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北征乌桓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39回]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39回   北征乌桓 

袁尚、袁熙是在建安十年北投乌桓的,身死则是在建安十二年。能够续命两年,得益于乌桓人的全力支持。袁绍当年与公孙瓒大战时,就得到了乌桓人的支持。这件事说到底,还是因为边军出身的公孙瓒对乌桓人太狠,乌桓鲜卑等边缘部族都更愿意接受施怀柔政策的幽州牧刘虞。刘虞被公孙瓒杀了后,袁绍对乌桓的态度更加怀柔,不仅假天子之名加以封赏,更为乌桓首领们婚配袁氏宗族之女。

燕北乌桓的领军人物是蹋顿,是原乌桓首领丘力居大人的侄子。丘力居在十几年前那场张纯策动的反叛中与之联手,后来兵败被杀。正是那场反叛,让本来带着幽州突骑去陇右平羌乱的公孙瓒,得以留驻幽南成长为一方诸侯。丘力居死后,蹋顿成为了乌桓人的领军者。后来丘力居的儿子楼班长大继承了单于之位,但真正管事的还是蹋顿。

在边地各族看来,蹋顿的能力堪比秦末汉初建立匈奴帝国的冒顿单于。他所思考的是一统乌桓、鲜卑各部,成为草原雄主。因此并不太在意乌桓单于之位让给楼烦做。袁绍和蹋顿,一个想入主中原,一个想称霸草原,互为依靠结成紧密同盟。当然,这都是在袁家得势之时,现在袁家在河北一败涂地。现实点说,纯粹为了往日情义开罪曹操,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蹋顿能够收留袁氏兄弟,看中的是他们还有价值。

欲成就一番霸业,人口基数至为重要,对于中原诸侯来说是这样,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也是一样。此前趁天下大乱时,乌桓人已经从汉地掠取了不少人口。袁绍为显怀柔都是眼睁眼闭。只是此前南入汉地无论是抢人还是抢物资,总归是上不了台面的事,现在大可打着帮袁氏兄弟收复幽冀之地的名义,堂而皇之的入寇燕南。

袁尚、袁熙是在建安十年夏投奔乌桓的,待到秋高马肥,蹋顿便领着二人和乌桓骑兵入塞攻掠。客观说,袁家在河北还是很得民心的,这次败得那么快,纯粹是因为兄弟阋墙,让曹操有机可乘。袁尚在败放幽州时是驻军于涿郡故安。后来焦触、张南胁迫众人反袁归曹,但故安的旧部还是有很多心向袁氏。那边袁尚携乌桓卷土重来,故安这边就在赵犊、霍奴两员将领的带领下起兵,甚至杀了曹操任命的涿郡太守和幽州刺史,可见声势之大。

涿郡位于幽冀交界之地,是刘备和张飞的老家,其地缘位置对于稳定河北的局面至关重要,当日公孙瓒就是在此两州交界之地做最后抵抗的。因此在收了反叛信息后,当年八月曹操即亲自领军前去平叛。至于南下的乌桓人则交给了鲜于辅去阻击。

还记得这个人吗?当日官渡之战时,鲜于辅曾在田豫的劝说下,烧冷灶式的前往官渡前线投奔曹操。与之一同向曹操示好的还有早前和他一同起兵的“乌桓司马”阎柔。虽然这次乌桓人选择站队袁家,但鲜于淳、阎柔、田楷这几个熟悉乌桓和幽州事务的本地人站队曹操,却能够帮后者扫清不少障碍。

鲜于辅是在渔阳郡的犷平县阻击蹋顿的,至于战事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需要先了解一下有哪些通道能够跨越燕山。幽州在燕山南麓共设有三个郡,由西向东为:渔阳、右北平、辽西。三个郡各对应一条翻越燕山的古道,分别为:平刚(冈)道、卢龙道、无终道,三条古道都是借助海河支流河谷,翻越分水岭,然后对接西辽河右岸支流形成的。

这三条古道最早是由燕国固定出来的,一直使用至今。每一条古道在燕山南麓都对应着一个或数个著名的明长城关口。比如平冈道对应的是古北口、卢龙道对应的是喜峰口(汉时名卢龙塞),无终道则可通过冷口、刘家口、界岭口等山口接入。

