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干政阴影下的宋孝宗-带着镣铐拨乱反正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正本清源-汉人角度看汉人历史,还历史一个真相


今天,我们来聊聊宋孝宗,被史学家认为南宋最有为的官人,也是最注重孝道和礼仪的官人。



宋孝宗开始,南宋政治就多了一个特色标签——太上皇。孝宗执政期间,头顶上一直有一黑团影在给他各种干扰,长命的赵构退而不休,以老人干政的方式让本可以天高任鸟飞的壮志官人戴着镣铐跳舞了一辈子,始终不能尽展凌云志。赵构从50多岁禅让,一直活到81岁,整整老人干政了26年。而孝宗执政的时间刚好也就是26年,也就是孝宗在做天子都活在赵构的阴影下,各种决策都要受到太上皇集团的牵制。


当一个事情从内部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要把放眼国际,看看那时候,国际风云到底是如何变幻的,这个变幻的势能足够波动到南宋的皇位,让为了权力奋斗终生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人都愿意让出皇位。


我们就要把眼光转移到赵构的宗主国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构一直依靠并媾和的金国统治集团,发生了政变。一个叫做完颜亮的猛人妙人在金国发动政变,把赵构秦桧们一直效忠的金国原来的统治集团给一锅端了。



完颜亮是完颜阿骨打的孙子,他一直看不惯金太祖把皇位让给了弟弟,而不是骨血一脉,一直有想把权力夺回太祖一脉的想法。史书上说完颜亮是一个聪敏好学、能诗善文、文韬武略之人,胸怀大志却喜怒不形于色。后来他官至丞相兼都元帅,拜太保、领三省事。成为金国名副其实的权臣。那时候,金熙宗的女真本性发作,常常因为小事情而大开杀戒,搞得大臣们都又怕又恨。这个时候,完颜亮在部分官员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把金熙宗给杀了,并登上了皇位。


完颜亮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个性得有点精神分裂。他一方面非常的推崇文化,他是金国诗词歌赋的顶级高手,是金国公认的文学家。他还迷恋儒家文化,口头上讲的都是仁义礼智信,平时也是风仪闲逸静和。另一方面,他极端残暴、淫恶不堪。在完颜亮杀了金熙宗后,他开始展现了他作为完颜阿骨打骨血的禽兽一面,他把稍微有点威胁皇族来了个大清洗。金太宗一脉被他杀光,完颜宗哲、完颜京、完颜宗雅、完颜宗义等吴起买的子孙七十余人都被杀,太宗后代全部死绝。皇族有点影响力的完颜撒离喝、完颜宗本、完颜宗美、完颜宗懿、金兀术等众多宗室也被风度优雅的完颜亮灭门。经过完颜亮的血洗,金国贵族稍微有点影响力的都被他灭族了。这么做还不够,完颜亮还迁都北京,他觉得原来的都城上层官员们关系网盘根错节,而且远离中原,他要统一天下,并且重新对官场进行洗牌,他下令拆了金上京,让女真贵族们离开老巢上京来到燕京,改燕京为中都,也叫做大兴。



完颜亮的大扫除,不仅把他自己的竞争对手都打扫干净了,顺便把赵构在金国的靠山们也给清理一空。这下,赵构就很为难了,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局面。在内部,赵构的建炎集团恶贯满盈,大失民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外部,自己的靠山集团也被清洗了,而且新上来的完颜亮不仅仅满足做金国的皇帝,他还想一统天下,把南宋也给统一了,完颜亮带了60万金国部队,号称百万分四路进攻南宋。这个时候开始,赵构就是坐在热锅里的蚂蚁,外面大敌当前,里面人民也在闹起义。赵构这个时候就开始了禅让的心思——甩锅。他不想做这个皇帝了,因为完颜亮要活捉他,他作为皇帝,不方便逃跑,但是作为太上皇,他就零负担的可以玩捉迷藏。另外,他也不想做亡国之君,他要找个背锅侠。从这个时候开始,赵构就开始酝酿了他的禅让伟业,他决心让他的养子来背上这个沉重的锅,他可以躲在后面闲看云卷云舒了。


