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问题惊天大揭秘世界人口日重磅巨献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切原来盲目反对计划生育的人,凡是从头至尾认真看完了这篇文章者,99.9%的人都将完全转变他们的看法。如果看完这篇文章后还会盲目地提起计划生育就恶言相向者,请先仔细摸一万遍自己的良心。




一、彻底抽干暗流汹涌的湖水




“无子女家庭”理应得到全社会的照顾是基于纯粹人道的前提,与任何政策选择,和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成为“无子女家庭”完全无关。

“为国家政策的执行作出贡献和牺牲的无子女家庭”理应得到国家和全社会更多的照顾,这是基于纯粹道义的前提,与政策选择的对错完全无关。

照顾好“无子女家庭”就是现政府和今天全社会无任何借口可推卸的责任,与政策选择是什么时间点和未来将如何选择完全无关。

“失独”概念本身暗藏极为凶险的杀机,它并不是想要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概念混淆和恶意关联,“利用它”来找是非:

  1. 找计划生育政策的麻烦;

  2. 找国家政府的麻烦;

  3. 找特定人的麻烦;

  4. 事实上也是找无子女家庭自身的麻烦,让他们的问题变成不可解的。

它不仅根本不是要解决任何问题,而且是在极力放大无子女家庭的痛苦,持续地揭他们的伤口,让他们背负上根本不该由他们来背负的包袱和是非,人为地增加他们问题得到解决的难度,甚至是希望问题越大越好。

本文就是要把这块暗流汹涌的湖水彻底抽干,用“无子女家庭问题”替代“失独问题”,用“丧子”概念替代“失独”概念来进行真正科学的分析,让湖底的暗礁完全暴露于天下,使人们一眼就可看清事实的真相,使无子女家庭问题的障碍最小化,从而最顺利地得到解决,并对恶毒地利用无子女家庭的痛苦和不幸找是非者“一剑封喉”。




二、人生的三大悲




中国的古人总结到人生有三大悲: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些最悲痛的人生不幸,任何具有最基本人性者都会深感同情,并且他们人生的大不幸理应得到社会最有效的帮助,这本来是非常自然和单纯的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在这种人生大悲里附加和掺杂上别的东西,事情不仅会人为变复杂,而且背后如果被人有意利用的话,将会具有最凶险的杀伤力。




三、“失独”概念是如何进行逻辑混淆和恶意关联的




“失独”这一概念表面看起来是指一个客观的现象,但很显然这个概念是想要与“独生子女政策”直接相关联的。一旦用这个概念来进行分析,很自然地人们头脑中就会呈现出这样一个逻辑关联:如果没有“独”生子女政策,怎么会有失“独”问题呢?如果人们只是在讨论“失独”概念,就会越讨论,这种关联越紧密。

但只要我们提几个简单的问题,事情可能就不像仅仅讨论“失独”概念所想象得那样了:

“失独”可以说是问题,难道“失非独”就不是问题吗?回答只能是“当然也是问题”。

1个孩子失去了是问题,如果家里有23个孩子失去一个是不是就无所谓了?回答只能是“当然不是无所谓”。

丧子本身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任何关系吗?回答只能是“当然没有任何关系”。

那好了,我们再来科学精细地分析一下,并且是完全基于提出和讨论失独问题的易富贤先生《大国空巢》里的数据为前提来进行分析,省得对方再找别的说词。在该书第209页分析时提到的数据,是以2.2亿独生子女家庭,4%的死亡率,从而得出880万“失独”家庭的数据。如果我们完全同意以上数据,并且以其建议的不要采用独生子女政策来进行对比分析。为计算清晰易懂,就算我们假设这2.2亿不是独生子女,而是双子家庭。以下是分析对比的计算结果。


计生政策假设

比较人口基数

死亡率假设

丧子人数

独生子女政策

2.2亿(独子)

4%

880万

非独生政策

4.4亿(双子)

