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就说一个最神奇的教师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今天艳阳正好,当我看到满大街的家长拿着鲜花的时候,终于意识到了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了。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的老师过节,在微信里给自己的老师过节,自己当老师的,等着过节。

 

在这节日的隆重气氛里,许多人就在朋友圈里发出了那些神奇的教师,有冷峻幽默的,有不修边幅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是才高八斗的,通俗点叫扫地僧,学术点叫大牛。

 

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在教师这个行业谁是最牛的!

 

说到这个问题,好多人第一反应当然是孔子了。孔子据说有三千弟子,又说:贤人七十二。但这只能说明孔子是一个教育家。

 

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教学成材率不高,三千弟子混出名堂的就七十二个;感觉孔子门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要是放在今天,收了三千个研究生,博士毕业七十二个,这种博导是混不下去的。

 

在这一点上和孔子同一个年代的鬼谷子做的就明显要好很多。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如果按照后人更广泛的说法,那“王禅老祖”的徒弟就更多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乐毅魏昂茅蒙要离范雎猗顿田穰苴蔡泽邹忌郦食其司马错蒯通、黄石、公孙衍魏僚曹刿荀跞魏章西门豹魏成王龁文种田骈白圭计然、吕耕、任座李冰赵奢田单、李悝、匡章陈轸许行石申甘德剧辛、邹衍、郭纵500多位精英,这些弟子进山之前都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出将入相,名流千古!

 

这就对了,看老师牛不牛得看弟子在什么层次上混。在培养弟子这件事情上鬼谷子明显碾压孔子,王重阳明显不如马钰!

 

我们明白了最牛老师的标准,就可以开始讲一位最牛教师了。

 

1.

1871年,湖南长沙县的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一个农村的读书人家得了一个男孩,父亲杨书祥很高兴,孩子大名叫杨昌济,字华生,和福尔摩斯没有半毛钱关系。

 

杨书祥是个读书人,亲自做孩子的启蒙老师,研读儒家经典并精研宋明理学。不幸的是,入学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也相继撒手归西。

 

1889年,18岁的杨昌济参加了长沙的县试,一举考上“秀才”。但以后两次乡试不中,为了生计在家中设馆授徒。

 

1898年,杨昌济就读于岳麓书院,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看破了科举功名的虚伪和无用,从此绝意仕途。1898年儿子杨开智出生,1901年又生下女儿杨开慧。一双儿女,寓意开启智慧。

 

1903年农历2月,杨昌济考取官费留日。行前他把字“华生”改为“怀中”,表示自己虽身在异邦,却心怀中华大地。“华生”改为“怀中”,不忘我中华。

 

1909年,由于杨毓麟、章士钊的推荐, 攻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专修哲学、伦理学。1912年毕业,后赴德国考察教育。于1913年春返国。

 

按现在的标准,杨昌济先生就是双料海龟,先后留学“东洋”、“西洋”,那时候的海归更是稀有物种。

 

树大果然招风,当时正值立宪派政客谭延闿任湖南督军兼省长。谭延闿见杨昌济学识渊博,又先后留学“东洋”、“西洋”,在教育界具有一定声望,便想请他出任湖南省的教育司长。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不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进行面试,直接当一个省的教育司长,好大一个馅饼砸中脑袋了;但是事情到了杨昌济先生这里就变样了。

 

杨昌济先生推辞说自己久居国外,对国内情况不甚了解,同时又缺少行政才能,谢绝了谭延闿的聘请。

 

杨先生选择了一个冷冷清清的职业——当了一名学校教师。先后应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等学校之邀,在长沙任教五年之久。

 

 

杨昌济先生在《达化斋日记》里写到:“今日之事,当从底下做起,当与大多数国民为友,凡军人官僚政客,不当与之为缘。不当迎合恶社会,当创造新社会,当筑室于磐石之上,不当筑室于沙土之上也。吾辈救世惟赖此一枝笔;改革思想,提倡真理;要耐清苦,耐寂寞。”

 

好一个“倡真理,耐寂寞”!

 

在此期间,杨先生与当时的毛青年后来成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风云际会了!

