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往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喜欢【老李白话】,点击上方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总有刁民想害朕!讲一个香港往事也有人投诉!
防止失联,公众号图片放上面。
那今天就再挖挖根,讲讲著名的搅屎棍帝国。
今天就来说说帝国的衰落,因为香港往事涉及的背景,就是老牌日不落帝国的伤心往事。
这回书就由硕果累累的撒切尔夫人来负责打酱油,撒切尔夫人外号铁娘子,也是个出门没捡到钱就当丢了钱的厉害主儿。
话说当年的日不落帝国那真是太牛逼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英国当美国的老弟,当年可不是这样,当年号称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大家看看当年英国王室一道早餐布丁的原材料就可见当年帝国的辉煌:
1磅无籽葡萄(澳大利亚)
1磅无籽葡萄干(澳大利亚)
1磅带籽葡萄干(南非)
1磅牛油(新西兰)
1盎司苹果泥(加拿大)
1磅面包屑(英国)
6盎司蜜汁果皮条(南非)
8盎司面粉(英国)
1英镑红糖(印度)
4枚鸡蛋(爱尔兰自治州)
1/2盎司肉桂末(锡兰)
1/2盎司肉豆蔻末(海峡殖民地)
1/2盎司丁香末(桑给巴尔岛)
1把布丁香料(印度)
1汤勺白兰地(塞浦路斯)
2汤勺朗姆酒(牙买加)
1品脱老啤酒(英国)
人家当年大英帝国的阅兵是在海里,搞英国阅舰式,所有战舰列队接受检阅。
大英帝国的发家史和衰落史太长太复杂,估计没有个二万字讲不完。还是按照本贴的一贯风格,讲讲小故事,讲讲标志性事件。
二战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德国潜艇的群狼战术吧,把英国搞得狼狈不堪;当时英国的美元储备和黄金储备基本消耗殆尽,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英国对其资源和人口进行了超限动员。
这还不够,英国人严重依赖美国的物资来维持战争,为了保住大西洋运输生命线,英国不得不忍痛用大西洋8个岛屿换取美国50艘老旧驱逐舰以抵抗德国的海底狼群。
这件事情没多少人关注,但却很具有标志性意义,大英帝国自从达到帝国的巅峰后版图一直是扩张状态的,现在却人穷志短,以皇家海军闻名于世的大英帝国却拿土地去换驱逐舰。
等到了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英国佬更是狠狠的被美国人扇了个耳光。这件事如果不关心国际格局可能会不大了解,在这里简要讲一下。
既然要讲苏伊士运河战争,必须介绍一下苏伊士运河。
按照官方解释: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
但光看官方名词解释只能了解地理上和功能上的释义,就是这条运河很重要。但这条运河的背景却大有来头。
苏伊士运河从1858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整个工程花费11年,共耗资1860万镑,要注意一点这是1860年的英镑!
法国人负责策划和具体工程实施,英国人出钱,埃及人出劳工。1854年,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李赛普与埃及总督赛德帕夏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其附属建筑的租让合同》。
按照这份合同的规定,从运河通航之日起,租期99年,期满后归埃及所有。善于联想的读者应该马上想到香港当年也是被租借99年,这个时间很有意思。 通
航后成立了运河公司,股票的52%在法国资本家手中,29%为英国政府持有,埃及政府持有15%的股票。
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不仅战略意义巨大,地理位置扼守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同时更是一只下金蛋的母鸡,每年约一亿美元的过路费!大家注意,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亿美金!
1875年,英国佬迫使当时的埃及总督把国家所持有苏伊士运河公司15%的股份全部卖给了英国。
1882年,英国在运河区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保有驻军约1万人,直接控制了运河。1922年埃及独立,但英国还保持着对运河的绝对控制权。
1936年英国同埃及签订《英埃同盟条约》,进一步规定英国对运河的占领期是20年。
1952年,埃及出来个政治强人纳赛尔中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埃及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国,这个政权当时是亲苏的。
很有喜感的政治强人纳赛尔登上时代封面
埃及人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人揍的很惨,强人纳赛尔急需资金购买武器充实军队;同时尼罗河上的阿斯旺水坝建设也需要大笔资金。
本来美国佬答应给阿斯旺水坝贷款2.7亿美元,但由于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人马上取消了这项资助。
缺钱的强人纳赛尔于是就盯上了日进斗金的苏伊士运河。这个时候是1956年,大家看前面的《英埃同盟条约》,距离1936年刚好到了20年。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强硬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政府。这可是按照条约来的! 英国人和法国人马上就不干了!
那些没事儿就吹嘘西方契约精神的信徒请给自己的智商充值。
二战后英法虽混的不怎么样,但苏伊士运河战略地位太重要了,这是石油大动脉啊!
英法两国动用经济制裁手段,后来又提出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方法,政治强人纳赛尔就是软硬不吃,抱定了这只下金蛋的母鸡不撒手。
英法两国又把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不好意思,美苏两票直接给否决了! 怎么会有这样的局面呢?
