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设计达人——宋太祖的伟大制度探索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要了解宋朝,咱们从安史之乱开始聊起。唐末到五代十国,前后历时80年。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唐武宗顶峰期有超

600万户到了宋太祖建国的时候,全国仅余120万户,折损率80%。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后,汉人减少了80%。




大家可以想象下吗?就好像今天14亿汉人,经过超级动乱,只剩下了2个多亿了。大家能想象那时候人民的悲惨境界和民心思定吗?能活下去,能吃口饱饭,不被人蹂躏就算是奢望了,这就是宋太祖开国面临的惨状。天下登记在册的人口,只剩下了20%,你让他再去组织剩下的20%继续去开疆拓土?中原都大量的粮田抛荒了,土地远远多于人口。


大家听过五代十国的两脚羊吗?异族、唐朝,抓了汉人,当做了羊驱赶着,白天奸淫,晚上杀了当饭吃,这个就是当时人民的惨状。如果你是天子,你还会再去想着开疆拓土吗?古今乱兵食人肉,谓之想肉,或谓之两脚羊《资治通鉴》:“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


 

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这个是当时的情况,几个大数据,大家就懂了,人口减员80%,人被军阀当军饷。其他的都不用说了,再看看宋朝开国的情况,宋朝一开始就那么大吗?宋朝继承的就是后周京畿地带。



这个是宋朝创业时候的本金,如果你当时就10%的版图,10%的人口,这点本金,如果你是宋太祖,面临了80%的人口减员,大部分的粮田都抛荒了,你是选择恢复民生?开垦荒地还继续去开疆拓土?如果你,怎么选择?


1、恢复民生、恢复生产,安居乐业;

2、继续作战,开疆拓土;


如果是我,我选择恢复民生、恢复生产,安居乐业。讨论宋朝,都成了给改开洗地了,现在人民的历史被洗脑的到了啥层次?我就问:为什么毛主席不北伐?去夺回明朝的领土应该北伐苏联?南征越南、西打中亚,恢复大明疆域才好啊。为啥我们今天不去恢复唐朝版图呢?去和俄罗斯、越南、中亚印度宣战?


我们讲最让人振奋的几个时期,唐朝只能讲李世民,武则天和唐玄宗前面

后唐也不能讲。汉朝也只能讲到明章之治,后面也不能讲解,明朝讲得很清楚的,花了几个月。很卖国、很自私、很软弹,这样都开心了,抹黑的人多了,我们就要提一提阳气。阴阳平衡下,大家都在骂宋朝,现在讨论宋朝都成了敏感词,说好都不行。


买办是自古有之,西周就开始有了,了解宋朝,要从安史之乱开始,不然是读不透的。每个朝代都有光辉的和遗憾的,我们今天前面60年,不都经历了吗?为什么宋朝要重商业?拉开历史脉络,让视野更宽广一些,唐朝之后才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新版本。



这是唐朝的版图,这么大?边疆又是和蛮夷在持续对抗,怎么办呢?要了解唐朝,就要了解南北朝,特别是府兵制度。隋唐继承的是西魏、北周的军国制度府兵制,这个是一切为了战争服务的体质,军人拥有很高的权利和荣誉。唐初靠这套体系统一了天下,但是也形成了强悍的军人体系。为了安抚军方,只能不断的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不断的开疆辟土,建立了辽阔的疆域。疆域太大了,又处在和蛮夷交战的第一线,后勤无法从后方保障,信息决策中央无法管控,只能允许边疆拥有财税、行政和军事的独立权,这样就形成了藩镇的雏形。为了对这辆极速奔腾的战车给稳下来了,武则天采取了对内削藩对外弱化战争的策略,内部的关陇集团是被压制了,但是突厥也嚣张起来了。


唐朝大疆域的代价就是——让藩镇拥有自主权。

 

后来必然是尾大不掉,安史之乱,为了抗衡叛军,中央号召地方自行招募对抗,形成了军阀割据和抗衡的局面,军阀混战,相互制衡,中央处于弱势。中间几次进行削藩,但是无法处理,短暂胜利后又迎来了反弹。


给大家看看唐朝中后期的军阀割据,和战国差不多了,天子就是一个象征而已,失去了话语权。黄巢起义,中央鼓励地方可以募兵征缴起义军,藩镇利用这个时机大肆扩张,打破了藩镇相互牵制的平衡,出现了几个巨无霸藩镇集团。后来藩镇集团废了皇帝,就进去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就是唐末军阀割据的延续。

