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真相-大宋得了面子和里子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关于宋朝软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澶渊之盟,那么我们就一起深度了解下澶渊之盟,站在宋真宗的角度来审视下,宋朝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否正确?

 

在了解澶渊之盟之前,首先要简单的了解下宋朝当时主要对手:辽国和党项。辽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和华夏族和平共处百年,并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辽国主要是2个民族构成,契丹族、汉族。辽国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汉人主体的南院在南边,和北宋接壤的就是辽国的汉人自治区。

 


辽国和大宋最主要的争议就是燕云十六州,当年那个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人的。五胡乱华的时候,石敬瑭为了活命投靠了契丹人,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支援攻打后唐。契丹人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就有了进军华夏腹地的便利条件,时时刻刻威胁着中原大地。



耶律阿保机也尝试过南下统一中国,但是失败了, 在周世宗柴荣的时候进行过北伐,并且获得过很好的战果,差一点就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可惜,路上柴荣就暴毙而亡,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辽国是持续了200多年统治的一个政权,这个是很难的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很短命,都是几十年。辽国之所以这么长寿,因为他们不纯粹是蛮夷政权,而是一个蛮夷和汉人联合执政的国家。比如汉人韩德让,就是权倾朝野的大臣,他的职务相当于宋朝的宰相。当时的辽国,就是他和萧太后联合执政的。萧太后也和他同居了,也被举国公认。


 

那时候辽国的皇帝年纪很小,国家基本就是他们情侣说了算,出征的时候,他们两个坐在主座,皇帝和大臣们一样坐在陪同位置上。后来宋太宗统一了汉人地盘后,也潜心准备收回燕云十六州,毕竟这个是华夏族非常重要的地缘。

 

第一次,太宗借着统一天下的威望、军心振奋,进行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宋军在高粱河和辽军大战,宋军大败,宋太宗本人身负重伤,一个人逃了回来。最精锐的野战军大部分被辽军歼灭。宋朝的皇帝是比较英武的,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是御驾亲征,冲在前线作战的,有几个朝代的开国前3代皇帝能做到如此?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士气大溃,良将、士兵、粮草、装备损失很大。后来宋太宗又奋发图强准备了7年,把天下最能打的将领:曹彬、潘美、杨业……和几乎全部的野战军、军粮储备都赌上了,开始了赫赫有名的雍熙北伐,遗憾,再次失败,而且是败的很彻底。最能打的几个将领也战死了最有实力的20万禁军也被辽军歼灭了。后来,宋朝就一直处于被动,不得不采取防守,放弃了进攻。就好比国家队主力去和他们打,失败了,然后换上预备队,也失败了。再抽调青年部队,实在没有信心了。



实在不是辽国骑兵的对手,因为,宋军主力是步兵,辽国是30万骑兵,这个是很难打的。那个时代,最能打的汉人全部都去了,几乎是举国之力。不过,汉人还没有在草原上,用步兵歼灭同等骑兵的案例。霍去病、卫青、蓝玉们,靠的也是骑兵,而不是步兵,因为步兵,根本追不上他们,

怎么歼灭?

 

30万步兵VS30万骑兵,这个谁来指挥,都是大概率失败的,宋朝也算是全力以赴了,全国主力部队都打光了


你让他们还怎么打?有经验的将领也都死光了,再派新兵蛋子去,地方壮丁去,地方湘军去,那不是送死吗?更何况,宋朝内部也不安定,因为刚统一天下,蜀国的造反彼此起伏。

 


我们是去进攻敌人,宋军是出击的,如果宋军是防御的,辽军是出击,那是可以尝试诱敌深入,在大草原上,一眼看千里的,大家都没有秘密,彼此阵型都尽收眼底。他们都战死了。相反,宋军的粮道被辽军断了,几万运送粮食的农夫,被辽国骑兵给抢走了,粮食也被辽军抢走了。

 

两条腿和马毕竟有差距,蓝玉、徐达北征蒙古的,用步兵?打得过也追不过啊,无法进行肉体消灭。人家打不过就跑,中原地方有城市、有农村,有河流,有邱林,有山谷,可以用于躲避,埋伏。在茫茫大草原上,你躲哪里去?当然,如果当时有一个能帅步兵追得上骑兵的战神,问题就解决了,可惜历史上没有这么一个战神,如果当时有坦克也可以。

