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和远方,陪伴孩子一生快乐成长!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为什么孩子要学点诗?我记得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他希望孩子看到美景,脱口而出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我靠,好多鸟!卧槽,真TM太好看了!”
古诗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在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上,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其实学古诗不是简单的背古诗,而是让孩子去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以及作者含蓄的情感表达。
我晚上坚持陪孩子看一会儿书,有时候读着读着,孩子还没睡,却把自己先哄睡了。但是读古诗却不行,一读起来就读high了,孩子拦都拦不住,也许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市场上的诗歌书,千篇一律,古诗全文在前,然后是作者介绍和重点注释,最后附上全文翻译,儿童版一点儿的有时候会配上精美的插图。
今天这两套古诗书,我认为非常有创意。先说《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这个是山东地图出版社的作品,是一套集历史、地理、美术和文学知识于一体的儿童读物。
这套书的一大妙处就是,一把把你拽到了作诗现场,如同一列历史列车带你在中华大地上徜徉。
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很多孩子都会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然而很多孩子都没有概念,孤城是哪里,玉门关又在哪里。这本书不但配上了地图,还介绍了这一带的历史,汉武帝如何让霍去病开疆扩土征匈奴,又是如何增设了阳关和玉门关。
这套书的插图,非常切题,实现了诗和画的辩证统一。而一位满身戎装的将军,又表达出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所以这本书串起了历史和地理,同时还有拓展阅读,把其他诗人在这里的作品呈献给大家。
王维的《使至塞上》,很多人都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萧关封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和燕然的历史非常的厚重。
为啥汉武帝伟大,他不只让卫青李广霍去病等武将东征西讨,自己也曾六次驱马出萧关,巡视边塞。而燕然是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后勒石记功的地方。
李白的《望天门山》我感触非常深,因为我大学同学带我去过,到现场才能感受到诗仙太白用词之精准,想象力之丰富。只是大煞风景的是——过江的高压线耸立在了两岸。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也是写边塞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再次提到了燕然。然而对比作诗的地址,我们发现,宋朝的疆土比唐朝萎缩很多了,唐朝的塞上是内蒙或者甘肃一代,而北宋,延安已经算是塞上了。
更凄惨的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这首诗的时候,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他在元朝的战船上目睹了崖山之战。后来,元军押送他途径伶仃洋的时候,他伤心欲绝,写下了这首诗。
很多孩子不知道伶仃洋在哪里,这本书上配有插图,让人感受到汉族政权——南宋的悲哀,竟然被人追杀到了广州湾。了解了这段历史再来读这首诗,更加悲壮。
这套书共有四位大诗人的足迹图。包括李白、杜甫、辛弃疾和苏轼,可以看出,他们几乎都跑遍了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
古代的大诗人为啥这么有灵感,写出这么多杰作品,首先是有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游历,加深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这套书把古诗跟逻辑思维游戏融合在了一起,有找不同、找规律、画图、迷宫、数数字、连线、排逻辑顺序、拼图等等,我觉得3-7岁的孩子可以看看。
比如在第二册《山居秋暝》这首诗配了一幅插图,但这幅山水画被剪碎了,请你将它恢复原貌,把正确的顺序填入对应的方格中。
这样的题目其实很锻炼孩子思维,提升了孩子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孩子做完很有成就感,然后就直奔下一题。
还比如迷宫的题。其实就是把古诗的元素具体化,让孩子学习故事不再枯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是如何突破传统,将教孩子的古诗变得富有创意:
亮点1:以画入诗增加理解力
《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全套有四册,共100首,囊括了小学语文教材新课标要求掌握的所有古诗。翻看任意一册都仿佛在翻看一本绘本,画风简洁,充满童趣的风景、人物、花鸟虫鱼,把诗中的意境很好的呈现出来。可爱,却不失精致。
△《宿新市徐公店》幽静的小路、远处的村庄,花田下,小童举网扑蝶而来,怡然自得。
△每首古诗都配以与诗词主题契合的、色彩饱满的图画
△用梅花的意象帮助孩子认识数字
△孩子可以通过楼台和寺塔的数量来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送元二使安西》的插图,想象雨声,想象好友离别时的交谈
△《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辛勤劳作的农夫、树下搓麻的妇人、学种秧苗的小儿,整幅图恰好表现了一首诗。让孩子一眼就能看出诗的意思,加深印象,方便记忆,这与记忆方法中的图像联想记忆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亮点2:游戏力为古诗学习注入活力
单纯让孩子学习和背诵诗,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诗歌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的兴趣。《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用游戏的方式帮孩子记忆和理解。在游戏的编排上,编者花了很多心思,有许多地方很巧妙。
△《游山西村》中,诗人要到达山西村需要穿过迷宫,一艘小船沿着蜿蜒曲折的路线,绕过一座座小山,颇有一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将诗句中表示数字的汉字找出来写在田字格中,既联系了汉字又巩固了数字。
△《无题》常识类的游戏,一只蚕宝宝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飞蛾的呢?
△《悯农》这首,对应的游戏是让孩子排列农作物正确的生长顺序。在科普植物生长过程的同时,加深孩子对诗词的理解。“原来一粒米这么来之不易”
游戏方式使我们得以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能使亲子关系变得亲密,父母能够建立自信,与孩子建立联结。当孩子觉得 心理安全,他在游戏中会玩得开心尽兴,表现出合作精神与创造力。
亮点3:有针对性的思维游戏培养专注力
《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对应每首诗的关键元素,针对3-7岁儿童的思维特点设计了多个游戏类型,包括拼图、迷宫、找相同(或不同)、找规律、数字推理、排序等。涉及的思维能力主要包含两大方面——辨别力和逻辑力。每完成一个游戏,都会让孩子产生成就感,自信心也会随之增长,从而更渴望学习!
△《寻隐者不遇》中,将孩子带入隐者的身份,用迷宫表现山中采药的不易,使孩子更加专注。
△《乐游原》中,连线画出马车的形状,数字练习,手部控制。
辨别力:通过一系列练习,如找相同、找不同、拼图等,为孩子提供提升辨别能力的机会。
△找相同或不同是辨别力的游戏之一,注意到差异是儿童进行事物比较的前提,而比较又是进行事物排序的前提,通过排序儿童才能逐步认识和发现规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找出桌上菜肴的10处不同
△《竹石》把打乱顺序的方格重新排列,变成一幅完整的画
逻辑力:通过一系列练习,如迷宫、找规律、数字推理、排序等,为孩子提供开发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
△找规律是训练逻辑力的游戏之一,有了辨别力的训练,儿童发展了比较和排序的能力,便可以逐渐发展出发现重复序列的能力,即找到事物规律的能力,而在数学思维的发展中,模式规律恰恰是运算的前一阶段。
△《题西林壁》根据诗句设计出高低、远近这种反义字连线游戏,直观、贴切
△《相思》运用诗中元素——红豆,设计出简单的数字推理游戏,好玩儿又别具创意
△《渡汉江》连接所有偶数,找到诗人渡过汉江的路线
画面,提供了符合诗词主题的直观印象;游戏,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不经意间加深了对诗词中关键事物的记忆;反过来,诗词的故事性和意境又能让思维训练不至于显得刻意和乏味。一诗,一画,一思考,这样的“文理兼修”有效率,更和谐。
读诗不是仅为了学习,而是要能从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文字魅力,培养孩子的对美的认知以及良好的韵律感,让孩子感受古诗词的美,做一个富有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更多正品好书,请点击文末左下角 阅读原文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学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