借助这些古道和强大的武力,上述三郡在汉武帝时期的范围都扩张回了燕山之北,整体将燕北的辽西丘陵覆盖。曾屈从于匈奴的乌桓则游牧于东西向的西拉木伦河-西辽河河谷,也就是现在的科尔沁草原。为了跨越燕山实现统治,西汉帝国在燕山之上设置有归属渔阳郡的“白檀县”(河北省滦平县城北);在辽西丘陵腹地,西辽河南源属性的老哈河源头处,设置有隶属右北平“平冈”(今天内蒙古宁城县右北平镇)、大凌河上游设置有白狼县(内蒙古喀左县平房子镇等县);辽西丘陵东北部设置有归属辽西郡的“柳城县”(辽宁省朝阳市南)等县。

然而到了东汉后期,由于帝国的控制力减弱。白檀、平冈、白狼等隶属渔阳、右北平的县都逐渐被放弃,只有柳城还在帝国的行政版图中。换句话说,只有辽西郡还保留有燕北部分。

此外燕北的民族结构也发现了变化,与乌桓同出东胡的鲜卑开始称霸蒙古草原,并向东控制科尔沁草原、渗透辽西丘陵,燕北乌桓部则大部内迁至辽西郡的北部。为此,东汉王朝特别割取了辽西、辽东两郡的部分土地,在辽东湾北部设置辽东属国,以安置这些内附的乌桓人。

无论是内附的羌人、匈奴人还是乌桓人,在东汉时期后期都成为过不稳定因素,公孙瓒能够成名,便是因为在辽东任长史时,能够压制住乌桓人。公孙瓒南下并为袁绍所破后,整个辽西郡的燕北部分,遂成为了乌桓人的地盘,世居于此的汉人亦置于乌桓的统治之下。

柳城则成为了乌桓和蹋顿的统治中心。由于乌桓人的在这一带的活动范围,涉及到原右北平、辽西、辽东在塞北的领地,这些乌桓部又被称之为“三郡乌桓”。除此以外,并州北部也还有乌桓部落活动,但没有三郡乌桓势大。

鲜于辅迎击三郡乌桓的犷平县,位于现在的北京市密云区密云水库东北,正是平冈道在燕山南部的入口。之所有走这条道,是因为渔阳郡与袁尚旧部起兵的涿郡之间,只隔着广阳郡。如能一举拿下渔阳,南下与在涿郡起事的赵犊、霍奴会和,那么就能够帮袁氏兄弟拿回幽州了。反之如果走另外两条古道,就要先被辽西、右北平的守军所阻击。

曹操先是北上故安,镇压了赵犊、霍奴之乱后,再渡过潞水(鲍丘水)至犷平救援鲜于辅,三郡乌桓遂撤军回到塞北。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其后经年蹋顿又数次南侵,掠走大量百姓。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自愿跟着袁氏兄弟迁居塞北的,毕竟袁家在河北的口碑不错。之前是败得太快了,有很多官民并不愿意接受曹操的统治。以当时记录的数字来说,迁居于乌桓之地的汉地百姓前后加起来有十几万户。

这些汉地人口不仅让袁尚、袁熙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军队,更让蹋顿的声势达到了顶峰。可以这样说,如果不在塞北来一场战争,曹操想就此南下的话,必定会随时担心幽州乃至冀州有失。不过有一件事情拖慢了曹操的北伐步伐,以至不得不坐视三郡乌桓多次入侵幽州,这件事情就是高干反了。

高干本来就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曹操的,听说袁尚带着乌桓人又杀了回来,心里就萌生了反意。建安十年十月,见曹操北上犷平迎击乌桓,高干遂把曹操任命的上党太守给抓了起来,控制了壶关城(山西长治市北三十五里故驿村),率并州反叛曹操。

上党高地内部有两个盆地群,北边为以长治为中心的“长治盆地”,南边为以晋城为中心的“晋城盆地”。比较而言长治盆地相对完整些,面积也更大,因此上党的郡治被设在了长治盆地腹地“长子”(山西省长子省)。不过早在张杨起兵时,长子东北部的壶关城就成为了太守所治之处。

这是因为位于长子盆地东北部壶关城,是由滏口陉进入盆地的第一城,而滏口陉则可连通邺城。除此之外,汉壶关城东南二十公里处,今长治市东还有一个关口性质的“壶口关”,可以通过它与另一条连接河内的古道“白陉”相接。北魏时期,壶关县城亦搬迁至壶口关东,变成了现在大家在此看到的壶关县。