就在这样的局面下,接盘侠、背锅侠宋高宗赵昚被登基,开始了自己长达27年的”儿皇帝”之旅,因为那个太上皇赵构,从没有真正的放下权力。


宋高宗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是赵构的养子,宋朝的皇位,总算再次回到了太祖一脉。那么,为什么太宗的后人赵构不传给太宗后人呢?因为太宗一脉的人已经凋零的太厉害了。赵构自己一族的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在内的全部皇族宗亲都被金国人抓走了,也都金国人弄死了。徽宗的前任,宋哲宗赵煦没有子嗣。再前任的宋神宗有14个儿子,但是除了宋哲宗、宋徽宗,成王赵佾、仪王赵伟等人,其他的都早夭了。所以太宗一脉基本凋零,选不出合适的接班人了。


历史也真是巧合,这个时候,金国的皇位、宋朝的皇位都不约而同的回到了太祖一脉。虽然两者手段截然不同,但是殊途同归。


这个时候,赵构禅让,也是非常精明的一笔买卖。一来,他可以大大的规避风险,他不用顶在杠头去面对内忧外患。二来,他可以通过禅让,获得一个好名声。我都已经通过让位来承认错误了,民愤会得到大大的缓解。三来,宋孝宗从小非常孝顺,是一个听话乖巧的好儿子,他可以通过干政实现不负责的行使权力。错了,是孝宗背锅,做对了,可以说是他指导有方。四来,孝宗一直对岳飞冤案有意见,孝宗如果给岳飞平反了,可以给民间构造出一个假象:冤枉岳飞的是秦桧主谋,赵构是被蒙蔽的,现在秦桧死了,就可以给岳飞平反了,岳飞的血债,赵构就可以推掉一大半的责任。


连禅让都能玩得如此精明,可见赵构的小算盘是打得贼溜。赵构是轻松了,接盘侠孝宗就惨了。孝宗接手的是一辆已经被赵构秦桧集团摧残的接近报废、马上开到悬崖边上的列车,那孝宗该如何挽救这辆快要冲进悬崖的破车呢?


孝宗之所以被史学家们公认为南宋第一明君,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接手的局面的确是差的不能再差了,在军事上:军备废弛、军纪腐败、能征善战的将领基本死绝。在政治上:奸臣当道、贪腐成风、官场上几乎很难找到看起来是正直的人。在基层:史书说是:”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百姓被敲骨吸髓般的压迫,民生凋敝、农民起义一茬茬的冒出来。至于国库,南宋的国库还比不过秦桧一家的资产,国有资产除了被利益输送给金国外,剩下来的基本被权贵瓜分一空。


更困难的是:他还有一个退而不休的太上皇,太上皇虽然退休 ,但是他以利益拉拢起来的庞大官僚集团还是依旧以赵构为核心,重大事情决策的时候,不断的会有太上皇的指令从德寿宫传来,对孝宗的执政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面临如此一堆死结,一个没有班底的儿皇帝仅仅靠一腔热血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极大的耐心、超级谋略和高明的手段。那么孝宗到底是如何力挽狂澜,把南宋从一滩已经发臭腐烂的泥水塘变为一个充满了活力,并带有点甜味的泉水。


大家可以做个设身处地的思考,如果你是孝宗,面对这样的局面,你会如何进行改革?这个是当时几乎全部的人都觉得心灰意冷、不可救药的局面,但是那个深藏不露的孝宗,却用了很柔和的手段悄无声息的进行了惊天大逆转——高手,这才是高手。且看孝宗是如何破局。


孝宗羽翼单薄,他要进行既得利益集团反对的改革是很难的,那么有什么办法既能够唤醒国民的良知,巩固自己的威望,吸引蛰伏的人才,又不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呢?


