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孔明出山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41回]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41回 孔明出山
群雄逐鹿的中原战场尘埃落定,长江流域却还在暗流涌动。自建安五年陈兵官渡时算起,到建安十二年收到袁尚、袁熙的人头止,曹操总共花了七年时间来击败河北袁绍和他的后人。从地缘政治角度说,这个时段最有可能在后方威胁曹操的是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然而真正多次给曹操找麻烦的,却是四处漂泊的刘备。
借阻击袁术之机,杀徐州刺史车胄驻军小沛叛曹一次;官渡之战时入汝南袭扰曹操后方一次;仓亭之战时再入汝南为乱一次。三次战事皆发生在豫州。除了这三次以外,刘备在转投刘表之后,还第四次兵指豫州,真算得上是对得起曹操给他的“刘豫州”之号了。
建安七年,曹操第一次北征河北,与袁谭、袁尚战于黎阳时,此前一年刚刚投奔荆州的刘备,向刘表提出袭取许都的计划。刘表并非不知道曹操时时想拿下荆州,虽然受限于性格和内乱问题,一直没有主动出击,但刘备这个强援有此热情,试上一试倒也无妨。
从刘备驻军的新野启程至许都,整体交通距离约230公里。具体走法是先沿淯水(白河)而上到南阳郡治宛城,然后再继续溯河北上三十公里,在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老家西鄂县(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登陆。再东北方向经博望、堵阳、卷城等县,由叶县所把守的方城关出南阳进入许都所在的颍川郡地界。
张绣北投曹操时,等于把南阳留还给了刘表,这意味着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行程是在刘表的领地中。出方城之后距离许昌就只有70公里,骑兵奔袭的话的确有机会在对手没有反应过来时,就兵临许都城下。问题是曹操怎么可能没有预案。当初把献帝安排在颍川为的是躲开袁绍,但却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来自刘表的威胁。这使得曹操一直非常警惕来自荆州方向的动向,北伐的同时在后方安排了夏侯惇带着于禁、李典等将留守。
南阳虽暂时被放弃,连通荆、豫两州的交通枢纽方城关,曹操却还握在手中。在得到刘备欲出方城袭劫天子的消息后,夏侯惇遂与于禁、李典一起前往叶城阻击刘备。刘备的计划是偷袭,有重兵来阻击这次军事行动就算是失败了。见计划失败,刘备只得原路退回。问题是对手既已出兵,便不会就此放过。见曹军追击,刘备遂在博望县(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扎下大营与夏侯惇对峙。
三国英雄中,刘备的军事能力一直是被低估的。演义的渲染让大多数人认为,刘备是得诸葛亮相助才小宇宙爆发的。然而自黄巾之乱起到诸葛亮出山,中间过去了整23年。刘备的声名是在这23年间积累起来的,一步步从一介布衣成长为能被曹操视为天下唯二英雄的乱世诸侯。可以说除了曹操本人,刘备在军事上没有怵过谁。
博望坡之战是刘备亲自指挥的经典案例,在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后,刘备突然主动向淯河方向后撤。以时间点来说,应该是得到了曹操从黎阳回军的消息。关于要不要追击这件事情,李典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认为刘备主动后撤很可能会设伏。这种做法是曹操惯常的手段,李典心很细,亦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之前曾说过,曹操将邺城和魏郡定为自己根基之地后,李典曾主动要求将李氏宗族三千余家迁入,以示效忠。有此心思,李典自是从曹操那里学到了不少。
让李典产生怀疑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刘备选的这条撤退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草木茂密,技术上很容易设伏。只是夏侯惇并未听取意见,还是带着于禁赶紧追了过去,不出李典所料掉进了对手预先布好的口袋阵中。危急之中,如果不是时刻担心主将安危的李典及时前来相救,刘备见救兵至而退兵的话,这位盲夏侯兴许就折在博望坡了。
