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性之恶破坏了的王安石变法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正本清源–汉人角度看汉人历史,还历史一个真相



今天,咱们来聊聊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人,有的人对王安石奉为贤人君子,伟大的改革家,有的人把王安石骂作误天下苍生者。有的人把王安石当做一个狂放不羁、自恃清高的疯子,有的人把王安石看做一个安邦定国、心怀天下的圣贤。有的人认为王安石是一个不识时务的政客,有的人却认为王安石是一个才华横溢、经天纬地的改革家……众多矛盾的评价都集于一身,那么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他到底做了哪些是事情让天下的人对他有那么对立的评价?

王夫之认为,王安石是北宋亡国第一人,是靖康之耻的肇始人。悠悠千载、铅华洗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慢慢道来。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王安石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看看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吧,都是王安石写的: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7、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一个人就流传了如此多的佳句到今天,可见王安石的才华之盛。

 

王安石,从小就很有个性,特立独行。和他打过交道的人,不管是敌人还是朋友,都评价他,王安石这个人太妖!苏轼还说王安石是“此老乃野狐精”。王安石还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在其他人眼里离经叛道,比如,朋友们都在吟诗弄月,琴棋书画,王安石却爱扎田间地头,学习种地施肥。

科场登第同学们都打破了头皮抢京官,要留在京城,他却选择了去最贫苦的地方,然后卷起裤腿去田间地头搞调研;王安石每到一个贫困的地方,过不了几年,局面都会大为改观,变得蒸蒸日上。

王安石是一个矛盾的人,他一边很想为国效力,安邦定国,他引用了《尚书》“孺子其朋”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像周公一样辅佐皇帝。一边是在京候选期间长时间不洗澡更衣,搞得浑身恶臭,人见人躲,还拒绝在京为官,放弃大好的仕途通道。



王安石一边想要掌握大权,辅佐天子治理天下。一边又说自己要做个隐士,数次辞官不就,放荡不羁。在当时的士大夫眼里,这个人精神好分裂。

 

宋仁宗请他比较喜欢的士大夫们进宫陪他钓鱼,大家都在认认真真的、兴高采烈的钓鱼,王安石却不钓鱼,他当着大家的面,把自己的一盘鱼饵给吃光了。最后仁宗和其他大臣都在吃自己钓上来的鱼,王安石却一个人没有参加宴席,因为他已经吃饱了。就是这么一个怪才,情商的确让人着急,还好他遇见的是仁慈的仁宗,如果是其他皇帝呢?


王安石自比周公,他希望能和周公一样辅政,但是他想过没有,他是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但是他有没有考虑过皇帝听到这句话的感受:已经成年的心智健全仁宗,他愿意像孩子一样依靠王安石来治国吗?

但是,仁宗不愧是一个心胸宽广、爱财如命的好天子,他不但没有责怪这个怪人,反而对王安石礼遇有加,王安石也不负众望,写了一本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篇文章才华横溢,观点鲜明,针砭时弊,但是他写的是一个自问自答,如果不听他的话,会怎么样的一个奏折。仁宗看了很郁闷,你这个是奏折还是来给我训话的啊。你这个愣头青,情商这么低,连和皇帝好好说话都不会,你以后纵横捭阖安邦定国。为了保护这个浑身是刺头的大才子,仁宗没有重用他,安排他去其他地方继续磨练。


 

之前说过,要取得变法,君臣二人必须要有高度的信任关系,甚至要比父子关系的信任度更高。范仲淹变法没有成功,和仁宗没有全力支持有关系,但是王安石这方面的运气比范仲淹好得多。

 王安石在基层混迹的时候,他有一个好朋友韩维在淮阳郡王府做记室参军。而这个韩维最喜欢和两个人交往,除了王安石,还有一个就是淮阳郡王赵顼。一来二去,才华横溢的王安石和聪明绝顶的赵顼也混成了好朋友。而这个在落魄时候结交的好朋友赵顼,有一天却成了那个最有权势的人——宋神宗。所以王安石变法,能够得到老朋友神宗的鼎力支持,这个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韩维是赵顼的心腹,他经常向赵顼讲述治国之道,但是每次讲完都会附带一句:这是我的好友王安石讲的。慢慢的,王安石就成了赵顼心目中的一个大神。

