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出翔来的隋炀帝-皇帝真的不好当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正本清源-汉人角度看汉人历史,还历史一个真相



有的人问,为什么要讲历史,花这么多时间去讲解和今天毫不相关的事情,对今天有啥帮助?



我的回答是:一切古代史都是当代史。只有华夏族还有如此悠久灿烂的历史,今天的一切问题,在历史上都能找到解决方案或者经验教训。这个就是中国比其他国家的优势,因为没有历史的国家,遇见的一切问题都是崭新的,他们都需要去摸着石头过河,去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掉坑。但是,读懂了中国历史,就可以博古通今,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大格局大视野的看问题。历史不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政治课、文化课、管理课和思想品德课,一个不懂历史的人,就好像没有根基的浮萍,他不知道祖先的过去,也无法为未来的子孙去负责。

 

没有隋炀帝打下的基础,就没有贞观之治。隋朝当时还是很富足的,粮仓里的国家储备粮食都没有动呢。是被造反的军阀抢走了粮仓,他们占为己有,不拿来救济百姓。但是这个罪过不应该算在杨广身上,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控制权。内部的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外部的突厥,高句丽,还有关陇门阀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宇文化及率领的正规军都在造反隋炀帝的对手是门阀集团+外敌,可谓是内忧外患。国家越富有,敌人要夺权的动力就越大,因为大家都盯着那么富足的国库。


 

摆在隋炀帝面前就是3个选择:

  1. 逆来顺受,安度晚年,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

  2. 没心没肺的享受生活,装疯卖傻,管他后世洪水滔天;

  3. 搏一把,奋起反击,彻底解决问题。

英武能干的隋炀帝,选择了方案3,他不想束手就擒,他想 搏一把,哪怕失败了,也是轰轰烈烈。如果我是隋炀帝,我也选择方案3,要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而不是学青蛙被温水慢慢煮死了。


隋唐,可以看做是宫廷政变,他们的体制、架构、治国方式都是延续的。大家去看看造反的那些人,瓦岗军的领袖李密,他是八柱国的家族,他出身辽东李氏,来自四世三公,父亲李宽,隋朝上柱国。农民企业军的领袖,根本不是农民,而是四世三公的超级大门阀,八柱国家族。宇文化及也是身世显赫,父宇文述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他的爷爷是北周上柱国宇文盛。瓦岗军李密是后来的,最开始是程咬金,秦权宝,徐茂公,卫征,后来投靠大唐李世民部下,还有罗成。是军阀起义,不是农民起义,李渊是农民吗?李密是农民吗?宇文化及是农民吗?他们都是八柱国的后人,都是当时的绝对门阀。


 


史学家诟病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其实,打的不是高句丽,而是突厥。因为那时候突厥和高句丽合流,要一起对付隋朝。隋炀帝率军攻打高句丽和突厥联军,官僚集团代表,两代宰辅杨玄感就在窝里反,发起内战,隋炀帝就是三线作战了,内部的官僚集团打起内战,北方有突厥,东北有高句丽。后来的万历三大征也是一样的情况,万历也被后人抹黑成昏君。


关陇集团开动舆论战,说隋炀帝修大运河、搞水利都是劳民伤财,让百姓放着好日子不过去干苦力活,老百姓一听,觉得有道理,干嘛要做那么多苦力活啊,于是,百姓们也就纷纷加入起义军。然后起义军去攻占了粮仓,是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但是也葬送了一个时代。老百姓很多时候是短视的。


 


隋炀帝是可怜的,被杀死在出差途中,和秦始皇差不多,属于因公殉职。隋炀帝一共巡游7次,三次北巡,一次西巡,三次南下江都。如果他要玩,干嘛要貌似去徒步穿越西北的无人区?他就是去考察边境的地貌,为以后和蛮夷作战做考察,当他北巡到雁门关的时候,被突厥包围,可能是被内部人出卖了。雁门之变后,他就不敢往西北走了,因为他知道那边已经不安全,敌我已经勾结,他才开始南巡。而他巡游去的山西,后来就成了李渊的地盘,也就是后来唐朝的发家之地。这个是巧合吗?