孝宗很睿智,他选择了一个非常能够提振民心,塑造威望却还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大事情——昭雪岳飞冤案。孝宗的洞察力和情商可谓极高,能够在千头万绪的死结中找到那个关键点。为什么说昭雪岳飞冤案是当时绝佳的突破点呢?



1、岳飞冤案是当时的最敏感的话题,是压在无数有良知国民心中的大石头,这个大石头如果搬走了,民心大振,很多被打压的官员也会重新焕发精神,给孝宗提供了新的用人考察机会;


2、岳飞冤案是当时的风向标,指引着一个新时代的风尚与舆论的导向,代表着孝宗朝对外路线和治国战略的转变,岳飞被昭雪,意味着积极进取、志图恢复的时代马上到来。


3、岳飞冤案是一个沉重的锅,不管谁都不想背着,孝宗如果把岳飞冤案的责任都推给已经死去的秦桧身上,这样无疑卸了大部分背上的重锅,不仅不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甚至还会得到无声的拥护。


4、这个也可以给那些被迫装孙子的正直官员释放信号——新的时代马上到来,你们可以毛遂自荐,用人在即。


这个就是政治谋略,难道让孝宗责怪太上皇赵构吗?杰出的政治家,一切以目标为导向,不会图一时之快。


孝宗在为岳飞平反的同时,顺便把那些被秦桧迫害的主战派平反和起用。这样孝宗就得到了第一批忠于自己的嫡系,典型代表就是西南战神吴玠的亲弟弟吴璘,张浚,辛次膺,虞允文、陈俊卿、王十朋、陆游等人。这帮主战派的起用,他们又会提拔一些忠于自己的官员,这样孝宗就有了自己的班底,而且主要集中在巩固权力最重要的枪杆子。



在为岳飞昭雪的同时,主战派的舆论声势也占据了上风,让很多的骑墙派开始思考了重新站位。在对主战派平反的同时,新提拔的官员们自发的会对秦桧与主和派进行批判,进而否定了主和派路线,孝宗要做的就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主战派们对主和派们的批斗,自己可以不出头偷着乐的达成自己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民意发酵和舆论引导,当时主和者不敢以“主和派”自称。孝宗用最缓和的方式完成了当时局势的大逆转,把南宋从苟且偷安的国策转型到了积极抗战路线。


官场上真的立场鲜明的人其实是少数派,绝大部分都是只有利益没有原则的骑墙派,哪边占优势他们就倒向哪边。当大部分骑墙派看到孝宗默默支持主战派清算主和派的时候,他们也就改换门庭,纷纷重新站队,这样主和派很快成了少数派。太上皇看到局面发生了改变,自己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于是继续躲起来享受自己的晚年。


史书这么描述:天下之事君者皆翕然而知劝,士气其有不振者乎!“崇岳贬秦”就是孝宗上来的突破点,以点带面,最低成本扭转了局面,并组建了自己的嫡系班底。不过,南宋官场大部分依旧还是赵构的老人,这帮人官官相护、狼狈为奸,在孝宗执行改革的时候,遍洒软钉子,让改革进展的很不痛快。



秦桧势力在官场的代表是当时的宰相汤思退,奉行自毁边备以促和议的卖国路线。很多新投靠过来的骑墙派和主战派们看到势头发生了扭转,很多人抓紧时机缴纳投名壮,于是纷纷弹劾明显失势的汤思退,孝宗也就是顺应人心,罢免了汤思退。树倒猢狲散,投降派看到大势已去,纷纷淡出了政治舞台,以求自保。


孝宗在稳住局面后,就要改变“谋臣猛将凋丧略尽”的不利局面,他重用战功赫赫的主战派虞允文,对枪杆子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重修战备、组建新军,积极准备北伐。



另一方面,孝宗对太上皇赵构表现出了极大地尊重,一直都毕恭毕敬。对赵构时不时传来的建议,也表现出重视,并会采纳。雄心壮志的孝宗是很悲催的,因为从他上位开始一直到退休,一直都活在太上皇的阴影之下,自己缺乏足够的决策权。退而不休的赵构,又很爱表现,不时地让人传纸条过来,显示存在感。