在上党高地这么地形复杂的区域,逐城去收复诸城邑是不可想象的。曹操能不能拿回并州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拿下壶关城。只要能打败高干,其它城邑自是会望风而降。为此,曹操在获知高干反叛后,第一时间派出乐进、李典沿滏口陉进入上党,高干抵挡不住退守壶关城。还是那句话,袁绍的军队野战不及曹操,守城寨还是可以的,乐、李二将虽多有斩获却始终没有办法攻破壶关城。

此时曹操已经从幽州前线回到邺城,见壶关城一直没有被攻下,曹操只能亲自领军入上党。不过曹操即没有走由壶关城之北入上党的滏口陉,也没有自白陉从上党高地南迂回北上的,而是选择了一条由邺城直通壶口关的捷径,然后北上至壶关城之南。这条横穿现在的河南省林州市(汉名“林虑”)境的古道,被当地之人称之为“羊肠坂道”,意指像羊肠那样又细、又长、又弯。需要注意的是,山西境以“羊肠坂道”为名的孔道有数条,比如最南边的太行陉有一段也被称为“羊肠坂道”。

这条今名“太行大峡谷”的羊肠坂道因为通行困难,并不是常规使用的官道,也没有被列入“太行八陉”。曹操走这条小道捷径,为了的出其不意出现在壶关城南。只是他真的走上去就有些后悔了,因为这条于峡谷中穿行的小道实在是太难走了,时值建安六年正月,天寒地冻更是增加了通行难度,以至于曹操在路上写下了其代表作之一的《苦寒行》。

路是人走出来的,最终曹操还是率军走到了壶口关。眼见腹背受敌,又是曹操亲征,知道大势已去的高干只得向南匈奴求援,然而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在阳平之战失败后,已然表示归队曹操,并不愿意卷入战局。

无奈之下,高干留下部将守城,率部南出上党兵抵河东郡最东端,与上党相接的濩泽县(山西省阳城县)。让高干敢再入河东的原因是当时河东的局面有点乱。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还记不记得,汉献帝逃入河东时,当时的河东太守王邑曾进献丝绵,与前来献粮的张杨一起保得献帝一行的温饱。王邑做着河东太守很久了,钟繇入治长安后也没有把他换掉。直到阳平之战后,曹操觉得河东之地对于阻断关中诸将与高干的联系至为重要,应该派个亲信做太守,就派了荀彧推荐的关中人杜畿去换掉王邑。

王邑在河东经营日久深得民心,无过因被换气愤难平,百姓也不希望他走。王邑一气之下就到许都去打官司(后来让他做了大司农)。王邑走了之后,手下部将卫固和范先,以为王邑请命为由带着几千人堵在陕地的渡口,要求钟繇把王邑留下来,弄得杜畿几个月都没办法渡河上任。事实上,河东豪强出身的二人并不是真心为王邑出头,而是私下都与高干有联系。他们所担心的,是曹操加强对河东的控制损害自己的利益。

本来钟繇是想请曹操派夏侯惇来平叛的,不过杜畿认为河东百姓只是想留下王邑,并不是想反抗朝廷。卫固和范先现在也没打出旗号反叛,只要自己能过河,量他们也不敢杀害新太守,于是杜畿就自己绕道从汉涵谷关北的“郖津渡”过河。卫固跟杜畿是认识的,没想到他敢一个人过来,果然没敢杀他,只得奉其为太守。但这样做实在是很冒险的,因为范先想着一不做二不休。虽然被卫固拦着没能下手,但却连续杀了三十几个官吏给新太守一个下马威。

高干再入河东时,杜畿正在收服河东的人心,瓦解卫、范二人的势力。此外黄巾军渠帅张白骑也乘乱在攻打濩泽西南的东垣城(山西省垣曲县东南),而曹操还没有拿下上党。如果此时能借助这几股势力占了河东,再尝试与关中诸将结盟,未必没有机会翻盘。还有一个有利情况,是弘农人张晟、张琰见高干反曹,也聚兵万余起来响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由高干而起,点燃于上党、河东、弘农三地的这些星星之火并没有燎原。除了已经暗中收服河东人心的杜畿奋起反抗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马腾还是站队曹操,帮着钟繇一起出兵平叛了。这也很好理解,当日袁氏兄弟还占着河北时,马腾就已经下决心彻底倒向曹操了。如今这个情形,更没有结盟高干的可能。