 

 

2

1893年,湖南韶山一个不怎么读书的农村人家得了一个男孩,父亲毛贻昌很高兴,孩子大名叫毛泽东,字“咏芝”,和叶问的咏春没有半毛钱关系。

 

父亲毛贻昌是个精明算计能吃苦的普通农民,为了家道好点还参加过湘军挣过军饷;所以毛家在当地比普通农民过得像样点,小毛同学有机会去私塾认字读书。

 

但小毛同学的主要工作还是和家里的长工一起干活,如果少年心性偷懒耍滑是要被毛老爹一顿暴击的,就是偷偷点灯看书,被发现也是要挨打的,因为这样浪费灯油。

 

在杨昌济先生留学东洋的1908年,小毛同学14岁了,勉强可以称作毛青年了,在毛老爹的张罗下,一个比毛青年大四岁的女孩被娶进了家门。

 

因为在毛老爹眼里,毛青年的主要精力用来看闲书,没有半点庄户人持家的样子,娶个媳妇扭转毛青年的性子是再实际不过的法子了。

 

这次轮到主业是看闲书的毛青年反抗了,我在《三国》《水浒》里畅游晚上还做着安天下的英雄梦,老爹你居然给我安排这样的生活?

 

当时的毛青年应该还不知道甘地,但他采取了一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和那个大四岁的女孩圆房。

 

这对父子的非暴力不合作对抗只可怜了那个女孩,三年后郁郁而终,只在族谱上留下毛罗氏这个名字。

 

就在杨昌济先生留学“西洋”的1910年,愤怒的毛青年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原因是毛青年的老爹要送他去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

 

毛青年出走的时候是和族里的长辈借的钱,因为精明算计的毛老爹不肯给钱去让孩子干这没谱的事情:去东山高小读书。

 

十七岁的毛青年自己挑着行李,行李里面装着心爱的《三国》和《水浒》,走出了韶山,心里装着对顽固老爹的愤懑之情,后来把字“咏芝”改成了“润之”。

 

“泽东”“润之”,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的校长被毛遂自荐的十七岁的毛青年吓了一跳,东山小学的学生最大的才十二岁,毛青年的个子已经比老师都高了。

 

好在那个年代还不需要校区房,面对着算术之类统统不会的毛青年,校长还是网开一面,就来试读五个月看看吧。

 

穿着土气的乡下毛青年和县里的小同学不能打成一片,那么毛青年的主业还是闷头读书,和家乡不同的是,在县城能找到到很多期刊社评,让毛青年大开眼界。

 

勤奋用功的毛青年的成绩和时事论文都非常突出,于是试读五个月的申请得到了延期。机会说来就来,1911年春,东山小学一个叫贺岚冈的老师应聘成功,要去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教书。

 

贺老师对这个大个子的毛青年欣赏有加,带着他来到长沙的中学,所以毛同学的小学只念了不到一年就成了中学生了。

 

看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是虚假宣传了吧?郭靖同学和毛同学在起跑线上直接就卡跟头了。

 

毛同学苦巴巴读小学的时候,和他在一个跑道上竞技的蒋介石同学已经能够和国父孙中山一起吃生鱼片了,马上就回国当团长了。

 

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份,那一年大清帝国宣告落幕,中华民国正式上台演出,革命军在十七个省份建立了政权,半个中国宣布脱离满清王朝。

 

武汉大暴动的时候,中学生的毛青年在湘乡听到革命党人演讲,当场热血沸腾想去参加革命军,无奈路上交通阻断又回到了长沙。

 

理想很快成为现实,革命军在长沙建立了新政府,毛青年立马热血贲张地加入了新军,实现金戈铁马英雄梦就在今天!

 

同时毛青年还能一个月领到七块大洋的军饷,这是一心看书的毛青年第一次挣钱,再也不用受没远见的抠门老爹的气了!

 

毛青年领着七块大洋的军饷当了半年的丘八,终于扛着枪可以自己买书看报了;等到1912年春天全国局势渐渐平定,毛青年发现了大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革命虽然是革命了,一切又回到了旧秩序里面,新军阀代替了旧政府,百姓还是半死不活的挣扎。毛青年严重感觉到当兵不是自己想象中的英雄梦。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毛青年马上办了退伍手续,正式加入失业大军,如果算上以前的经历,全称应该是中学学历的已婚失业处男。

 

中学学历的已婚失业处男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吃饭问题,好在毛青年在学习上还有学霸风范,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考取了湖南第一师范,因为这里学习不要学费。

 

1913年,毛泽东考取了湖南第一师范中学,在这里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杨昌济先生!

