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扫盲系列|扒一扒价值投资的皮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人们往往认为,在正确的时间开始做正确的事情就会取得成功;人们往往对于"什么时候买、为什么买"的话题格外感兴趣;对错(准确与否)他们折腾的很有劲,赢就是专家,输了就被喷。 对于这些人,称呼只有两个字
“韭菜”
应该没有多少人会认为奥巴马的小学生活,对他未来当总统起到了"先人一步"的帮助,但是大多人都会认为,交易没有赚钱是因为"我没有把握住最佳买点".
多么有趣的人类啊!
伪"价值投资"最搞笑的地方,就在于试图教授你 – 如何通过一些标准选择出"好公司、好买点",貌似很合理,其实很荒谬,违背了基本的生活常理 – 跟贩卖成功学之类的精神鸦片没有两样。
这么说是不是太刻薄?不,是韭菜太傻。
几乎所有的婴幼儿教育机构都会告诉年轻的父母们,"你不可以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绝对不可以.你的孩子落后人家一步,他的人生、他的未来就会落后人家一大步".
大多数人都会相信这个说法,然而这一说法的逻辑"弱智"到可笑(和"价值投资"的逻辑一样可笑)——这是典型线性逻辑的冷笑话.
股市里,还有另外一套"魔法" – 当一家公司最近两年业绩增速超过了20%,那么投研机构会根据这两年的业绩增速将未来三年的业绩增速按比例进行推算,进而给出一个看上去"很合理"的估值.
这样的增长故事有多少最终成真了呢?
所以
"起点并不决定结果,而是过程决定了结果"
初入股市的新韭菜也好,沉浸股市多年的老韭菜也罢,他们没有搞懂一个问题 – 所以永远是韭菜,当然,也可能做个卖方,但一定做不好买方。
什么问题呢?事前分析,有用,但只有一点点"用" – 反正,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这么说,等于把伪"价值投资"一棒子都打死了,没错,就是这样!
好公司早晚有一天可能变坏,伪"价值投资"教过你"卖出"吗?它只会教你持有。
"过于关注买入点,是致命错误"
话说某家券商机构搞了一套投研系统,七七八八覆盖了宏观、基本面、技术分析等等你能想到的所有方面,所有分析都指向了买入信号"何时入市?为什么入市?".
有趣的是,后来,后来就没有消息了.
这种系统的研究,从来是死路一条。和永动机一样,"成功者"都是骗子。为什么?基于前面的逻辑。
把买入点作为系统全部,这尼玛不科学。谁知道未来是怎么样?一把好牌还是一把臭牌是未知的,不是眼前你看到的。人们只是为了克服恐惧。
至于结果,至于概率,没个鸟用。
从心理学上讲,关注买入信号,说明你对于标的缺乏控制力,对于环境缺乏远见,心中充满焦虑,渴望能够"至少在自己可为的范围内获得优势",需要寻找更多的理由来为你的行为添加心理优势.
"从波动上讲,任何一个买入价格,理论上都对应了一个能够获利的卖出价格"
好吧,不解释,韭菜听不懂。
继续讲人话,股市里有句谚语,"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卖出信号,关系何时退出市场,关系实现收益的多寡,所以条件设置的清晰尤为重要.作为一笔交易的终结,卖出往往意味着最终利润的结算,交易的结果.因此,"卖"比"买"更重要.
无论基于什么方式方法构建的模型,卖出信号退出市场是保护资产的唯一方式.市场可能会出现任何情况,卖出条件是不是覆盖了任何你能想到或想象不到的特殊情况?
扒皮继续,伪"价值投资"扯淡之处在于,让你通过现在来押注未来,这算预测嘛?预测,我操,还有法则,还有套路,这尼玛不是骗子是什么?马云之前有马云?阿里之前有阿里?瞎扯淡
现实一点吧,能够帮你获利的交易系统,一定不是基于预测能力强,而是基于应对能力强,在过程中帮助我们解决"损失控制在预期之内,盈利控制在理想回报"——牢牢控制住过程中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让每一笔交易都能够取得"不坏"的结果。
如果从一开始你构建系统的初衷是指望创造一个水晶球,那么……
朋友,请回家睡醒先
转载请联系 新浪微博 @程老湿爱吐槽 获得授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程老湿爱吐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