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亿吨航母——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制订对美战略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汪涛出品:《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以全新的数学工具——“循环因果律”为基础,用全世界通用的数学语言将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化和公理化,从而使中国这一伟大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下重现光辉。
美国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战略对手(并不是说一定是敌手)。中美之间一系列的较量让中国人着实有些头疼。但是,如果按毛泽东军事思想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战略,本应有最符合军事科学原则的杀招:
毛泽东在大的战略进程上一般都是采用三阶段的方法:实力不济时的战略防御,实力接近时的战略相持,实力超过时的战略反攻。在解放战争的相持阶段,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状态的格局。
作者在2016年7月26日发表的“中西方战略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文中指出,中国完成在南海的种岛已经完全改变了中西方之间的战略格局。这个格局的改变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开始从对西方的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要充分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必须要将常规武器对美国的战略威慑引向美国本土。要实现这一点,靠传统航母为核心的海军力量发展是不可能胜任的,必须要通过亿吨级航母挺进美国西海岸,甚至布满全球海洋来完成。它的战略价值,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可有一比。当年如果没有这支力量对蒋管区的牵制,东北的四野和山东的华野就不会那么顺手地完成自身力量的壮大,以至发展到最后的辽沈、平津大决战,以及淮海大决战。
现在,中国不应把眼光还放在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上,也用不着去讨论什么“珍珠链战略”,这些早已经是过时的观念。中国只要依然近程的超远程火箭炮,短程导弹和中程导弹,早就已经可以完全覆盖从第一到第三岛链的所有对自己有常规威慑的目标,再增加更多军力去增加这些威慑纯属多余。即使美有反导系统,道理很简单,那就纯粹拼数量得了,看谁生产能力更大。你用两枚导弹打我一枚导弹和火箭,我就用四枚去打就得了。拼完了,美国在第一到第三岛链的反导能力就等于零了。
如果中国有亿吨级航母,那将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选择需求布成“岛网”,而不是“岛链”。如果在关岛、夏威夷、迪戈加西亚等基地周围几百到上千海哩范围各自长期布上3到5个亿吨级航母包围这些基地,这些基地对中国还能有什么威胁?如果在日本的本岛和冲绳的美军基地群东面太平洋上沿其第一岛链外海长期布上5到10个亿吨级航母,局面将会是什么?如果在菲律宾东部的太平洋上长期布上3到5个亿吨级航母,美国在菲律宾的5个军事基地能算什么?如果在台湾以东、以北、以南的太平洋海面布上5到10个亿吨级航母,在台湾海峡中线布上3到5个亿吨级航母,难以理解台湾还有什么胆量讨论台独问题,还会对美日到战时援助台湾抱什么希望?
回复“01”“02”阅读《汪涛:亿吨级航母——赢得中美竞争的终极武器》(一)(二)
这些亿吨级航母平时是可以赚钱的,而传统航母维护成本还要远超过建造成本。
以上所有这些“岛网”全部建成的成本并不比一个辽宁舰为核心形成的航母战斗群高多少,而它们形成的战略威慑能力却远超过12个最先进的航母战斗群。一艘这样的亿吨级航母抗打击能力的确有限,但如果大量建设形成与中国本土可多路径相联通的“岛网”,谁还敢动它们?如果两个亿吨级航母相距800公里,上面只需要射程400公里以上的超远程火箭炮,就可以把这中间的800公里海域彻底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根本不需要什么更先进的武器。为什么不按这样最高性价比的方式来增强中国的国防能力,却要去学习美国以航母为核心的成本极其巨大、且只是无底洞花钱的海军发展战略呢?
因为受到可以打击航母的弹道导弹技术的威胁,以及海外军事基地维护越来越大的困难,美国开始研发以本土为基地,可1小时全球打击的高超音速战机。其实,如果具备布满全球公海的亿吨级航母,基本可实现全球任何地方发生情况时,都可有1小时内覆盖这些地方的亿吨级航母基地。只要采用现在四代战机已经具备的不加力2倍音速巡航能力,1小时就可飞行近2000公里。加上其远程武器系统,1小时内打击2000公里是没问题的。这样,只要相距4000公里分别停放2个亿吨级航母,就可保证2个亿吨级航母连成的直线上来看约8000公里范围都可纳入1小时内打击的战争维。
有个网络小说《石油咽喉保卫战》提出了中岳岛号的巨型航母设想,它采用 50万吨钢材建成2400米长,330米宽的巨型航母,排水量500多万吨。其中提到用泡沫填充仓室提升抗打击性能的技术。事实上,这种技术已经在造船界大量采用,它使传统的“抗沉性”变成“不沉性”。采用这种不沉性技术后,即使船体破损,因水无法进入仓室,因此也不会象传统船舶那样导致船沉没。但是,在传统船舶技术上,采用这种不沉性技术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因为对仓室进行真充的话,就意味着相应的仓室就不能再作它用了。而传统船舶因空间的局限,每一个仓室的空间都是很宝贵的。
船体越大,采用不沉性技术越有条件。只有当仓室空间有富余时,才可以将更多仓室用泡沫等物质填充。因此,亿吨级航母其实是最有条件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具备良好的不沉性。
普通军用航母和其他军舰,看似技术设计非常周到,抗打击设计很周全,其实无论其怎么设计都是极为脆弱的系统。因为军舰上必然要装载大量燃料以及武器系统,尤其这些燃料和武器系统装载的密度非常高。如果仅仅是靠敌方的反舰武器本身,要想击沉这些军舰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只是因为这些军舰高密度的燃料和武器弹药,一旦被击中,往往引起连锁爆炸和燃烧,由此导致军舰沉没。
