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推翻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


汪涛


在“TPP——所有分析全都错了 ”一文中,我主要分析了后发劣势的第一个因素,先发国家会对后发国家形成的竞争和抑制因素,以及主要的应对策略。本文将主要分析后发劣势的第二个因素劳动力的“二分拐点”,并以此完全取代“刘易斯拐点理论”。

首先我们要指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刘易斯理论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理论。《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系统地推翻了刘易斯的理论,并且建立了全新的理论。


一、数理经济学的非科学之处


从纯科学角度说,一切实证科学只有建立在数学和测量两大工具基础上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现在的经济学数学化程度很高,甚至被称为“数理经济学”。在测量上主要是通过计量经济学来完成的。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主要是统计学、线性规划、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但是,对于因果分析则相对较弱。为了使经济学更为科学化,甚至出现了实验经济学,试图引入物理学的实验方法来增强经济学的科学性。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事实上使实验经济学方法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整个经济学体系是不完备的。

一切经济过程都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需求、生产、交易。

从需求角度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需求对象是一个心理对象,它是无法精确测量的,因此只是以完全数学化的边际效用递减假设和对应的“需求定律”完全替代了对人类需求对象的直接测量和研究。需求定律其实也只是一个假设,它是说购买数量与产品价格成反比。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斜率为负。认为“心理活动无法精确测量的观点”,心理学家们显然是不会认同的。只是因为心理学与经济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心理学家们犯不着与经济学家们抬杠和较真,也就眼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巨大的基本错误认知长期存在而无人去纠正。这个错误竟然是经济学核心基础之一。既然需求这个心理过程被认为是无法精确测量的,经济学家们也就不会费事去观测需求了。更荒唐的是,经济学家们不仅自己不去研究心理过程,对人家心理学领域已经有大量现成的研究成果也视而不见,没有学习的兴趣。

从生产角度说,要想完全研究清楚生产过程,是一个需要全科型知识结构才能完成的工作。因为科技就是生产力,而人类一切科学进步成果都有可能转化成生产力。因此,要想对生产力有最为清晰的认识,必须掌握人类一切生产技术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发展。这对经济学家们来说认为是难如登天的不具有可行性的事情。因此,经济学家是模糊生产的技术特性,只提取出一个成本和价格概念来建立所谓的生产函数。而从生产者的经济动力角度说,只是简化为一个供给定律假设——“供给数量与价格成正比,供给曲线斜率为正”,以此来替代对生产全过程的直接观测和研究。

本来整个经济过程中最为丰富和具有活力的是人类的需求和随着科技的腾飞而迅速变化的生产力。计量经济学显然根本不具备观测这两大领域的技术和能力,也不去学习心理学现成的研究成果,只是把它们通过纯粹的想象简化为极其简单的数学模型就认为完事了。

这样,数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面向交易,通过假设的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交易就是围绕着两个定律决定的曲线相交的点——均衡点运动的过程。本来交易过程可以直接简化成数量和价格,而模糊各个产品的技术特性,理论上说是可以比较容易进行测量的。但是很遗憾,在实际进行测量时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障碍——商业机密。一切交易过程的精确数据都是企业最核心的商业机密,不仅一般人根本拿不到,即使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一般也难以获得。能得到的数据很可能都是被修饰过以后的统计性的数据。这样一来:

需求过程被认为不可测量。

生产过程因缺乏全科型知识结构而难以测量。

交易过程理论上容易测量,却因商业机密的障碍一般情况下不让经济学家们测量。

最后能测量的就只有经济统计模糊掉的数据了,虽然也能得到很多信息,但真正关键性的信息全被统计过程淹没掉了。例如,从“中国在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6.2万亿人民币”,“中国2014GDP63.6139万亿人民币”,“某企业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18亿人民币”等统计数据中,人们能得到多少有效的精确信息呢?

以上就是经济学为什么难以成为科学的原因所在。尽管自马歇尔、庇古、瓦尔拉斯等人建立微观经济学以来,数学化成为经济学的显著特征,单纯看经济家们写的论文中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很唬人,但却大都是测量基础很虚弱的“数理玄学”。因此,很多经济学家们写论文时一堆又一堆数学公式,写完以后就很不好意识地说“并不关注数学,而是注重实际”。因为他们内心深处都明白,那些数学公式与现实社会的经济实际几乎就没有什么关系。

诺贝尔的遗嘱中本来没有经济学奖的内容,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设立,名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但前面的名字太长,并且把事情说得太清楚了,后面的这个名字虽然简洁,但没打诺贝尔奖的牌子还是不够吸引人。况且瑞典银行设的奖,其他银行心里弄不好会有些什么想法,因此就模糊成了“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并且与诺贝尔奖的其他活动时间上合并在一起,俨然已经成为诺贝尔奖的一部分。这个奖项在设立之后也有一些争议,不过相比诺贝尔和平奖争议要小一些。


二、我为什么有资格研究经济学?


