要,黄旭华忍痛对年迈的父母撒谎,谎称自己在北京工作。但是他连续三十年不回家,被父母骂成大逆不道。

 

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了一篇描写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文章《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

 

文章中没有具体名字,只提到了黄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母亲一眼就明白了,这是自己三十多年没回家的“大逆不道”的儿子,顷刻间她老泪纵横。

 

她紧紧握着这篇饱含儿子全部青春和心血的文章,像抱着自己的儿子,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无比的自豪。

 


当黄旭华再次见到母亲的时候,母亲已经90多岁了。还没等他向母亲说声对不起,母亲却已经把兄弟姐妹召集到自己跟前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正是因为彭士禄和黄旭华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的核潜艇突飞猛进,1970年,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从此,中国正式成为五大流氓中最后一个拥有海基核威慑力量的国家。为啥中

国敢于打越南,敢于改革开放,敢于大裁军,敢于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核潜艇功不可没,美苏实力虽然强大,但并不敢轻举妄动。


有了核潜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还有更多的考验在后头,比如核潜艇极限航行试验、深潜试验、以及水下发射试验。还要面临如何隐蔽、如何反监听、如何反“反潜”、如何畅游四大洋。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面临核潜艇的更新换代。我们的第一代核潜艇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还面临着从弱到强的艰辛升级历程。


西方媒体形容我们的第一代核潜艇,说我们这边一发动,美国那边监听员的耳朵都要被振聋了,给我们的潜艇起了个外号叫“太平洋的水下拖拉机”。


所以黄旭华在完成第一代核潜艇后,立刻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去。至今黄老已经93岁高龄了,前几天他做了眼睛手术,重见光明,他第一时间表示:还要继续为国奋斗20年。



正是有彭士禄黄旭华这样的无数科学家不图名利、默默奉献,我们国家才有资格跟美俄英法坐在一起讨论世界和平,我们才能有机会刷朋友圈、看微博、吃烧烤,享受着岁月的静好。


虽然还没讲到五大流氓在大洋里的龌龊事,但限于时间和篇幅,今天必须要用黄旭华院士的话强行结束:“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


【 ↓苹果拦不住你对蛋总的赞赏↓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学爸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