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刘繇奉诏收江东孙郎出世破庐江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20回]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20回   刘繇奉诏收江东 孙郎出世破庐江


从公元193年春袁术攻曹操失败退入淮南,到建安元年双方刀兵再起,之间过去了快三年时间。中间这段时间曹操忙着两征徐州、收复兖州,那么袁术又在做什么呢?既然已入了扬州地界又自领了扬州牧,袁术自然是要想着经略扬州了。

以长江为界,扬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江淮之间的庐江、九江两郡。这两个郡大体对应现在的安徽中部;一部分是长江以南的丹阳、吴郡、豫章、会稽四郡。其中丹阳郡对应的是安徽省南部加上江苏省会南京,地貌为北部的平原丘陵地带,以及南部山地区。

由于这部分山地主要位于现在的安徽南部,因此又被单独叫作“皖南山地丘陵”或者“皖南山区”,著名的黄山和徽州是整个区域的地理、地缘核心;吴郡则覆盖包括苏锡常、杭嘉湖,以及上海在内的环太湖平原地区;至于会稽郡则包括宁绍平原及其以南的浙闽丘陵地带。以当下的行政区划来说,杭州以南的浙江及福建基本都是会稽郡的辖区。

丹阳、吴郡,以及会稽郡的北部即为“江东”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之合称为“江东三郡”。袁术既然想当扬州牧,光在江淮之间做个“淮南袁术”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在江东有所发展。想做到这点,首先要拿下控制几乎所有长江渡口的丹阳郡。

然而当时的丹阳太守,会稽人周昕却与袁术之间有着化解不开的仇恨。此前周昕在曹操败于汴水之战后,曾帮助后者在丹阳先后募集了上万丹阳兵。后来周昕的弟弟被袁绍任命为豫州刺史,结果被袁术和他任命的豫州刺史孙坚击败。袁术入淮南时,还用孙坚的侄子孙贲在阴陵再次打败过周昕的弟弟周昂(时为袁绍所任命的九江太守)。

即便没有这么多层仇怨,以袁术的口碑来说也很难让江东之士归心。好在袁术本人虽在江东并无地利优势,不过孙坚却是江东吴郡人,部下诸将也多有江东人氏。基于这个原因,入驻寿春后袁术即派出了孙坚的妻弟,吴郡人吴景渡江讨伐周昕。丹阳郡的郡治为宛陵,周昕即驻军于此。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江苏省丹阳市并不在东汉的丹阳郡,对应是的在吴郡之北的“曲阿”。

一方携孙破虏之余威,攻势锐利;一方经略丹阳日久,防御有方。双方在宛陵城下相持不下,最后还是吴景取胜。有一种说法是吴景攻城不利便威胁百姓,敢跟随周昕者杀无赦!周昕长叹一声“我则不德,百姓何罪”,遂遣散了军队回到了会稽老家。不管过程如何,吴景的确是帮袁术拿下了丹阳。

然而打败周昕占据了宛陵,并不代表就能坐稳丹阳太守的位置。这里要说一下两个在三国正史中不时出现的武装集团——山越与丹阳兵。基于吴越春秋那段历史,江东又被称为吴越之地。吴、越本为一族,这个概念的原始地缘差异体现在地形上。

简单点说,最先进入环太湖平原者,依托大平原的农业优势及吸收来自中原的文化、技术,形成了吴国和吴人;而那些还在南部山地者则为越人。由于山地阻隔,这些越系部族数量繁多,所以有“百越”之说。一直到大家熟悉的越国,依托杭州湾之南那条狭窄的“宁绍平原”完成了农业进化,再逐步向太湖平原扩张,方才让“越”这个概念,出现在中央之国的地缘政治舞台上。

吴、越大体可以看作今天江苏、浙江两省的地缘政治源头,只是说“吴”的概念经常又会涵盖到浙江北部的平原地带,“越”则回归他的原始地缘属性,长期用来代指山地之民。

在东汉末年,扬州境内那些分布在长江以南山地中聚族而居,武力对抗官府的山民被统称为“山越”,丹阳郡的地形决定了这一地区是山越活动的重灾区。而所谓“丹阳兵”指的即是从丹阳所募之兵,不能简单说丹阳兵就是被招安的山越,但二者共同的地缘背景是这两个群体的战斗力保障。

