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留得青山在!(二战故事第一季)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喜欢二战故事,关注上方
1.屈辱的德国
今天来讲讲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正在热映,正好当背景故事了结一下。不然总会有小伙伴看完电影问:
四十万英法联军是猪啊,怎么不回头去和德国人干,直接进攻柏林去啊?
怎么不学习毛主席语录,直接进山打游击啊?干嘛在海边等死啊?
诸如此类问题……等等。
先了结一下当时的国际背景。1918年,德国在一战战败投降,这个战败的倒霉蛋,被各种条约限制着:类似陆军多少人,军舰多少吨,不能超过;还要给人家还钱,好像什么鲁尔工业区也被法国、比利时轮流占领,逼着还钱。
在这里大家记住这么一个梗:德国一战战败和法国签了投降协定,当年法军总司令福煦选择贡比涅森林里一节火车车厢来签字。贡比涅森林是很多法国君主们狩猎的地方,拿破仑,路易十四等人都来过,所以这里非常有名。
选择这节火车是特意安排的,这节火车编号为2419D,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他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被俘,所以在这里签字就为了宣示法国的崛起,一雪前耻。离这节车厢不远的地方立着一个石碑,上面用法文写着这样一段话:
1918年11月11日,在这里,德意志帝国罪恶的荣耀最终屈服……
所以说德国佬的心在流血啊!苍天啊!大地啊!屈辱啊!
再回到二战之前,列强在凡尔赛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建立起凡尔赛体系。这个世界秩序下,美苏当时还不成气候,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感觉像个落后的农业国;美国不满英法对世界的分割而退出国际联盟、转入“孤立主义”,意大利和日本都认为自己分赃太少而心有不甘,只有英法是凡尔赛体系的维护者。
但英法战后国力都大不如前,经济恢复迟缓,两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其有限国力间的差距,注定了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脆弱不堪,德国蠢蠢欲动,英法明哲保身,用不着诸葛亮都看得出新的世界大战并不遥远。
于是德国开始四处搞事情。时间是1939年9月1日,距离诺兰的电影首映还有78年。
这一天的凌晨,纳粹德国出动44个师约80万的兵力,直扑波兰,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仅仅一个月,波兰宣布投降。
作为波兰的盟友,当时的英国和法国有义务在同盟国收到攻击时共同抵抗。英国和法国很有大国责任感,他们是在9月3日迅速做出反应:同一天内对德国宣战。但是然后呢?然后就迅速保持静坐。法国好像发动过一次象征意义的“萨尔攻势”,把战线向前推进了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剩下就是在外交上谴责德国,口头上要求德国撤军。
这一阶段的战争也就让人们嘲讽为:“静坐战争”,可怜的波兰人,我就不讲了,波兰在欧洲大陆被蹂躏太多了!
2.绥靖政策
话说法国当时号称欧陆第一陆军强国,怎么不动手啊?因为法国有一条著名的马奇诺防线,那就相当于我大中华抗击游牧民族的长城。法国的整体军事理论就是建立在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的基础之上。按照一战下来的经典理论,进攻方要3:1或者4:1的军力才能进攻取胜。
法国陆军在二战爆发时有90万正规军,全面动员后还可召集500万预备役军人。它共编为116个师,其中有4个装甲师、3个轻型机械化师、10个摩托化师、5个坦克和战马混编的轻骑兵师,其余都是步兵师。
按照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德国陆军被条约限定在10万人规模。同时,英国派出一支38万人的远征军,编为13个师。看看这些理论上的对比,英法联军当然有信心不出击,法国佬想我蹲在马奇诺防线后等你进攻,英国佬想我派了这么多远征军履行了国际义务也就够了!
