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的启发和教训——改革要有大耐心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宋朝的光辉已经说了不少,接下来我们要吸取宋朝的那些教训,看看


为什么制度设计如此完善的朝代,也只能支撑319年。宋朝虽然很富裕,但是历史上对宋朝也有一个评价——积贫积弱,这不是很矛盾吗?不是,宋朝在仁宗的情况用今天的话术叫做:支出性贫困。宋朝的收入很高,但是开支更高,这个我们前面7期专题都很详细做了探讨,宋朝为了提高福利待遇,实行的高薪养廉三冗问题募兵制等,政府负担非常沉重。



而且,宋朝开国的环境是历朝历代来最差的,因为前朝给他们留下来了一大批强悍的敌人——党项人、契丹人、吐蕃人、六谷浑人、回鹘人。这些异族在唐朝的时候就被唐朝重用,掌握了汉人的炼铁技术、作战技术和兵法,在战争技术层面上已经很接近汉人了,再加上主要的战马培养基地被蛮夷掌控,宋朝的开国环境非常糟糕,用一个成语形容——强敌环伺!



还有,宋朝开国的时候,给后来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麻烦。太祖期间安排悍将王全斌征服后蜀,那时候的武将还是五代十国的那个德性,肆意妄为,在后蜀的国王孟昶投降宋军后,那个五代作风的王全斌居然放纵宋军烧杀抢掠、屠杀蜀人,甚至屠杀已投降的两万多士兵,这下可好了,激发了蜀国本来投降军民的激烈反抗。

 

五代十国,最安宁,最富足的就算是蜀国了,这里因为远离中原地带,战乱纷争少,可以安心的做好自己的富足小日子,蜀中人民安居乐业,后蜀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号称五代的金库,如果要想统一天下,就要大量的军饷,那么谁先得到金库,谁就有先发优势。在这个情况下,宋太祖早早的开始了把目光瞄向了大肥羊——后蜀。宋太祖的目的是学习秦国,拿到当时最富裕的地方作为后勤补给基地,然后进军全国统一天下。

 

悍将王全斌是很快的拿下了蜀国,但是他的五代军阀作风没有改变,没有遵循宋太祖的命令,宋太祖要他安抚百姓,并诏令征发蜀兵到京城,每人给钱十千;不走的人,加发两个月廪食。王全斌不但不执行诏令、扣款不发,而且滥杀无辜,这样就激发了蜀国的全民反抗运动,好不容易征服的后蜀,就成了开国宋朝的一个大麻烦,本来计划前往开封的蜀国军队,在王全斌的逼迫下半路造反了,组织了十几万人,自称“兴国军”,开始了抗宋运动。这个把当时的宋太祖搞得焦头烂额,我拿下蜀国的目的本来就是给自己输血,这倒好,还要派更多的军队来镇压造反,适得其反了,处理不当的后蜀成了宋朝几十年的心病和负担。



征服后蜀用了短短的几个月,但是真的消化后蜀却用了几十年。这个几十年里,后蜀人民反抗宋朝的统治是一波又一波的造反运动,极大的消耗了宋国的军力和财力。王全斌不听命于天子,就给宋朝带来了几十年的大麻烦,这个就非常刺激了宋太祖要约束武将,管住军头听从命令。不然还有其他几个割据政权还没有收复,如果都陷入后蜀的这样处境,那么宋朝就会很快瓦解。

 

所以,后人诟病宋朝制约武将,因为他们不了解宋朝开国的时代背景,当时是五代十国的后期,武将是非常骄横残暴的,也不听从中央命令,最能打的宋太祖的命令王全斌都不遵守,一旦换了个弱点的天子呢?不早就反了你的。所以,王全斌屠杀四川后,宋太祖开始了一系列制约军头的措施。

 

军阀不听命中央的后果给宋朝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应该是宋朝补给基地的后蜀却成了宋朝的噩梦——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安蜀未安。从兴国军起义,再到太宗时代的王小波起义,李顺起义,一波接着一波,每一波都是十几万的起义军,这个是让北边对抗辽国、党项人的宋朝陷入了3线作战,这个也是澶渊之盟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宋军,随时要防备着四川人民的造反呢。



宋太祖开国期间,必须要制约武将,不然天下必然更乱,百姓必然会更加的受苦受难。宋太祖制约的是军头,但并没有制约军力的发展,宋朝一直保持着庞大的作战部队,极高比例的军费开支,一直在研发改进新式武器。但是对军队将领和文官集团的制约,宋朝的确是做了很多,但是这些在那个大背景下,是非常应该和必要的。

