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星驰恶搞古代故事成了经典,我们恶搞就成了“三俗”?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问题](满分100分)

为什么周星驰恶搞古代故事成了经典,我们恶搞就成了三俗

[背景]

近日,音乐家冼星海、光未然后人针对网上流传某单位年会恶搞《黄河大合唱》视频提出批评,有网友细心搜集,又发现数段类似“恶搞”视频片段。文化部要求互联网文化单位排查有关视频,自觉抵制恶搞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的互联网文化产品。

浏览后发现,这些视频多来自公司年会、学校班会等场合的群众自排节目。内容上高度雷同,大都通过夸张、戏谑方式进行改编表演,比如用床单来表现黄河,以“嚎叫”取代“咆哮”,以“呼吁年终奖”替换“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主题,以“精神病合唱团”来戏谑音乐所表达的严峻形势和奋起抗战态度。然而,就是这些并不高明甚至每每令人尴尬的表演视频,却在网络上博取不少点击。


[回答]

答卷人:董阳 (人民日报文艺部)

答卷如下:

周星驰确实有恶搞的一面,被视为当代恶搞鼻祖,但是,既要看到他频繁使用戏仿手法、无厘头风格,还要领会其喜剧之所以受到青年观众普遍认可的精髓:戏仿在周星驰手里从来就不是目的,而是他抉剔丑恶、发扬真善的一把利器。其刀锋总是对准人性中的虚伪、愚蠢和外强中干;其中小人物之所以咸鱼翻身,也是因为受到善念、正义激发而获得心性成长在以戏仿等方式剥落虚张声势、装腔作势者的画皮后,观众和片中人物一同受到心灵洗礼,真善美水落石出、春风化雨,观众则敞开心扉、心悦诚服。

《武状元苏乞儿》《功夫》《美人鱼》都以放弃世俗成功、回归真实简朴生活为故事结局,显示了一种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圣贤境界。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价值解构语境下,周星驰喜剧被普遍接受并不因为其解构,而在于它通过戏仿等手法构造传统美德与解构主义的对话,捍卫了中国古老哲学传统与美德价值

经典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戏仿骑士小说以揭露丑恶荒谬、赞美惩恶扬善,鲁迅《故事新编》戏仿古代神话以针砭时弊、赞美铸剑者无所畏惧,都有着更为高远的价值追求——戏仿手法的高下,关键在于是否有正面价值追求,是否针砭假恶丑、发扬真善美。

以此反观那些恶搞《黄河大合唱》视频,之所以引起反感、令人尴尬,在于编演者对戏仿手段但得一知半解而误入野狐外道,以为只要颠覆崇高就能取悦众人,只要丑化英雄就能令人欢笑。殊不知,它们实在选错了对象——《黄河大合唱》的崇高是真崇高,其歌咏的英雄乃是真英雄,因而对其恶搞非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还暴露了为搞笑而搞笑、为解构而解构的僵硬套路,远离了智慧与美德这些年来,模仿周星驰喜剧的电影如过江之鲫,大多俗烂不堪,被观众所抛弃,皆由此而起,真可谓学我者俗,似我者死

放眼整个社会,我们看到恶搞经典仍有不少追随者,以调笑崇高、丑化英雄为乐者也不乏其人。我们相信,其中大多数人并没有颠覆崇高和亵渎经典的主观动机,更多时候,他们是缺乏与他人、与社会、与民族、与历史共情的能力,缺少涵泳经典带来的巅峰体验和人生境界,在通往人文经典和文化修养的道路上,缺乏引路人和陪伴者。经典需要循循善诱者不断阐释,尤其那些时代背景跟今天天差地别的传统文艺和红色经典,其文本意义并非不言自明——黄河为何咆哮、人民因何奋起?如果缺乏引领、缺少阐释、缺失体验,隔膜、误解甚至亵渎就会如黄沙般慢慢堆积。

一则以忧一则以喜,在这次舆论事件中,我们也看到大量网友留言,看到他们对《黄河大合唱》发自内心的喜爱,为其磅礴艺术力量所感染,为其传达勇敢、团结、振奋、乐观的民族精神所震撼。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说的就是经典的力量。这也让我们相信,真正有价值的艺术终究经得起人民检验和岁月淘洗。

总之,对于恶搞经典行为,必须认识到其浅薄和无趣,需要棒喝警醒,更需要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经典教育将人们引至高远境界。

——摘自《恶搞经典必须休矣》  人民日报 》( 20180206   24 版)

[打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出卷人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