 

宋朝的很多政策就是吸取了唐朝的失败做的一些改革。五代十国和三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有一本有名的演绎,作者都是罗贯中,一个是《三国演义》,一个是《残唐五代史演义》。三国演义名声巨大,残唐五代史演义被改编为一些戏曲说书的比较小众。 



猪瘟把长安拆了,石敬瑭把华北卖了,提到那段历史,就想起这两件事,都是王朝末代的弱君强臣,军阀割据,天子成为傀儡的政治格局唐朝最大的缺点就是藩镇割据,武人做大。这个前面分析了,和疆域辽阔有关系,所以宋朝就收缩了版图,只控制了汉人核心的区域,边疆基本让出去了。这个不是说宋朝不能打,而是他们看到了,哪怕打下来了辽阔疆域的后果。


宋朝对外战争,胜率超过了70%,远远高于唐朝的,那么,作为军头造反起家的赵匡胤,他是怎么来杜绝武人集团做大呢?宋朝是中央集权的一个高峰,也是官僚机构冗余、人浮于事的高峰,这个都和这个修正有关系。


大家这样明白了吧,宋朝开国要解决的几大问题:


1、防止军阀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就是进入了不堪回首的岁月,一直闹到了宋朝统一天下;

 

2、恢复民生,人口消亡了80%,大部分的粮田被抛荒,民不聊生;


3、重塑世界观,要把推崇暴力改为讲道理,追求文化;



现在的人都被洗脑的太厉害,故意打败仗,这不是脑残吗?自己被抓去当战俘?然然活活虐待死,这个不是受虐狂吗?


明朝的天子被描述成:昏庸暴虐;

宋朝的天子被描述成:软弱不堪,卖国求荣;


宋朝之前的历史有哪些经验可以吸取呢?


1-宦官乱政——晚唐,汉朝;

2-后宫干政——吕雉、东汉、武则天;

3-武将割据——东汉末年、安史之乱;

4-外戚专权——王莽、东汉、晋朝贾南风;

5-宗族干政——八王之乱;

6-文官乱政——汉朝;

7-均田制是个死循环,因为后来都不可遏制的走向了土地兼并;


这个是摆在宋太祖面前的教训三个现状七大教训: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异族统治、军阀混战;加上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均田制的7大教训。


如果你是宋太祖,就继承了北周那么一点点地盘,你怎么操作

是不是很无解的感觉?宋太祖就是解决了这些问题,太祖思考了很久,想出来了一些很精彩的手段,一一实现了。


看看大宋一朝代,有武将造反吗?有文官把天子架空毒死吗?有宦官废立皇帝吗?都没有吧,这个可是汉唐晋都出现过的。北周也是地方割据势力而已,并没统一,也需要20年的统一战争。我们先潜入历史长河的河底,看看河床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河床向东,河流也只能向东流淌,不是想往西就能改为向西流。赵匡胤,他要解决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重点是藩镇割据,防范军事集团。先做一个基本的框架,构建时代大视野。


接下来,我们来领略下宋太祖的超级大脑,首先,太祖削减了宰相的权利,宋初把丞相的权利拆分为三部分,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个部门相互牵制。不让某个集团同时具备枪杆子、笔杆子和钱袋子。


在军事上,建立枢密院制度,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武将带兵在外,必须由一名皇帝身边的太监作为监军,监军权力超越武将。


为了要保证天子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部分,精锐的禁军屯驻在京城周边,高峰期的时候有70%的野战力量天子直接指挥,一部分用来戍守各地,这部分人战斗力不是最强。这样就控制了军权。这样的优点是天子在京城部署了军力的大头,不怕地方不听话。缺点呢,牺牲了边疆的战斗力,防卫就会薄弱,而京城一旦被围困,其他地方很难拿出战斗力部队来勤王。


此外,实行“更戍法”和兵将分离政策,禁军和边防部队要轮岗,不在某个地方呆太久,让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士兵也不会忠诚于将军,只会忠诚于朝廷。


宋朝除了禁军,还有厢军、乡兵、蕃兵。禁军是主力作战力量,负责保卫京城、戍守边境、对外作战、镇压叛乱等,厢军、乡兵都是地方部队,不准离开本地,主要是防御辽和党项,而且不给地方部队提供专业的军事训练,让他们战斗力很差。厢军的战斗力是渣渣水平,这个是朝廷故意安排的,他们的任务主要就是打杂,世界上就是杂役军。


