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本意是:政天文,治人事。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很多人已经把天人割裂了,不仅是风水,命运这些源头在天文地理,连政治也是。
政治的本意是:政天文,治人事。
政天文,指的是圭表测影,制定合乎天地气场运行规律的历法, 所以,政,右半部分的字愿意是卜,也就是圭表,正,就是要符合圭表测影的结果。
治人事,是按照天文的秩序来设计人文秩序,这个的天文记录是尧典里面的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政天治人和以齐七政的结合,就制了”上政君臣,下治万民”的人文体系。
七政在天文学里有很深的含义,比如北极七星,北斗七星,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还是黄帝阴符经的那段话:立天之道,一定人也。顺天应人,天人合一。
商周两代有明堂月令制度,把黄帝比喻成北斗之神在人间的代言人,根据斗柄指时来定季节,然后逐月移居斗柄所指的明堂十二室,一年一循环,这个也就是对应了十二个月,和十二个音律。
所以,这些不是迷信,是古人已经高度领悟了天、地、人三者直接的内在联系和气场的变化规律。
天人已经不可分
黄帝时期有明堂月令制度,还有的巡狩五岳制度,都是华夏先人效仿天文秩序,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排序做顺时针旋转,所以天子每过五年顺时针巡狩天下一次,然后在五岳用五玉来祭祀五帝。
象的气节给百姓发出具体的农耕指令,所以称为月令。
山海经里面很多神奇古怪的动物描述,不是鬼神,而是那时候祭祀仪式的描述。祭祀的礼服是会有一些夸张,就被记录下来,后人就看成了奇怪的动物了。这就是古人的天文和人文的高度统一,《易传》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这里的鬼神不是我们理解的人格化鬼神,造化之良能,谓之神也。也就是有助于农耕、生活建设的创造性能量,古人比喻为神,为什么是神呢?神,左边是示,在古代是牌位的意思。右边是申,是农历七月,也就是从夏长到长夏蕴化的关键结果期。这个时候,是最热的时期,植物也需要大量的雨水,全球的其他地方这个时候都是干旱,而中国刚好却有恰到好处的雨水来给植物运化成长。古人把在该下雨的时候,其他地方都干旱,就中国这个宝地下雨,是祖先天地神的灵位保佑就把这个称为——神=示+申。所以,这个就是造化之良能的科学层面的解释。
鬼,那就破坏性的力量,归藏之隐迹,叫做鬼,也通归。告诉大家,天象不好的时候,要归藏在家里,不要出门,比如遇见台风,暴雨,冰雹等。鬼神,在古人的语境里,都是和农业、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不是迷信。之所以后人把那些道术和鬼神当作了迷信,这是因为天人脱节了。人们已经看不懂了原来的天人合一的意义。
什么是文化,以天文定人文,以人文来教化,谓之文化。文化的本质就是促进天人合一,为人的美好生活服务的。
传统文化的主线是道、儒、法、兵、医,是经世济民的。道家,对应的是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解决的是天人关系,以真伪为辩,以自然为美。儒家,对应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解决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以善恶为辩,以儒雅为美。法家,对应的是人和事情的关系,解决的是人和事的关系,以贤愚为辩,以威严雄壮为美。兵家,对应的是人和乱的关系,解决的是人如何解决失控的秩序,以正邪为辩,讲究的是奇妙为美。医家,解决的是人和身体的关系,以和偏为辩,以和谐为美。传统文化分别对应人-自然-社会-事情-身体-失控不同层面的解决方案……而各个层面都需要对应的解决问题的道术体系。
这个就是传统文化的闭环,从需求-策略-解决方案,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所以,不要看到祝由,风水,奇门遁甲这些都当作旁门左道避而远之,很多都是蕴藏了上古真人们的通天智慧。
大家看看这副宝贝,现在美国博物馆,就是十二月令相关的天文历法模型。
什么是月令?古人以农为业,故要顺天而动、因时而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均应顺应天时,否则就会灾害臻至,颗粒无收。每当重要的节气,古人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以强化人们的时序和农时意识,如开春时的教嫁劝耕,三月的浴蚕劝桑,仲夏的祈雨求晴,仲秋的丰收庆典,岁末的蜡祭息农等等。后来,随着国家的建立,王者颁正朔、一法度,于是对此种时序仪式作出统一的明文规定。
明太祖也是每年都要下令亲自农耕,举行盛大的农业仪式,这个也是延续了上古的月令庆祝仪式。
山海经很多记载神奇动物描述的,比如跳舞的时候戴着羽毛造型的服装,不懂的人就翻译成鸟人。其实,这个就是物候,对应的是燕子回归的季节,也就是春天,告诉大家燕子回来了,要开始准备耕种了,然后用这个鸟人的仪式来提醒大家来强化记忆和传播。
格物致知,格的物就是天象和物候。物候就是代表了节气,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节气都会有不同的行为。
所以,大家要学会辨别,什么是迷信,什么是完整的天人合一的道术体系,不要混淆了。宗教迷信类的各种忽攸活动,是迷信,但是有的就不是。如果自己看不懂,先静下来学习,然后再去质疑。如果质疑,最好能够提供有理有据的支撑体系,这样也可以提高交流的质量。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