当我发表一些经济学的文章后,有些人很疑惑,甚至质疑我又不是经济学专业的,怎么会来研究经济学。

我在企业从事了30年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活动。我开发或维护过商场POS系统、企业财务系统、企业ERP系统,作为具有系统管理员权限的人员,我曾对记录在系统中一切交易过程商业数据实际上可以拥有比企业的董事长和CEO还要清楚的便利。因在中兴通讯、数码视讯等企业担任市场体系的总经理级别职位,我对交易过程的最核心商业数据,甚至交易中根本就没有成交,不可能体现在任何财务报表中的过程报价数据都了如指掌,核心商业机密对我不构成任何障碍。在不同的企业长期工作经历和早就刻意留心观察,除作为我本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电视等产品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研发、生产、售后维护全过程了解外,还对模具行业、服装加工、百货超市和书店、系统集成、工程设计、中心支轴农业自动灌溉系统、船舶设计和生产、网络酒店定房业务、葡萄酒酿造、高尔夫球场、机器人产品生产等等各种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营销过程都有长期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作为市场营销人员,主要职责就是同客户打交道。理解客户的心理是市场人员最基本的技能。只是普通的市场销售人员仅仅简单地学习一些市场心理学、销售心理学,最多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粗浅的心理学知识,而我不仅如此,还深入学习了巴甫洛夫、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不同心理学派的理论,以及作为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普通心理学教程。同时,感觉、知觉等心理的生理基础也是作为我本专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内容。这一切使我可以将经济学的需求分析完全建立在整个心理学的学科基础之上来进行。一旦这样做了以后,很快就会发现边际效用理论和需求定律是多么地粗糙、荒唐和想当然。

以上全科型的知识结构基础,使我可以对经济学研究对象全过程的需求、生产和交易都可以进行长期直接的测量,并且将一切经济学理论全都建立在有完善测量体系的基础之上。

很难理解,如果人们都不去直接观测天象,而只是凭借假设的天体模型,整天只是坐在书房里进行数学推演,这样的研究传统怎么可能让天文学成为科学?而作为一个天天在直接观测天象,并坚持了30多年的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坚持任何理论必须与实际观测具有完全的逻辑一致性,在这样做了之后,难道没有资格去对天文现象谈点体会吗?


三、推翻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做个样板


因为以上原因,现在的整个经济学科在科学性上都是存在极大问题的。自1969年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至今,相当大比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都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在未来会被大量推翻也不足为奇。现在我就先来推翻一个给大家做个样板。

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1991年)是以其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得奖的核心成果是著名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该文提出了二元经济假说。这个理论是假设劳动力数量是“无限的”,这个“无限”从劳动力供给曲线来说就是一个水平的直线。当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并且转移完毕时,劳动力价格就会开始上涨,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翘。这个开始上涨的点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刘易斯拐点”。但是,我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详细证明了,以上理论和假设是完全不成立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无限供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成立的假设。当然,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时候的确会进行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假设,物理学也是如此,诸如假设一个物体运动时摩擦力为零等。不过,进行理想假设和简化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前提条件,就是不能由此带来因果联系根本性的变化,而只是影响误差范围可控的数量偏差。但是,“劳动无限供给”的假设却导致了经济过程因果联系巨大和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我们建立以劳动有限供给为假设前提的模型,就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刘易斯的假设为什么是不能被接受的。为分析简便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转移过程中农业劳动总产出O是恒定的。

转移过程中总的劳动力数量不变,是一常量。转移出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为Q

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P等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I

暂不考虑农业税费等因素,假设农民收入就等于产出直接在农业人口中的平均分配。

最初100%的劳动力都从事农业。

以上表述是为易于理解和易于跟刘易斯的理论相比较,与《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的表述不完全相同。

通过以上假设可得如下数量关系:

P=O/(TL-Q 1

这一数量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该图摘自《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图8-1



根据(1)式,初始劳动力价格

P0= P=O/TL 2

农业劳动力只要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价格马上就会开始上涨。但在转移数量小于50%时,上升速度很缓慢,越是在初始阶段上升速度越慢,因此才会产生劳动供给曲线是平的假象。但是,当转移到50%,此时的劳动力价格P1/2就会上升到初始值的1倍:

P1/2=2 P0 3

当越过50%的分界线后,劳动力价格就会迅速上升,并且上升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劳动力转移一半时,是一个相对较为明显的分界点,我们可以把这个点称为“二分拐点”。

剩余农业劳动力在什么时候转移完毕,仅仅与农业生产技术有关,而与劳动力价格几乎没什么关系。如果以美国农业生产技术为标杆,中国劳动力价格要上升到初始值的60多倍才会转移完毕,在这个转移过程中间的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都与农业劳动力是否转移完毕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学界争论了那么长时间“中国是否遭遇刘易斯拐点?”的问题却不得要领的根本原因所在。我的这个理论模型不仅与事实高度吻合,其内在的经济因果逻辑也简单明了,并且与物理学中的定律具有同样的科学性。它不仅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水平从2004年后开始大幅度上涨,而且可以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劳动力价格已经快速上涨,中国剩余劳动力数量却依然极为庞大,同时却又存在所谓的“用工荒”问题。而这些现象用刘易斯的理论根本不可能解释。

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亦乐乎,推翻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加不亦乐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论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就是用来以纯科学的方法推翻掉的。


Follow Me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