宋神宗即位后,他的北宋是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史书记载大宋的财政收入为六千八百万缗,给辽国的那岁银,完全就是零花钱。但是这个时候的大宋,也是危若累卵,因为三冗开支达到五千万缗。这个还是和平时期、风调雨顺时期的收支情况,但是一旦遇见大的战事或者灾荒之年,那就会变得入不敷出,所以这个时候富裕的北宋也是捉襟见肘的。

而且,宋神宗想的不仅仅是自保,他还想恢复汉唐雄风,去拓展更大的疆土,但是打仗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是现在的钱勉强维持正常开销,我需要很多钱来筹备新的战争,去扩大更大的版图,去哪里弄钱?雄心壮志、求财若渴的神宗,想到了那个治国理财高手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变法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酝酿了。

后人都说,宋朝的人不思进取,偏安一隅。其实,宋朝的天子真不这么想,好不容易和平下来了,宋神宗想的就是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去拓展版图。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整军”为中心,这个也是汉人政权对生存版图奋力拓展优良传统的延续,如果变法成功了,那就是富国强兵,不断地扩大版图,恢复汉唐雄风。如果失败了呢?这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

前面分享庆历新政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不成熟的改革措施的推出,让一些权力的缝隙已经被打开过一段时间,一些人已经品尝到了权力和资本结合的美味,于是,权力资本豪强开始悄无声息的在社会上苟合,并且越演越烈。内部的豪强兼并、官商豪三位一体、高利贷盘剥,还有低下的行政效率,沉重冗杂的开支。外部,宋神宗要积极备战,把防御态势改为积极进攻的态势,准备对外拓展地盘,同时需要大量的军费和粮草。所以,最富有的宋朝,却是非常缺钱,因为要做的大事情太多了。

所以,宋神宗打算对祖制进行一轮大胆的改革,改变太祖太宗的治国方针,年轻的神宗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我要做秦皇汉武大展雄风,不做平凡守成之主,神宗励志做一个名垂千古的帝王!《宋史·神宗纪赞》:”其即位也,不治宫室,不事游览,励图治,将大有为。宋朝历史上,最轰轰烈烈的改革,在明君能臣的强强联合下,即将走上历史的舞台。

王安石在富裕的宋朝官场,官至宰相,不愿让人抬轿,拒奢纳妾,死后没有任何遗产,这个都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王安石纯粹是大公无私,一切为公。



那么,王安石变法的确是帮助宋朝实现了富国强兵,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很多专家给出的说法是在保守派的强力反对下,变法最终失败,说的太笼统,太对不起那段精彩的探索历史。那么王安石的变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值得我们借鉴,除了反对派破坏本身,变法的制度和策略是否是完美无缺的呢?

神宗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皇帝,他一反宋朝自真宗以来对辽与西夏的防御态势,采取了强硬的态度立志要恢复唐朝版图。神宗亲自主持了两次大的军事行动,一次是对交趾的反击战,一次是对西夏的讨伐。但是西夏战事的惨败,20多万军民被杀,200多个将校被斩,神宗受到沉重的打击,一病不起,年仅38岁的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为什么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的宋朝,改防御为主动进攻,却还让宋朝从盛转衰呢?

王安石吸取了很多庆历新政的教训,比如他获得了天子的全力支持,此外他还有成功的样板市场,他在鄞县做官时试验“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但是把模板复制到全国的时候,却水土不服,好经被人念歪了,因为缺乏了一整套严密的监控、抽查、投诉的执行体系,一个底层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很复杂的程序:


1、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

2、拿到衙门去申请,要花打点费;

3、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因为很多农民都不识字;


层层走样的实施,让一个好的措施变成了恶政,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史书记载,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利民之政”变成了“扰民之举”。这个就是王安石变法一个最真实的写照。

王安石认为宋朝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但是恢复古圣先贤之道的前提是整体的民风要回到上古的淳朴,如果民风都已经退化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了,还如何恢复上古的治理之路呢?

 


如果要了解王安石在变法中的思路,推荐两个他的文章,《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两个文章充分体现了王安石的治国思路。

 

给大家看一个诗词,猜猜看作者。

皈依众,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

永灭世间痴。

皈依法,法法不思议。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了法更无疑。

皈依佛,弹指越祗。

 

这首词的名字叫做《望江南·皈依颂》,王安石,王安石也是一个诠禅的高手,写了一些关于解释佛理的作品,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包括苏东坡也是,叫做东坡居士。这些细节,就会影响到王安石的心理动态,我们就可以更真切的去体会,王安石当时的所思所想。这样就更能贴近历史,不然,我们会找不到那条看似荒唐却有清晰的逻辑线。

