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生与技术操作(一)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般的情况而言,人类的正常的行为方式,就是认知发生,决定技术操作。比如你今天买了一条鱼,自然要先刮鱼鳞,取鱼鳃,去内脏,然后再决定是红烧还是红烧。自然不能用处理猪肉的方法来烹调鱼。
可以说,只有建立在正确的认知发生上,才能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烹小鲜如此。治大国同样如此。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是艰难和复杂的。后来研究中共党史的人,很多都对毛泽东强大的操作能力,有着深刻的印象。但是对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样文章。由此,来对毛泽东以及中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来进行概括。
笔者当然认为这是非常不足的。
这种不足之处,在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只是提供了一个中国内部的社会情况的轮廓,而对整个中国社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变化方向,缺乏把握。
联想起来前一段时间,网络上很多关于外国势力对中共的援助的谣言来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比如三亿五千万金卢布的援助等等PS出来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谣言。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否认中国革命是源自欧洲的世界革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这种谣言造出来,当然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但是这种谣言的存在本身,就在暗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不仅仅有其内因,也有其外因。
很遗憾的是中国党史研究者,对于这种革命胜利的内因,挖掘的很多,而对外因的研究基本上是很潦草的。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正确的路线导致的,这种正确的技术操作,当然是建立在正确的认知发生上的。
对于这种正确的认知发生,除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还有另外一些共产党人,做出了相当明确的定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最早提出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定义的共产党人,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列宁。他曾经在两种情况下使用过半封建这个概念。一是用以指一种国家的社会性质,一是用以指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前者如1912年7 月写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在此文中,列宁第一次指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列宁选集》第2卷第426页)后者如1920年7月26日作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列宁认为在一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里,农民“处于半封建依附地位”,处于“封建和半封建的关系”之中。(《列宁选集》第4卷,第335页)在这些国家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原来完整的封建社会受到破坏,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同时也使农民和地主之间原来的封建关系起了变化,变成了半封建依附关系。这两种变化是同一过程。因此,列宁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使用的半封建概念,不仅内容是一致的,在历史逻辑上也是一致的。
列宁在使用半封建这个概念时,十分明确地指出,在半封建国家里,是封建关系占着统治的地位。列宁在认定中国的社会性质是“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的同时,具体地分析了封建关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情况。“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中国农民这样或那样地受土地束缚是他们受封建剥削的根源;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就是以皇帝为政体首脑的全体封建主和各个封建主。”(《列宁选集》第2卷,第426页)列宁在指出土尔克斯坦的农民是“处于半封建依附地位”的同时,立即说明在这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前的关系还占统治地位”。(《列宁选集》第4卷,第335页)
而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概念进行论述的,是中共早期党员蔡和森。
蔡和森于1922年9月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一文中,明确使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两个概念。
1939年12月,毛泽东主持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指出认清中国大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本质的根本认识。推导出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的唯一的技术操作方法:
半封建社会这个定论的推导在于——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唯一道路。
半殖民地社会这个定论的推导在于——决定中国革命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力量,不在于内,而在于外。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离不开根据地建设。现在如果观察当年中共最早的革命根据地,无论是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黔苏区、湘鄂赣苏区、湘鄂西苏区这些苏区的建立,都是在中国当时的统治集团,薄弱,或者交界空白的夹缝中才能存在。
对此,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对这个现象做了详细的论述: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仅仅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许多小块中间的一小块。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是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中国共产党的整个革命历程,都是在这种国内外的反动势力之间的相互战争的夹缝中发展壮大的。
在五次反围剿之后,中共利用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民族矛盾,走上北上抗日的道路。就是利用了英美资本支持的蒋介石与日本财阀支持的日本帝国军队之间的矛盾,而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之后,中共的东征利用了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的同时,还利用了中国当时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来发展壮大自己。
在二战结束之后,中共又利用了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矛盾,迅速的打垮了美国资本在华的买办势力——蒋介石集团。随即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利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巩固了中国面对太平洋的战略两翼。而在巩固了中国面对太平洋的战略两翼之后,中国抛弃了苏联盟友,与美国握手,背靠大洋,面向大陆,利用美苏冷战,挤压苏联这个陆地强权。
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中国完成了战略转身,而中国革命也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道路。
但是,到了1976年,可以认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了吗?
笔者认为,到1976年,中国革命并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从大地到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