孝宗就是这样戴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急着富国强兵,收复失地。一方面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迎合赵构,生怕赵构不开心。所以孝宗的志向很大、格局很大,但是做事情却是和风细雨,缺乏铁腕魄力。


赵构做了26年的太上皇,孝宗一共也就做了26年的皇帝。孝宗的皇帝生涯,可谓都是儿皇帝生涯,异常憋屈。所以,孝宗想得可能很大胆,但是行动却比较谨慎,因为他的确对得起孝这个字,孝宗一生把礼仪、孝顺放在了级高的位置,不过很悲剧的是,孝宗的儿子对他非常不孝顺。这个也是一个讽刺。


孝宗是领养的儿子,赵构给孝宗安排了一个极品的老师——史浩,这个老师在孝宗登基后,就成了宰相。史浩的宰相生涯,就做了一件事:帮着赵构处处和孝宗作对,并且还培养了个国妖级别的大奸臣的儿子:史弥远




孝宗其实是非常难受的,上有太上皇,而且几乎每周都要去探望一次,相当于每周要去汇报一次工作,也不得不接受赵构的很多建议。下面的宰相是史浩,也是处处牵制了孝宗的雄才大略。孝宗的皇帝生涯,可谓是最憋屈。


孝宗戴着镣铐,小心翼翼的不伤害太上皇的自尊心的同时,也跳出了华丽的舞曲:孝宗厉行节俭,并且要求下面的官员不准铺张浪费,不准非法聚敛,严查乱摊派。另一方面,对百姓们进行减负,并改进差役制度实行均役法以改变役务繁重和摊派不公的弊病。这样就大大缓解了百姓的压力,让民生得到了很好的修复。


很多人会说孝宗没有魄力,不敢和赵构作对,其实这个孝宗也是无奈之举,赵构根基深厚,几十年的贪腐治国聚集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几乎是无官不贪。下面的官僚集团都有把柄在赵构手里,不听话就会被赵构以反腐的名义身败名裂。


不听皇帝的,大不了被贬职、被免职,但是他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足可以享受下辈子的荣华富贵。但是不听赵构的,可能就要面临着抄家、坐牢的风险。孰轻孰重?所以,很多官员表面上是听从孝宗的,但是私底下都积极走访赵构,并在赵构那里听取意见。


孝宗对官场大规模的清理既得利益集团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一边稳住局势,一边低调的发展自己的嫡系力量,然后不去惊吓到表面上站队过来的骑墙派,确保这些人能够保持中立,不给自己添乱。在官场上,孝宗小心翼翼,但是在民间,孝宗就显示出了雷厉风行的手腕:他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并由政府提供屋舍、粮种和牛具招募流徙百姓及归正人开垦无主荒田和官田,并积极收留北方来的宋人,并在宋金边境屯田,兴修水利,大大的增加了粮食产量,兴旺了人口。


因为经过赵构、秦桧的摧残,流民遍地,很多人都陷入到了饿死边缘。孝宗顺应民心,积极赈饥救灾,给灾民免除赋税,并且从国库中拨出钱粮物资救济百姓,同时培养年轻干部,并且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和完整的监督机制来确利民措施落实到位。


孝宗还是一个工作狂,《续资治通鉴》和《宋史》都记载了孝宗拼命三郎般的工作,“帝勤庶政,逊位前一日 ,犹自除吏也。”他亲自核查户部的财政帐簿,参与到军队的武器装备研发,甚至具体到用弓箭式样的设计每天还要跟进宰臣们执行的有关命令,批阅堆满了桌子的奏章,因为高层不少都是赵构的安插的人,所以孝宗怕人搞鬼,他会亲自审批低级官吏任免的文书,确保基层不走样……可谓是事无巨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孝宗对自己非常苛刻,省吃俭用。因为赵构非常讲究排场,出去都是超级拉风,赵构出行的时候,开道、护驾、执牌、捧场、鼓吹、礼队之类在内的各种侍从超过1.5万人。孝宗想精简仪式,但是又怕太上皇不高兴,怕赵构认为孝宗故作姿态来恶心他。所以孝宗一边大大的减少浪费,一边又维持看起来比较威严的仪仗队。孝宗出行的时候,他减少了2/3的的人员,大大压缩了出行费用。