1、庆历新政,我们学到了很多

2、太祖改制,我也学到了很多

3、王安石变法,也会学到更多

他不仅涉及到正邪,更涉及到复杂的人性人不能脸谱化,谁做的一定就是好的,谁做的一定都是错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王安石的名言,这句名言也震惊了当时的官场。

在王安石面前最大的敌人不是活人,而是给宋朝套上了紧箍咒的宋太祖,赵匡胤创立宋朝的时候曾经立下太祖誓碑,以祖宗家法约束子孙后代不得擅自加赋,此为永制。现在,王安石要推翻宋太祖的五行山,重新开辟新天地。在注重传统和孝道的宋朝来看,这个挑战无异于惊天响雷,当时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几乎都反对,韩琦、富弼、司马光、程颢、韩维、苏轼、苏辙……纷纷上书反对。


王韩琦


王韩琦支持的是范仲淹改革,但是他接受不了王安石那么过激的做法。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区别在于,王安石变法更多是给富国——也就是帮国家赚钱。范仲淹更多是富民——政治体制改革。

张居正推翻了朱元璋的祖制,王安石推翻了宋太祖的祖制,结果两个王朝都迎来了转折点。这个说明了,开国皇帝的眼光和格局还是改革家们欠缺的,他们的祖制看起来有很多不足,但是不至于亡国。因为改革,需要很长时间的民意引导、人才储备、体系搭建、模板测试,后来,他改革反对的人太多了,他选拔人才的时候,就看一个:立场。管你能力如何、资历如何、品行如何,只要支持我改革,我就重用你。结果很多投机客也进入了改革团队,把改革搞得一塌糊涂。


认识、筛选、晋升,宋朝是5年一次的磨勘制度,就是5年才能晋升一级,他要把新人提拔到关键部门,好说要30年吧。所以,我说改革需要耐心l没有嫡系、没有民意预热、没有试点城市,那必死无疑。

王安石为啥那么好的设计被翻车了,原因很多。他否定了太祖的战略设计,太祖是徐徐图进,他和神宗却有点时不我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感觉。改变了宋朝稳妥的风格;太着急了,准备的不充分,就要去剥夺那么多人的利益,对抗那么多人。

论制度设计,秦始皇、宋太祖是最顶级的。宋太祖非常伟大,他不急不躁,不追求面子,做事情不瘟不火,踏踏实实。能够放弃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诱惑,却去对内安抚百姓,休养生息,这个在从历史长河中来说,他个人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宋太祖走的时候,北汉还没有统一,是太宗统一了中国。

改革,除了需要天才般的设计能力、伟大无私的品德、心怀苍生的格局外,还需要耐心隐忍、玲珑八面和耐得住寂寞,愿意栽树给后人乘凉的长远打算。王安石、范仲淹都缺乏了点耐心、高情商。不能去苛求他们,有能力的人都是想毕其功于一役,把天下的难题都在他自己手上给解决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元璋也是,他甚至撰写了做皇帝的指导手册。


被人劣根性破坏的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的制度设计,王安石把人性想的过好了,青苗法规定各地粮仓存储一千五百万石钱粮为本金,民户向官府粮仓借贷时,以十户为保,十户中必须有上等户三户,以他们私人财产做抵押。每年正月三十、五月三十日两次借贷,每期利息百分之二十(高利贷了)。


青苗法是有很多漏洞的,担保制度不合理。十户联保,七户赤贫户,三户富裕户,赤贫户属于低信用无保障的客户,他们会破罐子破摔,我不还了反正有人担保,风险全部转嫁到富裕户身上。而富裕户本身不需要跟借贷机构打交道,因为不缺钱。但是官府为了完成放贷任务,就会强行摊派富裕户为赤贫户担保。这样一来富裕户也会被拖累成赤贫户。这么一来,百姓对青苗法的意见很大,收益的只有国库。

王安石是理财高手,但是他忽略了一条:做金融的人只做锦上添花、从来不能雪中送炭,一定要把钱放到最能赚钱的人手里,用你的钱来赚更多的钱!违反这个规律,金融机构不但有可能赚不到钱,还有可能把本金都赔掉。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还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因为政府只有一千五百万本金运转,而信用机构都有保底措施,只能贷出一千万,如果农户没有及时还款,为了维护该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各级官员只能强行下去催缴,贫户无力缴纳的话就会吃官司,于是出现了卖儿卖女,生卖青苗的现象,最终导致流离逃亡,流民遍地。后来郑侠给神宗上了一副《流民图》,而这个郑侠宋却是王安石的学生,神宗看了后潸然泪下,王安石黯然下课。