这一切只是战术层次上的表面化的东西,在战略层面上英、法、还包括他们支持的美国等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1935年3月容忍阿道夫.希特勒重整军备。
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
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
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
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所说的,当邪恶势力四处横行时,有能力制止邪恶的主要大国当权者中却充满了政治侏儒和懦夫,他们任由日本在东亚侵略中国、放任德意法西斯在非洲和欧洲四处伸手。
再来说说德国,在波兰战役将要结束时,希特勒就已经开始考虑在西线发动攻势的问题了。希特勒认为,与英法两国长期的战争会耗尽德国的资源,并使其暴露在苏联的背面打击之下。他的畏惧心理促使他要提早发动进攻,以强迫法国求和。
所以说希特勒当时还没有领会到闪击战的威力,目的只不过是让法国求和。进攻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作战代号叫“黄色方案“。这个方案计划将德军主要兵力集中于右翼,其主要任务是向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突击,并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港口;切断法国与英国的联系,不断骚扰和封锁英国本土,再迫使英国求和。
3.尴尬的马其顿
这个计划希特勒本人并不满意,但是陆军参谋部坚持己见。偏巧这个时候就发生了“梅克林事件“。所以说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偶然,就像一战时候的刺杀大公事件一样。
1940年1月10日,德军空降部队司令施图登特派第7空降师参谋赖因贝格从明斯特飞往科隆,途中遇大雾,迷失方向,迫降到了比利时境内的梅克林镇。赖因贝格身上携带着一份“黄色方案“。尽管赖因贝格将方案焚烧了,但是比利时士兵还是将一些碎片抢了出来。希特勒闻知后大为恼火,认为原来的计划法军已经知道,责令陆军参谋部制定新的进攻法国的方案。
这时候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埃里希·曼施坦因隆重登场!!!稍微了结二战欧洲战场的同学绝不陌生,这里就不再介绍了。根据他的计划:西线作战的目标应该寻求陆上决战,但是对西线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中路。集中优势兵力于阿登山区,通过装甲摩托化部队的优势,直插索姆河,割裂联军的战略部署,并在北路德军的协同下,合围英法联军的精锐部队。
正如孙子所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你丫法国佬不是认为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你就在那等着么?你不是认为阿登森林机械化部队不可逾越么?老子就做给你看!计划命名为“镰刀收割“!
1940年5月10日,德国人出动了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分A、B两个集团军群直扑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愚蠢的法国佬英国佬没想到的是——德国A集团军群竟然绕过了他们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在德国“装甲战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领下,德国的装甲部队越过阿登森林,在法国的色当撕开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杀入法国腹地。
被誉为“装甲兵之父“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指挥A集团军的1700辆坦克,这位精于“闪电战“的统帅,要求他的部队心中只记住一个目标:突破,突破,再突破,直到用完最后一滴汽油!
伟大的固若金汤的不可逾越的诺曼底防线现在在干什么?叫腹背受敌!英法联军溃不成军!有喜欢军事的同学肯定要问:英法联军这么多人怎么这么不经打?重新集结阵地抵抗啊?不是不抵抗,是德国人的闪击战太厉害了!
英国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坦克的国家,也是第一个组建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国家,但因为战前没钱和思想僵化,长期忽视了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建设。英国当时只有一个装甲师,一直到1940年5月都没有做好作战准备。按照编制表,英国远征军应配有1646辆坦克,实际上却只有60辆,全编在派往法国的唯一一个装甲旅里面。13个步兵师虽然都编有一个师属装甲侦察团,但仅装备配有两挺轻机枪的维克斯轻型装甲车。
法国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的人员素质比英国好一些,却组织混乱。法国陆军装备的坦克比德国多,性能也好,但坦克被分散去支援步兵,而不像德军那样集中起来成为全军的打击矛头。法军的计划和组织工作也差,记得军队有句话叫“宁可让人等装备,也决不能让装备等人”,法国当年却是工厂里生产的坦克比军方受过训练的坦克手还多。战败时,法国竟有三分之一的新式坦克因军方缺乏合格的车组成员而停在生产厂里,它们直接被德国缴获。
但最重要的差距是将领和军事思想上,当时的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勋爵给人的感觉是个一流的营长,特别精通营连战术,但指挥大部队的能力非常蹩脚。他将英国远征军司令部下属各参谋机构分散在十几个村庄里,平时互相联络都很困难。他的部下回忆道,戈特到法国后,第一次召集全体军师长级作战会议,提议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哨兵不戴钢盔站哨时,钢盔应该背在左肩还是右肩?当时就有与会者叹息这支军队前途渺茫。
法国人低迷的士气和厌战的情绪也都是癌症,未来的英军帝国总参谋长阿兰·布鲁克将军,曾心怀厌恶地回忆起1939年11月检阅法国部队时的经历:“这些人不刮脸,战马也未做准备,军服和马具都不合适,运输工具肮脏不堪,对他们自己或部队完全没有自豪感。然而最让我吃惊的是这些人脸上的表情,那是不满和不顺从的表情。军官们命令他们向左看,但是所有人几乎都不屑于这样做。”
所以我说不是不抵抗,是真打不过。面对着几千辆德国坦克在法国大平原上烟尘滚滚冲过来,炮弹如雨,英法联军能整出什么工事,跑吧!玩了命的跑吧!德国坦克每天几十公里的推进呢!
