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崔永元实话实说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 在继续谈转基因前该考虑如何“转自己”了
在《从崔永元与复旦大学教授激辩看科学素养》一文中,我们指出了崔永元在以“新闻界共体同”去反驳卢大儒“业内专家共同体”时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说,他当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意思并不是赞同这么说,而是在后面的话中说到:“提到专家,你必须说出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意思是不认可“业内专家共同体”这样的说法。应当来讲这一批评是非常正确,甚至是有相当专业水准的。这也正是卢大儒仅仅想简单地以自己属于业内专家的身份来赢得辩论的错误之处。但我们之所以在《从》文中以教训的角度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崔永元在太多地方并没有理清楚自己在谈转基因问题的时候确切身份到底是什么。崔自己在内心依然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新闻人和记者。
相信事后崔自己已经很快明白当时说黄金大米转了7个基因是错误的。但有些网友在核实黄金大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的问题时是相当客观的。例如,网友Jing Chen①在事后查阅原始了论文Improving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Golden Rice through increasedpro-vitamin A content②后写到“我很好奇崔某人说的七个基因哪里来的,我仔细看了下图2d,在RB和LB之间,在标示各种不同颜色的杠杠的时候,作者用了七个英文短语,不知道这是不是崔某人说的七个基因的来源,说起来崔某人还是查了论文了的,至少这点是比复旦大学教授仔细了,可惜他没看懂。”如果的确是这样,这是令人尊敬和欣喜的事情,虽然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虽然崔永元经常提到并不反对对转基因进行科学的研究,但事实上,正因为崔并没有理清自己在谈转基因问题时的确切身份,因此媒体已经把他定位成简单的“反转人士”了,并且这样的定位在相当程度上也被他自己所认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说,这样的定位在过去的阶段有利于角色的清晰和意见的传播。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说,如此简单的“反转人士”定位显然是不可能客观的。如果崔永元不能尽快从“反转人士”转型为“转基因科普人士”(权且简称“转普”吧),其结果将是,要么他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将越来越大,要么在不久将被真正的“转基因科普人士”所取代,从而失去一次在目前阶段对崔永元最有利的,为转基因科学作出难得历史贡献的机会。
二. 单纯“反转”的缺陷是什么
转基因技术目前的确处于发展的相对早期阶段,存在很多需要继续改进的空间。任何一个科学在这样的阶段都是需要投入力量去潜心研究的。如果一门科学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不是引来更多研究投入的热情,而是被一大堆外行的人心花怒放地、放心大胆地都插进来随便说上几句,以此吸引眼球的话,这样的社会氛围对科学来说是一场灾难。
一个单纯狂热的知名“反转”人士,引来的大量粉丝会更加狂热和不理性。
高能物理学和宇宙学等等学科会出现这样的人士吗?不会。因为这些学科已经非常成熟,即使他们还存在很多需要研究的未知领域,绝大多数外行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东西是什么?更不会有信心去介入这些高度抽象的领域。而黄金大米和普通大米似乎所有人都能看到它们是用来吃的东西,无论他们从基因科学的角度是否真的看得懂。
任何科学问题都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才能有所收获,对此人们应当持必要的和合理的宽容态度。从传媒工作的角度来说,站在“安全”“伦理”等道德制高点上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策略,但这只是在没有遇到真正高手的情况下才适用的。只有掌握科学制高点,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只有科学才能确定是否真正安全。与过去一些农药的使用导致显著的生态危害还是有很大区别,在人们指责转基因安全性证据不足时,今天“反转者”对转基因产品究竟有什么危害的科学证据更加不足。
三. “反转”策略的命门所在
作为科学来说,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
科学可以证明存在的东西是存在的。
科学也可以证明存在的东西与原来设想的不一样。
但科学永远不能绝对证明“不存在的东西”是“绝对不存在的”。
我们现在来假设一下(请注意只是纯粹地假设)——转基因根本就“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这个假设能得到绝对证明吗?绝对不能!这是因为,转基因研究者说吃了20年了都没有发现有负作用,但反转者会说吃了20年没发现问题不表明第21年不出问题。要知道从最根本的科学逻辑上说,这属于归纳的休谟难题——任意多的事实归纳也不能证明一个命题是绝对成立的。
那么好,我们把问题转换一下,转换成“存在性”的和“有”的问题。你反转的人说转基因“有”害,那么是应该由你反转的人拿出“有”的证据来。因为只有“有”的问题才是科学可以解决的,“不存在”、根本就“没有”的问题是科学所不能解决的。
再从法律上说,谁主张,谁举证。你反转的人说转基因“有”罪,那是你提出指控的人要拿出“有”的科学证据来,而不只是指责和要求被告拿出证据,但被告拿出的任何证据你都可以利用休谟难题来加以否定。如果你拿不出转基因“有罪”的证据却不断地进行指责,你就属于“诬告”。如果没有这个基本的逻辑前提,谁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随意控告他人,说你想杀人,你说你没有想杀人,控告者问你“你怎么证明你不想杀人?”你能绝对证明吗?绝对不能。利用休谟难题将无中生有的指责置于似乎永远不败的地位,只是一种对手没搞清楚的情况下才会有效的策略,但对精通科学哲学的人来说,它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就破。但就这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还真害死了不少人。
美国进行舆论战攻击时有一个惯用的逻辑公式:“不能绝对排除……”。谁能绝对排除美国的怀疑?谁也不能。“不能绝对排除萨达姆拥有核武器”,所以最后萨达姆就被冤死了。至于最后倒底有没有核武器已经不重要啦。
中兴和华为在美国受到安全性的怀疑,要中兴和华为自己跑到国会去作证明。中兴华为能证明自己对美国“绝对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吗?绝对不能,你找出再多安全的证据都没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你根本就不可能证明它不存在。遗憾的是,中兴华为并没有及时找到破解这个休谟逻辑炸弹的良方。
崔永元是故意设计休谟逻辑炸弹对转基因进行攻击的吗?别过于“抬高”崔永元先生了。因为“休谟逻辑炸弹”本身就是本文第一次总结提出的概念。
四. 再不转就晚啦
以为可以不做任何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竟然就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置于科学批评家的地位吗?事情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岂不是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批评家了?为什么中国现在科学批评家遍地都是?想过吗?
