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中的人与事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2018年12月9日川普发了这么一个推文:
我很高兴地宣布,提名美国陆军参谋长、四星上将马克·米利将军为参联会主席,接替即将退休的邓福德将军。(未完待续)
马克·米利被任命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人事”二字。广义的讲:“人事”是指在社会劳动的整个过程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政治生活的领域里,人与事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的更复杂。有些特定事情,是因为特定的人才能做成。而有些特定的人,能够推动某些特定的事情发生。这规律无论哪个国家都一样。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人事变动,实际上应该从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G20峰会的一个结果。今年的G20峰会,与以前的G20峰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最后达成了公报,但是强国俱乐部的分化进一步显现。对于这个艰难的过程,国内不乏认识:
可以说,G20会议中最不是悬念,也最是悬念的事情,就是 其次,中美就经贸摩擦问题达成了重要共识。
今天笔者不谈共识,谈谈分歧,以及美国对这种分歧的举措。
12月2日中俄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其中的措辞是非常有趣的。
笔者在这里摘抄一段:
XXX指出,过去十几年,三国本着开放、团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精神,积极开展三方对话合作,取得重要进展。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中俄印合作。中俄印要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不断巩固政治互信,结伴而不结盟,推进大国关系的良性循环、合作共赢。要加强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多边机制中的协调配合。中俄印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共同捍卫多边贸易体制,维护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益。中俄印要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加强国际和地区反恐合作,推动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在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普京表示,俄中印互为友好国家,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发展起良好关系。当前世界形势下,俄中印加强合作符合三国自身利益,也对世界有积极意义。三国要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体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加强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包括二十国集团议程上的合作,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建设对接。
莫迪表示,我们三国就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十分必要。国际形势中不确定性上升,单边主义、小集团倾向抬头,对多边主义带来挑战。发达国家未能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承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印中俄作为世界主要国家,有责任保持密切沟通,在维护国际和地区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共享发展经验、共迎新挑战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捍卫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系。
如果是对今天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以及对中国的外交黑话有所认识的读者。不难在这三个国家元首的语言中看到彼此之间的严重分歧。
中国现在居然高举起来自由贸易的大旗来了。
俄国更关注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对接。
印度人的反应最有趣,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安全的问题。
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体系中,有一条铁律:所有的经济利益,都是建立在安全利益的基础上的。而所有的安全利益,都是在经济利益的支撑下才能存在的。
中国与俄国,强调经济利益,肯定是建立在现有的安全构架上的,而印度的表态,实际上证明了两点:第一印度现在的经济利益,缺乏安全构架的支撑;第二印度现在的安全构架,同样缺乏足够的经济力量支撑。
联想起来,2018年5月30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以及在今年6月12日,川普与金正恩的会见。就更能理解今天的这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提名背后的深意。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马克·米利的个人履历:马克·A·米利将军于2015年8月14日担任美国陆军第39任参谋长,服役经历包括第十山地师,第二步兵师,在第一骑兵师和第三步兵师服役期间还曾经被派到伊拉克执行任务。
看一下履历,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事儿,首先,他曾经在第二步兵师服役过。第二步兵师归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指挥,是面对朝鲜半岛军事压力的首要部队,长期以来的假想敌是朝鲜人民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朝鲜战争中,该师紧急待命向远东调动。7月23日,经釜山港到达朝鲜,成为第一支直接从美本土到达朝鲜的美军部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现在还驻扎在韩国汉城东北40英里的议政府地区。而第二步兵师以及第八集团军直接归属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进行指挥。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则是2016年6月,时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官的哈里·哈里斯,公开宣称:“美军正准备与‘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努斯拉阵线’和其他任何恐怖组织作斗争。当我们说到风险的时候,指的是可能与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中的一个或两个国家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以军方目前的状态来看,若是开战,无论是从时间、人员伤亡或是军事目标成本等方面来看,我们都不能令人满意地执行任务。”
而3月16日,当时已经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克·米利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告诉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他对于美军的战备能力有所顾虑。美军或开展区域和反恐行动,但并未准备与俄罗斯和中国开战。
高级军官的分歧公开化,在美国军队内部是非常罕见的事情,而2016年的时候,哈里斯下令攻击在南海的中国军舰,被属下的舰长们集体抗命,当时可真是中美关系在越南战争之后最危险的时候了。
时至今日,哈里斯已经被川普打发出任美国驻韩国大使了。(感觉川普真的是要恶心一把哈里斯)
而当时与哈里斯公开分歧的马克·米利被川普提名做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哈里斯听到了这个消息的表情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一定很有趣。
马克·米利履历上的另外一部分履历,是他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时期的服役经历,如果与现任美国国防部长,人称疯狗的詹姆斯·马蒂斯的履历对照一下,2010年,出任以中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地区为责任区域的中央司令部司令,总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大战场战事。可以想象两个人的服役交集。
而且马克·米利这个军官,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期间,就已经提出了现在美军特别是陆军体制被伊拉克和阿富汗长期的治安战塑造成了一支失去了全面机械化战争能力的军队。力主回复美国陆军的大国战争机器的本色。从这一点来看,美国陆军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向着恢复冷战时期重装化,强火力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个新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必然也会以他的方式主导美国陆军的改革、乃至战争方式。
今年5月美国的太平洋司令部,被川普调整为太平洋—印度洋司令部,加上国防部长的中央司令部任职的履历。这次再加上马克·米利在太平洋战区以及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服役经历。美国未来的军事运用方向,读者应该很明确了吧?而印度总理莫迪在中俄印非正式会晤期间表示出来的忧虑,读者也应该可以能够认识到。
毕竟2018年5月30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以下简称印太司令部),同一天,新司令官菲利普·戴维森走马上的就任仪式上,美国防部长马蒂斯明确表示,新的名称和司令官,让“印度洋在美国战略框架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得到体现”。亦有外媒借美国高官的话指出,印太司令部的改名,实则印证着“印度的崛起”。
而面对“印度的崛起”的挑战,马克·米利确实是一个“因事而成人”。而未来的历史里,也必然会“因为人而成事”
今天就说到这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从大地到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