4.来吧,敦刻尔克
1940年5月16日,看到大事不好,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紧急飞往法国巴黎,在那里与同样是刚刚上任的法国总理雷诺会晤。那时德国坦克还没打到巴黎呢。
据大胖子丘吉尔后来回忆,在抵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政府已经在一批一批地烧毁政府文件,准备撤离了。大胖子丘吉尔点雪茄都不愁火了!
丘吉尔当时问法军的总司令甘末林将军:战略预备队在哪里?
甘末林痛苦地摇头:已经没有了。
丘吉尔在回忆录里写道:“我愣住了……对于我来说,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要防守500英里长的防线,却没有战略预备队……”
新总理雷诺回答更直接:“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这离德国军队发动总攻,才过去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说“输掉战争”的,是号称的“欧洲第一陆战强国”的总理大人。
英法联军这一跑就跑到了大海边,这个小镇就叫敦刻尔克。所以说历史就是这么偶然,没有这次大撤退,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知道有个敦刻尔克,这下子小镇出名了!
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的诺尔省的一个海港小镇;在公元4世纪初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坐落在沙滩上的小渔村。到了1067年,这块地方正式被命名为“敦刻尔克”(Dunkirk)——意为“沙滩上的教堂”。
英法联军为什么不往别的地方跑啊?当时,可以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港口有三个,但其中的加莱和布伦先后被德军占领。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港口,那就是敦刻尔克。你让我往哪里跑啊?
大家看看这张地图,蓝色箭头是德军进攻方向,一目了然!
现在英法联军面临的形式就是:四十万人还有武器装备统统挤在一个港口,四周就是德国人的坦克部队!要命的是:敦刻尔克遭遇了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4个船坞全部被摧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事实上整个敦刻尔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只停泊的堤坝,长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简陋。
在仅仅60平方公里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三面被德军围困,如果德国人的装甲部队继续推进,结果很明显,这四十万人要么下海喂鱼,要么走进战俘营!
5.最奇怪的两天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在前线装甲部队,停止对英法联军的追击。当时冲在最前面的德国第19装甲军的坦克部队,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的距离了。
当时,古德里安正在吃午饭。他接到这个命令之后大吃一惊,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现在最希望得到这个命令的是英国人,而不是我们德国人!他马上询问总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可是,他得到的回答是:“元首的命令不可更改。“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极其沮丧地在日记中写道:“左翼,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前面没有敌人,但在元首直接命令下,将就地停止前进。“
统帅第19军的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到:“如果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制止第19军的推进,那敦刻尔克早就被攻克,胜利的成果也非现在可比。假使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全部英国远征军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就很难预言了。很不幸,这个大好机会却被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糟蹋了。”但在当时,作为军人的古德里安只能从命。
到这里,德军三大名将出场两个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剩下一个就是“沙漠之狐”隆美尔,等有机会讲北非的时候再出场。
直到48小时之后,希特勒才下达了重新恢复前进的命令。而这48小时对敦刻尔克包围圈内的联军来讲,简直是开了一条生路。
这最奇怪的两天也成了军事史上最具争议的公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来猜测希特勒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
有说是希特勒的”赌徒心理“。按照当时德军进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战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希特勒的预期。在全面进攻前,希特勒的算盘可能是:占领法国北部,然后占领全境迫使法国投降,和英国边打边谈,再谋取利益。但我认为真正的赌徒大胜之后怎么能收手呢?要是这样,全世界赌场都赔死了!
