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堂_SBD竟要硬刚“零战”!飞行员需训练空战射击,还可拦截日军鱼雷机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由 发表于2022-12-21 12:00:09
前言:军迷们对重型轰炸机对抗战斗机非常熟悉,但是描写轻型轰炸机对抗战斗机拦截的文章却不多。显而易见的是,后者对抗的难度更大,在太平洋战争中,SBD与“零战”的战斗格外惊心动魄。
本文为万字长文,配图64幅,文章从SBD研发过程入手,介绍了其性能的优缺点和对抗敌机敌舰的理论战术,重点描写了在珍珠港之战、莱城之战和珊瑚海海战中,SBD是如何突破“零战”的围追堵截,甚至反咬一口,情节紧张刺激。祝您阅读愉快!
目录:一、SBD研发简史
二、SBD的轰炸/防守战术
三、SBD与“零式”偶遇珍珠港
四、A-24奇袭莱城
五、SBD与“零式”鏖战珊瑚海
一、SBD研发简史
1934年美国海军航空局下发了新型俯冲轰炸机招标书,众多公司纷纷投标。诺斯罗普公司设计了一款全金属应力蒙皮的下单翼飞机,即XBT-1原型机。
为了增加机体强度以满足俯冲时的负载,海尼曼采用了蜂窝晶格机翼结构,这是一种革命性设计,使单翼机摆脱了外部支撑杆的限制,但机翼不能折叠。
1935年8月19日原型机首飞取得圆满成功。原型机的翼展为12.6米,机身长为9.6米,高为3.8米,使用700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R-1535-66“双黄蜂”发动机,最大速度为296km/h。
▲飞行中的XBT-1,起落架舱显得异常突出,机轮半埋。可以看到长长的望远式瞄准具,座舱盖的框架都是朝前倾斜的。
1935年12月,XBT-1换装了功率更大的R-1535-94“双黄蜂”发动机,最大速度为341km/h,实用升限为6858米,可携带一枚454kg炸弹。1938年9月18日,美国海军接收了XBT-1,拟定编号为BT-1。
新飞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飞机在低速时横向不稳定,方向舵和副翼的气动效率也很低,快速增大油门时飞机有强烈的横滚趋势,海军上下都对BT-1非常不满。
▲VB-5中队的BT-1。
▲BT-1正在着舰,在低速条件下稳定性并不好。
诺普罗斯开始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型XBT-2,增大了发动机功率,使用了1000马力的莱特XR-1820-32发动机,并将BT-1的二叶桨换成了三叶变距螺旋桨。
经过NACA全尺寸飞机模型测试风洞试验,诺普罗斯将原来半埋式起落架改为可收放式,在机翼上开设缝翼以提高副翼气动效率,增大尾翼和方向舵面积。
在改进版XBT-2完全投产之前,诺斯罗普公司并入了道格拉斯公司,因此XBT-2成为了道格拉斯的产品,被重新命名为XSBD-1。
▲XBT-1(上图)与XBT-2(下图)的对比,取消了XBT-1臃肿的起落架舱,将二叶螺旋桨换成了三叶螺旋桨。
新飞机外观最大的改变就是主起落架,取消了之前的起落架舱,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可收放的起落架,机轮向内收起到机身下的轮舱里,座舱也被重新设计。
1939年2月,经过重重修改的XSBD-1终于通过了航空局的测试,同年8月海军订购了144架SBD-1。机腹中轴线可最大挂载726千克炸弹,每侧机翼可挂载一枚45.4千克炸弹。
▲退居二线的SBD-1承担起了训练任务,螺旋桨桨毂的圆锥整流罩被取下了,机腹下携带了一枚训练弹,一般是黄色的。
▲SBD-1后座7.62mm自卫机枪收纳和展开后的样子。
海军航空局认为SBD-1还不能实战,座舱和油箱都缺乏防护,航程也不足。机翼中部的两个主油箱和两个副油箱,共210加仑燃油,在携弹出击的情况下航程不到900海里。
通常来说飞机起飞后需盘旋等待编队,降落时需盘旋排队着陆,况且需要预防战斗和突发情况,抛去这些损耗后实际作战半径不足200海里!