与演义不符的是,这场仗不仅不是诸葛亮的出山之战,也没有放火。刘备只是在撤出博望大营时放了一把火。其实刘备火烧大营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怀疑,正常退兵为了争取时间,大都是留一座空营故布疑兵,一把大火等于通知对方我在逃跑。如果曹操在场,应该是不会上这个当的,只是夏侯惇却并不是曹操。
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八年秋,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暂时中止了在河北的军事行动,让袁谭、袁尚两兄弟把矛盾激化出来,同时率主力南攻荆州。曹操驻军之地是西距叶县三十公里,隶属颍川的舞阳县,证明夏侯惇在博望坡战败后撤底退出了南阳郡。后面的事情大家前面已经解读过了,眼见袁谭很快就要被袁尚打败,思虑再三的曹操还是决定重新北上河北,直至将袁绍的势力尽数铲除。
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依然存有偷袭许都之心,尤其是在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刘备看出这已经是荆州最后的机会。然而这次刘表却并没同意他这样做,没有后援的刘备只能做罢。曹操在河北的连续用兵,刘表又没有入主中原之心。这为刘备赢得了难得的休闲时间。自黄巾之乱起兵以来,刘备可以说时时都是在战争和准备战争状态,足迹遍布幽、冀、青、徐、豫五州。然而这对于想成就一番大业的刘备来说,却又是十分无奈的事。
刘备有次在刘表的宴席上,中途起身上厕所,回来时却伤感的掉下了眼泪。刘表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刘备回答的原话是 “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我常年鞍马劳顿,大腿上都没有肥肉。结果现在不怎么骑马,大腿内侧都长肥肉了。岁月如梭,人之将老而功业为建,所以才伤感。
刘表是治世之能臣,但不是乱世之英雄。其本意是让刘备做外蕃抵抗曹操,为此还特意给他增兵,只是争霸中原实在超出了他的能力。不敢跟曹操硬碰硬,却又不甘心把苦心创下基业拱手送人的刘表,在曹操北伐河北时也不能说一点事没做。他本人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分别给袁谭和袁尚写信,希望兄弟俩能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一致抗曹。一如之前我们所评估的那样,对刘表来说最好的情况是袁、曹两家划河而治,他能够在荆州过安稳日子。时日长了,未必不会出现春秋、战国那般诸侯各据其地的局面。只是这兄弟二人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没有一个听劝的。
待曹操远征乌桓获胜回师之后,刘表就已经知道错失了最好的机会。为此刘表还懊悔的对刘备说“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没听你的,丧失了一个那么好的机会。刘备则安慰刘表说,现在天下分崩离析,到处打仗,总归还是会有机会的。要是能抓住后面的机会,那么这次机会没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只是刘备嘴上这么说,心里哪会不知道,已无后顾之忧的曹操,接下来的目标一定是荆州,再无乘虚而入的机会了。
刘备有机会成大事,刘表成不了大事在当时的荆州士人中已是共识。差异无非在于看好曹操的人,希望刘表能快点做决定归附朝廷;看好刘备的人,则很高兴荆州又有了争夺天下的希望。为此刘备在入屯新野后,荆州本地豪强及原本归附于刘表的中原士人多有前去归附示好的。在荆州城避难的颍川人徐庶,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位。要知道这些人之前都是受刘表招揽,现在被刘备抢了风头,刘表遂因此而心生戒备之心。
刘备这些年在荆州吸纳的人才中,最有名的自然是诸葛亮。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可以说自懂事起就在经历战乱。当日其叔父诸葛玄在西城被杀之前,将他和弟弟诸葛均送到了襄阳。诸葛玄的豫章太守虽然一开始是袁术任命的,但实则是在帮刘表做事,刘表也上表举荐了诸葛玄。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玄算是用自己命,为两个侄子在乱世中谋了个容身之所。
