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背后用而不知的天文学内涵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天文学融入了日常生活,我们日用而不自知,比如年底我们都要考核指标,这个指标也就是源于天文。《春秋运斗枢》:“北斗七星第一到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斗柄为标,标代表了指向功用,“指标”、“投标”“中标”等的原意就来自北斗。
根据北斗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制定了天经天纬的框架,然后结合二十八宿距度与去极度,并用作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古人称其“天纲”,或书作“天罡”。《汉书.律历志》:“玉衡杓建,天之纲也。”我们现在看到的“纲举目张”、纲纪等词语的源头也在北斗。
北斗在运动中的状态被古人称为“斡”,《说文》:“斡,蠡柄也”,屈原的天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北斗在天空中的周天旋转,就是斡旋。
所以,北斗七星在华夏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黄帝也被成为北斗神的在人间的代表。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这就是根据北斗的运动规律来延伸制定了一整套人伦体系和规则。旋玑玉衡的来源也是北斗,《春秋运斗枢》说“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
北斗也是帝车,帝车的原型就是猪,在《尚书纬》还能找到一些记载:“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北斗是古代群星的领导者,叫做:斗在天中,周制四方。
大家可以去了解下天帝骑猪图
斗魁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倒梯形连线,拟形为北斗猪神的眼鼻四孔。由于猪的鼻孔朝前,眼鼻四孔恰为倒梯形,完美对应斗魁四星的倒梯形,所以先民把北斗七星拟形为猪,作为天帝巡天的坐骑。
这个我刚好在另外一个专家的书里看到这段话,总算找到了知音。
在考古中也有大量的发现猪和北斗紧密联系的文物。
这个是洛阳偃师邙山汉墓里出土猪和天官的组合图。大家再去观察下猪的生殖器,和牛羊狗都不同,他是有螺旋形状的,猪的尾巴也是。类似于 星系旋转体。
北斗还是古人划分时辰、月份、季节的主要依据。
北斗的斗柄指向,就叫做月建,是以北斗为指向在划分为十二辰的体系中确定其初始起点,用于纪月。十二辰是将一个回归年时间划分为十二份,并将其与平面均分的十二方位对应的一套体系,用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符号表示。以子为正北,午为正南设定空间坐标,子为冬至,午为夏至设定时间坐标,则夏人是以寅位作为正月的。使得处于东方的寅、卯、辰为一年中前三个月的春季,其次的巳、午、未为夏;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这样,东南西北四方恰与春夏秋冬相应。
古人后来的分野学说,也是以北斗为指向系统,用于十二辰,二十八宿和与二十八宿相配的十二州。考古中也有验证——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上所绘天文图。
天文地理不分家,星空分野是古人制定行政区划的重要依据。
“北斗在天,察四时而行度;司南在地,表万乘之光融。”——《指南车赋》,典籍里有大量相关记载,感兴趣的可以去系统的学习。
二十四节气在古代的测算方法,也是用北斗来推算的。
《淮南子.天文训》里面有系统讲解,大家可以去看看,我摘录几句“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
不仅如此,晚上的时间,古人也可以用北斗来做依据,北斗在古代就是悬在星空中的巨大时钟。 古人有《斗旋十二辰》算法,以斗柄所指定时,初昏时斗柄指子,等其转到指丑之时,便过了一个时辰(2小时);到指卯处,便过了二个时辰(4小时),依此类推……
西汉的首都长安也叫做“斗城”,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古人还用最简单的表与绳来测量星辰的方位与角度,立表于地,从表端引绳瞄准天上星辰,这个就是上古的“牵星术”。
南北子午线古人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加“牵星术”测算出来的。古人还靠这套方法测算了太阳和月亮的距离和质量。我们当代人需要那么多精密的仪器,一整个高学历团队花费巨大才能确定的东西,古人就靠绳子和表就完成了,叹为观止。
“日上三竿”的脱胎于牵星术,竿就是表,一竿八尺,三竿二十四尺,日上三竿即太阳出地高度为二十四古度。
古人把宇宙的运动规划都用最简单的方法掌握并应用,24节气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从牵星术发展出了勾股测量术,后来传到欧洲,被定义为毕达格拉斯定理。
所以,天文学这里衍生了数学的一些基本定义,成了数学殿堂的支柱。
更不可思议的是,春秋以前的航海技术的导航,靠的就是牵星术。也就是说,春秋之前,中国人就开始了大航海。
《淮南子.齐俗》、《抱朴子》里面都有相关的阐述和应用方法。
目前中国最早的一本数学百科全书叫做:《算术书》,春秋时候出土的。
后来王文素的算术宝鉴里的很多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更别说后来的牛顿了。这本书在意大利有珍藏。
应该是后来流到欧洲去的,欧洲的人翻译他,然后冠了个翻译者的名字,就是现在的各种数学定义、定律了。
规+矩,绳+杆,就这么随处可见的小东西,古人发挥到了极致,就可以掌握了天地之间的奥秘,并能解读成百姓日常能用的节气、历法、时辰、航海、出行等使用手册,真是伟大。
这个就是大道至简,以天文定人文。
我们现在常说的参考、参谋的参,也是源自上古天文观测技术,参下面是3条线,他的源头是古代进行直线测量运用三支标杆,通过直立三杆影像重合,而获得一条观测直线,这种方式就是“参”。
参见、参拜等词汇,也源于天文观测。如果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称之为“参差不齐”。
所以说,天文学今人已经忘记了他的本源,但是我们不能去排斥古代的智慧,不能说我们今天不理解,不懂,就觉得古人的那套是封建迷信。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