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昏君–隋炀帝巡游的真相!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今天看到了隋炀帝的即位诏书,深为感动。这是仅有的自己亲自撰写的诏书,里面体现了很多朴素的爱民情怀和平天下的使命感,文韬武略的隋炀帝是非常厉害的。能写出这样诏书的人,文采很好,而且精神也很强大。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
(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他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一时之罪魁,却留下千秋功业,能遗惠于万世。因此是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然而,却因天下大乱,国家覆亡,身遭横死,被后来的李唐王朝贬称”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诏书》
“我有隋之御天下也,于今二十有四年,虽复外夷侵叛,而内难不作,修文偃武,四海晏然。朕以不天,衔恤在疚,号天叩地,无所逮及。朕本以籓王,谬膺储两,复以庸虚,纂承鸿业。天下者,先皇之天下也,所以战战兢兢,弗敢失坠,况复神器之重,生民之大哉。
贼谅包藏祸心,自幼而长,羊质兽心,假托名誉,不奉国讳,先图叛逆,违君父之命,成莫大之罪。诳惑良善,委任奸回,称兵内侮,毒流百姓。私假署置,擅相谋戮,小加大,少凌长,民怨神怒,众叛亲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朕寡兄弟,犹未忍及言,是故开关门而待寇,揖干戈而不发。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仰惟先旨,每以子民为念,朕岂得枕伏苫庐,颠而不救也!大义灭亲《春秋》高义,周旦以诛二叔,汉启乃戮七籓,义在兹乎?事不获已,是以授公戎律,问罪太原。且逆子贼臣,何代不有,岂意今者,近出家国。所叹荼毒甫尔,便及此事。由朕不能和兄弟,不能安苍生,德泽未弘,兵戈先动,贼乱者止一从,涂炭者乃众庶。非唯寅畏天威,亦乃孤负付嘱,薄德厚耻,愧乎天下。
公乃先朝功臣,勋庸克茂。至如皇基草创,百物惟始,便匹马归朝,诚识兼至。汴部郑州,风卷秋箨,荆南塞北,若火燎原,早建殊勋,夙著诚节。及献替朝端,具瞻惟允,爰弼朕躬,以济时难,昔周勃、霍光,何以加也!贼乃窃据蒲州,关梁断绝,公以少击众,指期平殄。高壁据岭,抗拒官军,公以深谋,出其不意,雾廓云除,冰消瓦解, 长驱北迈,直趣巢窟。晋阳之南,蚁徒数万,谅不量力,犹欲举斧。公以棱威外讨,发愤于内,忘身殉义,亲当矢石。兵刃暂交,鱼溃鸟散,僵尸蔽野,积甲若山。 谅遂守穷城,以拒鈇钺。公董率骁勇,四面攻围,使其欲战不敢,求走无路,智力俱尽,面缚军门。斩将搴旗,伐叛柔服,元恶既除,东夏清晏,嘉庸茂绩。昔武安平赵,淮阴定齐,岂若公远而不劳,速而克捷者也!
朕殷忧谅暗,不得亲御六军,未能问道于上庠,遂使劬劳于行阵。言念于此,无忘寝食。公乃建累世 之元勋,执一心之确志。古人有言曰:’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公得之矣。乃铭之常鼎,岂止书勋竹帛哉!功绩克谐,哽叹无已。稍冷,公如宜。”
隋朝短短三十八年,就有八百六十多部自然科技图书,是唐朝的2倍。隋书是魏征他们撰写的,肯定妖魔化。隋炀帝说:“朕以不天,衔恤在疚,号天叩地,无所逮及”。
隋炀帝很勤政的,他一直在出差,考察各地风土人情,他去的并不是旅游度假,而是去了很多偏远地区,很多地方都是步行的,穿越了大峡谷,翻过高山。自己徒步,因为他是将军出生,体能好,跟着他走的那些卫兵们都叫苦不迭。
“战战兢兢,弗敢失坠,况复神器之重,生民之大哉”。隋炀帝说,他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一点失误,不然就是万劫不复。因为他拿着国之重器,掌握了天下百姓的安危和民生。
“朕殷忧谅暗,不得亲御六军”隋炀帝担心有的军阀造反,还有蛮夷入侵会伤害百姓,他不得不亲率军队去征缴那些害人的武装力量。