丹阳兵的善战是出了名的,此前陶谦靠着丹阳兵在徐州立了足,曹操也靠周昕帮他招募的丹阳兵东山再起。吴景想要坐稳丹阳太守的位置,则要招募丹阳兵来弹压山越。当时吴景所面对的主要山越首领是活动于泾县一带的祖郎。

汉时的泾县对应的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泾县,其位置正好是在南部皖南山区,与北部丘陵平原地带的相接之地。换句话说,祖郎是整个丹阳山越的代言人。不能收服祖郎的话,你只能说控制了半个丹阳。

为了平定皖南山区的山越,袁术又把孙贲派了过来任丹阳都尉帮助吴景。双方战事正酣时,作为孙氏一族嫡亲接班人的孙策来到了丹阳。此前孙策在扶孙坚灵柩归乡安葬之后,去往寿春寻到袁术,希望讨还父亲的旧部建功立业。

这一年孙策才19岁(公元193年),离古人认定可以行成人礼的“弱冠之年”还差一岁。此前孙坚死后,袁术为了拉拢孙坚旧部曾一度将豫州刺史的虚衔给了孙贲,而不是孙坚的长子孙策,说到底也是觉得这位故人之子年纪太小,怕是不能大用。这次孙策主动前来要兵,袁术虽然看出是个少年英杰,但还是觉得他没有带兵的经验,

于是让他去丹阳找吴景和孙贲,让他们帮着募集些勇猛的丹阳兵。当时跟随孙策左右的,只有在寿春投奔于他的汝南人吕范,与自己的同族兄弟孙河。客观说这倒是个不错的建议,能够在亲人的帮助下增加经验值。在娘舅和堂兄的帮助下,孙策果然募得了数百丹阳兵,并参与征讨祖郎的战斗,结果被对方袭击差点把命丢了。

山越之患并没有那么容易平息,他们的优势很大程度在于对地形的熟悉,一直到孙权时代才慢慢收伏这些桀骜不训的山民。客观说,这些山越与其说是山贼不如说是“武装山民”,大多数并没有政治抱负,如果不是一定要征服他们,还是可以相安无事的。只是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肯定是无法坐视自己的统治范围被限定在低地区,放任背后的山地有如此强悍的武装集团出现。想想当年吴王夫差的下场,山越便是再难消灭也是要做的。

对于孙策来说,他现下的任务并不是留在丹阳打山越,而是回去向袁术讨还父亲的旧部。见孙策带着兵回来证明了自己有领兵的能力,袁术便把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还给了孙策。这当中就包括程普、黄盖、韩当等后来的东吴名将。

不过要是觉得孙策就只是依靠父荫那就错了,孙策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是非常强的。除了像他父亲一样勇猛之外,还有很多优点:长得帅,喜欢笑着跟人说话,心胸开阔,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用人,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受听,善于用人)。

毫不夸张的说,孙策真的到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地步。有本事的人纷纷前来投奔,愿意生死相随,蒋钦、周泰、陈武等名将,都是在孙策居淮南时前来投奔的。老百姓喜欢他,不称呼孙策的官职而是亲切的称他为“孙郎”。

按说袁术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孙策这么受欢迎应该会嫉妒的。不过倒还真的没有,因为袁术自己还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比起袁绍还有三子一婿帮着打天下,袁术的儿子们的确是不太拿得出手,有此感叹实属正常。

孙策在淮南收获的最大人才还不是前面列的这些名将,而是大家熟悉周瑜。周瑜是庐江舒县人,庐江周氏在东汉属于高门望族、一方豪强,出过太尉、太守等高官。不过二人相识、相知的时间并不是孙策投袁术之后,孙策在淮南的声名也不是这时候才传播的。

这事还要从孙坚说起,孙坚的声名最初是在江东剿匪打下的,后来因功被举荐在徐州为官(最后一个官职为下邳县丞)。再后来应召在徐州一带募兵千余,北上参与平黄巾之乱。在北上之际,孙坚把家眷暂时安置在了地属扬州的寿春。

后来孙策渐渐长成,虽然只有十几岁就已经开始结交名士,声名远播了。周瑜与孙策同年,一见倾心(这成语用在二人关系上也是毫不夸张),遂请孙策举家迁往舒县。有周瑜相知又有庐江周氏庇护,孙策自是没有不去的道理。

