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什么叫科技报国——贸易战中的中国科大军团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什么是安全感?对现代人来说,无非是手机有电,卡里有钱,车子有油。而在贸易战期间,还要加一条,那就是芯片有备胎。

 

华为被制裁以后的至暗时刻,华为海思作为备胎一夜转正,总裁何庭波的一封公开信,感动了亿万国人。参见《至暗时刻,备胎海思一夜转正!未雨绸缪我只服华为

 

正是海思自研的一系列芯片,让华为能够淡定从容。如果没有海思,华为也只能像中兴那样立马休克,住进ICU,然后割地赔款,等敌人怜悯。

 

海思在2017年推出的世界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可谓近年来芯片界最大的一匹黑马,比CPU25倍,能耗降低50倍,被誉为华为在终端侧(手机业务)的核武器。

 

然而大家可能没太注意,麒麟970最核心的优势,是因为集成了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寒武纪1A处理器,作为其人工智能核心处理单元。

 

 

寒武纪是全球第一家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这家企业太年轻了,20163月才成立,2018年完成B轮融资,估值25亿美元。

 

寒武纪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正如他们的创始人陈天石1985年)、陈云霁(哥哥,1983年)兄弟俩,他们俩都毕业于中国科大的少年班。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四名核心研发人员陈天石、刘少礼、刘道福、王在,全部都拥有中国科大的博士学位(陈云霁留在了中科院计算所 当教授)。

 

陈天石陈云霁为什么这么牛,第一是他们自己的努力,第二是有高人的指点。他们背后的高人,就是龙芯的总设计师胡伟武,也是就是他们的导师。

 

胡伟武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大,是龙芯的首席科学家和负责人。龙芯处理器可以说是中国芯片的一号备胎,可以保证在极端情况下,我们有CPU可用。

 

2002810日清晨6时零8分,龙芯一号诞生,中国人结束了只能用外国人的CPU造计算机的历史,翻开这崭新一页的就是胡伟武。

 

胡伟武给这一款芯片起名叫龙芯,他的理由是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集中了多种动物的优点,希望龙芯也能不断缩短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但其实龙芯还有个英文名,叫Godson,意思是天之子,谐音“狗剩”,胡伟武之所以把龙芯取名“狗剩”,是因为贱名好养活,希望能发展得顺利一些,好为国家多做贡献。

 

 

胡伟武特别崇拜毛泽东,2003年龙芯2号流片成功,那一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所以他给芯片起名MZD110以示纪念,并印在了芯片上。


 

目前龙芯已经用到了北斗上,而且已经稳定运行了四年了。其中最先进的龙芯3A能跟英特尔的i3打平手了。


 


无论如何,这么多年龙芯没靠拨款,竟然顽强地坚持下来了,为国防、为信息安全、为贸易战提供了坚强后盾。

 

龙芯不仅提供CPU,还为其他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比如用在卫星和雷达上的国产DSP芯片,在2006年就列入了核高基计划,这个重任就交给了中电十四所。

 

而中电十四所在龙芯的帮助下研发出了“华睿1 号”国产DSP芯片,就技术指标而言,性能明显优于飞思卡尔公司的MPC8640DADI 公司的TS201 和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C6701

 

可以看出龙芯的意义,龙芯头上顶着自主可控“核高基”产业的天花板,有了它,中国的卫星导航、雷达等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可控,向胡伟武及其团队致敬。

 

回到寒武纪,寒武纪本来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一个学术名词,在寒武纪时代,地球上的生命突然迎来了一次大爆发,突然涌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

 

而他们给自己的公司起名寒武纪,就是希望中国科技的生态,也能来一次生命大爆发。不过他们的确做到了,这几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突然蜂拥而起。


独角兽公司一般指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

 

2019年初,全球知名创投研究机构CBInsights,发布了最新的全球AI独角兽公司名单,总计32家。其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最多,美国有17家,中国有10家。

 

 

这说明全世界对人工智能高地的争夺,只剩下中美两大玩家了。32家全球独角兽AI创业公司有10家来自中国,也表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强劲的实力。

 

而这10家中国AI独角兽公司中,寒武纪科技、云从科技、商汤科技、云知声为科大校友创办,另外Momenta也有多位科大校友高管。

 

寒武纪在2016年推出了寒武纪1A处理器,这是世界首款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第二年就被用到了麒麟970中,被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为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一。

 

寒武纪2018年推出的MLU100机器学习处理器芯片,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GPU,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终端和云端智能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公司。

 

再说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1999年从四川内江六中考入中国科大,硕士毕业后赴美国UIUC留学,并在2007~2011 年期间 6 次获得智能识别类世界大赛冠军。

 

2011年受邀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然后他作为中科院人脸识别唯一代表,带领团队参与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负责新疆安防布控。

