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爸禁毒日谈高房价:必须戒除土地财政的毒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626日是国际禁毒日,源自180年前中国人的一场灾难,那就是鸦片的泛滥,在1839年左右,大约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也就是200人中有一个瘾君子。

 

有人可能觉得人数似乎不多,但更令人担心的是趋势,增长太快了。到1880年的时候,瘾君子高达1000万人,更可怕的这些人都是青壮年。



正如林则徐振聋发聩的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句话最终打动了道光,于是道光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南下禁烟。6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共两万多箱约一千多吨的鸦片,一直到625日销完。

 

1987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把虎门销烟的翌日,也就是6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说明国际社会都对林则徐的历史壮举肃然起敬。

 


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第一,任何毒品面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毅力,更不要尝试第一口;第二,社会复杂,交友一定要慎重,避免被人陷害而误入歧途。

 

 

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也向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警种之一——缉毒警察致敬,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是出生入死,都将生命托付给未知,他们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

 

 

毒品为什么难戒?因为吸毒能成瘾;为什么毒品能成瘾?因为让人产生渴望、快乐、愉悦、满足的“快乐素”——多巴胺、内啡肽来得太容易了。

 

这种快乐素让我们激情澎湃,自信阳光,积极向上,愿意交流,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奋斗,因为我们渴望获得成功的快感,也就是成功之后的那种幸福快乐;如果不努力,则有可能会陷入焦虑。

 

跑步这种枯燥的事,为啥有人乐此不疲,就是因为跑步也能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让人克服了枯燥,甚至跑出了快感。跑完一万米出一身透汗,的确让人心旷神怡,心情爽朗。

 

然而毒品的到来,打破了这种游戏规则。原本运动一小时才能获得的剂量,一剂毒品下去立刻获得了千倍万倍。有了这种廉价的快感获得方式,正常途径就不再有效。

 

然而这种廉价的背后却是昂贵的代价——灵魂变恶魔,财富被消灭,亲情被出卖,最后身体被掏空。

 

更可怕的是,每个吸毒者都知道这样的后果,每次吸毒之前都告诫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明天开始戒毒,然而到了明天,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

 

因此我们警惕毒品,其实就是警惕过于“廉价”的快乐。同样,对于地方政府,也要警惕过于“廉价”的财富,比如土地财政。

 

其实中国的体制,整体上是非常积极向上的。比如我们每个市长和县长,都如同一个城市的CEO,管理着这个市县,为了当地发展忙着搞建设,忙着跑项目,忙着招商引资。

 

如果干得好,政绩突出,则可能被提拔重用,这本来是一种正向激励。但是什么算政绩突出呢?直观一点的无非是GDP快速增长,一些大工程让当地面貌天翻地覆。

 

我相信大部分市长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都相当好一个百姓称颂的父母官。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干好了有成就感,可以增加身体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同时还能升迁。就好比我们刚上初中、刚上高中、刚上大学、刚入职都有一番雄心壮志一样。

 

然而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或者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真到那个位置了发现困难重重,到处都需要钱,这些钱哪儿来?这就涉及了地方的财政来源问题。

 

大家肯定都知道,政府的收入主要靠税收。具体怎么收,新中国也是摸索前进的,最开始财政制度是统收统支,统一收到中央之后,地方出计划上边核拨,地方的收和支不挂钩。

 

统收统支,就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的压岁钱,我们收了然后交给爸妈,用钱买玩具还要看爸妈脸色。最后决定当个乖宝宝不买玩具了,买书总行了吧,最后爸爸说买酒喝掉了。

 

这种制度的弊端大家也知道,自己收多收少一个样,反正都得交上去,所以也没了积极性。另外,我还发现了一个窍门,没钱了就到小卖铺赊账,然后老板会找我爸要账。

 

所以国有企业不但没积极性,反倒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弄多大个窟窿都没问题,反正这有人来填。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影响,从1980年开始,中国对广东福建两省在财政方面实行大包干,甚至连关税都留给广东了。

 

也就是说地方只要每年固定上交多少收入,多出来的归地方支配。“交够中央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最初效果很不错,各级政府都很积极,地方经济发展很迅速。

 

但是时间一长,新问题又来了。沿海地区富得流油,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穷得叮当响。而且地方政府总是有隐瞒收入的强烈动机,比如将预算内的收入转移到预算外。