在这些盟友相继被攻杀,自己身边的兵将也越来越少后,走投无路的高干,唯一可能选择的投奔对象只剩下了荆州刘表。弘农兵乱为高干带来的好处,是他不至于在渡过黄河时受阻。只是无数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想单身出逃的话只会便宜那些沿途的驻守的低级官吏。这次祖坟冒青烟的是上洛县都尉王琰。

上洛对应的是现在的陕西省商洛市,从这个点位可以看出,高干想的是从弘农南下武关道,然后进入南阳。顺便八卦一下,这个王琰因功被封侯后,他妻子非但不喜反而躲在屋里哭。认定他丈夫富贵了就会纳妾,不会再爱自己。高干这颗人头算是成全了一个男人的事业,毁了一个女人的婚姻。   

高干死后,青徐两州又出了状况。先是青州东莱长广县(山东省莱西市)有个叫管承的海贼作乱。本来这样一个小海贼是不用曹操亲自出马的,不过青州作为袁谭故地,还有地方官员不愿意归队。曹操需要亲自走一趟,遂东进驻军于北海国的淳于县(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镇)。派出乐进、李典征讨管承,将之赶到了海岛上。与此同时,东海昌稀又反了。曹操于是派于禁和臧霸去徐州平叛。本来曹操还想再放昌稀一马的,不过一直以铁面无私形象示人的于禁还是杀了这个老乡。

做完这两件事,青徐两州算是太平了。只是等到曹操从淳于再回到邺城,已是建安十二年二月了。袁氏兄弟的人生亦就此进入倒计时阶段。与之前的战事不同,这是曹操第一次出塞作战。将领们大多觉得没必要打,觉得这些夷狄之人不会真的为袁尚所用,跑那么远去,刘备肯定又会说服刘表来袭取许都。最坚定的支持者是郭嘉,这位曹操的知己认为袁绍对河北百姓和乌桓鲜卑诸部都有恩,蹋顿本身也有野心,应该快速解决掉。至于刘表,是早被曹操郭嘉等人看死了。

为了给远征做准备,也为了加强河北与中原的联系。曹操在青州时已命董昭修建了两条运河,一条叫“平虏渠”。南头连着清河、北边连着易水南面的泒水。由于清河最后一段与滹沱河合流,所以也可以说是起自滹沱河,接下来迫近燕山的工作则将给了南通易水、北接鲍丘水下游的“泉州渠”(易水在平虏渠东与泒水相合)。加上此前修的白沟运河,以及疏通的睢阳渠,曹操算是把自己领地内的水路交通全部打通了。从这个角度说,隋炀帝还真不是南北大运河概念的创始人。

建安十二年五月,借助新打通的运粮水道,曹操兵抵右北平境内的无终县(天津市蓟州区),开始着手做北伐前的最后准备。出塞就要翻起燕山,然而刚才我们说的三条古道,其实都不是曹操的选择,这是因为自白檀、平冈等燕北城邑被放弃后,这些古道都全都放弃了。放弃不代表不能通行,最起码游牧民族还是会采用的。只是沿途再无帝国设置的驿站,时间久了也几乎没有汉地之人知道怎么走。

现在问题来了,辽西郡不是还保留了塞外部分吗?还有辽东郡以及在朝鲜半岛的乐浪郡,要是没有陆地通道,怎么保留在帝国的版图中的。别急,我们只是说燕山上这些古道不复使用,不是说没有道路。如果不提这些古道,连通华北与东北的道路,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燕山与渤海之间,山海关据守的沿海通道。由于可以沟通辽西,这条战略通道被称之为“辽西走廊”,以道为名的话则叫作“伴海道”。

伴海道在东汉时期已经可以使用了。而控制通道的关口还不叫山海关而是叫“榆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与后来的山海关相距三十余公里。榆关并不是正式的名称,东汉在此建制的是名为“临榆”的县。帝国正是通过榆关和伴海道维系着在东北地区乃至朝廷半岛的统治。

不过整条通道当时的成陆情况还不理想,在夏季极易受到暴雨和海水的侵袭。水灾一来,浅处不能行车马,深处不能载车船。不幸的是,曹军抵达燕山南麓时正值夏季,而且这一年的雨水特别大。关键时刻,是一个无终本地隐士田畴,帮曹操找到了解决办法。