孝宗刚上位的时候,是非常渴望一展抱负的,但是就被赵构安排的几个搅屎棍给坏了好事。代表性的就是史浩要求川陕战区的大将吴璘放弃已经到手的城池,特别是德顺城,并且马上撤退。德顺城是宋军收复陕西的喉结重地,可谓是德顺在谁手上,谁就掌握了陕西的主动权。吴璘通过浴血奋战,收复了大片失地,并控制了德顺城,在陕西战场上获得了压倒性优势。就在这种优势局面下,那个脑残的史浩的要吴璘撤出德顺城,吴璘无奈,被迫撤军,在撤退途中,遭到金军追击,损失惨重,军心涣散,吴璘军队从此消声匿迹。这个也为吴璘的儿子后来的造反埋下了祸根。


孝宗的第一次北伐,就在一帮搅屎棍的破坏下,失败了。但是,这个时候的金国也是自顾不暇,因为完颜亮又被人造反了。就在宋孝宗刚登基的那一年,这个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个当时不为人知,却足以改变历史的小事情——铁木真降生了。


因为铁木真的问题敏感,我们就不讨论了,以后在南宋国际风云篇,我们会对金国、西夏、蒙古、南宋、契丹人进行一轮专题交流。


这个是北宋的国际风云篇,只有站在国际视野来审视皇帝的很多决策,才能看得更加明白。



孝宗的第一次北伐失败了,让孝宗清醒了很多,他发现了,他对军队的掌控力、对官场的掌控力,远远不如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很多人会阳奉阴违,会举着红旗反红旗。从此,孝宗的政治路线从“外攘”转移到“内修”的轨道上来,他先要摆平内部,先把内部凝聚成一个有力的整体才能发动北伐。在这个情况下,宋金两国达成了隆兴和议。对内,孝宗对主战派们强调“国家举事,须量度民力国力”,告诫大家攘外需要先安内。另外,和金国积极的讨价还价,对原来赵构的卖国条约做了一些优化,比如金宋两国皇帝以从原来的君臣相称改为叔侄相称,虽然还是丢人,但是还是大大的改善了地位。改“岁贡”称“岁币”,金额从赵构时期的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节约了20%的费用;此外,割让几个州给金国。这个是南宋给金国签订的第二个耻辱条约,但是欣慰的是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就是利用这个40年的宝贵和平时期,宋孝宗创造了南宋的一个盛世,这个阶段,通过孝宗的励精图治,实现了百姓富裕,五谷丰登,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史称“乾淳之治”。



隆兴和议后,孝宗获得了相对安宁的环境中,孝宗一边哄着赵构,一边对庞大臃肿的官僚机制进行了改革和整顿。户部、吏部等部门减员30-60%不等,同时缩减各级官员荫补子弟的数量。官员子弟荫补为官,还必须经吏部考试和审核通过,否则一律不准差遣。差遣,是宋朝特殊的制度设计,我们在宋太祖的专题分析过,这里不再重复。


此外,孝宗大力整顿吏治,地方官升官,都要携带御制表格,记载兴利除害之功,作为升迁的凭据。对于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官员,不分等级职位高低,一律严惩。同时,禁止官员们的应酬,“禁诸司官非时会合”,要求官员们在侍从、两省及枢密院官员必须在聚议堂内处理政事。这样,官员的风气大为改观,行政效率大大提升。


