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曹操复兖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17回]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17回 曹操复兖
在吕布进据濮阳后,作为曹操留驻兖州的主将,夏侯惇成为了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人物。在他赶往鄄城之时,一件突发事件差点打乱了荀彧的安排。受整个混乱局势的影响,夏侯惇的帐下也发生了叛乱,叛乱者劫持他为人质索要财物。
按史书记载,这是吕布派人诈降策划的。真实情况更有可能是夏侯惇帐下个别兖州兵将的个人行为,否则就不会是索要赎金那么简单了。好在夏侯惇部将韩浩冷静处理,坚持不谈判原则。在安定军心后率军武力解决,吓破了胆的叛军只得束手就擒,并被尽数诛杀。
韩浩原来是河内太守王匡的手下,以忠勇而著称(为人壮烈)。王匡死后,在董卓、袁术都来招揽的情况下,选择了曹操阵营入于夏侯惇帐下。后来与另一位自曹操起兵时就跟随的将领史涣,一起掌管禁军负责曹操的安全。
乱世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抱负,劫持主官索要财物,甚至直接杀人越货的行为在军中屡禁不绝,曹嵩的遭遇就是明证。曹操在知晓此事后,非常赞赏韩浩这一不谈判原则,将此定为一条军法(曹操原话为“卿此可为万世法”),自此这种乱象在曹军中绝迹。
劫持人质事件虽然有惊无险的解决,兖州的危机却还只是刚刚开始,鄄城有失最直接的损失就是曹操的家眷必将落于吕布之手。在夏侯惇有惊无险的进入这座兖州城(鄄城)时,城内的局势已经很是危险了。满州皆反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夏侯惇的部下,城内同样有不少人蠢蠢欲动。
入城之后的夏侯惇,又连夜诛杀了几十个谋反者方镇住了局面。与此同时,程昱又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威望,前往说服了他的家乡东阿,以及鄄城和东阿两城之间的范县主官留在曹操阵营。此外程昱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派出一支骑兵火速北上,占据了东武阳对岸的黄河渡口“仓亭津”,使得驻守于此的陈宫不能很快渡河与吕布合兵,为曹操回军救援争取了时间。
在大军回师之前,这三座城池成为了曹操在兖州最后的火种。好在能够成为州治的城池都比其它城池更加坚固,加上有夏侯惇军队的加入,一时半会还不至于有失。
不过危险并不仅仅来自于兖州,历史记载此时还有一个自称豫州刺史,名叫郭贡的人乘乱兵临城下,要求与主持兖州政务的荀彧会见。之前在解读豫州局面时曾提到,此人应该是盘踞于与济阴郡(鄄城所在郡国)相接的梁国,才有可能这么抢在吕布之前。
这股第三方力量是敌是友并不明了,以当时的情形来说,大多数人认定应是吕布招揽来的盟军,并劝荀彧不要出城相见。不过荀彧认为这个人与张邈这些兖州官员并无来往(吕布新来,更无交情可言),如今事发突然,这个时候来肯定还没有想到到底要怎么站队。如果见都不见,反而将他推向了吕布一方。基于这个判断,荀彧淡定前往面谈。对方观其如此镇定,加上兖州城防坚固一时倒真是没了主意,索性退兵回去不蹚这池浑水。
后来的历史中,这位突然冒出来的豫州刺史再没有出现。乱世之时就是这样,各方都在往出缺的地方安插自己的力量,也不乏有自己给自己安个头衔的地方豪强,就像刘表入荆州时所要面对的那些“宗贼”一样。真正能够站在舞台中心的,还是大家熟悉的这些人物。以兖州如今的情况来说,关键就看回军之后的曹操,能不能在战场上战胜那位“人中吕布”了。
为了稳定这三座火种城市的局面,也为了给主力筹集粮草,曹操先派自己的堂弟曹洪先行进军三城中最有可能发生变数的范县,同时拿下东平国的都城无盐。曹操亲率大军随后攻下当日差点让他殒命于青州军的寿张,分兵于禁拿下同属东平国境的须昌等城。这样的话,就阻断了吕布主力与泰山、济北等北部郡国勾连的战略通道。将主战场压缩到了兖州西南部。