“公以棱威外讨,发愤于内,忘身殉义,亲当矢石”。隋炀帝说他要踏平蛮夷外患,内部治理要发愤图强,他要舍身取义,自己亲自冲锋陷阵,冒着敌人的矢石前进。
“元恶既除,东夏清晏,嘉庸茂绩”。隋炀帝说只有把罪恶的根源给清理了,天下才能太平,他才能带领国家繁荣
“言念于此,无忘寝食”——所以我要给自己写下这些话来勉励自己,让自己废寝忘食的工作。
隋炀帝就是心太急:在有限的生命里想有无限的作为。
赵州桥,就是当时隋朝建筑技术的体现,经历了无数次的灾难,都坚挺不到。被国际土木工程协会认为是建筑史上的第一大奇迹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
隋朝的天文历法极其发达,大家都知道张衡创造了浑天仪,其实最高境界是隋唐的水转浑天仪。
水转浑天仪几乎模仿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它不仅在球形的浑象上遍列各星宿和黄道、赤道,而且在浑象外安装两个圆环,上边各装一个球标,分别代表日、月,很有规律地演示出日、月、星象的运转——三百六十五天沿黄道运行一周;月标在每昼夜回转一周的基础上,每二十七天沿白道移动一周;二十九天多,日、月相合一次。还发明了最早的撞钟,水运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用齿轮带动,每到一个时刻自动击鼓,一个每辰自动撞钟。
还创造了精准的历法,这是唯一没有正式颁行但却载入正史的历法:《皇极历》这个历法精准的引进了岁差,可谓动态精准。《皇极历》同时考虑日、月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定朔法,也是国内已知的最早考虑不规则运动测算的历法。
(刘焯: 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县)人,隋代科学家。刘焯把一生的研究成果都写进了《皇极历》这一部历书中,其中最伟大的成就是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学历法的都知道,唐朝很有名的《麟德历》,其实就是李淳风根据《皇极历》做了优化而来,框架还是隋朝打下来的。隋朝时候的天文历法发达的背后就是数学基础理论的支撑,说明,在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很多东西唐朝都没有超越。隋朝很短,却涌现出一大批科技专家,自然科学、重大发明喷涌而出。这就说明当时人的生活水平很高,不然不会有时间来做这些研究,做这些研究需要静下来,衣食无忧的积累。
隋文帝和隋炀帝也大规模的修水利、开垦荒地,积累耕种技术、修正历法,把华夏大地被五华乱华后的惨象用了短短30多年,就打造了一个人间盛世。
隋朝积累的粮仓,可以供天下的人用50-60年。隋炀帝还做了很多航海活动,那时候的航海技术就很发达。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航海时代,但是东吴和隋炀帝也有过大航海。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是不可思议的,三国东吴孙权的舰船,就有带甲士兵叁仟,还配有战马、补给、军械,吨位超过1000顿,东吴也派人去台湾开垦。东吴的造船,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士兵,粮食装万斛,东吴和曹魏,都是汉人主体,去攻打蛮夷的。有一本书叫做《临海水土异物志》,记录的是东吴舰队的航海旅行,记录了很多国外的见闻。《梁书,海南诸国传》里面记录了如今的东南亚各国的一些见闻,东吴的时候已经到达了波斯、天竺、大秦,就是如今的中东、印度了。
刘备引入蛮夷对抗汉人,马超和姜维之所以被重用,看重的就是他们和蛮夷的关系。那个是国力衰弱的三国乱世,那么秦汉之际会不会更牛?东吴被西晋攻打的时候,都有人提出来建议先退居台湾,然后伺机反攻大陆,多么熟悉啊。
隋炀帝的时候,有二大最有威胁的蛮夷,一个是吐谷浑,一个是西突厥。
隋炀帝就用了贸易战来打垮了他们的经济,然后趁着他们疲惫,一股劲的踏平了吐谷浑,活捉了王族和贵族几百人。
《食货志》里面记载,隋炀帝要求高价向蛮夷征收彩色羽毛,然后蛮夷都去山里抓野鸡野鸟,他还炒作驴子,一头驴子万钱。就这样,学了管子的贸易战,瓦解了蛮夷的战斗力。然后趁着蛮夷爽歪歪做白日梦的时候,把敌人的梦给碎了。可见隋炀帝不是穷兵黩武,他很会用脑,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把蛮夷玩脱了,他才率兵把敌人杀死。