 

宋朝开国就陷入了多线作战,加上完善的福利体系,就形成了三冗问题,让宋朝陷入了支出性贫困——收入高开支更高。如果老天爷配合,一直给你风调雨顺,国库充盈,还可以维持秩序,但是一旦老天爷不配合了,出现了天灾,那么,就会出现收支不平衡,国库就会空虚,发不出军饷、发不出工资,那么天下必然会大乱的。怎么办,宋仁宗时期,就进行了变法,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北宋进行的一次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仅仅持续了一年不到就结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真的是仁宗皇帝昏庸保守,不采纳改革派的措施吗?我们尝试着从仁宗皇帝的角度来审视下,这场短命的改革。

庆历新政的大背景我刚说了,是朝廷陷入了支出性贫困——三冗问题,大量的闲杂军人文官、差役,行政效率低下。又面临着北方和西北方向蛮夷的威胁,党项人越来越壮大,把宋朝拖进了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日益增加。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天灾,发不出军饷和工资,就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军人和官僚失业,那就是灭国的危险。

 

仁宗时期,常备军达到了惊人的140万,而且都是募兵制,都是国家发工资的,军费占比都将近80%了,这个比重,用穷兵黩武来说一点不夸张。要命的是,993年四川人民又要闹着复国了,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宋朝军人一边要征服刚成立的“大蜀”,一边要和党项人争夺西北,还要提防着可能撕毁条约的辽国人。大宋真的是一个头几个大。

这个时候,只要一旦再出现了天灾,那就是亡国的节奏。为了提防危机的出现,范仲淹向仁宗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核心就是两点:天子要抓权、朝廷要赚钱。


 

第一条:明黜陟,也就是放弃资历论,采纳贤能论。这个出发点肯定是为了更好的提拔有能力的官员,但是一旦把标准松动了,选拔的标准改变就给了很多人操作的空间。国家要贤能,那贤能的标准呢?所以,有的人就钻了空子,变成了任人唯亲。宋朝原来制约文官做大的“磨勘”制度被松动了,这个也相当于给文官集团给松绑了,文官集团开始结党营私,从天子这分权。 



这个可以回顾下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等,要求的都是贤能,就好像高校自学考试一样,都有很多操作的空间。太祖设计的制度虽然看起来效率不高,甚至有点笨笨的感觉,但是钻空子的机会不多。这下可好,结党的好时机来了。这个给我们后人的教训就是——好的制度必须要有完善的落地细节、强有力的监督和执行,否则一定会被人钻空子,好事办成了坏事。

 

第二条:抑侥幸(限制恩荫制度)。宋朝开国的时候,为了新收复的政权不像蜀国那么闹腾,就采取了比较柔和的安抚制度,给投降的贵族、官员们比较优厚的待遇,还可以传承。当时的情况和新中国吸纳其他党派进入高层,给以一些投降的高官一些好的待遇是一个道理,目的就是统战,降低消化的成本。一个蜀国就把宋朝搞得痛不欲生了,再来第二个,那就是真完蛋了。但是这个制度时间久了,就会培养出很多的纨绔子弟和特权集团,比如小旋风柴进家族。



打压权贵世袭集团,可以减少国家开支,但是得罪了大量的勋贵集团,这些势力一定会怀恨在心,暗中和国家搞对抗,各种软钉子,成了这次改革的重要阻力之一。一个改革如果得不到勋贵集团的支持,那就需要国家来强力推动,甚至要动用军管。但是当时是内忧外患,如果天子再和勋贵集团对抗起来,可能就会陷入分裂,最后导致内外勾结,朝廷被推翻的下场。所以,天子对这条是很想做,但是又不敢真的强有力去推行。但是改革只要一个点打了折扣,其他人都会看到眼里,都觉得改革是可以讨价还价的,那么改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条:精贡举。相当于今天的高考改革,从纯笔试改为增加一些更实用的科目,现在很多高校也进行自主招生,招募一些有真才实学但是成绩不好的人。这个出发点无疑很好,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给下面的人权力越大,漏洞也就越多。我可以说你跳舞跳得好是特长,把你保送了。也可以说你长得太美了,身材好,也给你也保送了,奶茶妹妹怎么来的?这样反而给底层人民带来更多的不公平。