按照传统,首批制造的57架SBD-1被扔给了后来被称为四等人的海军陆战队。1940年6月,陆战队第11和第21航空大队装备了这些二手飞机。
▲SBD早期型前舱,使用望远式瞄准具,后期改为反射式瞄准具。
▲陆战队的SBD-1。四等人属实惨,海军不要的东西都往陆战队扔,比如早期F4U不适合上舰,就踢给了陆战队;陆军拿到M1加兰德时,四等人还在用手拉栓的春田步枪。
道格拉斯公司向海军航空局保证从第58架生产型飞机开始改进,剩下的87架SBD-1被改装成了SBD-2,攻克了最主要的航程不足问题。
SBD-2取消了机翼中部两个副油箱,在外侧机翼各增加了一个65加仑油箱,一共可携带燃油310加仑,航程增大到了1200海里。为了减缓飞行员长时间飞行疲劳,SBD-2上还加装了自动驾驶装置。
虽然SBD-2缺乏装甲防护,但海军接收了它,分配给了“企业”号上的VS-6、VB-6中队和“列克星敦”号上的VS-2、VB-2中队。
▲1940年4月,VB-2中队的SBD-2正在进行俯冲轰炸训练模拟图。
▲一张著名的照片,1941年10月27号,一队巡逻归来的SBD-2回到“企业”号上空。
1941年12月战争爆发时,美国海军和陆战队装备了10个中队的SBD-1/2/3,其中一个驻夏威夷的陆战队岸基中队装备了22架SBD-1/2 ,“列克星敦”号、“企业”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上搭载了113架SBD-2/3。
由于SBD可以执行侦察和轰炸任务,所以每艘航母上配备一个侦察中队(VS)和一个轰炸中队(VB),飞机数量在18~21架之间。实际上飞SBD的飞行员都要掌握侦察和轰炸的能力,甚至还要进行空对空射击训练。
▲太平洋战争初期,“企业”号航母正在运输SBD-2/3,由于机翼结构限制,不可折叠,所以很占甲板空间。
▲1941年10月17号,6架VS-6中队的SBD-2正在进行训练。通常来说,SBD飞行员要掌握侦察和轰炸两项技能。
二、SBD的轰炸/防守战术
在海空大战中,战前侦察对方航母的位置成为重中之重,日本海军和美国都希望能够先于对手发现目标。
SBD很适合执行侦察任务,一般来说派出两架SBD,均挂载一枚227公斤炸弹,可以相互提供导航信息和火力掩护。
如果发现敌舰的位置,后座的通讯-机枪手必须第一时间把信息准确传回母舰,收到母舰的确认消息,才算完成侦察任务。此时如果条件允许,SBD可以借助云层或太阳的掩护,率先攻击敌舰。
▲地勤大爷正在给SBD挂弹,注意特殊的炸弹挂架,避免投弹时碰到螺旋桨。
▲1941年,9架VS-5中队的SBD-3正在编队飞行。一般是两架飞机执行侦察任务,发现敌舰后再召唤大规模攻击机群。
一艘航母上搭载两个中队共36架SBD,每个中队有18架飞机。在接近目标时,中队会分成3个6机分队,呈阶梯队形。
领航分队的位置最高,能够更好地掌控全局,中间和底部分队跟在领航分队后面。每个分队由两个3机V形编队构成,长机居中指挥两侧的僚机。
如果遇到可以欺负的目标(比如水上飞机、九九舰爆等),飞行员可以操作机首的12.7mm机枪攻击。
SBD后座通讯-机枪手是飞行员的第二双眼睛,在遭到敌机攻击时,提前告知飞行员侧滑或转向规避,同时操作7.62mm自卫机枪还击。
▲SBD的一个基本3机V型编队,高度也相互错开。
▲日军的“九九舰爆”性能不如SBD,但是日军早期飞行员非常具有攻击性,即使是驾驶非战斗机,在遇到美机后也会尝试切入内圈攻击。
戴夫·考利是一名出色的后座通讯-机枪手,他这么回忆道:“关上舱盖后座很舒服,但如果速度足够快,还是有凌冽的风灌进来。”
“我们在战斗中遇到的对手大部分是‘零战’,3机V型编队相互配合,6挺机枪对准同一个目标,放近了再打效果很不错。”
“当飞到敌舰上空4500米时, 3机V型编队转变为阶梯型,依次对准敌舰进行70~75度的大角度俯冲,飞行员会打开减速板,把速度保持在380km/h左右,俯冲的时间通常为30~35秒。”