现在问题来了,诸葛亮到底是在襄阳还是南阳躬耕的。这里首先要了解下何为襄阳,何为南阳,刘表当时又身在何处。在刘表单马入宜阳之时,荆州在东汉的法定治所位于现在的湖南省汉寿县北,当时的名称就叫“汉寿”,行政上处于武陵郡境内。刘表统领荆州后,一方面要更多依靠长江以北的南郡、江夏两郡豪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战略防御来自北方的压力,将治所定在了南郡最北边的襄阳,对应今天湖北省襄阳市。南阳郡的郡治则为宛城,对应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无论是州治还是郡治,都可以冠以所在州郡之名,所以当时的襄阳即为荆州城,宛城亦可称为南阳城。
以当时的习惯来说,一个人称自己籍贯地或者居住地,一般不会具体到某座城邑而是到郡国。就像现在大家出门在外,通常会说自己是哪个省的。循此常理,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那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指的是生活在南阳郡。至于南阳城,在史书中还是多以“宛”来标注。
由于刘表在襄阳,前来归附的士人亦基本定居襄阳及其附近,这当中就包括包括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的水镜先生、颍川人司马徽。然而如果诸葛亮兄弟真是被安排在襄阳一带,又怎么会有“躬耕于南阳”的自述呢?这里就要说下襄阳的位置了。作为南郡和整个江汉平原的门户,襄阳城直接与南阳郡接壤,原本东向流淌的汉水在这里向北弯了一个河湾,再向南流向江汉平原。这就使得汉水和襄阳城身后的岘山一起,将襄阳城打造成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缘枢纽。
南郡与南阳郡在西汉时期是以汉水为界,襄阳之北是隶属南阳的邓县。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邓县县城对应的不是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而是襄阳市樊城区北部。现在的邓州在当时对应的是张绣曾经驻军的穰县。邓县县城与汉水相距还有大约十公里,因此在汉水之滨还有设有一座城邑——樊城,与襄阳城隔汉水相望。只是到了东汉时期情况稍微发生了一点变化。岘山之西有一条与之体量相当的山体,与之同处于汉水之南。区别在于岘山是南北走向,这条被长约十四公里、宽约五公里,海拔200米的山梁是东西走向。
这道山梁属于荆山余脉,汉时的名称为“阿头山”。后汉书记载,刘秀手下大将南阳人岑彭,曾渡过汉水(沔水),在襄阳城西的“阿头山”(又名万山、汉皋山)击败于南郡起兵的秦丰部将。进入东汉以后,邓县的行政范围跨越汉水,延伸到了阿头山,使得邓县与襄阳在汉水两岸呈现出犬牙交错状,同时意味着南阳郡的范围就此延伸到了汉水之南。由于此后襄阳城之西即为邓县,以至于唐代宰相李吉甫主持编撰的《元和郡县志》中记录了“襄阳无西”的古谚。
这一行政调整无疑会一定程度削弱襄阳之于南阳的防御力。考虑到刘秀和他手下的大多数功臣都为南阳豪强,又与在南郡起兵,号称“楚黎王”的秦丰有过恶战,做出有利于南阳,而不利于南郡的调整亦在常理之中。就像长安城里的汉武帝,会同意把函谷关东移,而立足中原的曹操又把崤函通道的节点,西移至潼关一样,一切都是地缘政治的需要。公元192年,孙坚与黄祖战于邓县与樊城之间,后者不敌退入襄阳城。前者随即由邓县境内跨越汉水,然后在孤身登上岘山观察敌情时,为黄祖的部下所伏杀。
诸葛亮在荆州时期,朋友圈都在襄阳。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的庞德公亦居于襄阳城外。由于阿头山虽以襄阳相邻,当时却属南阳邓县的行政范围。如果诸葛亮选择在此定居,便可自称“躬耕于南阳”,又与襄阳一带名士交往密切。正因为如此,今天你已经在地图上看不到阿头山之名,取而代之的是隆中山。
诸葛亮兄弟被送到荆州时,正是张济侵扰南阳之时。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兄弟二人也不会被安排到宛城,即便后来张绣被刘表招抚,宛城一带亦因为曹操屡次南征的原因而成为战区,不会被选择成为避难之所。当然在官渡之战前,张绣已经弃南阳而往投曹操。刘备入屯新野时,宛城已属他的防区。如果当时已经成年的诸葛亮,一定要选择在宛城隐居,也并不能说全无可能。只是这样的话,诸葛亮与荆州城内外的名士们交往多少就有些困难了。
“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这在清道光年间,在南阳做知府的襄阳人顾嘉蘅所写的一副名联,这桩公案再争个千年也未必有结果,不争也罢。对于孔明先生来说,有那么多后人愿意抢着纪念他肯定不是坏事。其实古人重的是籍贯地,诸葛亮是琅邪人,且在祖地生长时间超过十年,是不折不扣的山东人。
