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税》与中国对外战争的可能性续一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上会说到,中国的垄断资本集团,他们近期的主要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最早并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而是俄国人提出来的。2014年11月9日,俄罗斯外贸银行行长安德烈·科斯京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致力于把人民币变成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俄罗斯对此持非常积极的态度。这是从新闻媒体上第一次听到这个人民币国际化的字眼。
人民币国际化设计到很多结算类的金融知识,通俗的来说,就是货通天下。让世界各个国家都认可人民币的价值,并且愿意用人民币来进行商品的流通。货通天下的天下是一种果,而这个果必须是有信誉支持的,这种信誉一方面是来自于政权合法性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体现于发行货币的政权的道德性。另外一方面来自于维护政权合法性的力量本身,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军事实力。
中国社会现在犬儒横行。大部分人只注重绝对的实力带来的马太效应。对于发行货币的政权的道德性,认识不足。中国的古人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但是,如何兵强马壮?这就必须涉及到道德体系的建设。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的话,就可以明了从2017年到2018年中国立法体系内部一系列立法工作的出发点——重塑政权合法性。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明确这个道德的底线。才能构建整座道德体系的大厦。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经济生活,都是如此。比如摩根八月份表态:针对中国A股市场今年以来的剧烈波动,摩根资产管理表示,A股市场下跌后估值水平更为合理,但行情反转尚缺少条件,仍需等待贸易摩擦和国内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化。
摩根的这个表态,与中国立法机关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今年十二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将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
摩根虽然已经将中国的A股纳入到了指数名单之中,但是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庞大资本之所以没有进入中国A股,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个法律的不完备的情况下。摩根要进入中国是要承受着巨量的风险的。这种情况,当然是与去年十九大上提出的进一步的扩大改革开放的精神相违背的。
内部道德环境的建设与外部道德环境的建设方向,其实是一致的。如果能够仔细思考去年十九大上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口号,就能理解从去年开始倒今年的国内一系列法制建设是配套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意味着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防战略政策,经济政策,都会朝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进行重新构建。
司法构建是一方面,而安全—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新构建,是另外一个方面。
回头转过来看,中国内部不动产税的推进困难重重,金融实名制与不动产实名制进展困难重重,是中国国内矛盾尖锐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看。即便是在立法机关将《不动产税法》,《金融业务实名制法》等等法案推出了,在执行层面也会遇到重重的阻力。
这种阻力越大,不断的谋求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垄断资本集团,发动战争,通过展示其自身军事力量与道德力量的决心就越强。通过一场可控的,局部的,速战速决的境外战争,来彰显决心与实力,进而在国内的改革过程里降低推进的阻力。这种可能性就越高。而发动一场战争,重新构建中国的安全—国—军事体系。以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将会成为一种必然。
而环顾中国的周边,在中国的周边这个可能存在的输出武力的对手,只有一个——印度。因为印度与中国的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冲突,国土的纷争上。更多的将是人类未来命运发展道路的路线权力争夺。
很多人认为,今天世界上唯一的决定性力量——美国,正在川普的领导下走上全面收缩的道路。川普总统今年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一系列的贸易战行为,并不难解释,是因为美国要对自身力量进行收缩。但是笔者认为,川普领导的美国,并不是在单纯的收缩,更准确的表述在于:美国自身的国力,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位,需要进行重新调整,进而重新配套,这种错位,从冷战结束之后就开始表现,巅峰发展则是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之后。
中国与川普集团之间的贸易战,本身就是对过去的这种错配进行调整的一种举动。中国与川普集团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在挤兑旧的中美国资本集团吃制度差的行为的生存空间的同时,正在构建新的中美国资本集团。
而南亚次大陆,是美国全球利益中最稀薄的一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12日,川普与金正恩达成了正式的会见。东北亚的和平可以期待了。从另一种角度上讲可以认为美国正式承认了中国与美国的平等地位。中国成为了川普集团的互动伙伴。而非结构性的竞争对手。但是从美国人的角度来观察的话,我们可以认为,美国在东北亚的收缩,实际上是美国的力量进行重新配置的一种表现。
与川普和金正恩的互动相比更低调的一个事实,很少有人注意到:2018年5月30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以下简称印太司令部),同一天,新司令官菲利普·戴维森走马上任。就任仪式上,美国防部长马蒂斯明确表示,新的名称和司令官,让“印度洋在美国战略框架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得到体现”。亦有外媒借美国高官的话指出,印太司令部的改名,实则印证着“印度的崛起”。美国关于“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的战略构想由来已久,2017年11月,特朗普在越南岘港的讲话中就曾明确提出。
从这金正恩与川普的会面,以及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可以看到这种重配的真相,绝对不是某些人认为的单纯的收缩——在东北亚的收缩的同时,必然会在印度洋有所伸张。如果进一步的联系一下美国的现任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的任命,就能更加有所领悟。
詹姆斯·马蒂斯在军队中的履历最高做到海军陆战队的上将军衔,而在美国军队中的最高职务为中央司令部司令官。美国中央司令部是美国国防部下的一个战区性联合作战司令部,创建于1983年,其前身为快速部署联合任务部队(Rapid Deployment Joint Task Force,缩写:RDJTF)。中央司令部涵盖了位于欧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之间的全球“中心”地区。实际上最近三十年来,中央司令部就是美国在中东,海湾,中亚的实际军事力量的实际指挥中心。
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的建立,实际上将美国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两个板块的武装力量进行了一次重新拼接。而这次拼接将美国的武装力量变成了一个“滑块”,东北亚被放松了,印度洋上则形成了中央司令部与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的无缝拼接状态。
这种无缝拼接的前提,一方面是美国认为在朝鲜半岛继续投入资源与朝鲜以及朝鲜背后的中、俄对抗是一件并不划算的事情——无论是什么力量,想要要通过改变朝鲜半岛的的地缘政治现状来牟取利益的行动,将会受到巨大的反噬——另一方面,则是美国人所认识到的“印度的崛起”。
而美国人所认识到的“印度的崛起”必然与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川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产生一系列的结构性的矛盾。在这种事关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总路线的问题上,中国,美国,印度,都将面临重要的选择。
对于这个结构性的矛盾,以及带来的重要选择,我们下次再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从大地到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