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亿吨级航母——赢得中美竞争的终极武器(一)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汪涛出品:《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以全新的数学工具——“循环因果律”为基础,用全世界通用的数学语言将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化和公理化,从而使中国这一伟大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下重现光辉。
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从最严重角度来说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以这种角度来考虑,为国防安全投入就应相当地充分。但是,平时军事供养成本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尤其长期累积来看更是如此。如果投入过多军费而没有战争的话,时间一长,大量武器装备会因技术进步而过时,这些平时军事供养成本似乎又白花了。
从武器的角度来说,真正起击毁作用的是战斗系统,但因为要提升运载系统的抗毁性而占用了极高比例的投资。
要掌握制海权,需要的军费投资是极为庞大的。军舰,尤其大型的军舰费用极为高昂,同时无论战时还是平时维护成本也都非常高。它们的生产周期即使在今天也非常长,对现代化的航母来说,从开始生产到真正形成战斗力,没有几年时间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在战争动员条件下,其生产周期同样非常长。这样,一旦在战争中被完全击毁,其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因此,以大型军舰为基础形成的制海权是非常刚性和脆弱的。一旦在很少几场,甚至一场决定性的海战中海军主力被歼灭,可能就足以决定一个国家战争中的命运。
因此,如果仅仅以专用军事设备角度来考虑大型武器装备的建设,是一种传统的脆性军事建设思路。
以上矛盾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武器的战斗系统与运载系统的成本倒置。尤其在现代战斗系统的发展速度超越运载系统的防护能力条件下,这种矛盾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设想一下,采用如下的军事建设思路,将会有效地解决以上矛盾:
-
将军费投入更多倾斜到战斗系统发展上。
-
运载系统尽可能考虑军民通用化,从而极大降低平时军事供养成本。
-
运载系统的生产周期要尽可能地短,以使战争中可以快速恢复和补充战争中运载系统的损耗。
-
运载系统的生产技术可以被尽可能多的企业掌握,以使战争中可以快速地将尽可能多的国民经济资源转化为直接的战争资源。
航母是军事发展历史上最大型的武器装备。它的确具有极高的军事效能,但存在着很多致命的弱点:
-
无论是平时军事供养成本,还是战时军事供养成本都极其高昂。因为其军事专用性,平时也不会有任何经济价值。航母数量少了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数量多了对任何国家都是难以承担的经济负担。
-
战争中一旦被完全摧毁,很难短期通过生产恢复。尽管人们可以争论航母的自我防护能力有多高,但人类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不可能被摧毁的武器装备。中国开发的某些反航母杀手级武器如DF-21D、DF-26等,即说明了即使今天最现代化的航母也并不是不可能被摧毁的。中国在发展这种武器,其他国家也可能会发展。只有恢复能力才是弥补战争损耗的终极途径。
-
虽然航母已经非常大,但对于飞机起降来说还是显得太小,因此需要太多专门设计在这极小的平台上起降飞机,如弹射器、拦阻索、航母专用的飞机设计等。
-
航母飞机起降的极度困难,也使培养航母飞机员的成本极为高昂。这些飞行员在战争中一旦损耗,同样极其难以恢复。二战中,中途岛海战日本4艘重型航母被击沉,不仅使其海军舰船实力从此一蹶不振,整个战争期间无法恢复,而且战前长期培养的精英航母飞行员损失殆尽,其后也无法再恢复。但精英飞行员真正的价值是在空战中发挥作用,而不应把过多的精力消耗在起降技术上。航母飞行员的“精英”未必体现在空战中更出色的“精英”,而只是起降技术更高超。他们在空战中未必拼得过陆航的飞行员。
-