后来周瑜也被江东百姓亲切的称为“周郎”,还与孙策一起娶了大、小二乔,真可以算得上是“江东双璧”。事实上,孙策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胜也是在周瑜的老家建立的。

早在陶谦死的时候(公元194年),眼见徐州无主的袁术,就准备乘乱起兵攻取徐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此袁术向淮南三郡中的庐江郡征调粮草。此时担任庐江太守的是在此经营日久的陆康。陆康系出“江东陆氏”,算起来是陆逊的从祖父,陆逊还在庐江依附过他。鉴于自己根基深厚,陆康并不愿意接受袁术节制。

陆康敢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因素,此时朝廷已经正式给扬州委派了个新刺史——刘繇,他的到来让那些原本就不愿意承认袁术统治的地方官员们看到了希望,此后亦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战争。

袁术向庐江郡讨要粮草不光是为了备战,更是为了试探这个淮南郡国到底倒向哪一边。现在这种态度,陆康很有可能在袁术东征徐州之时,与刘繇合兵乘势拿下寿春和九江郡。真要出现这种情况,无疑将是吕布入兖事件的翻版。

这种情况下,袁术的当务之急就不是征徐州,是给庐江换上个自己的属下做太守了。领命攻取庐江,并被许诺为庐江太守的正是孙策。此时的孙策不仅收罗了大量人才,更凭杀伐决断在军中竖立了威信。

史书记载了一件小事,孙策有个士兵犯了罪,躲到袁术军营中去,孙策并无顾及照样派人前去诛杀,然后再亲自去向袁术请罪。无论于公还是于私袁术自是不会怪罪,反而称赞他的做法。

庐江是块硬骨头,陆康在这里得人心到什么程度呢?手下的官吏、将士有些本来在外休假的,看到城被围了都半夜爬城墙回来归队。孙策从公元194年打到195年算是把他啃了下来。好在陆康是在城陷一个多月后病故的,不然孙家将来收服江东陆氏时还会有些尴尬。攻陷庐江不仅让袁术可以放心东取徐州,更让孙策在袁术军中的威望达到顶点,就连袁术部下诸将也是倾心不已。

孙策的真实想法,自然不是一直为袁术打天下。当日孙坚与袁术本质是平等的关系,族人与旧部在孙坚死后依附于袁术实是权宜之计。现在孙策已经成长起来,缺的只是一个摆脱袁术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其实已经摆在了面前。

前面说了,扬州这个时候有了一位被朝廷正式任命的刺史。给关东地区空降官员补缺,是长安城的常规做法了,至于被空降者能不能坐稳位置,那就要看各自的本事。刘繇原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若论才学和名望都是不错的,汉室宗亲的背景及朝廷的正式任命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此前扬州州治已经迁到了淮南的寿春。在刘繇接到任命时,袁术也得到了封赏,被李傕假献帝之名封了个左将军。只是袁术对这个看起来挺高,但无地方实权的职位并不买帐,不仅把派去给他宣旨的太傅马日磾给扣了,还把后者给活活气死。刘繇要是想去寿春就职都无异于羊入虎口,就算去不服袁术的陆康那里也是时刻处在危险中。真要想与袁术分庭抗礼的话,江东是最好的选择。

时下江东三郡中,真正能听从袁术调令的只有吴景所在的丹阳。会稽郡的太守是原本在京为官的名士王朗,就是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周昕回老家之后就是依附于他,后来孙策得了江东之后,王朗拒不出来为官,一直到曹操迎献帝入许都之后方再度入朝为官。

从这几点就能看出,王朗是肯定不会听命于袁术这个自领的扬州牧。而控制吴郡的则是新上任的太守许贡。许贡大家应该有印象,后来孙策就是被许贡的门客暗杀的,原因则是孙策绞杀了许贡。由此倒推大家也能感觉到,许贡也是不会听袁术和孙家的。

有了这两个太守的支持,刘繇渡江后很快站稳了脚跟,并且把州治设在了吴郡北部的曲阿。让人颇有些意外的是,吴景也没有对此提出反对,甚至还表态欢迎。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刘繇有两郡支持,比起一郡在手的吴景要更有优势。