宋朝边防策略是吸收了唐朝武力防守的弊端,用澶渊之盟来替代了战争,从经济角度来看,在边疆驻守那么多的部队,维持那么庞大的国防开支的费用是远远低于给蛮夷平安费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省钱,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所以宋朝的民生和文化都是不错的,缺点呢,就是没有面子,不够威风,要被后人骂软脚蟹。这个就是取舍的问题,唐朝很威武,四面开战,追的蛮夷满世界跑。好处是疆域大,有面子。缺点呢,就是变藩镇做大,中央失控,民不聊生。


宋朝的军头被皇帝一整,他们手头的力量远远不足天子直营的。而且将军也很难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况且身边还安插了监军(类似政委),重大军事行动权都要天子审批。枪杆子被牢牢抓在了天子手里。宋朝用把枪杆子、笔杆子和钱袋子彻底独立,相互牵制,每个老大下面还安排几个副手,也是为了牵制老大。看看花荣和老大的矛盾就知道了,相互看不惯。


宋朝对军事的策略主要是:“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相互牵制,枢密院设十二房分曹办事,一把手用文官,副手才是武官。所以,天子并不需要下属一团和气,反而希望每个部门都是窝里斗,不能团结起来对天子造成威胁。宋还设置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让正副两人相互牵制,皇帝会把很多重要的事情直接交给他来处理,比如王安石就是参知政事,直接和皇帝报告。这样,枪杆子造反的问题解决了


再看看文官集团是如何来管制的?中书门下负责笔杆子,枢密院管枪杆子,三司使管钱袋子,天子喜欢用互不欣赏的人来做这就给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又在老大下面安插和他们关系不好的副手。优点是:相互制衡,不能对天子构成威胁,缺点就是效率低下。绝吧?还没有,宋朝皇帝的智商真的很高,手段很多,宋朝实行官职分离模型。因为宋朝刚建立的时候,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采取了保持官位和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的办法。这帮人是有名无实,除了对待旧朝的臣子,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是一样的,给你待遇给你爵位,就是不给你实际权力。


这套模式相当于就多养了一波闲人,真的干活的又是另外一帮人。真宗的时候,干脆把这套玩法制度化了,叫做“官差”体制。什么叫做官差,就是官位+差遣的结合体,官位代表着待遇和名分,差遣代表实际权力。这样就造成了“任非其官”的情形很严重。不过还好,宋朝把国防上省下来精力和资源用来发展经济,朝廷足够富裕,养得起这么多闲人。


我们在看大宋提刑官的时候,会发现宋朝的官职经常带有这些字: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这些叫做“职事官”,是具体干活的。


总结起来:


有名无权,有权无名;

名望大的,权力不够;

权力大的,威望不够;

 

所以,宋朝没有出现过唐朝皇帝任人宰割的悲剧,保持相对稳定,如果不是外患,内部是比较安定的。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人浮于事,机构冗余,一帮高官:仆射、尚书、丞、郎等,却不干活,干活的可能是一些级别很低的人。这样,谁都起不了多大风浪,威胁到了天子。


《宋史》里记载,宋朝的时候,名不副实的人,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官差的意思,大家懂了吧。官差制度的好处是天子强化了对人事权的掌控力度,官员很难威胁到天子的权力,而且有足够多的预备多,不象朱元璋那样操心有岗无人,宋朝是一岗多人,哪个人不满意了,随时干掉,候补队员多了去。缺点呢,浪费资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但是,宋朝有钱任性,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是一帮人,即宰相与执政的统称,包括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而且喜欢把关系不和睦的人搞在一起,天天斗嘴,这样他们很难达成共识,需要让天子来裁决了。

 

我们再来看看宦官,东汉和晚唐,太监集团都破坏力很大,唐朝的时候,宦官也很嚣张,中晚期宦官都把皇帝给软禁起来了,为了避免宦官干政,宋朝也绞尽脑汁:


1、不准宦官参预政事,只准做杂货。

2、给宦官的官职封顶为故专设官阶封顶为“留后。

3、空间隔绝,宦官有专门的官阶,待在制定的区域,不准和当官的人交头接耳。


南宋的时候,宦官不准兼兵职,不准申请提领外朝官职。宦官是被打压的比较惨了,所以,宦官在宋朝也是比较服帖了。


唐朝的时候,杨国忠引发了清君侧的安史之乱,宋朝也想法规避外戚和后宫干政,宋朝外戚只准“奉朝请”,不准预政,不准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得任文官,武官也不能在中书和枢密院担任职务。还有,禁止后宫和大臣来往,后宫禁止出去走动,类似软禁。此外,宋朝还编了一些俗语来传诵,比如“女后不可使预事”,“勿专政于女后”等,在舆论上也给后宫进行了极大的压力。——女后的问题也被解决了


通过宋太祖精心设计,唐朝出现过的武将、文官、外戚、宦官等大漏洞都打上了补丁,宋朝也没有出现过这方面的大问题,哪怕子孙能力不如他。创意无止境,宋太祖的创新到此为止吗?远远没有。唐朝虽然实行科举制定,但是权贵们反弹激励,不得已给他们留了后门,叫做:“公荐”,也就是门阀权贵可以直接推荐人才去做官,这个相当于走后门了。赵匡胤一上来,宣布废除“公荐”,把走后门这个路子给堵死了。但是,赵匡胤却给民间的奇人能人开了个口子,叫做“制举”,这个开始的时候是民间的人毛遂自荐,然后参加应考。后来因为人太多了,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百姓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这个就相当于现在清华北大的特招生了。这么偏心老百姓,权贵们不干了,后来为了平衡大家的意见,增加了荫补制度,也就是专门给权贵家族开辟了绿色通道。科举考试过关的,还是需要等待上岗的,荫补通道也来了很多人,而且这些人往往有关系,所以他们会优先上岗。


宋朝中后期的时候,科举考试很多人等待上岗都排队很多年,轮不到他们。但是,聪明的大宋天子也会想办法的,他们也给这些荫补官员戴了紧箍咒,宋朝规定荫补官员不得担任高级和重要的职务。第二个,荫补官员要晋升,要比进士出身的官员多一倍的时间。因为在宋朝,武官不是重要职务,而且竞争也不激烈,所以荫补官员都只能去当兵了,成了当时最被人看不起的丘八。


宋朝爵位为啥可以世袭?因为宋国收复了蜀国,用了暴力的方式,导致了蜀国人隔三差五的造反,这样不但没有补血,反而成了累赘,还要派军队去平叛。后来,太祖就吸取了后蜀的教训,采取了怀柔策略,保留了被灭国贵族的爵位和待遇,就是不让他们有实权,这个是用了最低成本来拉拢民心,不然其他地方都造反,怎么办?蜀国造反动荡很大。

 

继续,聪明的大宋天子对官僚集团的控制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很多聪明的手段呢,比如元丰改制后又采纳了三省制度,三省的老大是——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的正职一直都是空的,最高职务只能是副职,而且副职可以同时有几个。几个副职主管一个部门,谁服谁啊?


一个制度长久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有漏洞,所以大宋天子就频发更换官制,一个宰相制度宋朝就是进行了五次变动,每一个制度刚磨合成熟,就换了。还没有结束,枪杆子老实了还不放心,还不能让地方有钱。大宋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政留足开支后的节余全部要上缴中央,这样地方官就没有余粮了,没有钱怎么样招兵买马?这样的好处是,地方官造反没有钱袋子也没有枪杆子,中央绝对优势。缺点就是,京城被围攻的时候,地方要勤王就变得很难了。


宋朝是唯一一个募兵制的朝代,也就是给士兵发高薪的,哪里造反了,宋朝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去剿灭,而是去征兵。把那些流民变成士兵,提供好的待遇,这样老百姓就不会造反了,所以,宋朝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宋朝对官员也是高薪,一个7品官员,年薪240两白银,不含奖金和补贴,差不多今天的千万。

 

这么做,还不放心,大宋天子另设御史台,把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你看看,林冲一个基层军官,拿出40多万去买一把刀


最后我总结下:大宋天子用了“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频繁换官制“、重文抑武”等策略,把官僚们从制度层面是制服了



赵匡胤不但终其一生没有兴过一次文字狱,没有任何人因言、因文获罪,没有杀过一位言官和大臣,还规定了,不能因为官员进言而杀头。宋太祖用了十几年时间,就把一个破败不堪的江山迎来了一个盛世:“建隆之治”你能说他不厉害吗?