可以确认的是,不管诸葛亮在哪里隐居,他的确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刘备也的确是去了三次,因此“三顾茅庐”之说是成立的,关、张二人看刘备对诸葛亮那么敬重,醋也是吃过的,演义加工的只是过程中的细节。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隆中对提出的地缘战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首先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天子在手、拥百万之众的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在江东已经是第三代了(孙坚、孙策),地势险要、士民之心归附,只能做外援,不能去谋取。
一直以来对三国都有个总结——“曹操操占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有人和”,这一评价即是出于隆中对。然而诸葛亮在强调曹操在天时、孙权在地利方面优势的同时,其实都强调了他们在其他两项上的优势。
曹操天子在手,号令天下是为“天时”;已得天下三分之二,拥百万之众是为“地利”;各方人才为之谋划是为“人和”;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已历三世,是为他的“天时”;有长江之险是为“地利”;民心归附、贤能为之所用,是为“人和”。换句话说,诸葛亮是认定曹操和孙权都在天时、地利、人和三点具备的情况下,才让刘备打消与二者相争的想法。以此来说,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时间,应该是在曹操北征乌桓之后。如果在此之前,刘备也就不会向刘表再次提出袭取许都的建议了。
以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来说,刘备的人和优势自不必说,虽一直颠沛流离,每到一处却都能士民归心。如果没有这块长板,刘备哪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至于天时,虽不像曹操那样能“奉天子以令不臣”,亦不如孙权那样有祖业做依靠,但汉室宗亲的身份却是一张好牌。一旦曹氏代汉,那些仍对汉室心存记忆的士民,会将刘备作为复兴汉室的唯一希望。
对于刘备来说,缺的只是地利,或者说一块地盘。那些尚没有归附曹操、孙权的诸侯和他们的地盘,成为了诸葛亮为刘备选定的扩张方向。包括刘表控制下的荆州、刘璋控制下的益州,以及虽在益州行政范围内,却独立存在于汉中的张鲁。在得到这三个板块后,需要做的是安抚好西、南两个方向的边缘民族,同时和孙权结盟。一旦天下有变,可自领军北取关中;同时派一上将由荆州出南阳、取洛阳。真的都能做到的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这个人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的评价都很高,也很全面。他首先是个战略家,隆中一番谈话将天下地缘政治大势剖析的非常清晰。能有此大略与诸葛亮的格局有关,历史记载他在建安初年与徐庶、石韬、孟建等三位好友一起游学。这三个人读书重于精读,而诸葛亮看书则只“观其大略”。这个大略有两层含义,一是看书中的重点,不拘泥于每个细节;二是探究背后的道理,而不为表面文字所困。后来陶渊明对自己读书的评价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实际也是这个意思。
当时诸葛亮曾点评他的这三位同学,说他们都可以做到刺史、太守之职,谈到自己却是笑而不言。不说是不说,诸葛亮却常自比管仲、乐毅,相识之人都知道其志向是为相。结伴游学时的诸葛亮还不到20岁,便是出山之时亦不过27岁,如此作派很容易让人认为他好高骛远。只有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少数亲近之人,方知道这位卧龙先生的确有此才能。
事实证明,孔明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及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向都是正确的。只是荆州有失,人的寿数有限,丞相终没有等到天下有变那一天。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