 


其实青苗法并不是王安石首创,青苗法最早起源于唐朝中后期,那时候唐朝中央政权被各路藩镇分割,中央政府都没有钱了,青苗法就在那时出现,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创收中央,也就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附上青苗法的内容——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王安石的青苗法有几个目的:

1、增加政府收入

2、抑制民间高利贷

3、保护和赈济民户。

但是愿望是美好的,我们接下来翻译下青苗法的内容。

 

青苗法的内容解读

1、县官每年二、六月份要向自己辖区的农户发放为期半年的贷款,然后,按40%的年化利率向农户收取利息,利随本清。(官方给百姓贷款的利息保底年化40%,不低吧?)

2、十户联保,七户赤贫户,三户富裕户,以他们私人财产做抵押。

3、政府只有一千五百万本金运转,而信用机构都有保底措施,只能贷出一千万。

 

然后我们看看青苗法里可以钻的漏洞有那些?

一、一个底层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如下程序:

    1、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

    2、拿到衙门去申请,要花打点费。

    3、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因为很多农民都不识字;

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青苗钱的利率虽然较之前的高利贷较轻,但经过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基本都达到了100%,高的是300%

 

二、十户联保,七户赤贫户,三户富裕户,赤贫户属于低信用无保障的客户,他们会破罐子破摔,我不还了反正有人担保,风险全部转嫁到富裕户身上。而富裕户本身不需要跟借贷机构打交道,因为不缺钱。但是官府为了完成放贷任务,就会强行摊派富裕户为赤贫户担保。这样一来富裕户也会被拖累成赤贫户。这么一来,百姓对青苗法的意见很大,收益的只有国库。

 

三、政府只有一千五百万本金运转,而信用机构都有保底措施,只能贷出一千万,如果农户没有及时还款,为了维护该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各级官员只能强行下去催缴,贫户无力缴纳的话就会吃官司,于是出现了卖儿卖女,生卖青苗的现象,最终导致流离逃亡,流民遍地。

 



北宋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流民图,是王安石的门徒郑侠先给宋神宗的,反应的是变法推行后给底层带来的凄惨景象,神宗看了后痛哭不止,随后就对王安石进行了第一次贬官,王安石黯然下课。

第二个条款:保甲法的条款——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保甲法的初心:

1、发动民间力量维持秩序,保持日常训练,提高国家战争潜力;

2、民间力量建立严密的治安网,节约维稳费用;

3、百姓闲暇的时候训练,战时可以快速上战场,降低训练成本;

4、组建地方治安团队,维持地方治安。

实际情况,保甲们不少是地痞流氓,地方黑势力,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把官僚集团和地痞恶霸给整在一起了,各地县衙开始把青苗钱分给保长、甲正,由这些人自主决定把钱发给谁、收多少利息。这些地痞流氓拿着鸡毛当令牌,就开始滥用职权,成了赤裸裸的收割百姓。比如你不想要贷款都不行,强行摊派,而且各种附加条款,官僚、资本集团和豪强开始勾结,底层权力开始板块化,慢慢的王权和底层百姓被割裂了。看看现在很多地方的联防队对村民作威作福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想象下当时的情况,而且拿着朝廷的名义。

青苗法、保甲法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结果是富了朝廷、坑了百姓,很多百姓要想逃避青苗法、要想不借钱,那就散尽家财、把土地典押给官僚和地痞流氓,有的甚至逃亡。

历史上最可怕的不是官商勾结,而是官、商、豪三位一体的邪恶势力,他们不但有行政权力,资本,还把基层的豪强势力也纳入进来了,这样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个非常强大和恐怖的恶势力,时间久了,利益捆绑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大强大,最后竟然可以对抗王权了。

我们把宋朝这一官、商、豪三位一体的邪恶势力叫做——黑三吧。黑三们就开始利用变法改革体系的漏洞,把百姓变成了提款机,当然,国库的钱是越来越多了,效果显著,但是百姓却是被压榨的很惨。

当时的文官集团开始以保护民生为理由纷纷上书弹劾王安石,反对派们认为变法会导致压榨百姓,虽然富了国家,但是弱了百姓,天下的财富向国家和黑三们集中,一旦以后国家有重大变故,我们如何应对?后来的靖康之耻,一语成谶。