我们再看看,宋朝是如何走出土地兼并恶循环的?大家谁知道,宋朝为啥不实行均田制?却百姓富裕。为啥资本要购买土地?因为土地值钱。那么,如果土地不值钱了呢?那资本就不会对土地兼并感兴趣了,就好像,现在的我们也不会去农村买一些土地来耕种一样的道理。


那么,太祖是如何让土地变得不值钱,却能够让粮食大丰收呢?要知道,宋朝的粮食产量是唐朝的2倍,人口是唐朝的1.5倍,太祖想到了2个字:创新,所以,宋朝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个朝代。抬高创新的价值来打压土地的价值,把资本引导到创新领域,而不是去并购土地。就这样,宋朝从机制上解决土地兼并,宋朝的职业农民比例很低,大家都去创新了,经商了。所以,宋朝不存在佃户,宋朝的农业分为土地拥有者——主户,土地耕耘者——客户,客户可以随时离开主户,双方是平等的。

 

很多时候,主户还要求着客户来给他耕耘,就好像,现在的用工荒,那么,为啥宋朝的农民这么有尊严呢?答案是农业技术创新,效率大大增加。宋朝的亩产量超过了唐朝的4倍,所以,用了很少的农民就可以养活全国,还很富足。现在的纯农民还有几个?也不都是去工作,去经商了

现在的90后还有几个农民?

 

第二个办法,就是开放垄断,宋朝开放了除了军火之外的一切行业,比如盐、铁、丝绸、钱庄、药材、贸易甚至铸币。宋朝的百姓是可以自己发行货币的,只要有人认同,宋朝是没有官方统一货币的,一切都是自由化,所以,资本都去搞商业了,因为商业更赚钱,谁还去投资收益率不高的农业呢?


这样,造成了宋朝工商业的极度繁荣;


宋朝也开始了全球贸易;

宋朝的航海技术是很厉害的,陈友谅的造船技术,就是南宋留下来的;

宋朝就已经全球航海之旅了;

宋朝高峰期一年产出多少?1.6亿两白银。那么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国多少?10万两这个就是忽略不计了,就好比我们年薪百万,过年给弟弟一个一千元的小红包而已;而且,宋国从辽国贸易中一年赚了多少钱回来?

 

太祖为了官员们在那么严厉的管控体系下还愿意有积极性工作,他就创造了高薪养廉,基层官员年薪百万,中层的千万,高层的几千万。史书记在:地方州县官员,县令每月二十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比我们今天月薪10万生活水平高度了

连你差役的人的待遇都一起发了。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家属的赡养费由官府财政供应,并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外任官员还有“公用钱”譬如,使相兼节度使,公用钱(招待费)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除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一边用严苛的体系来制约官僚,一边用高薪待遇来伺候你,又打又拉,

宋朝的官僚很幸福。宋太宗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这就是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源头


宋朝的农业技术发达,所以农民成了稀缺,待遇很不错,北宋的时候农业就有有400多个细分农业相关的行业,有很多创新的农业科技和工具,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陈甫农书》。农业成了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利、灌溉、开垦技术、育苗技术、梨具……宋朝的农业效率是唐朝中期的4倍以上,所以宋朝的农民也有尊严

 


宋朝的文化科技更不用说,公认的第一繁荣,比如四大发明的三个在宋朝,宋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一直造福如今。

 

宋朝民间办学也很发达,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到现在还是如雷贯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民间艺术也取得了巨大发展,民间游戏活动就有几百种,比如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就是体现了当时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



清明上河图


 宋朝的1.26亿,这个是北宋的人口统计数据。80%人口消亡到人口增长了5倍,从民不聊生到百姓穿着丝绸,宋朝用了不到100年,实现了,能说这样的朝代很差吗?汴梁和临安都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还有四十六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这个时候,西方一个都没有。

 

“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宋朝的战争胜率也是第一,高达70%是唐朝的接近2倍,宋朝至始至终没有大规模因为吃不饱饭的农民起义。前期的起义是旧势力想复国,方腊是穷人吗?曹盖、宋江、卢俊义是穷人吗?宋朝用商业,几乎吸干了全球的财富,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掠过财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既然兵不血刃就实现了,干嘛要去打仗呢?

 

这些是对宋朝开国期间的一些分析,望大家指正。后期的一些丑陋黑暗,那是人性的恶,导致了制度不被执行,很多人知法犯法导致的,宋太祖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那就是需要一代代人的教化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