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圣诞有什么大不了的?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喜欢老李白话,关注上方

 

浅谈文化自信

 

朋友圈一到这个时候就必然有人转“国家终于出手了,洋节,再见”之类的东西,更有甚者开始挖基督教的黑历史;支持过节的也不肯消停,马上弄出教会当年开学校、办医院的光辉业绩,做人不能忘本啊?互相怼的不亦乐乎!这都什么和什么啊?整个一个没头脑和不高兴!(现在年轻人还知道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谁么?)

 

那就稍微说一下这个问题。先说国家出手: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节日意见中第三条重点任务第12点中提到:

 

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看问题看本质!解读一下: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就是“我们的节日”被淡忘了,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就是现在过节的习俗有问题了!然后要搞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注意:国家一句话没说不准过洋节!!!国家反而在《意见》的第三条基本原则中指出“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 所以可以看出这是是有人在造谣!!!

 

我虽然反感在文化事业上搞什么“振兴工程”,但我更反感“造谣惑众”!你自己编个说法非要扣在“国家”的头上,往小了说是哗众取宠骗点击率,真要往大了深究,你把“国家”写成一个发布脑残政策的国家,意欲为何?是什么势力在背后作怪?

 

因为反驳这种逻辑再简单不过了!不让过洋节,那“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哪个是不舶来品?不过基督教节日,那星期天,礼拜日怎么办?哪个国家会发布这种无厘头的指导意见?

 

另外,这些造谣者应该提高学习修养,题目要改成“政府终于出手了,洋节,再见!”才更有煽动力!但要让能写出这种文章的人搞清楚国家和政府的区别也挺费力的。

 

说完造谣惑众,再来说说所谓的“振兴工程”!

 

振兴工程现在挺多的,效果咱不知道。但是在文化领域,搞振兴工程,还是让我大开眼界!你说《意见》指出的这几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节日,没有一个是官方钦定的,都是老百姓心里喜欢,多年相传就这么来了。“民俗文化”说白了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话说屈老夫子心里憋屈就跳了汨罗江,老百姓感怀屈原的人品情操,才包粽子、赛龙舟过端午节,屈老夫子后人没有组织过,和楚怀王也没半毛钱关系。要是老百姓把屈原忘了,不过端午节了,对屈老夫子来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反倒是按照屈原的人品情操,听说要为了端午节搞出来一个振兴工程,大体会说一句“劳民伤财”,再写个《天问》什么的。

 

我们文化的鼎盛时期,什么唐诗宋词,都没有翰林院搞什么“振兴工程”,只要没有什么“焚书坑儒”、“文字狱”这种东西,经济繁荣、百姓安居,文化自然兴盛!

 

日本盂兰盆节


其实过洋节、过传统节日这种事情,大可不必如此劳神费力。我给大家讲讲日本815日前后有个盂兰盆节,就是大约中国唐朝的时候传过去的,日本人过的有滋有味。中国牛逼的时候,几千年来周围的国家都以过中国的节日为荣。那时候大航海时代没有来临,要不欧洲的蛮荒和美洲的土著都要学习过中国的节日。

 

国家强大了,文化就输出了。白居易在日本是神仙一样的存在,日本天皇把《白氏文集》放在枕头下面天天学习。(六神磊磊最近妖猫传写过)关键是白乐天通俗易懂,刘禹锡辛弃疾这种爱玩典故的对他们来说就太难了。

 

电影好莱坞是扛把子,时装要看巴黎发布会,贵族要英国范;这些所谓的流行元素,时尚典范等等,就是人家欧美强大了几百年,文化输出了,成了全世界的价值观,就是人家定义了标准,定义了价值取向。

 

要是中国再度辉煌,我敢保证中国女人的旗袍就是时尚、中国男人品茶、摇扇子就是时尚,吃饺子全世界都流行,外国小年轻的天天谈论十二生肖,谁要还分析星座那都傻逼透了!我写首诗不仅仅是贵族气,老子还是古典贵族气!

 

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圣诞节来了,老百姓喜欢过什么,就过什么!


近期文章导读

暗黑的《芳华》!

我没看过苍老师

组诗: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故何在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