如果一个人严肃和认真地去研究和发现转基因有害的证据,这应当受到高度的尊重。可是崔永元准备亲自去进行实验研究发现转基因有害的证据吗?想必崔永元并不一定有这个想法。因此,崔永元最终更有机会成为一个专业的“转普”人士,而不是一个能够从科学上证明所有转基因都有害的真正“反转者”。
只有能够成为可以证明转基因有害的真正科学证据才是有意义的。其他的说词无论站在多么高的道德制高点上都没有意义。因此,如果不能首先站在科学的制高点上,道德制高点是很脆弱的。
必须清楚一点:在你没有拿出“有害”的证据之前,你是没有指责的科学权力的。如果崔永元作为一个转基因科学的“转普人士”,当然可以关注、甚至只关注转基因潜在的安全问题,那么他就应当把所有科学界获得一定认同(即使部分学者认同,还有其他人不认同)的科学证据进行一下收集,以科学的标准要求整理成一本书。这是崔永元完全可以做到的。目前以“反转人士”的角色也具有相当大的便利和资源做到这一点。科学界也真的希望他做到这一点。如果做到了,他就可以成功地从“反转人士”转型成为“转普人士”。即使他还是只支持和关注对转基因危害方面所作的工作,那也只是不同科学学派的观点差别,而不再是“内行”与“外行”的差别,或“有资格”与“无资格”的差别。并且一旦完成这个转型,他也可以很容易过度到对任何转基因的成果进行宣传和普及。如果不是去努力认真地做这个科学的工作,而只是大量以传媒的手法,利用休谟难题进行无中生有的指责,长此下去,最终将会演变成科学上“应受谴责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善意地劝崔永元及时进行角色转型的原因所在。目前,也正是进行这种转型的最佳时机。
坦率地说,崔永元是我个人非常喜爱和高度尊敬的媒体人,并且中国的科学界真的很缺乏有勇气的、同时又具有良好传播素养的学者。从这一点上说,崔永元已经走入转基因这块领地本身是非常难得、和值得高度肯定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真诚地希望,甚至期待他未来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的原因所在。“反飞机”、“反高铁”、“反汽车”、“反物理”、“反化学”、“反生物”……可能成功吗?显然不可能。知道了这一点,就会清楚地明白:简单地“反转”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将自己定位在这样的角色上呢?那最终只能导向“反科学”。
“反转”与“转普”之间的关键区别是:“转普”可以只反对“不成熟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而不是反对“转基因本身”。只要有一个转基因食品被证明是安全的,逻辑上说就意味着“反转”的彻底失败。崔永元能绝对保证一个转基因食品也不可能成功吗?显然不能。但对“转普”来说,无论多少转基因食品成功应用,都不影响其反对不成熟转基因食品危害的定位继续成立。“反转”在未来是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而“转普”可以反对转基因的危害,也可以转为支持转基因的成功应用。
愿崔永元旗帜鲜明地反对“反转”,并且高举起“转普”的大旗在转基因的道路上走到底。
五. 最后一句话概括
按崔永元实话实说的老规矩,最后只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讨论:
如果传媒人士能够更专业一些,科学的光芒不仅会更好地照亮全社会,更会照亮传媒界自己。
① Jing Chen,生物爱好者, "黄金大米到底转入了几个基因?",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094780/answer/43645524
② Jacqueline APaine, Catherine A Shipton, etc. Improving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Golden Ricethrough increased pro-vitamin A content. Nature Biotechnology. 23, 482 – 487(2005)
关注纯科学: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