4%

1760万


这下问题就来了,按照易富贤“表面上”想表达的说法,不采用计划生育政策,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采用独生子女政策的丧子人数是880万,而非计划生育方案的结果是丧子人数为1760万。易富贤先生想用1760万个丧子来解决880万个丧子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不可否认,因采用独生子女政策,每个丧失独子的问题要比丧失非独子的问题要严重,它包括更大的精神痛苦,和更多的养老问题。为进行更进一步的比较,我们暂且假设(请注意纯粹是个假设)丧失一个独子相当于1.5个非独子。这样可以将丧失独子的人数折算成丧失非独子的人数。这样:


丧失独子880万相当于:880万×1.5=1320万丧失非独子人数


与非独生政策相比,1760万-1320万=440万即,采用独生子女政策的丧子数比非独生政策丧子数少 440 万!?


这样精确计算出来的结果,难道可以证明采用了独生子女政策后,反而相当于全社会净减少了440万丧失非独子的痛苦和问题吗?当然不是。我们绝对不会去得出这样的结论,但这却证明里面肯定存在假设前提的问题,那就是根本就不应该将这个人口政策与这些人的夭亡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

如果我们假设非独生政策下1760万丧子是均匀分布在1760万个家庭,这意味着独生子女政策下880万个家庭承受丧子之苦,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1760万个家庭承受丧子之痛。如果假设1760万个丧子不是均匀分布在1760万个家庭,这意味着有些家庭同时承受了2个孩子的丧子之痛,成为无子女家庭的问题依然没有避免,只是数量会有所不同。

通过以上精确计算可以证明如下结论:

要么承认丧子本身与计划生育政策没有任何关系。

要么就得承认采用了独生子女政策之后,无论是全社会的丧子家庭数量,还是丧子之痛的总量都是大大减少,而不是增加的。

丧失独子承受结果的原因分析可以精确表达如下:


丧失独子=丧子+因丧独子而增量的精神与养老之苦


上式中后面一个增量客观说的确与独生子女政策是有相关性的。它因采用这个政策而增加了丧失独子的数量。这是这个政策的执行所付出的成本之一。但前面的丧子却与这个政策没有任何关系。而对于后面这个成本,唯一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它付出得是否值得?”。如果因为这个成本的付出,使全社会避免了一次人口大崩溃的惨剧,那是值得的。全社会应当对他们的付出和贡献表示感谢,而不是反过来以这个成本为借口,去对政策进行攻击。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中国当年发起抗日战争的决策,使得在抗日战场上有数以百万计的士兵阵亡,总计高达3500万中国人丧生。难道仅仅因为有这么多士兵和人民的牺牲就说抗日战争的决策是错误的吗?

“失独”这个概念,将上式中后面两个部分逻辑上简单混在一起,全部倒向了整个计划生育政策,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完全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而导致的关联,从而就可简单地以此对该政策进行恶毒地攻击。




四、建立“失独”概念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仅仅是以上分析,人们可能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概念的险恶之处。但只要我们再深入研究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真相就会昭然若揭,那就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明白问题是什么,什么是可解决的问题,什么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已经存在的丧子是问题吗?当然是问题。但可以解决吗?完全不能,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但因丧子,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丧子,也不管是丧独子还是丧非独子而导致的老人精神和生活问题,则是可以解决或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的。因此,将这两个问题完全混在一起,也就是把可以解决的问题与不可以解决的问题紧紧缠绕在一起,把它们都变成不可解决的。这就是“失独”概念的最险恶用心所在。这个险恶用心易富贤在《大国空巢》一书中根本就未加任何掩饰,甚至是在公开地进行鼓动和号召。在该书第209页和210页,易富贤写到“对部分失独家庭来说,既然无法‘慎终’,也就无从‘追远’,他们可能破罐子破摔,甚至威胁社会稳定。”

一旦将无子女家庭标上“失独老人”的标签,并鼓动他们去向政府提出完全空洞的要求,如果答应了要求,就相当于在否定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让政府失去人道和道义。这是在找国家和政府的是非。