由于变法在执行过程中走样,民意反弹越来越大,官僚集团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王安石为了不走样的推动变法更好更彻底的推行,就开始组建认同变法、听命自己的嫡系团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看立场不看资历。一批浑水摸鱼的小人也加入到了变法队伍,并获得重用,比如王安石大力推荐的变法骨干吕惠卿,邓绾等人,后来这些人反而成了破坏变法的力量。

后来神宗听到因为变法导致百姓凄苦的事情越来越多,神宗也忍不住了,他下令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要求司马光协助王安石修订新法条款。希望通过完善漏洞、团结官僚集团力量等方式,继续推行变法。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给国家的好处是非常显著的,国库收入大增,到熙宁六年的财政收入居然是熙宁元年的五倍,增长之快令人震撼,神宗都觉得好的有点不可思议。这么多钱怎么用呢?重建“封桩库”。神宗要准备用这些钱来攻打蛮夷,扩大版图了。国家有了这些钱,可以支撑国家20年的开支,对西夏开战,接下就被提上了日程。

本来宋神宗的打算是,用增加的国库收入来彻底剿灭西夏,扩大疆域,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军费,然后重新休养生息,给百姓更优厚的待遇。可惜,在西夏的惨败,把这个美好的愿望给打破了。军费不仅不能降低,反而又增加了更多的成本,因为主力被消灭了,需要重新招募、训练、打造兵器、准备粮草。

要继续打仗,需要更多的钱,王安石又被复相了,他要为富国再次努力。经历过上半场的失败,王安石转变了策略,赚钱的对象从小农改为大商人,变法的重点从“青苗法”改为“市易法”。


市易法条款如下:在汴京设都市易司,全国开设21个市易务。在官员的约束下担当货物买卖工作。外来客商如愿将货物卖给市易务,由行人、牙人一道公平议价;市上暂不需要的也予“收蓄转变”,待时出售;参加市易务工作的行人,可将地产或金银充抵押,由五人以上相互作保,向市易务赊购货物,酌加利润在市上售卖,货款在半年至一年内偿还,年利20%,过期不归另加罚款。市易法借鉴了桑弘羊的平准法,王安石的出发点:


1、平抑物价调剂供求;

2、限制奸商垄断居奇

3、把以前归于大商人的利得收归官有,增加财政收入。

 市易法就是官营垄断性商业、手工业,这一次的对手是庞大的商人集团和手工业从业者,市易执行机构垄断市场、货源、价格,大中小商人一齐步履维艰,致使城市工商业开始凋零。宋太祖的策略是通过创新和自由商业来实现全民富裕,避免土地兼并,但是市易法严重打击了经商为生的广大群体,社会开始出现再次动荡。

普通的商贩、手工业者、农民经过几次收割,财富都流向了黑三集团(官、商、豪)和朝廷,百姓开始变得穷困潦倒,宋太祖藏富于民的政策被改道,据《宋会要》记载,熙宁八年,封建官僚私人控制的土地已经占全国土地的七成,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商业,百姓们就成了流民。国库富裕了,但是社会动荡加剧,神宗也发现了此路不通,再次罢免了王安石。

 

经过十几年的变法,大宋王朝中产以上的富户已经全部是封建官僚,天下之财被涤荡殆尽,流民中的羸弱者辗转死于沟壑,强壮者则啸聚山林成为盗匪……神宗在经历过几次重大打击后,他最后的观点偏向了司马光,最后他废了王安石,指定司马光为太子老师,希望司马光可以扶持太子,重振雄风。

 

最后总结下王安石变法的教训:


1、不要把人心想得太好,要想恢复上古的制度,要先有上古的民风,如果已经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如何还能借鉴古人的制度呢?


2、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变法集团的发心肯定是好的,但是他们缺乏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充分了解,导致制度存在了各种缺陷和漏洞。这点后来的毛主席就做的非常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创新改革一定要有试验田,必须要打造出可复制的样板后才可以全国复制。


4、必须要有又专又红的行政团队、人才储备。这个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政策再好,如果实行变法的团队跟不上,好经也会被念歪。


5、要有详细的执行细则、反馈修正机制、抽查监督机制,在推行过程中要事缓则圆,不能暴力推行;


6、不能树敌太多,要抓住主要矛盾,这个要学习毛主席的统战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解决最主要的矛盾。全面树敌、四处出击,最后阻力重重,破坏连连,后果可想而知。


7、一定要有预案,当出现效果不如预期的时候,要马上拿出备选方案,避免出现政策的混乱和空窗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