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上)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喜欢【老李白话】,点击上方关注

 

标题这句话出自刘慈欣 《三体》。

希望本文读者是《三体》的爱好者,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了;

或者读过本文后去看《三体》,之后再重读本篇。

本篇段落小标题出自《三体》语录。

 


富士柯达的胶片败给了数码成像,和富士柯达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诺基亚摩托败给了智能手机,传统手机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

……

 

在经济领域,降维打击这个词语被广泛应用。

 

 

降维打击这个流行词语出自大刘的《三体》。歌者文明将一片透明的二向箔扔向了弹星者”—太阳系从三维降到了二维,文明毁灭。

 

歌者文明毁灭太阳系并没有什么理由,只不过在茫茫宇宙中发现了这个初级的稚嫩的文明,毁灭你,和你有何相干?你在我眼里是虫子或者灰尘罢了。

 

其实在人类文明这个领域,在刘慈欣定义这个词汇之前,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降维打击就已经存在。

 

1.【毁灭你,于你有何相干?】

 

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有一块大陆叫做美洲,曾经的美洲有古老的印第安人;古老的印第安人曾经存在的三大文明是:位於今尤卡坦、危地马拉和英属洪都拉斯地区的玛雅文明、位於今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文明和从厄瓜多尔中部到智利中部、延伸3000英里的印加文明。

 

这些印第安人高度发展艺术、农业和宗教,当然也发展军事,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古老的印第安人军备情况。

 

后来一位西班牙征服者叙述道:阿兹特克人有……两座军火库,里面装满了各种武器,其中许多武器用黄金和宝石子以装饰。这些武器包括不同规格的盾牌、军刀和一种大砍刀。这种大刀需用双手挥动,刀刃用燧石磨制而成,因此,极其锋利,比我们西班牙人的剑更易於砍杀。此外,长矛也比我们的长,全长一噚,一端装有尖头,也是用几种锋利的燧石制成的。这种长矛非常锋利坚硬,能利穿最坚固的盾牌,刺杀起来像剃刀一样便利;墨西哥人甚至用这种石头刮脸。

另外,还有极好的弓箭、单头和双头长枪、专门用於发射的皮条,以及为他们特制的圆石投石器和一种大盾牌。这种盾牌结构非常精巧,不用时可以卷起来,只是在战场上才展开,能从头到脚将整个身体遮盖住。

 

在这些古老的印第安人眼里自己的军备已经可以傲视全球,如果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

 

但是欧洲人先知道地球是圆的了,于是有了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

 


1492年,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资助哥伦布探险,希望他找到向西通往印度洋的路线。尽管哥伦布终究没有抵达亚洲,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

 

1499-1504年间,为西班牙国王效力的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认为这里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后人因此将这块大陆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亚美利加洲,也就是美洲。

 

这块大陆原来的主人是印第安人,后来西班牙人来到这里,葡萄牙人来到这里、荷兰人来到这里,瑞典人来到这里,法国人来到这里,英国人来到这里。

 

欧洲的探险家为这个古老文明的富有和豪华而眼花缘乱,这些原住民捧着熏香走在探险家的身旁,这些着装怪异毛发浓郁的客人实在太臭了。

 

探险家们杀死国王抢劫黄金和珠宝;印第安人用长矛和弓箭对付探险家的战马和火枪。

 

后来的探险家变成了殖民者,从一群换了玉米就走的过客,摇身一变成为北美大陆的主人。而这片大陆原来的主人,等待着他们的,只有驱逐、战火和无穷无尽的杀戳。

 

于是就有了野牛政策头皮政策,有了只有死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这些名言。

美国政府从开始正式建军那天起,命令军队立即向西开进。美国陆军第一团从成立之日起,征剿印第安人就成为它的基本任务。

 

最初美洲大陆居住8000万印第安人,而如今生活在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不超过400万,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仅剩20万。

 

美洲出产的玉米、土豆、红薯拯救了欧洲大陆,让欧洲的人口成倍的增长。可是欧洲出产的病毒、火枪、舰队却毁灭了印第安文明,让美洲灿烂的文化消亡了。

 

177674日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这一天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原则一直在全世界为人传诵: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

 

但是不包括那个被剿灭了的印第安人。

 

2.【不理睬是最大的轻蔑】

 

聊完了美洲的降维打击,咱们再来聊一下月亮之上,最近有一个嫦娥四号航天器刚刚在月之背面软着陆。

 

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面微型生态圈装置,将在月球表面尝试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通过种子生长成为植物,供给动物食用的一整套微循环生态圈。一切顺利的话,我们不但能看到首个在月球诞生的蚕蛾宝宝,还可以看到人类在月球上开出的第一朵花

 