不仅战争中航母飞行员的损失极为可惜,即使在平时训练中也常常损失很多精英的宝贵飞行员。航母飞机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由于航母跑道的狭小,飞机起降难度极高,事故率难免也非常高。2016年4月27日12时59分,辽宁号的一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少校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这是中国牺牲的第一位航母飞行员,但类似的事故远非中国独有,美国从使用航母至今总共在事故中死亡航母舰载机飞行员1000多名,其中在80、90年代就死了400多人。苏联航母数量较少,且采用技术相对保守的滑跃起降技术,但在70、80年代发展航母时也付出了150多位舰载机飞行员的生命。印度的小型航母虽然只能用海鹞垂直起降战机且相对容易和安全,也摔了40多架战机。美国专家说“辽宁号目前只能威胁中国毫无经验的舰载机飞行员的生命”,话虽刻薄,但也清楚地表明航母技术使极为宝贵的精英飞行员珍稀资源面临的极大风险。
张超留下的女儿
张超妻子张亚本来是五一去部队看望张超并计划再生一个孩子,却在途中听到他牺牲的噩耗。事后长期以微信向不在人间的张超述说愁楚。
-
虽然花费巨额资金,但并不是拥有了航母就一定具备远洋的制海权。中国辽宁号航母有20万匹马力,如果全速航行,粗略计算一个月需要消耗2万吨燃油。即使是采用核动力航母,其带刀护卫的大型驱逐舰、舰载机等同样都是油老虎。大量人员的日常消耗也需要巨大的物资支持。因此,航母战斗群需要海外的军事基地才能保障其正常遂行远洋任务。美国是利用特殊的历史条件获得了全球的军事基地,但中国即使拥有了与美国一样的10个核动力航母战斗群,也远远不意味着就具有与美国一样的全球制海权。
以柔性军事建设思想,我们可以设计出全新的亿吨级航母方案。说到底,航母真正的核心效能不过就是一个可以在海上移动的飞机场。如果我们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开发一个大型的,面积可达到5至10平方公里的人工浮岛,它作为机场的效能可达到最充分的程度。它会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
它的面积与一个大型国际机场的面积差不多。因此可起降任何民用和军用的飞机,并且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起降技术,形成战斗力非常简单快捷。
另外,大量只能遂行近海战斗任务的舰只,将借此基地而可以遂行远洋战斗任务。近海战斗舰只因其吨位较小,携带的燃料较少,因此航程较短。以中国022隐身导弹艇为例,该艇事实上可以装载任何大型驱逐舰甚至巡洋舰的重型导弹武器,因此其单枚导弹的攻击力与任何大型战舰并无区别,并且隐身性能会更好。但因吨位较小,因此其航程仅为几百海哩范围,这决定了它只能在距离其基地很短的范围内遂行战斗任务。虽然抗风浪能力也是一个远洋作战的重要能力,但航程是最主要的因素。在过去,因舰船的基地只能是陆地的港口,也就只能定位成“近海”战斗舰只。但如果以亿吨级航母为基地,其遂行战斗任务范围就可以是在距离该亿吨级航母周围几百海哩。这就可以使其具备相对本国的国土远洋作战能力。以小吨位战舰实现远洋作战能力不仅可极大降低成本,而且可形成数量上更多战斗单位。相对今天的反舰导弹来说,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无论军舰大小,让它们沉入海底都是1、2枚重型反舰导弹的事情。把造大型军舰节省下来的巨额资金用于购买性能更为强大、突防能力更优越的反舰导弹,效费比要高得多。
-
这样的浮岛排水量是亿吨的级别,远远超越现在任何巨型航母上千倍。它可装备总量以千万吨计算的战斗系统。
-
可完全按民用需求设计,其本身的块头就是抗毁性的保证,因此,根本不需要专门的钢材和非常厚的装甲。在平时它的模块就只是一个民用设施,可以发挥经济效益。由此把大量海面资源变成房地产资源和其他农业或工业生产土地资源,却不用填海造成环境根本性的改变。
-
极易恢复。即使这样的浮岛式航母,也并非就不可能被完全摧毁,但是它的生产资源极其广泛,成本极低,日常储量大,并且生产周期可以做到远比航母短。军事设施只要能在短期内恢复,它可能被摧毁就不算是真正的问题。有人认为房地产生产资源不能转化为军事能力,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仅房地产拉动的钢铁产量可以在战时转化为战争潜力,而且这种钢筋混凝土亿吨级航母方案理论上可以把所有房地产公司和建筑队全变成生产航母的资源。中国2014年水泥产量占全球超过60%,达24.76亿吨,钢材产量11.26亿吨。如果按浮岛式航母的设计,这些资源可以生产的亿吨级航母数量数以千计。如果1年时间就可以再生产出1千艘,1个月内就可生产出上百艘,还怕这种航母被击沉吗?而现在技术的航母,只要被击沉了,3到5年时间才能再造出一艘,等造出来仗都打完了。一种恢复能力太差的军事装备,无论其抗毁性多强,击毁能力多大,一旦被对手击沉,就只能在整个战争期间完全归零。
-