 

隋炀帝那时候搞国际贸易赚钱,他要保证西部边疆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巡游就是这个目的。隋炀帝横穿祁连山途经大斗拔谷,遭遇暴风雪,士兵都死了不少人,隋炀帝却挺了过来。跟着他出差实在太苦了,士兵都不愿意去。他巡游去了青海和河西走廊,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去考察了蛮夷的地形地貌,剿灭了路上的蛮夷。如果他要享受,不如就躲进后宫,三千佳丽,何必去长征呢?

 


再说下,很多人认为的隋炀帝铺张浪费,带了很多财宝去江南。我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隋炀帝本来有把都城按在扬州的打算,因为南北朝后,南边受到的破坏比北方少,经济也发达。他巡游江南到要带上大量的物资,其实是秘密往江都输送并囤积战略物资,为以后的迁都做准备。隋炀帝看起来满载珠宝的南巡——其实,隋炀帝在偷偷搬家呢。

 

隋炀帝想天子守国门,那时候的国门,就是刚收复的南方。他要定都南方的扬州。隋炀帝迁都洛阳也是一个过渡,为了避免太刺激关陇集团。他的终极目标是——定都江南。所以,大家会看到隋炀帝带着那么多的大船载满了各种宝贝来江南,人家在搬家呢?但是后人却说人家在浪费奢侈。

 


隋炀帝在北巡和西巡遭受伏击后,他就感到了极大地威胁,因为内战就要来了。他就准备好搬家,三次巡游江南,都是非常大的阵仗,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其实就是一个搬迁大队。但是在其他人看来,就是太破费了需要带那么多物资去旅游,就对他进行抨击。

 

隋炀帝从小就很英明勤俭,是他带领军队消灭了南陈,统一了中国。北边也是他打击突厥。而且他在王子的时候就很勤俭朴素,他的哥哥杨勇就是因为很奢侈被隋文帝责骂和动了废除太子的念头。


隋炀帝为啥要考虑定都江南,因为隋朝的时候,江南发生过重大叛乱,因为那是陈国的旧势力所在,也算得上是天子守边疆了。那时候的江南,是新并入的,对隋炀帝来说,江南就是边疆。杨广在江南出任扬州总管十年,广泛收纳江南人士,大大缓和了南人的敌对情绪。为了亲近南方人,他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吴方言。

 

说隋末人民民不聊生,这个是开玩笑,隋朝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一直吃到了贞观之治都没有吃完。是那些权贵守着粮仓不愿意开仓救济人民,而不是隋炀帝小气。是隋炀帝对官僚集团失控了,官僚集团要和天子、人民抢夺财富粮食的控制权。大家去看看隋炀帝的即位诏书,是极少天子自己撰写诏书的人。杨广是文韬武略的,从他做王子的所作所为和他写的登基诏书来看,他是很有作为和仁厚爱民的,一个人不可能突然坐上皇帝后性情大变,从仁厚勤俭变得残暴奢侈。

 

门阀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你怎么办?天子的命令被架空,这个不是历朝历代都在发生。大业年间,才是隋唐的巅峰期,武则天后来,很多的决策也是延续了隋炀帝的策略,打压门阀。不要以为天子就能控制一切。天子也需要和官僚集团进行博弈的。隋炀帝带出去巡游的女人,都是老妇女了,都是陈后主的女人,是为了去拉拢南方的民心。开创大隋,隋炀帝有一半功劳,统一大战,对蛮夷战争都是他搞定的。

 

一心为民的有为天子,被官僚集团架空,不被自己的人民理解,被自己投资造福的后人唾骂,遗臭万年。到时候大隋悲歌,我们会深入分析~被黑出翔来的杨广,后人要对隋炀帝说声对不起。西魏开始一直就这样,天子不过是门阀们推选出来的利益代言人。

 


如果有兴趣一起探讨历史和文化

梳理历史大脉络

欢迎入群,扫二维码加联系人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典易每日杂谈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