 

宋朝群星璀璨,政治家和将领也很多,不然怎么统一乱世,五代十国。也只能这样了,当时汉人最厉害的人都去了,真不能指望谁能够追得上马。如果攻城战,汉人占优势,如果平原上拉开了阵仗对攻,骑兵有优势,这个是客观现实。

 

宋军的目的是歼灭辽军,击败辽国,而不是防御,后来失败了,才改进攻为防守。到了宋真宗时期,辽军给宋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为辽军的策略不是抢地盘,而是抢劫,抢了就跑。而且主要就是去不设防的农村,宋军根本无法防御。

 

看看地形图


 

一马平川的平原,很难设防,步兵在平原上对战骑兵,胜率很小。曹彬、潘美、杨业,这些都是宋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良将,他们身经百战的人都打不过,难道还指望后来和平时期的军人吗?


这个是当时开国北宋的地图

 

继承的就是后周那么一亩三分地,并不是后来统一天下后的那么大。


他们要派兵统治新征服的地域。比如蜀国,就喜欢造反,刚打下来,当年就十几万人造反了,宋太宗时代,王小波起义,又造反。五代十国都是军人政权,最能打的时代之一了,天天在打仗,怎么能说他们不会打呢?

 

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都是军阀混战,谁不能打就被人吞并了,剩下来的,都是很能打的。他们可不是和平时期的政权,是久经战阵考验的,那些部队,人民,实战中成长起来的,战斗力能差吗?宋朝又是军阀混战中最能打的部队,也代表了当时汉人最强的战斗力。

 

遗憾的就是:宋军没有一个战神,能够跑得过快马,追上去把辽军骑兵歼灭,宋人能做的是击溃来犯的敌人,把他们赶跑。赵匡胤也没有打败辽国,他也想打,他自己都觉得打不过,先放弃。

 

宋军的嫡系就是北周的20万禁军,一部分去镇压刚收复的造反军了,还有一部就是留着防御契丹、党项,根本没有多余的军力来进攻辽国。我们不能把大宋等同于后来地图上的大宋,当时的大宋,其实也就是后周为主,其他地方刚征服,不造反就不错了。然后我们放开视野,用更大的视线来审视当时的环境,毕竟,军事仅仅是一部分,还有政治、经济、民生、维稳等众多问题,需要一个新朝代来统筹。

 

雍熙北伐失败后,国库都空了,粮草军械都被辽军抢走了或者丢了,那个时候又面临着原来政权旧势力的造反。宋朝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境界,一不小心又灭亡了,回到了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局面,这个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这样,又会再次五胡乱华。宋军是靠武力征服了其他国家,但是要让其他国家的人内心的为大宋效力,这个就是需要几十年的同化。在内忧外患下,对外已经尽全力了,短期内也不具备再和辽国扳手腕的能力,所以,宋朝需要一个和平的外围环境来消化内部,发展民生和文化,这个就是澶渊之盟的当时大环境。

 

我们再看看,最能打的赵匡胤是如何来对付契丹的?宋太祖评估了宋军和辽军的实力对比,觉得军事上还不是辽国人的对手,所以想了个策略,叫做封桩库,翻译为今天的话,那就是收购重组。


宋太祖省吃俭用,要把国库的钱给存起来,然后和契丹谈买卖,你开个价,燕云十六州多少钱,我大宋向你买?但是,宋太祖死得太早,还没有来得及谈判成功。如果他谈成了,会不会被后人骂的更厉害,用钱买土地,丢人。最能打的宋太祖可能就戴上了一个帽子——软蛋,懦夫。所以,我们不能纯粹的意气用事,脱离当时的境况来判断局势和要求。



宋太宗两次北伐都惨败,但是他是如何抵御辽国人的呢?那辽国为啥雍熙北伐胜利后,为啥不继续南下呢?因为辽国内部也有点问题,因为他们还有其他敌人——女真、高丽。辽国也是御驾亲征,主力都出来了,担心老巢被其他蛮夷给占领了,所以抢了点东西,就回去了。辽国的版图是很大的,宋国不是他们唯一的敌人,和他们在较劲的,还有女真、高丽、党项、回鹘等。所以,大家都不敢往死里打,因为背后都不安全。宋朝的内部有新征服的旧势力集团在彼此起伏的造反,辽国的外部也有众多强敌。