 

3

 

一位是颇有名望的海归老师,一位是履历不忍卒读的农家子弟,但杨昌济很快就对毛泽东青眼有加,并建立起亲密的师生情谊,因为杨老师就喜欢这种好学又有抱负的学生。

 

19154月的日记中,他对毛泽东的出身、经历,专门作过一段详尽的记载: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大家注意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这句评语出自一向严谨的杨昌济先生之口,殊为难得!可见青年毛泽东确实是俊逸脱俗的。

 

后面的曾涤生、梁任公就是曾国藩和梁启超,杨昌济先生用这两人来勉励青年毛泽东,可见是何等的看重。

 

大家注意一下杨昌济先生开篇的履历,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专修哲学,杨昌济在浏阳正街李氏芋园还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成员有黎锦熙、方维夏、徐特立和毛泽东、蔡和森等人。

 

杨先生和青年毛泽东的学术探讨已经无从考证,但从毛青年以前的表现和以后的发展来看,正是杨先生的哲学思想武装了毛泽东!

 

哲学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天才一生思考的提炼升华,一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自此青年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精彩纷呈的开挂人生!

 

杨昌济先生对教育曾直抒胸臆:“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意在多布种子,俟其发生”,“悠悠万事,无此为大”。

 

两人的交往不仅仅限于湖南第一师范,19188月,二十五岁的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了。同年6月,杨昌济先生年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毛泽东压根没想当老师教育救国,所以毕业了就是失业了,能管混饭吃的杨先生还去了北京。恰巧这时蔡元培先生组织华法教育会,去法国搞勤工俭学运动,杨先生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得意门生。

 

于是蔡和森打前站、毛泽东殿后,组了个五十多人的团,从湖南赶到北京准备去法国留学。这个时候的青年毛泽东还是没有钱,混北漂还没有才艺去夜总会,就又找到了杨先生。

 

杨昌济先生看人看的准,好人做到底,把得意弟子介绍给自己的一个朋友,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于是后来江湖上就有了北大图书管理员的传说。

 

李大钊找到校长蔡元培通融,给毛泽东弄了个图书馆助理的位置,每月八块大洋,当时的北大教授大约每月300大洋。

 

但好歹有钱吃饭了,令人欣慰的是可以在北大图书馆随便看书了,还可以和北大的大牛们探讨问题了。

 

但是和北大的大牛们探讨问题也会郁闷,毛泽东还是一口湖南方言,不会说京片子,关键是地位比较低,就是个图书管理员,经常被大牛们藐视。

 

据说一次去听胡适的讲座,鼓起勇气用湖南方言提了个问题,人家胡适搞清楚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后拒绝回答。

 

但郁闷的北漂生活还有令人兴奋的地方,大龄已婚处男毛泽东和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恋爱了。这一年毛泽东二十五岁,杨开慧十八岁。

 

19194月,去法国的留学人选定下来了,没有毛泽东;也许是毛泽东没有钱,也许是毛泽东认为中国国情太复杂,还是留下来搞清楚比出去留学要管用,也许是因为和杨开慧的恋爱。

 

反正1919年毛泽东没有出国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历史总是充满了机缘巧合!

 

4

 

1919年杨昌济先生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12月初,病情较重,便由西山医院转北京德国医院治疗。

 

恰在这时,毛泽东率代表团为驱逐军阀张敬尧第二次来到北京。在病床前这对师生又一次谈五四精神,谈湖南的局势,谈国家和湖南的现状,谈一师学友们的理想和未来……

 

杨昌济先生明白自己已经病入膏肓,而且时日不多了。杨昌济要毛泽东拿来笔墨,强支病体,给他的好友、时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长的章士钊写了一封信,写完后,要毛泽东给装进信封里。

 

毛泽东一看,原来是一封向章士钊推荐自己和学友蔡和森的信。杨昌济在信中诚恳地对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欲言救国必先重二子。……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章士钊是什么人?是当时的广州军政府的秘书长。后来的教育总长。后来,章士钊果然记住杨教授的嘱托,非常看重毛泽东。1921年他因为驱逐军阀张敬尧的引子给毛泽东二万银元,那在当年可真是不折不扣的一笔巨款。

 

1920117日,最牛教师杨昌济先生去世,后归葬长沙县板仓。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毛泽东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一起为先生守灵,以尽人子和学子之孝。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

 

192210月,杨开慧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毛岸英。

 

193011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湖南军阀何键杀害,年仅29岁。

 

19501125日上午,毛岸英牺牲于朝鲜战场,年仅28岁,满门英烈。

 

1957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作者: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5.