第四条:择长官。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宋朝开国的时候,设计了非常复杂和相互牵制的官僚体系,这个我们以前专题分析过,这里不做重复。人浮于事,相互牵制,这样影响了效率,增加了成本。这个要提拔更有能力的人,并鼓励长官保荐下属。出发点当然好,但是,这样谁都可以想到——这是个发展门生故吏的好机会啊,任人唯贤成了任人唯亲,这个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都有大量的惨痛教训了。

 

第五条:均公田。宋朝是唯一没有推行均田制的汉人朝代,庆历新政打破了太祖的一些旧制,要给官员们分田地,除了朝廷俸禄,每任地方官都可以在任职之地获得一批土地。这样的好处是让官员们可以通过职田来获得稳定的收入,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但是实际呢?因为缺乏硬性的规定和详细的执行细则,一些官员就会搞土地兼并,你说给我10亩地,那我就拿走100亩,我收买了丈量土地的官员,谎报数据不就好了吗?数据造假,这个对官员们来说难吗?


第六、七条:厚农桑、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必然是好事情。当时宋朝的主要经济来源不是农业税,而是商业税。范仲淹鼓励国营企业做大国强,要把一些民生产业给国有化,建立盐铁查的国家专营机构,并在地方上进行试点,禁止民间资本从事这些产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打压商人集团,改革派把商人集团叫做——游人,要让游人回家种地,飘来飘去的会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然后建立类似“督盐院”这样的机构,对商人发放“盐钞”、“铁钞”、“茶钞”——统称“钱引”,这个相当于今天的配额制度和粮票。


 

宋朝是没有统一的官方货币的,国家是允许民间铸造货币,谁的货币更被市场认可,就可以拿出来交换。“盐钞”改革就孵化了一个当时流行的货币——“盐钞”。盐钞以足额食盐作为准备,获得盐钞的人可以在全国兑换食盐。商人很快发现,盐钞不仅可以兑换食盐,还可以作为市场上的交换凭证;


范仲淹还进行了金融体制的改革,他建立官营信贷机构,叫做“回易”,简单来说是以军费对外放贷,官府出面做买卖。改革的目的是增息财利,使天下之财再无流通之虞!但是违背了太祖“官吏不得经商”的祖制,很多官员通过这些经营活动中饱私囊,更可怕的是,军费可以用来放贷款,这个就是相当于军队可以经商了,这个时候开始北宋禁军开始全面渗入商业、银钱拆借等业务,军队开始和资本集团有了勾结。当时很多士兵被发配,罪名就是“回易私茶,破坏茶法”。口子一旦被打开,就很难遏制了。这个也给后来的买办做大,埋下了伏笔。


第八条:修武备,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寓兵于农,可以节省给养之费。伏兵制度的好坏我们以前做过了分析,这个的好处是可以给国家节约开枝,坏处呢?容易军阀割据。


第九、十条重命令、推恩信要求发布命令一定要谨慎,不能随意作废修改,一旦颁行,必须遵守。要遵守国家大赦天下、免除百姓多年积欠的赋税的命令,不能阻挡皇恩浩荡,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


这些条款,都是从国家、百姓的角度来考虑的,出发点无疑都是好的,但是结果却不好,给官员集团分土地,导致了靠权力和作弊去侵吞了大量百姓的土地,导致了很多失地农民,还爆发了兵变,保州云翼军四千多人兵变,就是为了对抗官僚的均田制。



为了要推动改革,必然要赋予改革集团的官员更大的权力,这样,皇权就部分被官僚集团给拿走了。有的人拿走了权力,却公器私用,损公肥私。当时的官场风气出现了败坏,连王安石都批判范仲淹改革带来的是——以为党助,甚坏风俗。拥护改革的欧阳修说范仲淹是:好异以取高。改革不到一年,带来了很多恶果,这是所有人未能料及,仁宗面对乱局,他吧范仲淹贬出了京城,出任陕西、河东两路宣抚使。范仲淹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回到朝堂之上。然后让一个人来收拾残局,这个人就是包拯。

 


包拯最大的功绩是在全国丈量土地,用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铡了很多皇亲国戚、勋贵集团,然后重新分配土地,推行“仁宗限田令”:所有官员购买田地一律不得超过三十顷,多出来的土地必须充公。这样才把那些被官僚巧夺豪取的土地归还给了百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人君子范仲淹却给国家带来了那么多麻烦。这个我们就要好好的汲取教训和经验了。