 

宋太宗虽然军事上打败了,但是心里还不服气,于是又想了一个很厉害的办法——贸易战禁止宋人和辽国人做交易,否则砍头,因为辽国的物质生产能力是远远不如宋国的,他们需要的米面、丝绸、药材、铜器等都需要从宋国这里买。辽国人是没有铜矿的,用的是铁币。这么一来,少数走私的宋人就大大提高价格,比原来的价格贵了10倍,导致了辽国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这个效果比百万大军更有效。

 

但是,宋国也有需要辽国的东西,太宗想了个好办法:偷,对,不是抢,就是偷。不得不说,赵家兄弟脑子很活络,很聪明,点子多,绝对的制度设计高手。所以,宋朝是唯一一个统一割据政权而长命的朝代,秦朝、隋朝都几十年就灭国了,宋朝却坚持了319年,秦朝后第一长寿。

 

宋太宗收购马,如果从辽国偷回来一匹马,那就奖励20匹锦帛,折合当时一万钱,而砍掉一个辽军的头颅才能得到5000钱的激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偷一匹马的收益是砍掉一个骑兵的2倍收入,这个太牛了,所以很多边民就成了小偷,跑到辽国去偷马。辽国的汉人也把马偷偷卖给宋国。

宋国就这样,用贸易战,得到了自己稀缺的战马,让辽国陷入了通货膨胀。

 

玩经济,契丹人哪里是宋人的对手,通胀之后,辽国又发生了天灾导致了大饥荒,大量的辽国汉人偷渡来到了宋朝,要求成为宋朝的国民。慢慢的,局势开始逆转。辽国人玩经济输了,他们又不得不拿出他们的最后绝招——暴力。

 

这个时候,宋太宗去世了,他的儿子宋真宗是新天子。辽国为了报复宋国,辽国皇帝又来了次御驾亲征,带领了20万大军直奔开封,那时候很多大臣都劝宋真宗放弃开封,跑到四川或者南京,宋真宗是皇宫里长大的,从小没有经历过战场,面对父辈都打不过的辽国,内心也是非常畏惧的,但是,这个时候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出来——寇准。宋朝的名相,他力排众议,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再次赌一次国运,把能打的部队全部调过去,再打一次国运战。不然,宋真宗的时候就直接成了南宋小朝廷了。


 

这个时候,军队里最能打的就是军二代,杨家将的杨嗣和杨延朗,但是比起他们父辈杨业、潘美们还是差距不小,宋真宗也是勇敢的天子,他听从了少数派寇准,御驾亲征了。要知道,这个时候,宋军和辽军打了80多次战役,输了70多次,辽军的胜率在90%以上呢。后来,也是有一些运气,宋辽都还没有怎么打,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来考察地形的时候,被宋朝的大杀器给射死了。

 

宋军当时有一个独步天下的秘密武器——伏驽。射程超过一百米的狙击枪,当时,辽国的弓箭有效射程基本是30米左右,萧挞凛在3倍射程之外的地方看地形,准备攻城,居然被一个哨兵给射死了。辽国军心动摇,宋国这么厉害啊,有了这么黑科技,都吓得不轻。那时候,辽国内部也有一些分裂,外部也面临了女真人崛起的威胁。辽国也担心腹背受敌,就开始了和谈。这个就是澶渊之盟辽宋两国的大背景。

 

宋国:内忧外患,新主登基,败多胜少,心理阴影面积大。

辽国:国内饥荒,女真崛起,内部有人也想拥兵自重。

 

双方都不想决一死战,不然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双方开始了谈,这就是澶渊之盟。那么,澶渊之盟是一个卖国的耻辱条约吗?我认为不是。澶渊之盟,辽国内部的意见更大,都觉得是辽国的耻辱条约。从历史来看,澶渊之盟宋国的收益远远大于辽国,可谓是面子里子都赚了。


那么澶渊之盟的主要条款是什么呢?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第一条:是辽国皇帝称宋真宗为兄长

 