在淮南的庐江郡同样不站边袁术的情况下,袁术当下也难以给予更多的支援;二是曲阿于孙氏家族来说意义重大。孙坚在北入中原之前便是定居于曲阿,战死之后亦是归葬于曲阿,当下家属也留在曲阿。就是投鼠忌器一时也不好有所动作。

不过吴郡作为孙策父族和母族的所在地,自然也是有孙家支持者的。其中最有力的支持者,是时任吴郡都尉的丹阳人朱治。朱治是孙坚旧部,当日孙坚入长沙为太守时就跟随左右征战。郡都尉是郡国的高级武官,日常主要负责郡内边缘地区的武事。在扬州地界最大的武事自然是山越。所以朱治的驻地是在吴郡南部背靠山地的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站稳脚跟之后的刘繇很快就和吴景翻脸了。虽然后者表示出了对自己的支持,但终究是袁术派过来的,有所怀疑并将之赶走也是人之常情。这个退出江东的过程倒是没有发生战斗,算是和平退出。就这样把辛苦到手的丹阳白白让给刘繇,看起来还是有些让人疑惑。

所谓形势比人强,吴景这样做实是没有办法,因为刘繇在江东除了两郡在手,还在丹阳得到了两股军事力量的支持——笮融、薛礼。这两个人之前一个是下邳国相、一个是彭城国相,换句话说原来都是陶谦的手下。两个人跑到丹阳的理由各有不同。其中薛礼比笮融先来到丹阳,驻扎于丹阳之北的秣陵(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他来丹阳的原因按史书记载是“为陶谦所逼”,换句话说就是跟陶谦产生矛盾了,至于是什么矛盾并没有记载。

相比之下笮融的南下路径就比较清晰了。下邳城的位置正处于泗水和沂水交汇之处,无论是北边的彭城还是南边的广陵,向州治所在的郯城运输粮食时都需要经过下邳。所以身为下邳国相的笮融还有一个职责,那就是负责督运三地粮草转向郯城。不过他却截留了这些粮草,这些物资的用处很奇特,是用来修建佛寺、供给信众。鉴于这种做法很能够收买民心,陶谦就算心有不满一时也不好发作。

然而你要就此觉得笮融是个心慈手软之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曹操攻打徐州之后,原本驻守下邳的笮融当即带着一万多人和三千匹马,沿泗水和运河南逃到广陵郡境内。受到当时的广陵太守赵昱盛情招待,结果他却乘机在酒宴上杀了赵昱,劫掠了广陵城,然后渡江跑到丹阳去投奔薛礼,驻军于秣陵城南。这一系列做法,说到底是因为笮融已经不看好徐州能够抵挡住曹操,想着最后捞一把走人。

大难临头想跑也是能理解的。比较让人不解的是笮融、薛礼为什么都跑到丹阳。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笮融和陶谦一样都是丹阳人,薛礼虽无明确记载不出意外也是丹阳人。

作为丹阳人的陶谦在起家之后,依托丹阳籍将领和丹阳兵治理徐州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不是曹操主动退兵,陶谦自己在曹操二征徐州时还想着弃城回丹阳。在这样一片民风彪悍的土地上,地方长官并不天然具备权威,这些已经有了政治出身的本地豪强,比起那些空降于此的地方长官要更有底气呆在丹阳。

不太确定的是笮融/薛礼和刘繇谁先到的江东,可以确定的是二人都是支持刘繇的。即便刘繇入江东之前没有和他们结盟,也应该是有旧的。刘繇是青州东莱人士,在被征辟为扬州刺史之前,与很多中原士族一样避祸于徐州,具体来说是在下邳国下辖的淮浦县,与南逃二将都是旧识。此外笮融、薛礼虽是丹阳人,在丹阳驻军却又名不正、言不顺,借新扬州刺史之名上位丹阳之主,实是一个于人于己都好的双赢局面。

这样一剖析,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刘繇能够在袁术的阴影下立足江东了。他的成功不仅得到本地士族的支持,还受益于来自徐州的力量。后来那些原本在徐州依附陶谦的中原名士,比如以“月旦评”闻名于世的许劭也纷纷南下来投,更是增添了他的力量。如果不是孙策横空出世,单凭袁术的力量还真是拿不下江东。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