第二种说法是法国河道纵横,地图显示敦刻尔克附近有沼泽地。这说法不太现实,这些问题应该是现场作战参谋考虑的,元首不需要考虑类似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当时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吹牛逼,说仅凭借空军就可以完成对困守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的包围和消灭,减少装甲部队的损失。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戈林大胖子就是在吹牛逼。
但最后一种说法最有肯能是真实的,这里如果再讲空军元帅戈林的奋斗史就太长了,反正他也是个牛逼人物,一战王牌飞行员,自学的艺术鉴赏大师,和希特勒个人关系非常好,希特勒很可能因为他做出了这个蠢猪决定。
6.很近的海峡,遥远的家
48小时的时间,让几十万英法联军有了绝好的逃生机会,联军在敦刻尔克加强了防御力量,布置了3个步兵师和大量的大炮,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英国指定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担任“发电机计划“的总指挥,另外组成了一个16人的参谋班子,统筹指挥敦刻尔克的撤退。
1940年5月26日晚上6点57分,代号“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拉开序幕!
航线地图
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3条航线,途中Z航线由于德军的炮火封锁,不能使用,X航线被英国人自己布满水雷封锁德国海军;惟一能够使用的只有Y航线,全程近76海里,需要6小时到达英国。Y航线航程是原计划的2倍多,要想撤出同样多的人,就得需要2倍以上的船只。兵多船少,成为大撤退行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执行”发电机行动“信号发出去两小时后,第一艘英国船只“莫娜小岛号”开往敦刻尔克,并在当晚载着1312名名英国士兵返航。
大撤退开始的当天,正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大撤退祈祷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感动地说:“我坐在唱诗班的位置上,能感觉到民众有害怕的心情,不是怕死,不是怕伤,或者怕物资损失,而是怕英国被战败和最后灭亡。“
此时,在敦刻尔克海滩,撤退同时进行。成千上万的士兵排成一行行,50人编为一组,他们站在沙滩上,站在没踝、没膝、齐胸的海水里,等候救援船只。
第二天,德国空军出动了,空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倾巢而出,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派出了所有战斗机升空迎敌——为了四十万个阶级兄弟!
这一天,英国海军抽调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其他大小26艘舰艇前来运人,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只,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
当天晚上,古德里安得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指示:恢复进攻!英法联军的末日越来越近,法国的第一兵团在敦刻尔克的周边阵地压力空前巨大,一旦失守,就是海滩上的屠杀!
5月28日,德国的陆军,却从已经崩溃的比利时军队防线扑了过来,法国的第一兵团防守的敦刻尔克防线眼看就要被突破。关键时刻,英军第三师乘坐600辆伪装过的军用卡车,关闭大灯后急行军60公里,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筑起了防御阵地,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当时这个师的师长,名字叫蒙哥马利。
看到这里就知道牛逼人物是怎样炼成的了!蒙哥马利在北非和隆美尔还有故事,以后讲!
7.人民战争
英国人发现了他们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只这个主要问题,焦急的英国人顾不上保守秘密,公开在无线电广播里大声向全国呼吁,号召所有拥有船只的人都来加入撤运联军的舰队。
数以千计的民众驾驶着各式各样的船只闻讯赶来—一支奇形怪状的舰队很快在英国东南部港口汇集起来。舰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则是自发前去运送部队的民众,他们没有登记过,也没有接到过任何命令。
在这支”无敌舰队”中有:银行家、医生、出租汽车司机、码头工人、工程师、渔民、游艇驾驶员……暗夜中,他们靠上帝地指引航行着。据统计,前后一共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船只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从敦刻尔克的沙滩上撤走了17804人,比第一天多了整整1万人!
5月29日,德国空军再度出动。戈林没有吹牛逼,击沉了三艘巡洋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轮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英国海军7艘驱逐舰。但英法联军却不顾空袭,一共撤走了47310人,最惨烈的日子,沉船上的官兵大多遇难。
5月30日,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大胖子戈林的空军来不了了,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也变得风平浪静,敦刻尔克撤走了53822名官兵,这一天被后人称为是“神奇的一天”。
5月31日,丘吉尔又一次飞到了巴黎。丘吉尔飞巴黎有毛用啊?不去海滩上就内讧打起来了!敦刻尔克已经撤走了16.5万人,法国士兵才1.5万人,人家的法国的第一兵团还在第一线和德国人怼呢!