辽国皇帝成了宋国皇帝的小弟弟,这个相当于今天的朝鲜对中国,这个谁占了便宜?明显是宋朝人啊。面子,宋国胜出。

 

第二条:辽国放弃了3个州送给宋朝,相当于辽国割地给宋国

 

里子:宋朝胜出。

 

第三条就是最有争议的,被后人痛骂的花钱买和平

 

才是多少钱呢?区区十万两白银加一些绢帛而已。十万两对宋朝意味着什么知道吗?大家猜猜看?北宋高峰期的收入是1.6亿两白银,1.6亿比10万,相当于今天我们过年给亲戚一个小红包而已。而为此,宋朝节约了多少军费?宋国也要给辽国皇帝点面子,不然他回国后无法和大臣、皇族们交代的。辽圣宗都喊宋真宗哥哥了,又割让了三个他们拿走的州给你。宋朝就每年包个红包给辽国,这个宋国是占了大便宜。


再看最后一个,双方互市做贸易,赚钱的肯定是宋人,这里赚来的钱都是千万两。也就是,宋朝仅仅是把贸易中赚来钱的1%还给辽国,宋朝是面子、里子都得到了。这么好的条件,是宋人举国之力摆出拼死一搏的架势换回来的,居然被后来的教科书说成了耻辱的城下之盟。这个是教科书的悲哀。

 

如果换回个角度,条款互换一些,宋朝皇帝称辽国皇帝哥哥,宋朝割让3个州给辽国,然后辽国每年把赚钱的1%返点给宋国。清朝的尼布楚条约,不就正好是个反例吗?大家选择哪个?到底谁吃亏?这么简单的问题,这么优势的条件,这么强势的宋朝,居然被后人痛骂诟病,这个是很多不懂历史的人写的。

 

辽国的土地是石敬瑭之后就丢了,不是宋国的土地,是汉人原来的土地,但是燕云十六州基本还是汉人住的,因为辽国的南院就是汉人的地盘。

 

我们再继续看看,澶渊之盟之后的发展。收复进攻和防御不是一回事,举国作战和战役也不一样。宋朝的好处长远看更大。


1、每年相当于30万两白银的压岁钱,省下了几千万两的对辽国军费,这个还不算战败的成本。


2、辽国成了宋朝对抗后金、高丽的缓冲地带,辽国帮宋国人抗住了女真人的疯狂进攻,一直扛到了辽国被后金灭国。

 

3、宋朝迎来了百年的和平大发展时期,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富裕的北宋。

 

4、民生得到了极大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些本想找机会造反的旧国贵族势力也安宁了,中央集权大一统实现。

 

到了宋仁宗时代,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宋朝的经济、文化、粮食、人口、财政收入都达到了巅峰,仅仅商业税就两千万贯,民户一千九百万户,远远超越了唐朝的巅峰。澶渊之盟到宋仁宗,才几年?18年而已。

也就是说,宋朝人,用了短短十八年,就把一个内忧外患、濒临解体的政权登上了盛世巅峰,澶渊之盟,对宋人,百倍利好。

 

宋国和辽国当时的关系,好比今天的中国和俄罗斯,辽国帮助宋国抗住了新崛起的女真,一直扛到了被灭国。就好像今天俄罗斯帮中国减缓了很大来自美国的压力。宋徽宗是被谁劫走的?不是辽国,是后金女真。辽国被灭国后,后金才长驱直入来攻打宋国。辽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了宋国的外围保护地带的功用,所以,宋国是不可能去打辽国的,但是和西夏开战了。

 

宋朝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圣贤——范仲淹这个后来和西夏开战,又带来很多问题,这个就是给后来的庆历新政埋下了伏笔,这个我们下期再讲。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一定要还原当时的情况,不能用我们今天完美的眼光来要求当时的人,毕竟圣人也是500年才出一个的。

 


不管怎么样,宋朝开国的前几个皇帝,都是铮铮铁骨,御驾亲征,勤政爱民,给经历了200年的乱世划上了一个句号,给当时的人民过上了渴望已久的和平富裕的生活。


古代步兵打骑兵是一个难题,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历史上有一些案例,比如依靠车辆自环为营(有点像卫青对武刚车的使用),再用强弓硬弩射杀匈奴骑兵。这个上还是防御战