 

如果我们精研哲学,就可以做到在绝境下仰望星空,在困境下远眺未来!

  先来看古文:《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如果这句话仅仅在《尚书》里躺着,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就少了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句成语在主席的一篇政论文里出现,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老李见过的最好的政论文章。这就是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的雄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牛的是这封信的结尾,毛泽东写道:
  (中国革命高潮)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是什么样的高度啊!!!

  老李年轻的时候是很善于用排比句来煽情的,自从读懂了这段文字的立意之高,就很少用排比句了,多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真实的想法。

  这是革命家磅礴的激情和诗人奔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用如火的热情去感染身边的同志。有这种洞察力,这种感染力,这种说服力,什么事业能不成功呢?

  要知道1930年是什么样的革命形势啊!说好听点叫有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不好听点按史书上的语言就是被朝廷军队清剿的流匪啊!

  全盘大形势是1928年“二期北伐”完成,东三省易帜,之后冯蒋矛盾、蒋阎矛盾、蒋桂矛盾不可调和,接着就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

  在蒋介石眼里解决这帮好多还拎着梭镖大刀的“共*匪”是次要矛盾,干翻这帮不听话想夺权的军阀才是主要矛盾。

  收拾完这帮军阀,1930年冬天蒋就急不可耐的开始了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所以说1930年是什么革命形势啊,就是在人家军阀混战的夹缝里求生存呢。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同志对革命时局产生悲观思想是正常的。

  我一直反对开上帝视角看待历史问题,从当时的环境出发和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够更客观的把握历史脉络。

  毛泽东的高度就在于能够在逆境中看出趋势所在,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把握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点。

  我同样也反对神化毛泽东,毛本人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里说过: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

 

1930年的元旦后,在难得的战斗间隙,在古田镇赖家坊“协成店”小屋,一盏油灯彻夜通明,很少写长文的毛泽东一气呵成写完了给林彪的这封七千字的长信。

  当时加上的标题是《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和其它私人信件不同的是,毛泽东责成红四军政治部将这篇回信油印发至红四军各大队党支部,以便让更多的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

  从这一点上看来,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复信,已超越了一般私人之间通信的意义,应该承担着借机教育全党全军,解决困惑统一思想的政治意义。

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经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毛泽东亲自主持在延安编印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书中收录了毛泽东致林彪的这封信,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供干部学习。

1942年中央军委编印的《军事文献》、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两条路线》、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编印的《抗战以前选集》、1945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印的《党的路线问题选集》、1947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续编》,均收录了这封信。

 

6.

 

上文说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讲了主席对革命形势的总体把握。那就必须再讲一个主席的故事,这个故事涉及到我们的人民军队如何发生了质的转变,如何从草台班子的散兵游勇成长为战无不胜的的威武之师,走出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之路。

  现在的官方宣传或者影视作品把什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历史地位抬得很高,什么反抗的第一枪、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等等。

  但在老李看来,这些历史事件作为革命历程的标志尚可,但要是说改变革命历史进程的伟大意义还真够不上。

  真正改变革命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件是现在已经被淡化的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的一次军队改编,史称“三湾改编”。

  好多年轻朋友对这个历史名词应该是很陌生的,三湾是一个地名,是江西永新县下面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沟。

 

在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被唐生智的部队打残了。部队就跑到三湾这个小山沟来修整。

 

战士们修整睡着了,可是毛书记(当时是前敌委员会书记)却失眠睡不着了。起义的结果是被地方的军阀武装打得很惨,好多战友又牺牲了。

 

现实就在那里摆着,起义部队里有国民党哗变的军人,有不少还是工人和农民,好多人还只拿着梭镖和大刀。

 

这样的起义军打不过敌人有什么办法?在形式恶劣的情况下,逃跑也就很正常了。不要怨军阀武装太强大,归根到底还是起义军战斗力有问题。

 

失眠的毛书记逐渐接近了问题的答案,代表先进思想的革命军队并没有代表先进的战斗力!

 

打仗吃饷,天经地义,国民革命军或者北洋军阀都是这么带兵的,官方名称叫旧式军队,我们的军队怎么才能跳出这种模式呢?

 

毛书记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通讯兵四处大喊:毛书记要开会了!