 

中央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变得很弱。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29%下降到了1992年的12%;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从40%降到了15%

 

有钱能使鬼推磨,相反,没钱也就没人听你的。上边的改革方案很容易遭到地方的阻挠,让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到年底,上边的领导就要到上海广东等几个富裕地区去慰问,但其实也是催粮催款,请这些地方多交一点儿。

 

那时候的中央财政十分困难,年年亏空,当财政部长也是个苦差事。然而雪上加霜的是1991年贵州大旱,中央却没钱拨款。

 

所以当年的财政部长王丙乾迫于无奈,厚着脸皮直接向富裕省份“逼捐”,从1000万到一个亿不等,然而一些富裕省份的财政厅长却当场反目,说“跟我要钱,我可没有!”

 

一年一度的全国财政会议,一开就是半个多月,甚至20多天,会上不是财税总结,而是变成了因领年度任务而讨价还价、争执不下的谈判会。

 

几乎所有省份对税收指标都有异议,特别是富裕地区。1992年财长部长换人,新部长接过账本后,泪好悬没下来了,他说:老兄,我真佩服你呀,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


 

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元,其中,中央收入1000亿元,地方收入250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2000亿元,累积赤字1000亿元。

 

 

中央财政非常困难,财长刘仲藜向分管银行的朱副总理借钱,结果副总理没有借,大意是不是不借,因为这不是个办法,这样下去到不了2000年必崩!不改革不行了。

 

一方面,中央财政困难,全国性的项目没办法开展,包括跨区域交通建设,国防项目,科研项目等等;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财力充足的经济诸侯,导致政令不通。

 

因此,必须想一个根本之策。而他这根本之策就是废除财政大包干,实行分税制,也就是把各级税收收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当时把占财政收入大头的大税种比如增值税、大型国有企业的主要税种(金融、铁路、石油等),带有政策调控作用的税种关税、消费税等,化为中央税,上缴中央财政。

 

分税制不是中国独创,发达国家也都是分税制。这个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力顿时大增,可以通过财税手段操盘全国,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避免了地区间的贫富悬殊过大。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到1997年就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了,没有分税制西部大开发想都别想。通过分税制,军费也开始大幅增加,同时也有钱补贴农业了,甚至有钱申办奥运会了。

 

总之,分税制改革在当时势在必行,加强了中央的财力,有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同时还增加了中央的权威。

 

以前逢年过节上边的领导要到沿海去催粮收款,现在形势逆转,地方不得不跑部钱进,争取上边的投资,争取国家的项目,一到逢年过节北京就堵成翔了。

 


但也有弊端,大头被中央拿去了,地方不得不开源节流,计划生育罚款那可是真抓实干,各种税外的地方行政收费多如牛毛,乱摊派成风。

 

这些不太透明的收费又成为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的温床。更重要的,某些地方政府开始把开源对象瞄准到了住房、医疗和教育改革上。

 

1993年,大连当时的市长叫敏感词,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经营城市”,他明确指出,城市本身就是国有资产,是值钱的,并且可以通过经营城市这份国有资产来挣钱,使城市增值。

 

他还强调,市政府作为经营城市的主体要善于经营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自然资源就会变成城市建设的财源。说白了就是土地财政,大力发展房地产。

 

他说到做到,大连成为中国最早搞房地产的几个城市之一。期间他大力拆违章建筑,往市外迁厂子,迁老旧住宅,当时别的城市甚至全国人都还没这个意识。

 

有了土地财政支持,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大连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典型的计划经济城市中脱颖而出,率先转型成为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大大小小80多个广场。

 

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土地财政也是一样,不能一棍子打死,他通过在大连搞房地产改善了投资和居住环境,引来了不少大项目,同时老百姓拿到的拆迁补偿真是不少。

 

坏处是大连地价在他的任期内增长了5倍,同时也给全国带了个坏头,因为土地财政来钱太快了,而且大部分都归地方支配,全国大部分城市都走上了大连模式的路子。

 

土地财政不仅仅包括土地出让金,还包括房地产公司卖房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都地方支配。而且开发周期短,来钱超级快,地方政府终于抓到一棵摇钱树。

 