第二种是坚城加远程武器,明朝明军在对付八旗骑兵时,也采取的是坚城加大炮的方式。


第三种就是岳飞战法,采用步兵用麻札刀和利斧头,长枪盾牌掩护,弓兵配合的立体作战方式。前提敌军是重骑兵,灵活性差,而且是地方要来进攻而不是逃跑。


这个三种是古代步兵对骑兵能够获胜的,但是都离不开几个条件:


1、有依靠,城池、地形或者战车;

2、要敌人主动来进攻;


但是宋军北伐情况就不同,他们是主动出击,这个就很难了。骑兵如果不和你面对面决战,步兵能有啥办法?追,追不上。草原上,也无险可守。所以,被骑兵就好像一群狼盯着步兵方阵,拖得步兵粮草快吃没有了,精疲力尽了,然后在撤退的路上来一次突袭,这样就是很难处理的,步兵可以击溃骑兵的冲锋,但是人家撤了马上又重新组织阵型。



步兵军团和灵活的骑兵对战,只能用战阵,这个是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步兵的被动就是:要等着骑兵主动来攻击,进入到你的方阵里面,步兵各种兵器配合,才能打败骑兵。可惜,辽军就是不来正面进攻。宋军只能布好军阵静等,如果敌人一个月不来进攻呢?那就很尴尬了,平原上也不能打伏击,都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和借助地形。

 

步兵行军和撤退都是个问题,后勤保障也是个问题,漫长的补给线,几万个农夫推着车,骑兵过来很容易被人抢走了粮食。雍熙北伐,老成持重的曹彬竟被耶律休哥断了粮道,曹彬十万大军在涿州呆了仅仅十几天,就吃尽了军粮。粮草吃光了,败仗就是时间问题了。


那么,有人会问,明朝又是怎么北伐成功的呢?因为元朝很变态,把一些江南的农田破坏了,变成了牧马场,所以那时候的南方也有很多马,这也是朱元璋起步时候骑兵的战马来源。再加上那个时候的蒙古已经腐朽没落了,和八旗子弟一样,久疏战阵,安逸日子过久了,战斗力大大下降。达面对的30万蒙古军,将近70%是汉人的士兵,真的蒙古族的没有多少了。那些给蒙古当兵的汉人,在面对汉族同胞的作战中,士气低落,很多人都投降过来了,军阵土崩瓦解,蒙古军团士气大溃。所以,明军打击蒙古军团,双方都有骑兵,而且蒙古的骑兵主要靠雇佣军了,蒙古族好吃懒做一百年了,没有战斗力。


但是宋朝面临的契丹不一样,那时候人家是最强盛的时期,南方还没有像样的牧马场,西北的牧马场又被党项人拿走了,所以,骑兵的主要任务是步兵侧翼,保护步兵阵营侧翼不被骑兵冲垮。这就是宋军当时的无奈。他们很机动,而且很遥远,要抄袭他们后路,这个得绕多远的路子,等到了,战争都结束了。


汉军骑兵也用过一个人带几匹马的战术,这样就可以做到长途奔袭,粮草问题解决了很多,粮草吃光啦,还可以杀了战马,又能吃一段时间。而且,他们还可以去汉人的地盘抢劫,所以,后勤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比宋军负担轻多了,反而,步兵的粮道容易被堵断。骑兵灵活,速度快,人家主力去冲击你的后勤保障部队,根本不是对手。漫长的补给线被切断,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几十里的运粮车,人家骑兵过来,很难保护,接触面太广,纵深也不够。


几十万人的口粮,还有来回车夫的口粮,为了送到前线一斤米,他们要带好几倍,因为车夫来回都要吃。步兵怎么追得上骑兵?而且步兵方阵一乱,骑兵就有了可趁之机。方阵是不方便乱动的,都是很有章法,怎么进,怎么出,怎么移动,程序提前设计好的。一旦崩溃了,那就是大屠杀。战争死的最多的就是溃败,再多的人,一旦失去了组织,那就是相互踩踏,争先恐后跑路了。