在平时,可以并不需要急于生产它的模块。如果水泥和钢材的产量过剩,价格下降较多,就可随时启动浮岛航母的生产,以利用和消化过剩的产能。现在因钢铁产能富余较多,去钢铁产竟能成为一个头疼的问题。但如果此时将这些过剩产能变成生产亿吨级航母的资源,就可以在解决过剩产能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解决国防安全问题。
-
当浮岛大到一定程度后,在它上面可以建设的设施就会完全超出传统军事装备的概念。例如,它上面甚至可以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并且种蔬菜和粮食,这样日常的食物就不需要远地补给了。并且一定厚度的土壤也具有相应的抗击炸弹破坏的能力。上面可以安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其能源可以自给自足。这样的航母上面甚至还可以养鱼、养牛、种花、种草、种树、建设很多不同类型的工厂……
-
平时其模块用不着组装成浮岛,而是作为海边甚至江边的酒店或生活设施,只是在战时被征用。这样可以在平时就储备数量极其庞大的浮岛式航母的军备资源,但却不会占用军费。即使在战争初期被敌方摧毁几个浮岛式航母,仅利用平时以民用方式储备的资源也可以短时间内迅速组装出几十,甚至上百个。
-
这种浮岛式航母如果被击沉是否损失会太大?根本不是。虽然它上面有运载数以十万的士兵、数以万计的超远程火箭炮、上千架战机、几千个垂直导弹发射架、上百个中程弹道导弹发射架、数十个激光武器和电磁能武器等的战争潜力,但谁说一定要把这么多军事资源安排到一个浮岛式航母上去?在战时它上面的武器装备和士兵够打赢一场战争就可以了。你可以只配备20架战机,也可以是50架,100架,200架。并且既然这东西成本这么低,为什么只派一个浮岛式航母参战?况且如果浮岛上真有那么强大的战争资源,什么样的对手才能把它击沉?现在只有区区100多个垂直发射架的万吨级导弹驱逐舰有胆量靠近它吗?在它面前,区区10万吨级的航母都不过是一只“小蚂蚁”,它组成的战斗群就算武器满载,敢靠近轻装的亿吨级航母吗?
-
它的运动速度是否会很慢?的确有可能。但它本身不仅是一个机场,还可变成一个军港,它可以运载速度最快的几十艘022或其他更新型号的隐身导弹快艇。并且,当浮岛式航母的成本低到一定程度后,考虑问题的方式就会发生完全的变化。如果可以在平时生产和维护数以百计的浮岛覆盖在全球各个大洋位置,还需要考虑出现问题时从国内港口将航母开行到目标地区的问题吗?
-
用航母生产航母。这样的航母如此巨大,上面可以直接建设生产航母模块的工厂。只要用万吨远洋巨轮将钢筋和水泥等建设材料运送到航母处,新的部署到更远处的航母就可以用航母来生产了。
-
“空桥式兵力投送”的优势。军舰再快也快不过飞机。只要拥有这样的浮岛式航母,并且在国内与兵力投送目标地区之间以“空桥式分布”——在本国陆地机场和目的地之间的海洋线路上以飞机航程为参考,每隔一定距离配置一个浮岛式航母,任何民用和军用飞机就可以最大航程连续地以中间浮岛加油中继方式(不需要成本极高的伴飞式空中加油)飞行到全球任何地方。也可将加油机配置在中间的浮岛上起飞进行空中加油,它如同架起了一个飞机的空中桥梁——空桥。这样的兵力投送方式远远比任何军舰直接投送要快速得多。中间空桥的油料等补给可以就近获得,这样不仅可极大节省补给本身的损耗,降低补给线上的维护成本,而且可将大量极为宝贵的空中运输能力节省出来,用于更加必须的人员物资快速运输上。因此,这种浮岛式航母的用处并不一定就是直接在前线作战,而是可以建成更加重要的空桥。这可以极大地扩展飞机的作战半径。如果将攻击目标置于两个浮岛之间,甚至可以对目标进行穿梭攻击。这种空桥不仅可以是飞机的桥梁,也可以成为船舶运行的桥梁,它可以起到部分或全部码头和港口的作用,为路过的船舶提供加油支撑服务。这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例如,过去的远洋船舶因为要实现极远的航程,本身必须装载大量的燃油。燃油所占的重量不仅挤占货物的空间和重量,而且增加了航行中的消耗。但如果中间能够有确定距离上的服务站,如同高速公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会存在的服务区,任何远洋船舶就不用装载那么多燃油了。或者过去难以具备远洋能力的船舶以及飞机都可以具备跨洋航行的能力。
-
极方便的海上救援。海洋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好处,但大量海难和海洋区域的空难也是令人心痛的悲剧。据不完全统计,海底的沉船数量高达百万。这些海难如果能得到就近的及时救援,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可能就不会那么大。但因航行在大洋上的船舶距离陆地,尤其有救援能力的陆地很遥远,海难发生的不确定性,大量海难的救援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如果通过大量亿吨级航母像现在蜂窝移动通讯的基站那样均匀分布在海洋上,就可以在任何海难发生时都有就近的救援基地存在。即使无法有效救援,至少能最快找到确切发生海难的地方及时捞回一些财物。即使生不能见人,至少死能见到尸体或生前物品给家人一个交待,类似MH370这样的空难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找了2年多都找不到遇难的飞机在什么地方。