为了重塑南宋的官场风气,孝宗大力的发展年轻干部,他和官员说:”用人之弊,在于人君乏知人之明”。他主张用人不必求全责备,主要认同他的施政纲领他就愿意采用。“知礼者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孝宗进行了9次开科考试,录取了3800多个官场新人,并打破论资排位、循序就班的陋规,破格提拔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虽然宋金和平,但是孝宗还是对北伐念念不忘,他一直都在积极准备着。一方面,重用主战派虞允文,并且重新打造全新的武将集团,扩大武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提高武举中第者的地位和待遇,进行大规模的军队大换血。


第二,孝宗以身作则,掀起全民健身练武风潮。孝宗自己坚持练习骑射,还随身携带一根铁质的拐杖,那时候有的人还以为孝宗在装范儿,凹造型,身体好好的干嘛拄拐杖呢?有一次孝宗忘记了拿拐杖,安排2个太监去拿拐杖,两个太监才发现,这根拐杖非常沉,是铁打造的,是孝宗平时用来锻炼身体,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强兵用的。除了以身作则外,孝宗每年选拔精锐,亲自阅兵,并亲自参与军队的日常训练,使南宋军队的训练走向正常化、制度化。


第三,孝宗在开源节流后,财政收入大大提升,民生富足,他就开始了壮大军队的强兵之旅。孝宗在各地招募义兵,扩大军队规模,“籍民家三丁取一,以为义兵,授之弓弩,教以战阵,农隙之时,聚而教之”。那时候,因为民间义兵常年自发和金军作战,义兵的战斗力要比很多正规军队的战斗力更强。此举,大大壮大了军队实力。


第四,赵构秦桧时代,采取的是自废防备、讨取金国欢心的卖国策略。孝宗改变了这个颓废的局面,修葺城堡、增置江淮战舰,让边境的防卫设施更为完善。同时,孝宗还恢复了北宋的发运使机构用来调拨军事物资和给养。


孝宗的政治谋略和格局都很大,但是因为受到赵构集团的牵制,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尽管戴着镣铐跳舞,孝宗还是挽狂澜于既倒,将一个暮气沉沉的南宋带来了勃勃生机。孝宗是一个可怜的儿子,终生生活在太上皇的阴影之下。孝宗更是一个可怜的父亲,他有一个极品的儿媳妇李凤娘,把他的唯一幸存的儿子给吓出了神经病,自己的事业没有合格的继承人。导致了孝宗的梦想中断,南宋的复兴中断。


孝宗最大的敌人不是金国,而是太上皇赵构。在孝宗厉行节俭的时候,赵构却带头腐败奢侈,每个月要孝宗提供十万贯的养老金,给官场带了一个很坏的榜样。更可怕的是,赵构的坏榜样被军方给学走了,孝宗时代需要经常给军方干部各种赏赐,导致军费开支占据了财政收入的80%,史书上记载“养兵费邦赋之八”


孝宗好不容易熬到了赵构死,自己也就很快禅让了。很多史学家都想不通为啥孝宗好不容易自由了,却退位了。


因为孝宗是非常注重礼仪面子的一个人,因为金宋两国的皇帝是叔侄相称,因为金国上来了一个比孝宗年龄小很多的皇帝,孝宗觉得他喊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金国人叫叔叔,是有损宋朝的国体,所以孝宗就禅让了,做起了太上皇。


3个儿子,2个夭折了,1个神经病,所以,宋朝的中兴就这么被终止了。孝宗的儿子光宗,仅仅做了五年的皇帝,又被强迫做了太上皇。南宋前半段的一大特色就是——太上皇。


宋孝宗死的时候是非常凄凉的,因为他到死都得不到他这辈子最看重的孝,孝宗的儿子拒绝去探望他,孝宗又爱面子,不愿意主动去探望儿子,父子两人就是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不得相见。


孝宗,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拨乱反正的天子,艰难的走完了虐心的人生。孝宗的一生,都是在隐忍中蓄势待发,在充满希望却最后心灰意冷。孝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理想奋斗的一生,也是生活在赵构阴影里的一生。可悲可叹可敬!



如果有兴趣一起探讨历史和文化

梳理历史大脉络

欢迎入群,扫二维码加联系人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