▲后座机枪手的目的不是击落敌机,而是驱离或干扰它攻击。虽然7.62mm机枪射速很快,但也很容易卡壳。
▲SBD会进行70~75度大角度俯冲,打开减速板,将速度控制在380km/h左右。注意细节:飞行员身子前倾,眼睛凑在望远式瞄准具前。
在俯冲过程中,SBD几乎势不可挡,但投弹拉起后飞往集合点的过程是最危险的时刻,SBD没有高度优势,速度也不快,很容易被“零战”逮住。
虽然SBD飞行员接受过空对空射击训练,但极少人会主动迎战“零战”,除非被逼到绝境,大多数人还是找机会跑路。
太平洋战争开战前后,日本海航战斗机部队的基本队形也是3机V型编队,长机居中,僚机在两侧,这也是当时主流阵型。
▲这架SBD-3完成了投弹,实际上此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没有高度和速度优势,很容易被“零战”抓住。
▲SBD攻击敌舰接近、俯冲、撤离路线图,3架为一组协同攻击。
然而在实际空战中,日军飞行员发现紧密的3机V型编队非常死板,作战效率很低,因此改进为松散的V型编队。
一名僚机飞在长机侧后方大约200米处,高度比长机高200米,一名僚机在长机另一侧后方大约300米处,高度比长机高300米。
松散编队时,飞行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搜索敌机上,而不是花在避免相互碰撞上。发现目标后,长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是3机成一列先后攻击,还是3机成一排同时攻击。
与固有印象不同,“零战”飞行员也喜欢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编队依次从敌机上方发动俯冲攻击,或者留一名僚机在高处掩护,长机带着另外一名僚机攻击。
▲“零战”松散的3机V型编队,比紧密编队更容易搜索敌机,也更方便攻击。
▲右阶编队的“零战”,空战队形需要灵活调整才能发挥出效果。
由于“零战”的九六式空一号无线电话机(中期为三式空一号)使用效果不佳,全是杂音,飞行员更多地依靠相互协调来组织进攻或防御。
这种方法效率很低,新飞行员经验不足,很容易被美军完善的空中无线电指挥体系降维打击。
实际上日机的无线电设备并不是不堪用,而是由于发动机火花塞的电磁噪音与无线电频率相近,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杂音。
对相关部件进行电磁屏蔽后,杂音问题马上就解决了。三式空一号的标定空对地通讯距离是500公里,但测试时飞到了800公里外依然有效,然而这时候已经是1944年了……
▲日机装备的九六式空一号无线电话机,并不是不好用,而是一直被电磁屏蔽而不自知。
▲在珍珠港被击落的“零战”里的无线电设备。
三、SBD与“零式”偶遇珍珠港
早在珍珠港战役时,“零战”与SBD-2就进行了首次交手。1941年11月28号,“企业”号搭载12架陆战队的F4F前往威克岛。
12月2日,“企业”号向夏威夷返航,舰队原计划于12月6日早上抵达珍珠港,但是由于海况恶劣,哈尔西被迫减速,导致抵达时间被延后到12月7日下午。
12月7号清晨,“企业”号抵达夏威夷群岛以西200海里处。6点18分,VS-6中队的18架SBD-2升空,两两编组,按扇形区划分执行搜索任务,然后再飞向珍珠港。
然而VS-6中队却很不幸直接与日军第一攻击波的“零战”相遇,这些SBD-2并没有坐以待毙,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SBD-2飞行员能否用学过的空中射击反咬一口,后座机枪手能否赶跑敌机……
作者:
公众号:战史堂
发布时间:2022-12-21 12:0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