田畴在当地很有名,刘虞在任时曾招其为官,派他出使长安朝拜天子。还没回来刘虞就被公孙瓒杀了。田畴不肯做公孙瓒的官,还险些被后者给杀了。不过田畴也不看好袁家,袁绍和袁尚都派人来请,他都宁愿隐居。直到曹操将至派人来请,田畴倒是忙不迭的出山。跟陈琳不一样的是,田畴没有功名心,他出山是因为痛恨乌桓侵扰地方,多有杀害当地士人,愿意助曹操平乌桓。

由于田畴一直存着平灭乌桓之心,早已勘测好了右北平境内的卢龙道。通过这条道路,可以直通右北平郡在西汉时期的郡治平冈,然后再向东切到同样被放弃的白狼县。接下来的路程则要借助时称“白狼水”的大凌河。大凌河是辽西丘陵的核心漂流,发源于白狼,流经柳城后向东南方向弯曲,于下辽河平原注入渤海湾。只要到达白狼,再沿河北行200余里就能抵达柳城。

官道虽已断绝了近二百年,但还有人踩出来的小道相通。对于曹操来说,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不仅在于有路可以翻越燕山,更在于蹋顿布重兵于伴海道之北以防曹军,如果从卢龙道绕到身后,定可出奇不意胜之。

这了进一步迷惑对手,曹操假意率军从伴海道回撤无终,临走时还竖了块牌子,写着“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意思是现在夏天道路不通,等到秋冬再进军。道路积水只是大军和辎重无法通行,蹋顿派出的探子还是可以涉水来探查情况的。结果这些信息让本来就认定曹军过不来的乌桓人彻底放松。说实话,曹操写这块牌子多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好在乌桓人也没有怀疑。毕竟一百多年来,除了游牧者会利用那些山间小道路入寇燕南以外,还没有汉军从那些废弃官道翻越过燕山。

建安十二年七月,曹操在田畴的带领下进入卢龙道。由卢龙道至柳城,总计要走五百多里山路。这当中最大的问题是要经过鲜卑人的地盘。这倒不是说鲜卑人会帮乌桓阻击曹操。鲜卑人这时候的基本态度是保持中立,一边通过阎柔向曹操进贡示好,一边也不与乌桓为敌。此前蹋顿借道进攻渔阳,他们眼睁眼闭,这次曹操过境同样没有强出头。

虽然没有强出头,报信却是肯定的。不然之前鲜于浦也不会那么赶巧,三郡乌桓刚从平冈道下来,就被他堵截在犷平。这次曹军北来,鲜卑人看到后同样也通知了乌桓人。情急之下,蹋顿和袁尚急忙整军西行。双方于八月在白狼遭遇。这种情况对于曹操来说是很危险的,山路难行,为出奇至胜,曹操再次选择了骑兵轻装突袭,步兵辎重随后的战术。出于减负的需要,将士们甚至连披甲的都少。

这种情况下,曹军将士说不怕是不可能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主帅的曹操是不会慌的,在登上白狼的山头观察敌情后,曹操发现自己的奇袭还是起到了效果,匆匆整军来战的乌桓、袁尚联军虽有数万骑,但却军容不整,明显也是一下子没能调整好。于是下令乘敌人立足未稳,主动发起攻击。曹操最重视的就是骑兵,此前曾用数百骑兵破过吕布、袁绍。队伍中除了虎豹骑以外,还收编了吕布的并州铁骑交由张辽统领。

这次主动请战率先带队冲杀的就是张辽,为鼓舞士气,曹操将手中的令旗也交给了张辽。结果张辽领军不仅一举击溃敌军,甚至斩杀了蹋顿本人及乌桓各部首领十余人。需要说明的是,蹋顿并不是张辽斩杀的。历史记载是为曹纯所部的虎豹骑所擒杀。紧接着,曹操乘胜追击至柳城,此时无论是乌桓还是袁尚都已无再战之心,柳城内外降曹者胡汉相加共二十余万口。

这些归降曹操的乌桓人被悉数内迁,精锐的乌桓骑兵亦成为曹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号称“天下名骑”。后来曹操又对代郡乌桓进行了一场战争,扑灭了乌桓最后的反抗火种。随之而来的是乌桓这个民族淡出历史舞台。没有过度卷入三国之乱的鲜卑成为了最大受益者,在一个多世纪后得以建立北魏政权,并最终入主中原。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