擒贼先擒王,稳定后方之后曹操主力很快把主战场摆在了吕布所占据的濮阳城下。作为兖州数一数二的重镇,濮阳城可不是那么好攻破的,尤其是夏侯惇走得急,把粮草辎重都留了了吕布。
攻城不利的曹操在城下与吕布相持了一百多天。其间曹操还中了反间计,被吕布安排的假内应诱入城中。逃亡中甚至被吕布抓到追问曹操在哪,曹操回答前面骑黄马逃跑的那个就是(“乘黄马走者是也”),方才被急着抓曹操的吕布放过保全性命。饶是如此,曹操在冲出着火的城门时,还是坠马烧伤了手掌。这些险象环生的情节因被三国演义收录广为人知。“七分真实,三分艺术加工”的三国演义就是这样,虽然不是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但真实发生过的传奇事件是一定会收录的。
结合前面的解读着实让人擦了把冷汗,幸好吕布逃奔张杨路过兖州时曹操已经去追袁术了,不然长相让人印象深刻的曹操估计难逃此劫。火星撞地球一般的濮阳之战,最后并没有分出胜负。在城中的粮草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吕布率军出城向东南方向转移至山阳郡的东缗。由于兖州境内遭遇了蝗灾和旱灾,曹操的军队同样没饭吃,只能暂时撤军到鄄城再图后事。
此时已经到了公元194年10月,正在鄄城的曹操接到了袁绍的来信,劝说他移驻邺城与自己合兵。考虑到现在兖州境内补给困难,又兼仅存的数城都在吕布的包围之中,曹操的确动了暂时依附袁绍的念头。在这个时候,是程昱的劝说打消了他的想法。
在观察天下英雄日久的程昱看来,袁绍虽有并吞天下之心,却没有夺天下的能力,真正有这个能力的是曹操。如今虽然形势不好,尚有三城在手、能上阵杀敌之士上万,完全还有成就霸业的基础(不用去仰人鼻息)。
其实曹操真的还不用那么悲观,因为兖州人也不是都背他而去。支持曹操的兖州人氏除了程昱以外,代表性人物还有泰山人于禁、陈留人典韦和济阴人李典。这三名将领大家通过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了。
典韦原本是张邈的部下,听闻上司叛曹之后当即决定投奔曹操,跑到了夏侯惇那里。濮阳之战是典韦大放异常的平台,关于他的事迹大家可以参考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于禁最初是跟着鲍信打黄巾军的,后来在讨董前线因鲍信的关系与曹操相识,并在鲍信战死后成为了曹操的部下。
李典则是兖州豪族出身,具体说是济阴郡巨野人,但家族聚居地却是在济阴郡乘氏县。其叔父李乾在此聚集了数千食客,势力庞大。曹操入兖州之后,李乾带着整个家族一起投靠曹操,并随曹操出征徐州。在听闻兖州兵变后,曹操派李乾回乘氏县稳定局面。
后来吕布从濮阳撤兵前往山阳郡时路过乘氏,本想招降李氏家族,李乾没有同意为吕布部属所杀。李氏家族遂出城击破了正在转进中的吕布部队。李乾死后,他的儿子李整成为族长统领旧部,官渡之战那一年被晋升为青州刺史,只不过当年便去世,李典遂成为整个李氏家族的代言人。
英雄虽不论出身,却也不能忽视背后的资源。没有家族托底的典韦作战勇猛,以命相博。濮阳之战后成为了曹操的近卫亲军。战死之后曹操为之痛哭留涕;于禁的治军非常严厉、不徇私情,虽因此不太得部下人心,但也籍此成为曹操除本家(曹氏、夏侯氏)将领之外最被信任的将领。
后来于禁投降关羽后,曹操更多感到的是悲哀而不是愤怒(“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相比之下,李典能够留名青史,家族的贡献就起了关键作用了。曹操击败袁绍占了邺城之后,李典还曾主动请求将乘氏聚集的宗族、部曲一万三千余口迁居邺城,以示效忠,从而获得晋升和更多的表现机会。
如果说于禁是个人奋斗的典型,那么李典便是豪族政治的代表。这两种人才都是乱世诸侯所需要的,剖析一下他们的背景,可以帮助大家更立体的观察这个时代。
回到曹操的选择上来。虽然曹操就算这次前去依附袁绍,日后肯定也是要分家的,但程昱的番话还是让他少走了弯路。接下来的日子里,曹操开始安心在兖州,准备一座城一座城的收复那些叛入吕布阵营的城池。