地方政府有钱了,则可以大搞投资、大搞基建,比如2017年全国有43个城市大建地铁,年投资3000多亿,已经开通运营的总里程高达4642公里。

 

 

要知道地铁一公里造价6~9亿,有的甚至十几亿,一条路线下来就得200来亿,对于普通人来说肯定都是天文数字,但是市政府一点都不担心。

 

因为地铁从规划开始,地铁沿线周边地价就开始飙升。比如2016324日,合肥进行了一次土地拍卖,一亩地2400万,一块地就拍出了76.89亿,半条地铁线的钱就出来了……

 

 

对市政府来说,这是一个零本万利的事情。投资拉动了GDP,大型工程增加了农民工收入,改善了城市面貌,方便了群众出行,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问题是还有人买单。

 

谁来买单呢?当然是买房的老百姓了。合肥的房价飙涨,一不小心成为当年的领涨冠军。


 

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师弟,混得挺不错的,两三年就攒了50万块钱,2015年底他通过QQ让我帮他在合肥看房,说他实在扛不住北京的房价,打算回合肥发展。

 

我说不错,50万刚好够付首付,而且可以买到理想的地段,我很快帮他找到了不错的房源,让他回来办手续,结果他说春节过年回家再说。

 

结果他这一步踏空成千古恨,仅仅过了一个春节,合肥一房难求,每平方一口气涨了几千块,平均涨幅高达40%,好多楼盘突破两万,买房需要找人。

 

政府限价对开发商也没有用,因为他们会绑定车位,买房必须买车位,一个车位可能高达50……

 

 

几家欢乐几家忧。房价的疯涨让社会人心惶惶,干啥都不如炒房。我分明记得2002年大学课堂上,一位老师纠结于单价15001700的房子,现在后边加了个零还得住远郊。

 

一旦干啥都不如炒房的观念被全民所接受,那么对于国民经济更不健康,因为这成了理财产品的硬通货,所以老百姓只会倾尽全力、外加杠杆把资金投入到房产上。

 

这是我看到过的最扎心的卖房广告。

 

 

每个家庭头上都背着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贷款,所以房地产绑架了全民,全民又绑架了银行,最终让土地财政绑架了中国经济,成为中国的第一大隐患。



绑架有多深呢?2017年全国财政收入17.2万亿元,其中跟土地有关的税收高达1.7万亿,此外还有土地出让金高达5.2万亿。也就是土地财政收入高达6.9亿,占总收入的29.5%

 


我在想,如果土地财政能拿出一万亿搞科研,拿出一万亿搞教育,再拿出一万亿搞芯片,必然攻无不克。不过这样的话,地方政府肯定也没积极性搞房地产了……

 


土地财政贻害无穷,无关贸易战,事关民族的未来。看完你就懂:美国最近为啥处处与中国为难?问题就在这儿,其实这个道理市长们比我懂,但是正如毒瘾的诱惑,土地财政来钱实在太快,有钱就等于有政绩。

 

所以我们的房价遏制了十年,也疯涨了十年,但是真的不能再涨下去了。就如同1993年朱老总说,再这样下去到不了2000年就得崩!我们现在也必须有这样的危机意识。

 

但是我不能害人,我提醒大家,这个可能只是蛋总的一厢情愿,因为毒瘾难戒你是知道的,所以这篇文章不能成为大家买房卖房的依据。

 

但是再难戒也得戒,成功戒毒的不仅有张学良,还有奥巴马。从根上看,必须把土地财政的问题解决掉,同时还得不能让地方经济崩溃。

 

房产税倒是一剂猛药,虽然阻力很大,但是势在必行。我估计最近这一波四五线城市的涨价搞不好跟房产税有关,韭菜长高了才好割,不然地方财政要破产。

 

要注意的是房产税立法必须考虑长远。为了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为了鼓励赡养老人和多生孩子,父母名下没有房产的要进行照顾,生过二胎三胎的,要实行退税……

 

同时,我希望房产税设立专款专用的部分,一部分用于教育,一部分用于芯片,一部分用于科研,一部分用于航母。

 

房价不能再长了,戒除土地财政的毒瘾,势在必行。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富国强民的伟大复兴!


【 ↓苹果拦不住你对蛋总的赞赏↓ 】




欢迎关注!

    超级学爸            超级学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学爸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