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的《芳华》!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喜欢老李白话,关注上方
昨天调侃了一下《芳华》,仅仅是调侃,说了什么三部曲,原文如下:
看了几篇《芳华》的影评,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芳华》是《老炮》的前传,如果特效成熟的话,下一部将拍摄《北京折叠》。
妥妥的时代三部曲。
第一部芳华
通过一个文艺兵的视角,文艺的再现从阶级斗争到金钱至上的思想转型时代。
第二部老炮
通过一个老胡同串子的恩怨,真实的体现新兴权贵阶层与平民草根在当今时代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三部北京折叠
通过垃圾工老刀一个卑微的愿望,残酷的预言了权贵阶层占据了食物链顶端,屁民如蝼蚁般生存的未来!
如果冯导按我说的这么拍,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华语电影大师!没有之一!
后来有人问《北京折叠》,我就随手写了个背景:
没看过郝美女《北京折叠》的,简要介绍一下:在未来,北京是可以翻转的,分时间享用北京的地面和阳光。睡觉的时候就翻到地下去。权贵和要人分配24小时,金领和白领们分配16小时,屁民分配8小时,在夜晚,工作是清理垃圾。其实这清理垃圾的工作都可以让机器来完成,但是屁民的8小时总得给找点活干。老刀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马上就有好友惊叹:太黑暗了吧!今天索性就牺牲午休的时间,来说说真正的暗黑!美好如歌的《芳华》中真正的暗黑!
先从细节说起,好多观众看到小萍偷拿(按孔乙己的说法是借)丁丁的军装去照相,理解为这个苦孩子着急向家里人炫耀,情有可原。但丁丁直接问她的时候矢口否认就显得有些不合情理。这个时候文工团员们还没有开始歧视她,相反还有活雷锋领着报道,大姐带着领生活用品,正应该感受军队大家庭的温暖才对。
正常人的合理做法是和同寝室的姐姐们商量,提前借一下军装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尽管是在那种政治环境的年代。但这件事儿小萍为什么非要偷着做呢?电影里没交代,笼统的用这是一个要用把自己冻感冒求得妈妈拥抱的苦孩子来敷衍过去。
其实严歌苓的原著里是有交代的,还是很详细的交代:小萍的继父是一个南下干部,大约厅局级,有点记不清了,侦察兵出身。出于某种心理原因一定要找一个上海女人当老婆。上海女人眼眶高还看不上这个年龄偏大的粗人,就这么耽误了,最后不得已娶了小萍妈妈带着小萍这个拖油瓶。
小萍妈妈小心翼翼无限卑微的侍奉着家里的顶梁柱,小萍也如尘埃一般的存在。小萍妈妈为了家庭和谐还要一直给小萍灌输为了她们娘俩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大的苦。尘埃般的小萍变成了幽灵般的小萍,晚上去门口听房,心里哀叹母亲被如此惨烈的折磨!
偏巧继父是侦察兵出身,轻松发现这点小伎俩,完事儿后到逃回房间的小萍门口警告:我和你妈是合法的两口子,别以为听到什么能去告密!幽灵般的小萍又成了石雕般的小萍,紧靠着门任由泪水流淌。母亲还在一旁帮腔,小萍大病一场,这就是电影里冻感冒的梗。
后来小萍妈妈又生了弟弟,小萍地位更惨了,失去了心理寄托的小萍自此就养成了偷拿东西不承认的习惯,包括妈妈的红毛衣,吃块肉也要埋在碗底,如同小狗藏骨头一般,没人了才放心的拿出来吃。
看了这段就能够理解小萍军装照相事件为何如此行事了。这就是小萍同学的黑历史,电影里没表达清楚就显得很突兀了,这只能怪编剧或者导演的水平不够了。
萧穗子在原著里是给男战士写情书,被对方揭发,看清了很多事儿,态度已经变得玩世不恭,这才有了这个相对独立的视角去看这个群体。不往下讲了,再这样写成了比较原著和电影的评论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著。
要来说《芳华》的暗黑,先要从伤痕文学说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伤痕文学,主要描述个体或群体在那个特定年代的悲剧性遭遇。你刚看这种文字的时候是同情和悲悯,但你看多了就会发现,那时候这种作品没写出高度,翻来覆去就是怎么舔自己的伤口,怎么让自己的痂更快平复。包括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都是这类,后来被国师拍了《归来》。
但冯导的定制剧本《芳华》你明着看是伤痕文学,好像再讲这些绚烂如花的青年男女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年代的往事,缅怀祭奠那曾经的青春年华!其实不然。其实不然!其实不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冯导要耍这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我讲我的故事,你们都看不明白,我表达了我的观点,你们还在感叹历史时代。
整个片子以女一号小萍受同事欺负和羞辱开头,以女主人公精神病后无耐的人生结尾,以男主人公学雷锋被众人嘲笑开头,以男一号落魄残疾两人相依为命结尾,整个电影色彩昏暗,结尾仅仅用旁白加了句“这两人心态最平和”,算作最后的心灵鸡汤,或者作为普世关怀的悲歌。
我想说最后这句旁白太鸡贼了!这种平和是高僧顿悟后的平和?还是首富捐出所有财富后的平和?恐怕还是无可奈何的平和更准确吧!不平和又能怎样?告状、上*访、还是自*焚?