公元195年春,曹操攻济阴太守吴资所据守的定陶不下(山东省荷泽县定陶区),但在城外击退了前来救援的吕布;当年夏,曹操又攻吕布部下李封、薛兰所驻守的巨野(李乾就是死在这两个人手上),并再次打败了前来求援的吕布拿下巨野城,吕布则退回了位于山阳郡的基地。
按道理说,曹操数败吕布应该形势一片大好了,问题是吕布不是一个人战斗。与其说曹操是在与吕布博弈,倒不如说是与陈宫、张邈等自知无法再取得曹操信任的地方势力做斗争。这使得即便曹操虽在战场上数败吕布,但依然无法让兖州诸城望风而降。
事实上,直至后来曹操迎汉献帝入许之时,兖州的局势都还不能算完全稳定。在巨野之战后,曹操又动了三征徐州的心思。这倒不是说要放弃兖州,而是曹操觉得陶谦新丧,继位的刘备未必压得住徐州的局面。加上此前两征徐州都进行的异常顺利,让曹操感觉拿下徐州比拿回兖州还要更容易些。另一个让曹操感到担心的,是袁术在淮南有再度崛起之相,也已经准备对徐州下手。
这次坚定曹操经营兖州之心的是荀彧。荀彧的意见归结下来有三点:一是兖州为天下之中,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一定要巩固这个根基之地后再图谋徐州;二是如果现在分兵攻取徐州的话,守城的兵力势必不足。从百姓中征召新兵的话,则会影响农业生产。到时候吕布乘机来袭的话,估计到最后又会只剩下三座城了;三是前两次征讨徐州,惩罚手段太过残暴。再行征讨的话,徐州兵民反而会为了雪亲人被杀之耻而拼死一博。就算能打败他们也很难占领徐州。若是现在进攻很可能会面临徐州没拿下,兖州又丢了的尴尬局面。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荀彧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战术细节,那就是位置更偏南方的徐州此时已经麦熟收割,在大军南下之时完全可以坚壁清野打持久战,而兖州的麦子现在方要进入收割季。这几乎是最重要的因素,战争最终的走向并不取决于主将是否勇猛,而是取决于后勤保障能力。无论是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还是曹操与陶谦、吕布的战争,你都会看到粮尽兵退之类的历史记载。
曹操给人的印象是善于谋划甚至是奸诈,其实他最厉害的一点是善断。后一点亦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你并不需要具备思虑万全之策的能力,但却要有决断一个主意是好是坏的本事。听进去的曹操火速行动,将抢收兖州境内进入成熟期的小麦作为战略重点,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总决战。为了做到“应收尽收”,曹操几乎将所有的部队都派了出去。
巨野位于巨野泽之南,是山阳郡最北边的一个城邑。丢失巨野意味着曹操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为此,急于拿回巨野的吕布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把重点放在收麦上,而是再次从东缗出发与陈宫合兵上万,发起了二次巨野之战。从战略上来说,曹操的做法绝对是正确的,但单从战术上来说,曹操当下却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因为吕布兵临城下之时,曹操留在城内的守军只有不到一千人。
在这个危急时刻,曹操一方面调集城内妇女穿上战衣站上城墙做疑兵,一方面将所有士兵放在城外摆出决战的姿态。不知曹操兵少的吕布没有敢马上进攻,而是退至城南十余里驻军。除受曹操故布疑阵影响之外,城西河堤之南一片茂密树木的存在,也让吕布感觉心有不安,认定树林里一定有重兵埋伏,只待自己攻城时从侧面掩杀。
