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见现实——回顾朝鲜战争再续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朝鲜战争不光给中国国内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朝鲜战争,还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的局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冷战的的大门。


       对于冷战的恐怖记忆,现在依然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但是对冷战是如何开始的,很多人是很模糊的,在大多数的人印象里,二战结束,就是冷战的开端。这当然是不正确的。


       冷战的源头,并不开端与海洋强权的美国,与大陆强权的苏联。实际上,从历史上看,海洋强权与大陆强权应该是合作的效果,大于对抗的效果的。从1789年进入近代史以来,有一个经典的地缘政治模型,世界岛边缘地带挑战世界秩序的区域性强权,无一例外的失败。历史上一连串的史诗级人物和强权,纷纷败于这个地缘政治模型,从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到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然后是阿道夫 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另外还有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色,就是东亚的大日本帝国。


        这几个国家,将自身的动员力量,发挥到了当时其他国家都无法达到的地步,但是在海权与陆权夹击的情况下,都无一例外的失败。后人很多都注意到了俄罗斯的寒冷的冬天在战争中的作用,只有很少的人,注意到了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彻底的击败了拿破仑的耗费巨大的法国舰队,进而为拿破仑在俄罗斯的失败,先狠狠的垫上了一块砖头。


        纳粹德国的失败,同样,是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海狮计划之后,走上了巴巴罗萨的道路。

    

       同样,日本帝国,是在陆军的北上战略,诺门罕战役碰了一个大钉子之后,才开始准备与英美开展的南下战略的。


       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不是因为换个国家社会主义的马甲,或者树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帜,就可以战胜的历史规律的力量。


       今天我们谈论世界秩序,谈论二战比一战要多,各种影视作品对一战的描述也要比二战更少,但是我们今天的世界秩序,基本上是一战奠定的。


        一战,最重要的后果是两个,第一是美国,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一级的崛起,而且美国是海权。第二,就是苏联作为欧亚大陆世界岛中心国家,作为陆权的崛起。 二战,不过是一战的延续与清算,在一战与二战里,最大的输家,绝对不是日本,德国,意大利,而是两次都成为了胜利者的大英帝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突然发现,自己从全球强国的地位已经不可能保住了。苏联和美国,就像两条土狗一样,肆无忌惮的啃食着战争废墟上的大英帝国的尸体。于此同时,英国的地缘政治,也变化了成为了他以前战胜的欧洲大陆对手一样,开始面对海陆夹击的尴尬局面,毕竟,与辽阔的大西洋相比,英吉利海峡,也不过是一条小小的沟渠而已。


        很多人,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看作是英国的全球海权的继承和放大,这的确是没问题,但是英国是否是心甘情愿的从全球海权的位置上退下,成为未来被海陆夹攻的边缘地带国家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情急之下,大英帝国的首相丘吉尔在1946年3月5日访美期间,发表的“铁幕演说”,在一通“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的意识形态说教下,忽悠美国人在对俄国问题上态度坚决。


        丘吉尔的忽悠显然是成功的,挟二战之余威,民主世界兵工厂之美誉,不久之后美国出现的“杜鲁门主义”就可以看出来美国如何从地缘政治的玩家,转向十字军的意识形态传教士的。当然,在此之前,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 凯南著名的“长电”更是让美国的领导阶层冲昏了头脑。


        1948年3月,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主席的乔治凯南与号称远东王,日本总督的五星上将道格拉斯 麦克阿瑟将军提出了对日“新方针”的外交概念。并且得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批准。“新方针”强调“美国政府应当保护日本不收到共产主义的威胁,”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防卫线是“阿留申-日本-冲绳-菲律宾”一线。


       但是,即便是被意识形态冲昏了头脑的二流高级军官麦克阿瑟,依然采用了古老的地缘政治思考方式,朝鲜对于海权国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是海权投送军事力量的成本,相比陆权投送军事力量的成本更低。朝鲜对于美国的意义在于,他是对马海峡的一半。最低只有控制朝鲜的一部分,才能保证对马海峡的控制,进而保证控制日本海,以及日本。朝鲜必然不能没有美军的存在。