当“失独”老人与计划生育政策深深地挂上钩,就更会难以清晰地认清问题所在,从而给人口政策的选择制造难题。这是找国家政策的是非。

将计划生育政策与失独间建立强关联,并以此完全否定计划生育政策,这就使当年作研究和做决策者,以及现在作研究和作决策者存在要被追究责任的问题。这是找部分人的是非。

一旦那些无子女家庭问题的解决变成与政策选择和责任问题严重挂钩,就使这些极为不幸者本来并不难解决的问题,莫名其妙地背负上完全不应有的负累,使其无端地卷进一堆是非中去。他们的问题不仅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且在不断地人为强烈刺激中持续揭开巨痛的伤口。甚至暗示和鼓励这批人将天灾的不幸转变成与社会对立的不法方向,将本来有理的变成没理的,这不仅会使问题的性质完全变质,而且会成倍放大他们的不幸。

这样一来,本来是:


丧子+因丧独子而增量的精神与养老之苦


就变成了:


丧子+因丧独子而增量的精神与养老之苦+因卷进一堆是非而成倍增加的痛苦


上式中前面两个部分是天灾,但第三个部分却完全是人祸,它只与那些精心设计“失独”概念的人相关。它不仅是人为添加到这些不幸者头上更大的不幸,而且将三个部分都变成不可解的问题,长期持续地制造社会云暴弹,去杀伤全社会更多的人。




五、如何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人们还是没有完全看清“失独”概念设计者用心之险恶所在,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分析,如果是我们本着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的话,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说“因丧独子而增量的精神与养老之苦”。无论是这个增量,还是丧子之苦本身,简单说来要解决的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照顾,二是如何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更好的抚慰。

使这些无子女家庭的生活得到更好地照顾有多难吗?如果人们硬要说难,请说说能难到什么程度?他们一个月能多吃多少?能多花多少钱?他们本身一般并不是一分钱积蓄或收入都没有,无论是通过合理增加政府的补贴,还是通过社会热心的慈善人士进行捐助,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都不是难事。但是,那些以“失独”概念所进行的宣传将完全歪曲事情的本质,客观上形成了强力阻止相应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效果。

要解决无子女家庭的生活问题无非是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补贴。有这种补贴最大的价值是一个心灵的安慰,有多少视政府的能力而定,总能有解决办法。并且政府的明确帮助,可为社会慈善力量的介入提供一个很好的引导。2013年卫计委联合五个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在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关怀等方面做了相应的安排。

再则是一旦有效地扫清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非关联,就可以为社会上存在的热心慈善人士提供帮助扫清道路。否则,如果这个问题与人为制造的是非相关联,有心提供帮助的人士反而会感到很为难。本来是做慈善,但如果不能将这个问题与一切政治问题和国家政策问题彻底脱钩,就不知道会卷入到哪个是非窝里去。

最后是无子女家庭们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平衡的,有人很富足,有人经济条件弱一些。他们相互之间能够理解,一些人相互之间可提供互助。

只要通过以上三个途径,解决无子女家庭的生活问题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对于这些家庭本身来说,解开这些关联,对他们自己也是一个解脱。他们难道非得证明计划生育是错误的才能得到补偿和帮助吗?完全不是。他们已经承受了人生的不幸,任何让他们去承受更多的行为都是极端不道德的。

要解决他们的精神抚慰问题,就应该鼓励他们能不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而不应该不断地去揭他们的伤口。这些精心设计“失独”概念的人想到过这些吗?

如果要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应该如何来考虑问题?那就只有考虑如何减少死亡。如果死亡率不降低,生得越多也就会夭亡得越多。如何去减少死亡率?很简单,先要分析一下夭亡的原因都是什么,然后分门别类针对原因考虑如何降低每一种情况的死亡率。只要能够降低哪怕一个百分点的死亡率,就可以减少成千上万丧子家庭的痛苦,这毫无疑问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易富贤是妇产科的博士后,也算是个医生,他是属于最有条件来进行这种分类分析的人选之一。他想到过去做这个工作吗?从他的《大国空巢》一书里我们的确没有看出对此工作有半个字的兴趣。

看到这里,那些不幸的无子女家庭就知道该如何从无端的是非中脱离出来,避免更大的不幸,并且也知道考虑应该如何从伤痛中走出来,能够释然,并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六、为什么总有喜欢歪曲和污蔑中国的历史?