 

毛书记开会讲了三点,这三点概括起来主要就是:

  第一点,改编部队,压缩编制,师改团,几百人再顶着师的称号让人笑话。笑话倒没什么,主要是部队打了败战,人越来越少,再拉那么大架子不利于指挥。所有人都没什么意见,现在的这些人马叫团也有点勉强。

  第二点,实行三大民主和士兵委员会制度。三大民主即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对这一点大家也都没什么意见,尤其是普通士兵更喜欢。革命军队要搞点民主制度很有必要么。

  但这个第二点就很厉害了,大家可别小看这三大民主,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先说政治民主,就是在革命队伍中,政治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这就解决了旧式军阀打骂士兵的作风问题,同时克服官僚主义,破除雇佣思想。

  士兵委员会就是红军中的群众组织,代表士兵利益,参与部队管理。这就是解决士兵的归属感问题,也就是想解决逃兵问题。

  后来在1956年,罗荣恒元帅在政治学院组织的座谈会上就说过:“发扬民主后,官兵关系密切了,部队真是拖不垮打不烂的。有一次主席带我们一个营,经过桂东,遭土匪伏击,把部队给搞散了。拂晓时分,自动全部集合起来,检查一下,只少了一个担架兵。后来回井冈山时才知道。那个担架兵早回山了。”

  经济民主就是部队经济开支统统公开,同时官兵待遇一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十大元帅哪个不是和战士一起在一口大锅里盛饭吃的。

  军事民主就是在怎么行军打仗上,大家也有发言权,不搞长官一言堂。比如说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本来是想打完辽沈战役直接过长江。粟裕觉得毛主席想法有点急,直接电报中央,这才有了淮海战役。

  最后说说真正厉害的第三点,支部建在连上。这一点大家就不理解了,在当时看来是最没用的,很多人都在想敌人都快打过来了,还整这些不疼不痒的支部有啥用。可是历史有时就是如此神奇。这短短六个字,如同六字真言,使我军获得了新生。

 

自此,这支军队打不垮,拖不烂,这支军队有了灵魂,区别于以往任何武装力量;这支军队终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它先后同国内各路军阀、中央军、大日本帝国军队一直到武林泰山北斗的美帝带领的联合国军真刀真枪地较量,席卷神州大地、扬威全世界,它的名字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支部建在连上”这六个字怎么就这么神奇,一下子就让我军获得了新生?怎么就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呢?且听老李慢慢道来。

  罗荣桓元帅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支部建在连上”说直接点就是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保证了党指挥枪,保证了人和。


  实际上从北伐那个时代起,革命军队都会设党代表、政治部,南昌起义的时候党支部是建在团上的。但连队才是基本的战斗单位,一百来人。

  团一级组织并不直接接触士兵,只能通过营连来传达思想。连这一级组织既能密切联系士兵,又能作为一级指挥单元独立完成任务。

  基层党小组对士兵负责,听连指导员的,连指导员听营指导员的,营指导员听团政委的,一直到最上面听党中央的,上下贯通,如影随形。师长、团长、连长等人是战斗指挥领导,但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利,什么事都要有政委、指导员点头才能进行。

  按按毛书记的规划,政委比军事长官还要高半个级别,说到底,就是军队听谁的问题。

  曾国藩说过:“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侍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谙熟历史并推崇曾国藩的毛书记应该深刻懂得这一点的,并且找到了解决之道。

 

毛书记这次会议在历史上的官方名称叫做“三湾改编”。实际上三湾改编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而政治工作是我军相比于其它武装力量最大的优势。

“三湾改编”,使得我革命军队脱胎换骨,自此,这支军队打不垮,拖不烂,这支军队有了灵魂,区别于以往任何武装力量;这支军队终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它先后同国内各路军阀、中央军、大日本帝国军队一直到武林泰山北斗的美帝带领的联合国军真刀真枪地较量,席卷神州大地、扬威全世界,它的名字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席卷中华大地,红星照耀中国。

 

7.后记

 

当年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所在的第八班教室的墙壁正中央,亲笔书写了一幅对联:

“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

 

对联的意思是:像陶渊明那样心游太古,绝意黑暗政治,远避名利世俗,潜心投入到教育、学术活动中去;要培养出栋梁之才来支撑起祖国的“长天”。

 

杨昌济先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在教师节的前一天,

9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四十二周年忌日,纪念毛泽东同志!

910日是教师节,让我们一起纪念最牛教师杨昌济先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故何在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