亿吨级航母因其具有极为巨大的表面积和空间,它的自身武器和燃料装载密度可以非常低,它自身的任何武器弹药如果爆炸的话,可以很容易设计为不会引起其他武器弹药连锁爆炸。这为其抗打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类似的方案在过去有很多人提出过,国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有一个研发类似技术的高潮。尺度以公里计的浮式海洋结构物在学术上也称为“超大型浮式结构物VLFS”(very large floating structures)。不同国家研究的VLFS 通常有两类结构型式:厢式(有不同叫法:pontoontype,Box type,和mat 2 like 等) 和半潜式( semisubmersible type)。厢式浮体构造简单,维护方便。日本的“mega2 float”就采用这种形式。半潜式浮体虽然构造比较复杂,成本较高,但水动力性能更佳,在较恶劣海洋环境中生存性较好。半潜式浮体又可分为立柱支撑式 ( column 2 supported type ) 和立柱下体混合支撑式( columnand low er hull supported type)。美国的移动式海洋基地(mobile offshore base,MOB) 就是采用立柱下体混合支撑式的VLFS。与一般的海洋工程结构物相比,VLFS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VLFS 是一个极为扁平的柔性结构物,它的长 ( 宽 ) 度与高度的比值非常大, 必须考虑它在海洋环境中的弹性响应;
(2)由于VLFS 从一端至另一端要跨越数公里,需要建立新的随位置缓变的海浪谱的数学模型,用于作为与VLFS水弹性响应的激励;
(3)由于VLFS的巨大, 它是一个模块化的结构, 各模块之间用特殊的具有一定柔性的联接装置相联。这些联接装置是承担非常巨大的模块在水上的移动造成的应力,有可能非常巨大。因此模块间联接对VLFS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
(4)VLFS除了有时需要移动外, 一般来说是相对固定在某一位置的, 不能让它随风、浪、流任意漂移, 因此它的系泊装置在结构设计中极为重要;
(5)与一般海洋工程结构物相比,VLFS要求的寿命特别长,一般在百年以上。
日本和美国都对超大型浮式结构物(VLFS)有非常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另外,韩国、挪威、英国等也有一些专家在从事VLFS的动态特性研究。由于VLFS有着广泛的带有战略意义的应用前景, 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曾积极呼吁尽快开发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物。但目前中国还是将重点放在传统的舰艇类型上。由于VLFS在国外并未获得大规模应用,因此只追求跟随型的中国也不在这个方向在投入充分的关注。
作者的亿吨级航母有什么独创和特殊之处呢?首先是作者的亿吨级航母方案确定了这种技术最主要的技术要求:仅仅是扩大浮岛的表面积,不需要去考虑其他的技术指标。如运行速度等。其不沉性仅仅通过其极大的吨位,以及用极低密度固体材料填充仓室,分散配置武器弹药,避免自己连锁爆炸等系列技术就可以实现。而其可生产性,平时军事供养成本极低,战时生产提升率可以非常高,这些都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加安费比。在此前提下,就可以只追求最低的成本,在这种技术要求下也可以使成本降低获得最有利的条件。只要成本足够低,在有限的军费开支前提下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军事威慑能力。
在材料的使用上,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最普遍的民用建筑材料,而不是传统船舶的钢材。
不同的武器方案对不同国家的价值和意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美国在全球有很多军事基地,他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12个航母战斗群。发展VLFS(美国的MOBS)需要非常庞大的、且技术水平并不一定很高的基建材料(钢材、水泥等)生产能力,但对美国来说,它实现的价值和作用与大量已经拥有的海外军事基地加上这12个航母战斗群几乎是完全重复性的。因此,美国发展出这种技术对解决自身问题增加的作用和价值几近于零。而一旦他发展出这种技术,别的国家、尤其是中国肯定就会模仿出来,且很可能就会将这种VLFS(MOBS)移动到美国海岸和在其他国家的美国军事基地附近。如果人家只是在公海上布置这些VLFS(MOBS),美国还真没什么可靠的理由反对别人这么干,对美国来说这不是什么事情也没干成,却只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但中国却完全不同,中国没有海外军事基地,并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也难于大量建设、尤其是地理位置分布合理的海外军事基地。美国能够形成庞大数量的海外军事基础是有历史机遇为基础的。在一战和二战中,美国的确扮演了全世界救世主的角色,他主要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获得了大量海外军事基地的机会。如果没有新的世界大战,并且中国要在这个新的世界大战中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几乎不可能有机会获得大量海外军事基地。本来是要获得和平的保卫能力,却需要一次世界大战,还是要能让中国充当救世主的世界大战,这也太荒唐了。因此,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寻求没有海外军事基地支持下保护全球利益,和平衡具有全球军事基地的美国常规武器威慑的能力。亿吨航母是中国唯一的选择。
高超音速武器有可能建立全球打击能力,但是,这种武器不可能建立极大运载量。当需要快速撤出海外某地的人员和物资时,高超音速武器帮不上忙。另外这种武器的成本也是一个最终才能确定的事情。亿吨级航母有其长期无法被其他任何现在可见的技术所取代的战略价值。
如果其他国家要模仿中国建设亿吨级航母,模仿去好了,那也只是比拼谁的钢产量和水泥产量更大的事情,中国担心什么?因此,亿吨级航母对美国不仅不是必须品,还可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之物。但对中国情况却完全不同。中国需要大力地开发这种技术。
《超越战争论》,用纯科学的工具让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绽放出新的光辉!
作者简介:汪涛。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通播网宣言》《生态社会人口论》《纯电动拯救世界》《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敬请关注: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本文根据《越越战争论》一书内容整理改编而成,想要了解本书的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