有人肯定认为我这么说是太过偏激了,冯导拍的这些东西现实社会里都真实存在过,就你在这里上纲上线,讲个开头结尾就给人家扣帽子。那好,不着急慢慢看,我从文艺作品的规律讲讲《芳华》的暗黑。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按照这个定义,《芳华》是悲剧,把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性毁灭给人看。但你仔细想想,古今中外这些著名的悲剧,作者都要把自己的感情,代入到自己喜爱的‘悲剧受难者’身上,让读者也感同身受。无论是二战背景的《静静的顿河》,乱世背景的《茶馆》。看到萧峰自杀于雁门关外,哪个读者都会感叹真大英雄,也就是有强烈的代入感。
你反观《芳华》,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用萧穗子玩世不恭亦或是近乎冷漠的眼神来观察一切,观察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变迁,观察人性的丑恶。这个视角是上帝视角,是部队大院子弟的视角,是精明的既得利益者的视角。作为旁观者,是冷静沉着,看透一切。实话从来不说,真话绝对不讲。看完电影,没有人觉得雷又锋活的值了!反倒是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你:如果是我,我绝不会这么做。
说完视角,我们再来看看冯导怎么解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一直是开国以来最明晃晃的金字招牌,就连现在还有人没事儿就转这种“没有单位你什么也不是”,“单位的头狼不容易”这种明显偏激却充满“集体主义”优越感的文章。
《芳华》中的“集体主义”呢,我们人民军队大家庭文工团却是欺压弱小、(歧视小萍)利用善良(雷又锋)、相互倾轧、(检举)领导绝情、(发配)这样一个人人喊着“来吧,互相伤害吧”的集体,待到最后解散时,居然所有的人都难舍难分,且哭且歌,我看不是何小萍最终精神分裂了,好像是冯导精神分裂了。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没有感受到《芳华》“暗黑”,那我就再说深入点。“抓猪事件”:刘峰正吃饭呢,文工团炊事班养的猪跑了,人家特意喊刘峰去抓猪。大家注意这个抓猪的背景,这头猪不往野地里跑,不往操场里跑,专往游行队伍里跑。
整个画面的构成就是满眼都是红旗、标语和毛主席像,几个年轻人一片混乱的在人群中抓猪!这种表现手法传递着什么?冯导您别欺负我们没上过电影学院看不懂。这种电影手法早就是人家玩剩下的了。
影片鲜明欢快的色调都是在练功房、游泳池、浴室等环境,年轻女性白花花的大腿、半掩的衬衣,湿漉漉的头发等元素,放置在整部影片中“红色”、“庄重”、“宏大”的背景下,这种嘲弄或者是亵渎的心态表露无遗!
最露骨的是在主席逝世后的一次排练中,女领队责怪这群演员:这种情况怎么能排出笑的感觉?冯导您想说什么?你比老毕聪明多了!
冯导不肯说,我就替你实现这个新年的小小愿望:那个时代是疯狂的,领袖胡搞乱搞,你们像傻叉一样在政治运动的指挥棒下癫狂!我们部队大院子弟才懂这一切,我用一只跑丢的猪嘲笑你的一本正经,我们用青春的荷尔蒙鄙夷你们的狂热。若干年以后你们发现,我比你们混的都好。
文章最后,给号称部队出身的冯导普及一下军事常识:步枪子弹不能引爆手榴弹,也不能把手榴弹打得冒烟自己引爆。(金陵十三钗犯的错误给抄来了)那段耗资几百万的六分钟战争长镜头白瞎了,战争残酷是残酷了,你把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拍的像国民党刚抓来的壮丁,毫无战术素养,就会蒙头蒙脑的乱跑!
文章有点长,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
小资人写的小说,老流氓拍的电影。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故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