去过美国华盛顿的人一般都会去林肯纪念堂。当你站在林肯纪念堂前遥看华盛顿纪念碑时,会发现有两个紧挨着的战争纪念物。左手边是越战老兵纪念碑,右手边是韩战老兵纪念碑。最初看到这两个纪念碑时我感到非常震惊,但却深受启示。在美国内部,对这两场战争的决策是否正确学术上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无论国家当时作出的决策如何,那些仅仅只是作为职业军人在战场上因职业需要执行国家的命令而牺牲的士兵,是不应为此承担责任的。不仅如此,他们应当得到国家和自己人民应有的基本尊敬。美国人民是把他们的纪念碑安排在距离林肯纪念碑最近的地方。

那些反对中国计划生育的人,如果他们仅仅是要对这个政策进行纯粹学术上的质疑,他们的确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力。但是,如果这种学术讨论没有对相关逝者表达出充分的尊重,这就是绝对不能被充许的。尤其对那些为国家作出正面贡献并作出牺牲者,他们更应受到全社会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逝者为大,如果超出学术讨论需要地对逝者和他们的家庭进行刻意地挖苦和暗讽,这更是远超出道德底线的应受强烈谴责的行为。

不要说是专业人士,就算是普通人也深知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在逝者家庭成员面前,要用尽可能委婉的话去劝慰他们节哀。但是,在易富贤《大国空巢》讨论他所谓“失独”问题的208-210页,我们看不到任何悲天怜人的同情心和委婉表达,看不到任何对他们进行安慰和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不仅如此,他是极尽所能地堆砌按他的话来讲是中国文化中“诅咒人最恶毒的话”(请读者原谅,我们不愿也不能引用他的原话)。这些词汇的大量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讨论的需要。易富贤先生是美国高校里多年培养出来的妇产科博士后,心理学应当是其专业的相关学科,他不可能不精通。他应当深知这些词汇的大量使用会使看到它们的逝者家庭成员,以及社会上不明真相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剧烈创痛。毫无疑问,这是以表面上的学术讨论精心装扮的、极为专业的心理战云爆弹。事实证明,这些精心策划的心理战攻击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网上一谈起计划生育问题就充满大量恶言恶语的根源所在。

否定计划生育政策,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甚至部分否定抗日战争,很多中国人只是天真地以学术讨论看待。判断它们是否真的是严肃的学术讨论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看他们在进行这种讨论的同时,是否对这些历史事件中的逝者,尤其是在按职业要求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无论这些政策本身是否正确),特别是为国家和民族客观上作出贡献的逝者表达出了足够的尊重,而不是对逝者极力拨弄是非。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哪有什么谈学术最起码的资格?



七、本文的强烈呼吁




《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人口极限,以及人口大崩溃理论,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之一就在于使人们充分理解到:今天的无子女家庭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客观价值,是为避免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一场大灾难,同时也是为世界的文明良性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们应当为此感到自豪与宽慰。在理论上充分地阐明这一点,本身就是对他们不幸最大的精神抚慰。而恶意地否认计划生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蓄意抹杀与此政策相关的无子女家庭为此作出的贡献,无疑是在给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中国当前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充分理解并承认这些曾经为整个民族生死存亡承受了牺牲的人们,他们就是今天另外一重意义上的“抗战老兵”,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欠他们一份情的。早日理解清楚这一点,并且在他们有生之年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安慰,并非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不要等到他们都已经快走光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当全社会已经没有机会再还他们一份情的时候,一切都将悔之晚矣,那将会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德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纯科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