 


1、不能树敌太多,打击范围太大,在自己没有压倒性优势之前,触动了太多的利益集团,势必会代来大面积的反扑。这个就要求改革派要有耐心一个个的解决问题,分清楚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拉拢分化瓦解,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

 

2、在改革之前,要有从上到下的改革力量,从调研、制定政策、执行细化、监督考核、奖罚抽查,要先做好大量的人才储备和周密的规划,动一发而牵全身。触动人的利益比触动人的灵魂更难。所以,范仲淹仅仅取得了天子的支持,但是自己却没有足够强大的团队来配合推行改革,势必在改革过程中被很多人举着红旗反红旗,利用改革的机会损公肥私,并让改革派当成了背锅侠。

 

3、要改革祖制,必须要经过更加全面深刻的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很多政策看起来是有一些不足,但是他却可以防患更大的不足。庆历新政的一些举措把太祖的禁止官员、军队经商,禁止均田、禁止府兵制等祖训给违背了,自己又没有建立足够的能力来驾驭这些改革代来的后遗症,导致后来失控。好的初心不等于好的成果,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家,除了天才的制度设计、以天下为己任的品德外,还必须要懂得韬略之术,懂得隐忍,懂得毛主席的统战思想。要挥舞一把重剑,自己必须先要有足够的力气来驾驭这个重剑,一旦没有能力来驾驭却来挥舞,那就会误伤别人和自己。


虽然庆历新政没有成功,但是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家们值得大家赞美和学习,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君子,才有了一次次的改革,一次次的探索,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祖宗们的探索,未必都能如愿成功,但是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前车之鉴,庆历新政也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带来了很多的经验和想法。历史都是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步的前进的。我们不能因为事后诸葛亮,站在后人的角度来评判前人,因为,最难的是身处漩涡中心的当事人。

 

4、任何改革的终极依靠都是全民教化,如果人民不教化好,再好的制度也都会被钻空子,再好的经也会被读歪了。所以,太祖说:六亿神州尽舜尧。教化天下,这个才是长治久安的王道,但是这个条路路险且长,可能需要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来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圣人。


今天咱们交流了庆历新政,这个政策很多是不错的,但是有的也被宋太祖早就看破了,已经做了定性,所以说读史可以明智。庆历新政从准备到发布,到执行一共才不到一年,很多细则都还没有配套出台,就着急了推向执行,这个势必会导致很多的不完善,一点不完善,就会被人放大进而否定。


所以,以后要准备改革:


1、要认真的做调研,不能急;


2、一定要提前储备团队,要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推动的体系;


3、要有PDCA的闭环,并且配套措施要有执行细节,都要反复琢磨和考量,然后还要对他进行严密的监控和反馈。


4、一定要熟读历史,很多措施可能是饮鸩止渴,可以解除燃眉之急,但是长远看会带来更大的危机。比如把募兵制改为府兵制,这个就说明了改革者对枪杆子的体会不如宋太祖那么深刻。


5、要更长远的看待问题,有的问题看起来是不爽,不过瘾,有很多小问题,但是去推翻了,却会发现原来的那些小问题还真的已经是很不错了。因为动了后,就出现了大灾难。比如对官员的均田制。比如高考改革,把统一的考试增加一些面试、才艺表现等环节,看起来是挖掘被埋没的特殊人才,但是时间久了,那些贫寒子弟的机会都被有钱人给霸占了。


6、要准备一场改革,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策略、步骤和团队储备、民意预热、舆论导向把控、强制力推动等要素缺一不可。庆历新政太仓促了,出台的时候很多配套的措施都没有出台,就出来了一个大方向,这个是肯定会出大问题的。范仲淹也缺乏自己的嫡系部队,支持的人不够多,推行过程中难免会被反对派走歪路了,最后导致改革派背锅累累。如果范仲淹是某个书院的院长,然后培养了几千名门生,门生们遍布朝廷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地方,那么在天子的支持下,执行的成功概率就会高很多


7、缺乏舆论引导的过程,一开始就出台一系列霹雳政策,官场民间都措不及手,大部分人都被人带歪了,因为自己缺乏解读的人,然后听一些所谓的KOL来解读政策。如果这些KOL把政策往坏的地方解读,那么下面的也都跟歪了,因此政策的解读权力一定要掌控在自己手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