当然,这种障眼法只能瞒一时。扎营之后的吕布很快就能用斥候探知密林之中,并无兵马埋伏过的痕迹。第二日吕布再次整军前来攻城,然而曹操这次却是转换了对策,将一半士兵部署于堤坝之外,另一半士兵尤其是骑兵埋伏于堤坝之后。等到两军开始混战之后,隐藏的伏兵再一齐登上堤坝,自上而下发起冲锋,一下子就将吕布的军队冲垮。
以不足千人打败吕布万人之师,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究其根源在于几点:一是吕布心中认为曹操还是在故布疑兵,并没有想到这次真的有埋伏,一下子就乱了阵脚;二是吕布此次虽率步骑上万,但军队中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是可以上战场的战士,何况还要留守营的士兵,所以真正兵临城下的军队不过数千;三是能被曹操留在身边的亲军护卫都是忠勇敢战、以一敌十之士,比如典韦这种。
完全摸不透曹操虚实的吕布,再也无心恋战,落败之后的他并没有再退回东缗,而是向西移军至此前没有被曹操拿下的定陶。一路上吕布应该已经发现,在他急于发动一场场战役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悄无声息的把大部成熟小麦都抢收走了。
这倒也不能全怪吕布,因为上一年在濮阳拉锯时,受灾害影响地里几乎颗粒无收,也就没有了抢收熟麦这根弦。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等到曹操把粮食入库整军再来围攻定陶时,吕布就算再想对抗,手下兵将也慌了。
粮食终究是最重要的,去年的灾荒双方已经把兖州的库存消耗得差不多,没有了这一季的收成,吕布自然没了再在兖州与曹操抗衡的底气。无奈之下,吕布只能带着陈宫和剩下的六千兵马向南投奔刘备。此前吕布曾去信刘备,希望能联手对付曹操。刘备以徐州局势未定为由婉拒了。考虑到刘备的人设和徐州与曹操间的“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这一选择是安全的。
只是吕布这一撤,却苦了那些原来请他入上位的兖州地方将官。在吕布南逃之后,曹操接下来分兵于禁、曹仁、曹洪等将进攻济阴、山阳境内的离狐、句阳、昌邑等城。所谓兵败如山倒,没了吕布这根主心骨,这些城邑的抵抗决心瞬间崩溃。
唯一作出激烈抵抗的,是自知没有退路的张邈、张超兄弟。自知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的张氏兄弟,带着他们的族人退保于陈留南部的雍丘。当日袁术败出兖州之时,亦曾在这座城邑被曹操围攻过。
讽刺的是,雍丘城最后的希望倒是寄托在了袁术身上。在交待弟弟一定要守住城池后,张邈率部南下前往袁术处救援。环顾四周,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不幸的是,还没有到袁术处,张邈便被失去信心部下所劫杀。没有外援的雍丘城在坚守四个月后,终究还是被曹操所攻破。虽然将兖州视为根基之地的曹操,不会像在徐州那样滥杀,但被曹操恨透了的张氏兄弟,却是逃不过被夷灭三族的命运。
雍丘之战是在公元195年12月结束的。伴随着张氏兄弟的覆灭,兖州基本又回到了曹操的手中。为了这一天,曹操前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如果没有吕布横插一脚,曹操此时应该已经已经拿下了徐州、整合好了豫州,成为坐拥三州之地的雄主。
这样一折腾,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夏侯惇的一只眼睛。这位曹魏第一名将在反攻吕布的战斗中被流矢射伤一只了眼睛,此后被部下暗称为“盲夏侯”,以和他的族弟夏侯渊区别。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受伤的时间推迟到了吕布入徐州之后,并艺术加工出了拔矢啖睛,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的情节。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