话说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当然认为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秩序;
美苏正处于帝国扩张时期,当然愿意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也就是建立新的全球势力版图。这两张反对票也就理所当然了。 英法两国眼看着谈不拢,那就打吧。
要打架还要约帮手,英法两国想到了以色列。
以色列和埃及是冤家啊! 当年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就组团约架,差点被灭国,虽然犹太人以血的代价保住了以色列,但这个梁子可结的很深。
埃及政治强人纳赛尔上台后,看以色列怎么都不顺眼,以色列的船只一律不准通过苏伊士运河。
以色列的强硬派同样对领土现状很不满足,提出的口号是“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 所以英法和以色列一拍即合,咱们也组团干埃及去。
干架前先开了个秘密会议商量了一下,1956年10月13日到14日两天,英法和以色列秘密在塞弗尔了举行会议,三方密约把骆驼关进冰箱里拢共分四步:
谁要把我放冰箱里
1.以色列首先发动进攻,占领西奈半岛,然后英法作为调解人,调解双方的矛盾,英法最后以“中立人”的身份进入苏伊士运河地区,重新接管苏伊士运河。
2.但如果埃及政府在以色列的进攻下,仍然没有屈服,则英法军队将亲自动手,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
3.然后,英法联军主力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
4.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计划很完美,实施的也不错,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第202空降旅在旅长阿里埃勒.沙龙上校的指挥下突袭驻守在米特拉山隘的埃及军队,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大幕拉开。 这个旅长阿里埃勒.沙龙上校就是后来著名的以色列总理沙龙!
青年沙龙
旅长沙龙
负伤的沙龙
以色列人民的好总理 沙龙
按照约定好的“骆驼关进冰箱”计划,战争次日,1956年10月30日下午6点,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
英法两国限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
1.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
2.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及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色列军撤至运河以东10英里处;
3.埃以两国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两国军队和保障一切国家船舶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
以色列按照早已和英法商量好的接受最后通牒要求。纳赛尔则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你们提的第三条太直接了,还是要驻军运河区。
英法两国就等着你拒绝呢, 31日,英法联军对埃及的首都开罗和其他重要城市与港口发动海空袭击,战争全面升级。
一切都按照三个小伙伴的密约如期进行,但英法两国显然忘记了自己已经失去了老牌帝国主义强国的辉煌。如今强势的大哥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秃头的赫鲁晓夫很严厉,对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说,以色列的行为 “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产生问题。”
左:赫鲁晓夫 右:纳赛尔
同时赫鲁晓夫在致英法领导人的信中更凶狠:“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将会处于何种境地?”
这基本就是核威慑了! 以色列吓坏了,总理本.古里安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英法两国还能保持镇静,只是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组织成员国的一致性。 美国的回答很耐人寻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则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时代封面:艾森豪威尔
同时照会英法,表明只有当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有所谓“大西洋的保护”问题,当务之急是限英国在12小时内停火。
上将 艾森豪威尔
除了口头上的回复,美国的招数更为有效,美国开始对英国实施非正式的石油禁运,同时低价抛售储备的英镑,阻止英国提取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美元份额,拒绝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借贷黄金的申请,并表示在英国接受停火协议之前不会向英国提供财政援助。
就连当时没有多少国际话语权的中国也表示坚决支持埃及,后无偿提供2000万瑞士法郎援助埃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甜头的!
苏联的威慑和美国这一套经济组合拳打出来还是最有效果,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火,1956年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
在埃及应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
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虽然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纳赛尔从此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被誉为“当代萨拉丁”、“尼罗河雄狮”。
英法两国在军事上看起来是胜利了,但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
苏伊士运河危机,真正昭示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才是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苏联得以将势力范围扩展至中东地区,众多阿拉伯国家开始采用苏式武器武装自己,苏联是政治经济双丰收。
战后角度看,美国势力也深入中东地区,完全取代了英法原有的影响力,成为西方国家在中东的代言人,为美国后来的石油霸权乃至全球一家独大埋下伏笔。
最得不偿失的就是英法两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大国,打个埃及还需要拉以色列入伙组团;不仅被老对头苏联以核武器威胁,还被同阵营老大美国制裁。
面子里子丢个精光,后来被人戏称为“五常之耻”。 我们可以再看看运河危机后英属殖民地独立时间图,很能反应问题。
纵观近代帝国的兴衰史:
西班牙帝国兴于美洲贵金属,衰于美洲贵金属;
大英帝国兴于殖民地,衰于殖民地;
可以预言:
美国兴于金融霸权,也必将衰于金融霸权。
本文就以后主的亡命好词送给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作为结尾吧: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文末福利:孩子们都放假了,老李的亲自时光也很快乐。补习班大语文痛苦否?如何做到诗词信手拈来?老李突然想起这个公众号的初衷,本人还写过诗词故事。
放在下面的链接里,给孩子看比补课班有效果。
预告:下集老李准备写英阿马岛战争,详细讲,大家可以对照当今形式好好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登陆战争。
识别图片关注
相关链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故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