在“发电机行动”制订之时,当时决定英法两军是可以共同使用船只的。但实际情况是在敦刻尔克的港口和海滩上,英国士兵筑起了路障,只准英国人通过,不准法国人通过。狂怒之下,一些法国的炮兵甚至准备用大炮干翻英国的舰船。
丘吉尔点起一根雪茄告诉法国总司令,5月31日这天被定为“法国日”,原先英国军人优先的规定将颠倒,法国部队将比英国部队优先撤退,至于断后的任务,由英国的三个师来完成。
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背这个锅,被召回了国,第一军军长亚历山大接任。其实我猜测丘吉尔本意就是先可着英国佬回家。这一天,敦刻尔克海滩又撤走了68014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法国人。
6月1日,敦刻尔克地区的天空晴朗,戈林的空军全体出动,英国皇家空军也掏出家底,英国海军被炸沉31艘舰船,其中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另外11艘舰船被重创。这一天,有64429人撤离。
6月2日,撤离行动已经坚持一周了,英国皇家空军打瘫痪了,没有空中对抗,“发电机行动”改为夜间撤离。这天晚上,撤出26256人。
6月3日,第八天晚上,亚历山大司令登上了舰船。这一天,撤出有26175人,其中大部分是法军。
6月4日上午9点40分,德国第十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冲破了法军防线,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在海滩上,有26175名法军在最后关头被运走了。但是负责最后守卫的法国第一兵团大约4万名法军,在血战之后,全部走进战俘营。
敦刻尔克陷落!
下午2点23分,“发电机行动”宣告结束。
8. 历史意义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丘吉尔发表了一篇以希望和勇气激励人们的伟大演说,这次演说的结束语点燃了整个英国议会下院,通过BBC无线电广播又传遍英伦三岛乃至整个反法西斯阵营,成为英国在二战中不屈的精神象征。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敦刻尔克大撤退极其惨烈壮观,联军共从敦刻尔克撤走了338226名官兵,为以后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巨大的有生力量。英法民众和联军共同创造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也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6月14号,德军进军巴黎,三天后法国宣布投降,希特勒于是下令这个投降仪式要在巴黎北部的贡比涅森林里举行,而且必须是在一节火车车厢里,这节列车就是22年前德国签下停战投降协议的列车,编号为2419D。
记者威廉·夏伊勒后来回忆这段场景,说希特勒看到这段话后脸上的表情是愤怒,是轻蔑,之后是一种满足感。下午3点23分,希特勒走上列车,直接坐在当年福煦那个位置,对面是4把留给法国代表的椅子。
仪式结束后,希特勒下令把这节车厢运回德国,在柏林进行展览,德国市民看到这节标志法国战败、德国辉煌胜利的车厢,都欢欣鼓舞。
在贡比涅森林的停战纪念馆里,如果你现在去看,能看到一个车厢的复制品,还有那个石碑,原版石碑也被德国人毁掉。
【老李白话】
话说欧罗巴大陆上这次战役打得这么乱,双方都在不断的错误中前行,那就是缺乏理论指导。我们都不能开上帝视角来看待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但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在决定无数人生死的战争中,一个英明伟大的决定都是有他固有的道理的!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50年代初才出版,希特勒和他的参谋部就吃亏在没有学过毛选,不懂得毛泽东的军事理论。毛选第四卷《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说的很清楚,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注意最重要的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你丫放着四十万英法联军不去屠杀,想这个想那个,这学画画出身的希特勒就是功底不行!
再反观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什么能在困境里逃出生天?就是深刻的理解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主要含义,发动人民群众,才能够在敦刻尔克创造奇迹!
这不是我胡编的,英国退休的陆军元帅,就是前面那个牛闪闪的蒙哥马利,为了弄懂“不会用枪”的毛泽东为何能率军打仗,且屡战屡胜,心怀敬仰地在1960年前后两次来中国,在与毛主席长谈后,叹服曰:“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略家是毛泽东。中国人说他是太阳,我颇认同这个比喻。”
2015年11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公开政府开支计划时,遭反对党大臣麦克唐奈驳斥,对方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本毛泽东语录教训他:“别不懂装懂,让我来引述一下毛的话。”
现场被这突然的一幕惊呆了,只见老麦打开手里的《毛主席语录》读到:‘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这个周末,领孩子去看诺兰的大电影《敦刻尔克》!恭恭敬敬地看,老老实实地看。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原创不宜,有钱打赏,没钱转载!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故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