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无胜利条件之战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汪涛出品:《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以全新的数学工具——“循环因果律”为基础,用全世界通用的数学语言将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化和公理化,从而使中国这一伟大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下重现光辉。


大国是不可战胜的


在博罗季诺会战中,因俄罗斯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它可以在退却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战争资源;而进攻一方深入敌后,却使其战线不断拉长,从而实力不断受到削弱。双方的实力从最初法俄的31,变为54,而真正投入在博罗季诺会战的战争维中军力之比是1.061,处于相对平衡点上,法军仅占极微弱的数量优势。因此,其战成几乎平局,并且俄军伤亡略多一些,这是数学上很自然的结果。


博罗季诺会战


不打无胜利条件战役的重要性


这场仗从双方的角度来说都不应该进行,但却真实发生了。这表明很多战争、战役的进行,并不是受双方军事统帅纯粹从战争规律角度明智思考的。拿破仑害怕俄军进一步退却,使自己再也无法具备任何军力优势了,其求战心切。从俄军一方来说,初期俄军统帅并不是库图佐夫,而是巴克莱将军。库图佐夫是829日博罗季诺会战前几天才刚刚上任。巴克莱将军初期的不断退却被沙皇认为作战不力,并被撤职。但事实上,从纯粹战争角度看,巴克莱将军并无太多可指责之处。在此之前他在退却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法军25万人左右,使初期拿破仑的60万大军,到该会战时仅剩下13万可参战的人员。因此,把此战功劳都记到库图佐夫头上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这一仗与中国抗日战争时的百团大战非常类似,弱势一方都是因为实在受不了自己内部根本不懂战争规律的舆论,对在不利条件下尽力避免正面交战的严厉指责而发起。此前库图佐夫就因坚持在条件不成熟时,及时采用战略退却的正确策略,而被内部指责为“免战将军”,并一再受到撤职的冤屈。


百团大战

从占军事优势的一方来说,无疑都希望在自己占据优势的时候发起尽可能大规模的主力会战,以此一战全歼敌方主力而定乾坤。因此,优势一方会采取各种手段欺骗、引诱,甚至极端羞辱不具备胜利条件的敌方军队与自己交战。如三国时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来羞辱对方不敢与自己交战。或者在对方内部宣扬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做这种不敢出战的胆小鬼、窝囊废等愚蠢的观念。但是,如果在自己不具备胜利条件的时候进行交战,结局就只能是惨痛的损失,甚至战败。一旦战败,其结局会比忍受任何程度的辱骂和羞辱都要更加糟糕。库图佐夫进行这一场战争并非毫无意义。它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是使俄方政治统帅和本国人民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如果没有这一场惨烈的战役,后面就不会有顺利地执行不经交战就放弃莫斯科的惊人战略退却决策。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不经交战就放弃延安,与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分割


在双方战斗单位数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并非就绝对不可以进行决战。但在此情况下唯一的取胜之道必须是能有效分割对手。在博罗季诺会战中,双方并非没有做出过这种设想,但实际情况是都很难分割对手。双方都有很多迂回包抄对手的设想,并且战役进行过程中,俄军的确以骑兵对法军侧翼和后方进行过袭扰,但很快又撤回去了。法军也曾设想过对俄军进行迂回包抄。问题就是当时的战况已经使双方完全交织在一起。如果进行过多侧翼的迂回和包抄,弄不好会被对手分割以优势兵力吃掉。分割对手时也需要自己兵力分散,这个过程中就看谁可以有效分割对手,而不会被对手所分割。最终的事实是在这个会战中,双方都没能分割对手,而是双方全体官兵混战在一起。


《超越战争论》,用纯科学的工具让毛泽东军事思想绽放出新的光辉!







作者简介:汪涛。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通播网宣言》《生态社会人口论》《纯电动拯救世界》《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本文的根据《超越战争论》一书内容改编整理,想要了解本书的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