 

2015年周曦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创办了云从科技云,目前已有农行、建行、中行、交行等超过100 家金融机构采用了公司的产品。

 

跟寒武纪一样,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核心创业团队成员都为科大校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江湖上的一个传说,科大校友比较抱团。

 

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温浩,1999年从四川宜宾市一中考入中国科大,2003年本科毕业,2008年在中国科大获博士学位。

 

联合创始人、研究院院长李继伟,1999年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大,一直到博士毕业。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战略规划部总监姚志强1993年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大。

 

周曦这孩子挺讲义气,真正做到了“苟富贵、勿相忘。”在这个团队中,周曦、温浩、李继峰不仅仅是同班同学,更是同宿舍睡在上下铺的兄弟。(别人家的舍友系列)。

 

(左一周曦,右一温浩,右二李继伟)

 

再说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主要业务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算法,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的算法提供商。

 

2018920日,也就是在中国科大建校60周年的日子,科技部宣布,依托商汤集团建设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商汤成为继阿里云公司、百度公司、腾讯公司、科大讯飞公司之后,跻身人工智能国家队,成为第五大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而创始人汤晓欧1985年从辽宁鞍山一中进入中国科大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1990年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

 


20143月,汤晓鸥团队发布研究成果,基于原创的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98.52%,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

 

2016年,汤晓鸥领军的中国人工智能团队,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大学一道,入选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成为亚洲区唯一入选的实验室。

 

而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林达华,2000年从广东佛山一中保送到中国科大,2006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信息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再说成立于2012年的云知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尖智能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技术,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算法、计算能力、芯片能力全栈式技术链条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梁家恩1996年从广西柳州地区高中考入中国科大自动化系,其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学位。

 

公司联合创始人黄伟,1993年从吉林省吉铁一中考入中国科大,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带队开发出世界上首个手机声纹认证系统,并完成多项语音交互产品研发。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李霄寒,于1994年从山东省临清市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3年获得中科大博士学位。

 

2006年,李霄寒开始参与世界第一款嵌入式说话人识别软件的研发。2018年上半年,李霄寒负责带队研发的业界第一款物联网AI芯片 成功流片。

 

可以说科大系的独角兽AI创业公司,撑起了中国人工智能军团的半壁江山,未来的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云马化腾都将在他们当中产生。

 

为什么中国科大会有这种寒武纪大爆发的现象?

 

首先是中国科大的学风正,本科生教育质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多年坚持不扩招,学生有非常彪悍的数理基础,连外语系都要学全校统一的数学物理基础课。

 

第二,中国科大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每年出国留学的比例非常高,拥有规模庞大的海外兵团,让学生能够敏锐捕捉到世界科技最前沿的风吹草动。

 

比如在全国其他高校刚刚开办人工智能专业时,中国科大已经在人工智能方向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冲在了世界最前沿。

 

一些科大校友,总是能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比如中微半导体的尹志尧,被誉为芯片界的袁隆平,毕业于中国科大。

 

2004年已经60岁的他本该安享晚年了,但他却率领30多人的优秀团队,克服美国的层层阻挠毅然回国,创立了中微半导体。

 

 

中微半导体已经研发出5纳米刻蚀机,标志着中国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自主研发的设备,终于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并将用于台积电5纳米的制程生产线。

 

还有中电38所的太赫兹专家武帅,1993年进入中国科大学习,八年本硕连读,之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而太赫兹技术被誉为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是各国争抢的科技制高点。武帅也是响应祖国的召唤,于2010年学成归国,投身核心技术攻关。


 


武帅团队依托38所的雄厚实力,不断深挖、融合、转化,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太赫兹阵列成像技术,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国际水准。

 

昨天,蛋总的朋友圈被一张图片刷屏了,图片题目是《看看那些大国工匠,都毕业于哪些大学》。看完之后,我又自豪又惭愧。

 

自豪的是,我的母校中国科大有四人上榜,包括“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探月工程总工程师吴伟仁、悟空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墨子号卫星总工程师潘建伟。

 

 

惭愧的是,我自己成了科学家的残次品,只能给科技工作者呐喊助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张表格统计并不完整,比如东风31总设计师刘宝镛是北大的,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是哈工大的,华龙核电的总设计师咸春雨是西安交大的。

 

不管是毕业于那个学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伟大复兴最后的科技攻坚战中,人才才是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也正因为如此,贸易战我们赢定了,因为我们从这些人才身上,看到了努力拼搏,看到了艰苦奋斗,更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他们的事例充分说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召唤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实现个人的价值。活该他们成为大国工匠,活该他们成为亿万富翁。

 

在他们的感召下,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国的科技攻坚战!

 

【 您的赞赏,就是鼓励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学爸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