唐朝吃的就是隋朝的红利,隋文帝是一个战略投资人,长线投资。隋朝接手的是南北朝的烂摊子,南北分裂对抗了几百年,所以南北急需要打通链接起来,京杭大运河就是打通了南北。这个对保持南北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用一个链条,把对立的两个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
隋炀帝最大的问题是培植南人,这样就得罪了北方利益集团,特别是关陇集团。禁军最高将领来护儿,麦铁杖等都是来自江南的,他重用江南的寒门来对抗把持军功上百年的关陇集团,这个就让关陇集团对他恨之入骨。
很多史学家诟病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其实,打的不是高句丽,而是突厥。因为那时候突厥和高句丽合流,要一起对付隋朝。隋炀帝率军攻打高句丽和突厥联军,官僚集团代表,两代宰辅杨玄感就在窝里反,发起内战,隋炀帝就是三线作战了,内部的官僚集团打起内战,北方有突厥,东北有高句丽。
和明朝很像,明朝也是内战:西北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北方蒙古,东北女真,也是三个方向同时发力。然后李渊、刘武周、罗艺、薛举、李轨、梁师等军阀一起暴动。然后关陇集团开动舆论战,说隋炀帝修大运河、搞水利都是劳民伤财,让百姓放着好日子不过去干苦力活,老百姓一听,觉得有道理,干嘛要做那么多苦力活啊,于是,百姓们也就纷纷加入起义军。很多原本在工地上干活的青壮年,就转头加入了军阀造反的军队。这种局面,再能打也很难收拾了,内忧外患。关键是他自己身边的人也是关陇门阀的卧底,
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他就是北周上柱国宇文盛的孙子,也就是关陇集团的贵族。
也就是关陇集团在天子身边的潜伏力量,里应外合杀了隋炀帝。
隋炀帝是可怜的,被杀死在出差途中,和秦始皇差不多,属于因公殉职,史学家说秦始皇、隋炀帝们喜欢游历江南,去旅游。他们做的是什么车?非常颠簸,那时候都是木头轮子,路也不平坦。普通的人坐在车里一会儿就要呕吐,这种车,我们去做个半小时就头昏眼花,上吐下泻了,他们一坐就是几个月,他们得多辛苦啊。而且隋炀帝经常走荒凉的地方,都不同马路,他都是徒步的。
说他迷恋大好美色,谁愿意去坐坐那种木轮子的马车试试,颠簸的要死
隋炀帝一共巡游7次,三次北巡,一次西巡,三次南下江都。
如果他要玩,干嘛要貌似去徒步穿越西北的无人区?他就是去考察边境的地貌,为以后和蛮夷作战做考察,当他北巡到雁门关的时候,被突厥包围,可能是被内部人出卖了。被十几万的突厥骑兵包围,这个突厥绝对是做了周全准备,不然十几万人的动员和组织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但是,隋炀帝却能跑了,他的临场发挥很棒。他学的就是刘邦的白登之围,搞定了突厥的公主,一样的策略,说明他是熟悉历史的。
雁门之变后,他就不敢往西北走了,因为他知道那边已经不安全,敌我已经勾结,他才开始南巡。而他巡游去的山西,后来就成了李渊的地盘,也就是后来唐朝的发家之地。这个是巧合吗?
突厥之所以分家为东西两个突厥派系,就是隋朝干的,隋朝用了离间计,把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让他们相互牵制。那时候突厥的可汗看到隋炀帝来巡游,都要下跪,而且把自己肩膀上的肉割下来给隋炀帝吃。那个时候隋朝真的是把突厥给打怕了,隋炀帝巡视边界,也是为了震慑蛮夷。北巡是为了突厥,西巡是为了吐谷浑。
隋炀帝那时候搞国际贸易赚钱,他要保证西部边疆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巡游就是这个目的。
隋炀帝横穿祁连山途经大斗拔谷,遭遇暴风雪,士兵都死了不少人,隋炀帝却挺了过来。跟着他出差实在太苦了,士兵都不愿意去。他巡游去了青海和河西走廊,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去考察了蛮夷的地形地貌,剿灭了路上的蛮夷。如果他要享受,不如就躲进后宫,三千佳丽,何必去长征呢?