-
亿吨级航母不仅是航母,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基地,并且是属于自己领土的军事基地,可有效解决海外驻军的困难。这其实是其最大的优点所在。航母最重要的本质优点不仅是一个移动的机场,而且是“一个可以在海上移动的国土”。现在中国的利益日益全球化,要保护自身利益,就需要中国的军事力量可以全球投送。如果没有海外就近的驻军,这种全球军力投送就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但如果在海外别的国家领土上驻军,不仅会有一系列极为麻烦的国际政治问题,还需要长期持维庞大的成本。你想驻,所在国不想让你驻。所在国领导人想让你驻,老百姓不乐意。老百姓想让你驻,国家领导人不愿意。一些政治派别想让你驻,另一些政治派别反对。所在国上下都同意你驻,周边国家有想法。你驻了不想走,所在国后来上台的政府想让你走。你不想驻了要走,所在国不想你让走……所有这些全都是极为麻烦的问题。甚至就算你驻进去了,真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如果所在国不支持你的军事行动,你的行动还要受所在国制约。例如第二次海湾战争期间土尔其就不让美军利用其领土和基地,导致美军只能绕道,等其第一个数字化师到达时,仗都打完了。驻军本来是要解决问题,但海外驻军本身引起的问题比它要解决的问题可能还要多,这会使很多决策受海外驻军问题本身的制肘。例如你想长驻,但对方不想让你驻了,还得逼得情报部门绞尽脑汁搞点什么动作使驻军可以继续下去。天安舰事件就有传说是美国想继续在韩国驻军而搞的阴谋,虽然这个很难证实,但日本和韩国的国民强烈反对美国驻军的声音一直持续不断却是事实。这种事情搞不好很可能就变成另外的重大国际政治事件了。如果你不想驻了,对方却想让你继续驻下去,以保持本地相应的人员就业,你撤走时难免有失脸面,让人感觉你没钱了,老大的地位受损。美国从欧洲撤出很多军事基地就让欧洲伙伴有些伤心,好多人因此而失业。最近美国驻日冲绳基地人员奸杀一名当地女子,引发巨大抗议浪潮,这类冲突严重影响美军形象和两国关系。美军在全球驻军都享有驻外法权,因相应的人员在当地惹祸不受当地法律约束保护了驻外美军,但却很容易引发类似的麻烦。很难想像中国需要多大代价和历史机遇才能获得海外驻军的驻外法权,并且有能力应付这类事件。浮岛式航母是相当自由的,只要是在公海上,想停在什么地方,想漂到什么地方,虽然不可能绝对不受附近国家和全球性大国的影响,但本质上这是属于自己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可以认为与别的国家没什么关系。这样自身的决策就不会受太多干扰。既然航母的本质是一块移动的国土,为何不用同样的钱造更大的一块国土?
-
进退自由。虽然历史上有将自己国家领土售给其他国家的实例,如美国阿拉斯加就是从当年俄罗斯沙皇那里用700万美元黄金购买的。但是,在今天历史条件下很难再想象一个国家会把自己的领土自由地出售给其他国家。虽然从法理上亿吨级航母表面也是属于一个国家的国土,但是把这样一个“国土”自由地出售或出租,就如同出售艘船给其他国家是完全相同的道理,因此是进退自由的。另一个进退自由的方面在于:它不是固定的国土,因其可移动而可部署在全球任何公海区域。
-
技术上永远不会过时。这个听起来可能会让人很诧异,任何军舰包括航母因为要解决的问题极多,其中任何技术进步都会导致整个大型舰艇技术过时问题。有些技术可以通过不断升级来保持跟上最新技术,但舰体结构和动力等基本技术是很难升级的。亿吨级航母因为仅仅解决浮岛面积问题,只是一个单点技术,其他所有技术都不考虑,因此所建立的巨型浮岛只要还能漂在海上,结构材料本身还没到报废年限,技术上就永远不会过时。
-
不仅对飞行员的要求极大降低,而且在这种航母上起降远比在传统航母上起降安全得多,精英飞行员的珍稀资源损耗率会极大降低。
(未完待续)
《超越战争论》,用纯科学的工具让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绽发出新的光辉!
作者简介:汪涛。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通播网宣言》《生态社会人口论》《纯电动拯救世界》《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敬请关注: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本文根据《越越战争论》一书内容整理改编而成,想要了解更多本书的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