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亮点解读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导言

人口政策调整与36年前《公开信》基本一致。但人口已成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无界战攻击的重点对象。


当前人口政策调整与1980年《公开信》基本一致


最新颁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中国新时期人口发展作出了系统的阐释。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考虑强化计划生育问题,其间经过一定反复,到1980年开始执行严格的以一胎制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该政策出台标志的1980925日发表的著名《公开信》至今已经36年多,中国的人口情况已经发生巨大的复杂变化。目前已经进入决策最为困难和最为敏感的一个阶段,因此,当前出台一个全新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的确很有必要。

1980年确定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时,一方面给予其国策的极高地位,它是对政府部门领导长期具有一票否决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这个国策并非永久性的,而是大致设定了3040年的时间限制。《公开信》中是这样表述的:

如果不从现在起用三、四十年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控制人口的增长,按目前一对夫妇平均生二点二个孩子计算,我国人口总数在二十年后将达到十三亿,在四十年后将超过十五亿。这将会大大增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困难,造成人民的生活很难有多少改善的严重局面

因此,20131228日出台单独二胎政策。正好两年之后,20161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二胎政策。这些调整显然与当初开始执行最严格的一胎制设定的3040年时间期限是完全吻合的。


肯定了计划生育政策基本面


《规划》总体上充分肯定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面,对当前极少数试图全盘否定、甚至污蔑计划生育国策的鼓噪和杂音作出了正式的回应。《规划》甚至在最后提出对外宣介我国人口政策及计划生育的成就和经验,为我国人口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对人口与资源关系作出“长期紧平衡”的相对准确判断


之所以说这个判断是相对准确,是因为该判断依然存在一定缺陷,后续文章将详细谈到。


对长期执行最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负作用全面重视


作者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计划生育并不是一个两利相较取其重,而是两害相权择其轻的决择。最严格的计划生育当然会有负作用,所有这些负作用绝非是现在极力鼓吹中国人可以多生的所谓人口学家新发现,而是过去几十年间早就被人们一再讨论到的事情。《公开信》中就详细讨论了所有这些问题:

“有些同志担心,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将来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数目会多过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出于误解,有些是可以解决的。

人口“老化”的现象在本世纪不会出现,因为目前全国人口约有一半在二十一岁以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到百分之五。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现在我国约有五亿劳动力,预计二十年后还要增加到六亿,就是到二十一世纪初,每年还会增加一千多万个劳动力。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因此,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不必担心。”


这些判断与当前实际也是大致吻合的。一些问题客观上的确是最严格计划生育必然带来的负作用,但同时有些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老龄化本质上是人口预期寿命极大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它首先是一个好事情,同时也自然会带来相应的挑战。那些所谓的人口学家如梁建章等认为他们提到这些负作用是惊世骇俗的观点实在是过于自作聪明、自我陶醉和自作多情了。认为他们预测到全面二胎会实行与实际符合更是可笑之极,这是30多年前《公开信》中就已经基本确定的事情,哪里是他们预测到?而他们只要是真正称得上惊世骇俗的如彻底否定计划生育的观点基本上全是错误的,和脑子被人搅糊涂的。后续文章中我们将从最善意的角度系统证明梁建章是被国外战略欺骗势力忽悠的,自己花钱花精力所做事情不仅毫无学术价值,毫无积极社会意义,反而是当了国外对中国以人口为突破口进行无界战攻击的打手。


对新条件下的人口问题给予了关注


本《规划》可以说不仅对过去计划生育带来的负作用问题和人口发展必然产生的问题挑战作出全面系统的解决考虑,而且更多从积极角度应对这些挑战。如第四章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就不是单纯去强调增加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而是从更多其他积极角度去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条件下的劳动力问题。

本《规划》对不同民族人口均衡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在不同民族间逐步的平等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考虑,这些都是其亮点。


在规划实施中特别强调了人口决策支撑数据等问题


生育率、人口总量、出生人口、性别比等人口基础数据是过去争论极为激烈的领域。客观上说人口统计本身是一个较复杂的专业问题,这些问题的争论在过去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和来自不同利益角度的认知偏差。但随着现代网络信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有望因技术手段的进步而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不是以近乎意识形态争论的方式来解决。《规划》强调了各个渠道人口数据的互联互通等,利用信息科学的全新手段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尽管如此,《规划》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是致命的缺陷。后续文章中我们将给予详细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一下《规划》执行中将面临的特殊问题。


《规划》执行周期中面临的特殊干扰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并非绝对是一件好事情,它纯粹是为调节人口总量与资源总量之间的矛盾。如果完全抛开这个基本矛盾关系来谈计划生育政策是完全荒谬的。计生部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定程度上说是为了全社会的根本利益对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行一定的合法限制。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愿意被限制,即使本来就不愿意生的,也大多不愿意被限制。就如同没有人天生喜欢警察,尤其在被警察管的时候。我也不喜欢被警察管,但理性上说我绝对不希望一个社会没有警察,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对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不要指望社会所有成员会喜欢他们,但全社会应当理解。因此,在计划生育问题上极易被人利用,尤其被敌对势力利用,鼓动社会对该政策的逆反甚至仇恨情绪,以误导中国政策走向,这是必须充分考虑到的问题。

如果该《规划》真的被客观冷静地执行,应当说问题是相对较小的。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一个现实问题:如同在过去人权、最惠国待遇、人民币汇率、意识形态等领域类似,中国的人口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对中国进行舆论战、战略欺骗等无界战攻击的重点对象,对中国的计划生育进行完全的否定甚至丑化、污蔑,并且其手段远比过去更为隐蔽,完全借助华人中的公知力量进行,而不是以西方舆论或其官方角色进行公开的舆论战。其时间点选择在中国客观上确实需要开始转变计划生育政策,严格人口政策的负作用累积开始显现,同时人口总量与资源矛盾接近极大化的峰值阶段进行。此时对中国政策变化和执行产生极少的偏差误导,就足以使中国犯极为严重的战略错误。虽然中国在人口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自身在对人口政策的认知体系上的确还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极易受到误导。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人口政策受到显著的无界战攻击过程中无力作出有效的反应,对大量显然不科学的观点无力进行有效批驳的关键原因所在。因此,目前阶段是对中国人口政策进行无界战攻击最佳的时间点,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后续文章中我们将对此详细讨论。


作者简介

汪涛

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纯电动拯救世界》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即将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