扬州的人一直是感谢隋炀帝的,隋炀帝刚到扬州,他就宣布老百姓五年之内都不用纳租赋,扬州总管府辖区所有的老百姓三年以内也不用纳租赋。所有的犯人都免除羁押之苦,可以回家。从这可以看得出来,他是挺爱民的。
隋炀帝本来有把都城按在扬州的打算,因为南北朝后,南边受到的破坏比北方少,经济也发达。他巡游江南到要带上大量的物资,其实是秘密往江都输送并囤积战略物资,为以后的迁都做准备。
洛阳也是一个过渡,为了避免太刺激关陇集团。
北巡和西巡遭受伏击后,他就感到了极大地威胁,因为内战就要来了。他就准备好搬家,三次巡游江南,都是非常大的阵仗,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其实就是一个搬迁大队。但是在其他人看来,就是太破费了需要带那么多物资去旅游。就对他进行抨击。
隋炀帝从王子时代就很能干,是他带领军队消灭了南陈,统一了中国。北边也是他打击突厥。而且他在王子的时候就很勤俭朴素,他的哥哥杨勇就是因为很奢侈被隋文帝责骂和动了废除太子的念头。
在文化上很有造诣,他真正的把科举制度全面推行,弘扬儒学,兴办教育。并且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大量的科技成果和图书在他的时代问世。
隋炀帝也许配不上伟大,但是他绝对不算一个昏庸残暴的君主。不管后人怎么责骂,他修的水利、他开通的大运河、他修的道路、他建的都城都留给了后人。
隋炀帝为啥要考虑定都江南,因为隋朝的时候,江南发生过重大叛乱,因为那是陈国的旧势力所在,也算得上是天子守边疆了。那时候的江南,是新并入的,对隋朝来说,就是边疆。
江南叛乱,隋文帝开始派杨素来解决,杨素采用的是暴力血腥镇压方式,但是效果不好,因为人心如果不收服,人是杀不光的。后来换成杨广上,杨广用的是剿抚并重,攻心为上,善待百姓,大部分城市的叛者纳城迎降,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明杨广是比较仁厚,这点有点像后来李承乾对待刘黑闼起义军。
杨广在江南出任扬州总管十年,广泛收纳江南人士,大大缓和了南人的敌对情绪。为了亲近南方人,他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吴方言。从他做王子的所作所为和他写的登基诏书来看,他是很有作为和仁厚爱民的,一个人不可能突然坐上皇帝后性情大变,从仁厚勤俭变得残暴奢侈。
就好像解释太祖一样:建国之前神勇无比,建国以后昏庸无能。所谓的建国有功治国无能。这些都是逻辑上不通的,三七开,就是逻辑不通畅的,什么晚年昏庸。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文人们也不都是瞎子,还是有明白人的。
隋炀帝南巡带着陈后主的遗孀沈婺华,沈老夫人都是老年人了,姿色不在了,如果他要玩,何必不带年轻貌美的,他带着沈夫人,是用来拉近和南人的感情的。
杨广到南方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宣布大赦江淮以南,进行休养生息,实行无为而治。而且他在南方大兴教育,提拔寒门,编撰教材和图书,很好的造福了江南人民。此外,杨广还把那些流放到边远地区的陈皇室子弟都叫回来,给他们岗位和俸禄。这个是很仁慈的,有点像秦始皇善待亡国贵族,太祖优待溥仪等,都是优待俘虏。
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人以汉人正统自居,鄙视北方人,说北方都是胡人。隋炀帝下江南的时候,故意把他的旗帜和仪仗队搞得非常的雄伟和壮丽,用大型精美羽仪,他的目的是让令一向以文物自傲、看不起北方人的江南士人不能不心服口服,相当于北方人的文化巡游展览,这个就减少了南方人对北方人的鄙视,加强了南北人士的融合和团结。
隋炀帝不断的提高江南的地位,把江都晋升为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类似陪都。隋炀帝还很大胆,任用江都人为将领,代表就是来护儿。而且他让南方将领回家的时候大摆筵席,场面很大,这个不是铺张浪费,而是给足南方人的面子,营造不区域歧视的氛围。
但是隋炀帝的这些良苦用心,就成了后人笔下的铺张浪费,奢侈淫乱了。所以,隋朝接手的是一个分裂了几百年的国家,隋炀帝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南北大一统,就好像我们现在收复了越南和朝鲜、中亚,我们能不对他们有一些额外的亲切举动吗?
对南方人好,势必要牺牲北方人的利益,因为南方的人减税了,税收就要北方人来承担,加上连年蛮夷入侵,在官僚集团的挑唆下,北方人就开始恨隋炀帝了。就好像大三线建设的时候,有的人也觉得有意见。
隋朝实现了科举制度,打破了几百年的高门世族体制,让寒门可以晋升,让阶层流转。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度量衡。实现了分裂了几百年的南北大一统,并且再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而且给唐朝留下了50年粮食储备,一直吃到贞观之治以后。而且隋朝给唐朝留下了大运河、水利体系、道路建设……唐朝的崛起最难的障碍,都被隋文帝和隋炀帝给扫平了。
所以,后人把这个时代统一叫做:隋唐
以此来纪念伟大的隋朝,虽然仅仅短短的三十八年,但是隋朝终结了从汉桓帝开始到南北朝的几百年的大乱局,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