这个事件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讲,可以定义成为农耕文明在外太空第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宜于成长的农作物和胃口小的动物构成一套微循环系统,也就是研究探索人类在外太空永久居留的可行性。

 

如果翻译成人话就是:这个文明爱好种菜养殖的基因深入骨髓,跑到太空去也要把这些事情做好。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年美苏轰轰烈烈的太空竞赛,包括从第一颗卫星到人类登月的过程。

 

18629月俾斯麦上台后在普鲁士下院的第一次演讲——《铁与血》讲出了“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名言。

 

19457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沙漠成功引爆,美国人掌握了超级真理。

 

波茨坦会议于1945717日召开,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投降,日本战败也是预料中的事情,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就凑在一起商量世界以后过日子的事儿来了,也就是研究怎么瓜分世界。

 

在会议期间,杜鲁门就向斯大林炫耀,我们美国人掌握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也就是要用真理在战后的利益分配上说服苏联人。

 

19458月,美国为了剿灭小日本,不耗费自己的有生力量,在广岛和长崎各下了一颗原子弹。先用真理说服了日本人无条件投降。

 

1949829日苏联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同样掌握了超级真理,还是互相说服吧。

 

于是真理的射程就成了双方追求的终极目标,谁的射程更远,就掌握了终极真理,就能够说服对方。

 

这里先普及一个概念,从运载工具的角度来说,发射导弹和发送卫星是一回事儿,就是一个投射能力问题。

 

从这个角度理解,美苏双方当年疯狂的太空竞赛就能够找到根本原因了。

 

在投射能力上前苏联因为科罗廖夫这位大神的存在而跑在了前面,1957104日,苏联用一枚R7运载火箭,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

 

19614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顺利升空,成为人类第一个到达太空的宇航员。真理的射程这个时候掌握在苏联人手里。

 

19661月,大神科罗廖夫不顾赫鲁晓夫的迫切愿望直接见斯大林去了,美国人开始卖弄真理了。

 

19697月,美国人的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美国人的一大步。【原文: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美国人还放置了纪念牌,上面还题写着:来自地球的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我们掌握了真理

【原文: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

 

如果有读者觉得老李红色字体的演绎过于荒唐,请继续仔细看下面:

 

当年在太空竞赛苏联领先时赫鲁晓夫的计划是:如果苏联人抢先登月,将在月亮上埋下地雷来欢迎后来的美国人;美国人则计划发射核武器到月亮引爆来展示自己的真理范围。

 

一定有严谨的读者提出质疑:不能用别人没实现的想法来否定初始动机,好吧,继续往下看:

 

引用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话,这样够严谨吧?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3年起步,目前发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收获颇丰。嫦娥二号完成绕月探测后,对拉格朗日L2点进行探测,并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飞跃探测。他回忆称,世界上很多小天体的轨道只有美国有,并且本是向全球公开的。当中国宣布要探测图塔蒂斯后,美国马上把相关的轨道数据都关闭掉。

 

这就是人类的一大步或者“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的做法?要知道图塔蒂斯也叫4179号小行星,是人类已知体量最大、对地球构成极大威胁的近地小行星。

 

这到底是为了人类文明的生存,还是毁灭?

 

老李讲了这么多,大家也应该明白,那个所谓的海洋文明,无论走到哪里,从来都是为了资源掠夺与战争。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很多人的疑问,为什么美国人这么多年不再登月了:没有了北极熊的终极真理竞争,月球上也没找到什么战略资源,还上去干鸟?

 

反观那个被极尽贬斥的农耕文明,却和当年郑和下西洋一样,带着和平和善意登上了月亮,种菜养蚕,到底谁能说服谁呢?

 

在老李看来,谁也不用说服谁。继续引用吴伟仁的话:

 

201312月嫦娥三号发射,实现人类在新世纪首次月球软着陆。在发射前,由于中美航天局并没有太多联系,美方多次致电中国科学院,以影响美国的月尘检测卫星为由,要求中方提供嫦娥三号的飞行轨道和落月时间等多种数据,但是中方并未答应美方的要求。不久前,美方再次索要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轨道数据,以便检测落月情况,中方同样拒绝了这种要求。

这种表达太学术,翻译成东北方言就是:跟你大爷玩这套,滚犊子!

 

这样写文章虽然解气,但很不文艺,还是引用大刘的《三体》语言:

 

【不理睬就是最大的轻蔑】

 

敬请关注: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下)

 

 相关链接:

终极大杀器!—黑暗森林法则 !


欧洲长了一张被欺负的脸!(中导&欧洲军终结篇)


别了,那个吃烤鸭、骑自行车的乔治.布什!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负责人:把酒问青天!–仲秋特辑



 

      关注老李 必有惊喜

      会心一笑  转发出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故何在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