战争是一个机器,每个方阵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运作规律,不能轻易动,这个也是大军团作战的不足之处。哪怕10万的队伍,组织乱了,只有几千个骑兵冲过来,都是被屠杀的下场。因为失去了组织就是游兵散勇了,你跑,是后背对着冲上来的骑兵,很难打,那个时候元帅和将军也自顾不暇,因为下面的人都不听了,他们看的都是帅旗的指挥。一旦军阵乱了,那就是失控了,宋太宗就是中军被骑兵冲破打乱了,导致阵营溃散,他一个人逃命了。十几万人,都指望着大脑指挥呢,一旦大脑瘫痪了,其他方阵都无所适从了。



是几十万人,一旦有人开始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很多将军都抽出刀来砍逃兵,结果自己被汹涌而来的逃兵踩踏而死,这样的案例太多了。风声鹤唳不就是这个故事吗?所以,打仗要极好的心理素质,决不能害怕动摇,一个方阵跑了,那个就是多米多骨牌。


大家感受下,古代战争不是群殴,是列队出战的,是有严密的战阵的



战阵是环环相扣的,宋军绞尽脑汁,就坐等敌人上来冲击。但是敌人不上来主动进攻,他们反而绕着你兜圈子,远远的看着你,熬死你。看你一个月,最后只能撤退,撤退也是大麻烦。前进有前进的阵型,后退也有后退的阵型。但是都需要敌人冲进来,然后战阵开启,各种方阵配合,这样才好杀敌。辽军里面有很多汉人,他们也精通兵法,所以对辽军无效,他们就是不上来和你正面对打。熬得你精疲力尽,粮草没有了,在你撤退的时候找一个破绽,大大出手,战阵的缺点就是追不上骑兵,他们可以打败来犯之敌。但是人家跑了,你一点办法没有。


看看古代的战阵,双方都是列阵交战的,将军是不出中军的,坐阵后方指挥的。



这是李靖的阵法,元帅的核心是排兵布阵,而不是单挑,那不然就找几个厉害的开个擂台的了。



那个是黑社会斗殴,几百人可以,超过一万人,那就是扯淡了。不是想趁着刚统一天下,士气高昂,军队又身经百战,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想一鼓作气统一天下,敌人进入战阵,那是很麻烦的,出不去了。宋军也派了骑兵去挑战,去诱惑,辽军了解不为所动,就是不冲进来,怎么办?干等?



结果就是这样,骑兵一圈围着中央的步兵,就好像一群狼围着羊群,所以,那时候的宋军不能消灭辽国,统一北方,这个也是当时的无奈。后来就开始研发火器了,契丹就是把宋军的粮道给断了,河流给断了,逼的宋军挖草根,所以伤亡很大。那些军饷粮草都丢了,逃命的时候都没有要,很多人连兵器都丢了,盔甲也丢了。宋太宗就是一个人跑回来了,还被射中了两箭,人家就围着你,远远的射箭,当做了活靶子,骑马射箭,这个是骑兵的擅长。关键是宋军进攻,辽军防守。而不是他们要进攻,这个是关键点,如果他们要进攻,可以打埋伏,是宋军主动要收复北方。



第一次北伐,太宗一个人重伤跑回来了军队、粮草都不顾不上了,可见多狼狈。这个就是当时最能打的一代军人的成绩,不是他们没有经验,也不是没有勇气,而是的确没有能力,马场不在宋国人这里。依托城池、树林、山丘、河流,这个做防御战,还是打得过骑兵的,但是去大草原、大平原上,列阵决战,这个是凶多吉少。

 

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主帅,如果带领30万步兵,3万骑兵,几万农夫后勤保障,去消灭契丹的30万骑兵。谁能有办法?那些手无寸铁的送粮农夫,也是一个软肋,你怎么办?他们就是肉包子,契丹骑兵军团过来抢劫,你怎么办?战车的前提也是对方愿意和你对打,如果他们不和你打,追不上的,辽军有很多汉人大臣,他们都熟读兵法。所以,宋军很多次去挑战,引诱,他们就是一动不动。

 

大家感受下这个场面,人家冲过来,战车战法很有效,宋军也是这个战法,卫青也是这个战法。关键是辽军不冲上来,怎办?宋军是进攻方,辽军是防守方,宋军是去收复失地的,不是去防守的。这个就是很尴尬的地方,步兵阵型溃散了,那就是被屠杀,骑兵打不过,转头就跑,追都追不上。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