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兴衰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之前写的关于“千年之城”的文章,不知何故,突然消失了。

搞得自己也莫名其妙,有些可惜,毕竟这是自己在公众号里的“处女作”。


有些话,其实没有说完。

自己也给自己挖了不少坑,待填。


我看好“宁镇扬一体化”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家乡仪征在里面,才自卖自夸。

而是因为,这一区域的“枢纽度”确实很高。



关于城市的兴衰背后的逻辑,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现在很多人可能夸大了行政的力量。

单靠行政的力量,是很难彻底改变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行政力,确实可以锦上添花;但想改变一个城市的底层逻辑,还是很难。

当然,如果行政力可以顺势而为,始终踩到潜行的脉搏,一定会事半功倍。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关于一个城市的兴衰起伏,到底和什么密切相关呢?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觉得,“枢纽度”还是太笼统,还可以继续向下分解:


一、地缘


地缘因素,非常重要,即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再增加数倍,也很难降低它的威力。

一个地区的地理形态至少是千年级的,甚至是万年级的。


中国已经被赞誉为“基建狂魔”,很多超级工程在中国诞生,有效改善了地区不均衡,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然地理的本来属性。



因为,你尽量拉平了区域地理差异,交通运输、物流、电力、天然气总成本可以下降,但相对差,还是存在。


没有强力的行政干预,资源还是会流向最优惠的“价值洼地”


就像美国,起源于英属北美13州,虽然后来,美国不断开疆拓土,也很早就完成了南北统一,打通了国土腹地,但核心区域还是在最初东海岸登陆的那13个州。

从夜晚照明度,就能看出巨大的区别。



另外,地缘更多的折射相对位置的重要性,跟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比如,俄罗斯广袤的西伯利亚,其实对俄罗斯的基因塑造,没有很强的控制力。无论是过去的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她的精华部分,还是在靠近欧洲的那一小部分。


苏联解体后,当年靠行政力开拓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城市,逐渐消失在茫茫雪原,被时光的河流冲刷殆尽,如同鬼城。



二、文化


一个城市的文化属性,也是“枢纽度”的重要部分。

“宁镇扬”区域,在历史上,应该属于春秋吴国的边缘,也是吴国当年进军中原的桥头堡。

说起吴国,很有意思,她的文明最早自成体系,与黄河流域相对隔离。

发生变化,应该从泰伯奔吴开始。

周人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完成了他们的“二万五长征”,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精神重塑。

碰巧的是,他又一连生了3个虎子——泰伯、仲雍、季厉。

一门三杰,个个不简单。

史书上,关于他为什么确定三子季厉接替他的王位,始终语焉不详。

只说,自从定了三儿子上位,商朝很高兴,因为她的公主嫁给了老三。

这是不是古公亶父有意为之呢?


更加诡异的是,大儿子泰伯没有一丝反抗和斗争,反而还带着二弟仲雍一起识趣的离开了王都,走向了荒野,走向了南方荆蛮之地。


道哥还记得,当年在部队与一名博学的同事,交流此事时,两人朗朗大笑,认为泰伯不光自己淳朴可爱,还拽着二弟一起走向崇高。真是很傻,很天真。


事实上,很可能是我们俩,很傻很天真……


随着自己历史观的不断修正完善。

道哥感觉,这背后的真相,远不是史书中的寥寥数语。


泰伯和仲雍确实是走向崇高!

他们断发文身,积极融入当地,同时也用相对先进的文明,引领着建设,最终完成了“农村包围商国”的战略意图。


周武王,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的伐纣,有天命所归是大趋势,更有长期布局的艰辛。

当时,商朝武装精锐,正在东南地区,围剿东夷部落的造反。这个东夷部落是什么来头?怎么会如此强大?背后的支持力量在哪?是否和泰伯、仲雍两兄弟合力打造的“吴国根据地”有关?


有点讲多了,但我想表达的就是,从春秋以来,宁镇扬地区就是两个文明板块的接缝处、碰撞处。


后来,虽然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差异不断减少。

但时至今日,差异依然很明显。



就是语言上,宁镇扬属于江淮官话区,而环太湖平原属于吴语区,而苏嘉杭平原地区几乎是中国目前最发达的板块。


因此,宁镇扬地区在风俗习惯上,还是两个板块的结合部。


有差异,有时是坏事,有时是好事。


在城市建设上,差异反而是推动城市能量加速流动的“核反应堆”。



为何如此?下回接着分解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哥闻道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