       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在整个东亚大陆的海洋局面中,唯一缺少的就是日本海的出海口,进而失去了对日本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与经济影响的能力。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遗憾之一。        


       而在遥远的东方,另外一名历史与世界的双重巨人,披着意识形态的外衣,开始忽悠俄国人,这自然就是毛泽东。相比于当时三巨头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英帝国海军大臣,大英帝国首相,保守党领袖的丘吉尔,毛泽东在全球化意识形态话语对垒中人微言轻,但是凭借着自身天赋的哲学头脑与中国农民天赋的无畏与勇敢,毛泽东果断的介入了朝鲜战争。一脚踹掉了美苏合作的可能,打开了美苏冷战的大门。


        如果说丘吉尔只不过拥有嘴炮,那么毛泽东,更擅长让真正的大炮来说话。


        在朝鲜战场上,通过志愿军的流血牺牲以及大炮怒吼,中国耗死了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玩家斯大林。并且从苏联换取了一五六个工程项目的援助,完成了二十世纪对重要的一次工业技术转移。迎来另外一个头脑简单的土豆政客:赫鲁晓夫。


        有了朝鲜战争的大炮发言之后,毛泽东又开启了嘴炮模式,文采和意识形态狂热气氛,自然不能稍逊于丘吉尔。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典礼,同时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代表会议。公开声称。“大不了就是核战争,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二十七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整个会场被吓的鸦雀无声。


       在吓唬赫鲁晓夫这个头脑简单的土豆政客的方面,毛泽东充分发挥了自己农村恶霸的阴险气质,。


       1958年7月31日,毛泽东明确拒绝了秘密访华的赫鲁晓夫关于组建中苏联合舰队的,以及在中国设立供潜艇通讯用的长波电台的建议。等赫鲁晓夫两手空空的回到苏联之后,中国方面的新闻媒体开始大肆报道赫鲁晓夫访华的事件。

 

       不到一个月以后的8月23日,中共开始炮击金门。


       1962年10月15日,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第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最终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人寻求妥协,并且退让,停止了在古巴布置中程弹道导弹。


        几乎于此同时,1962年的6月-11月,中国开始越过麦克马洪线狠狠的教训印度,后来成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没错,在整个冷战期间,中国都表现的像个歇斯底里的意识形态疯子,但是在这种疯狂的意识形态表现的掩护了赤裸裸的国家利益。每次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趋向缓和的时候,毛泽东都会迫不及待的跳出来,用大炮或者嘴炮,在美国这个海洋强权和苏联这个陆地强权之间制造摩擦以及不信任。


        冷战的大门,是中国开启的,而热战的道路,也是中国开启的。只有陆地强权在相互的冷战和热战困扰之下,中国和欧洲这样的边缘地带国家,才能避免掉海陆夹击的窘境。


        不这样,就无法理解,中国在炮击金门,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阿富汗战争等一系列冷战重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当然,在这条通过引导两强对抗,进而寻求边缘地带国家生存空间的道路中,毛泽东并不孤单,除了温斯顿 丘吉尔这样的嘴炮王,还有夏尔 戴高乐这样的超级强人。1970年11月戴高乐去世,毛泽东、董必武、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向戴高乐献了八个花圈。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对外国领导人绝无仅有的敬意,毛在发给戴高乐夫人的唁电中称呼戴高乐为“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而戴高乐本人在法国,将法国例外论叫的震天响,与中国的同为边缘地带国家的不甘屈服的决心不谋而合,恐怕是毛泽东欣赏并且佩服戴高乐的真正原因。


        当然,有趣的情况在于,中国与英国,法国之间的嘴炮叫的响,甚至在朝鲜战场上也真刀真枪的干过,但是“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6月17日,中英达成互派代办协议,建立了“半建交关系”


        1972年3月13日,中英两国签订了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协议,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恰好是在尼克松访华的2月21日的隔月。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

欢迎打赏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从大地到星辰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