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温侯夺兖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16回]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16回   温候夺兖


I
诸侯间的微妙关系

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们大多有个官职、爵位的代称。比如刘备因豫州牧一职被人叫作“刘豫州”,孙坚因破虏将军一职被称为“孙破虏”,吕布在演义中则人称“吕温侯”,即封地为温县之侯。

鲜为人知的是“温侯”一爵最初其实是董卓给王允的,董卓被诛之后,王允特别把这个爵位给了吕布以示亲近。只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温侯吕布没有想到,自己还没风光几天就要开始流浪于关东。

被袁绍追杀的吕布,在告别张邈之后终于再次入河内与张杨会合,而吕布与兖州的缘分才刚刚开始。不了解张邈、张杨、曹操、袁绍此时微妙的关系,是无法理解接下来所在发生的一切的。

吕布能够从容地从兖州过境,除了张邈与袁绍不和以外,张杨与曹操交好也是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吕布入境兖州之时就算曹操在,同样不会杀了吕布。张杨与曹操的交情并不是在讨董期间结下的,而是在双方各自据河内、兖州成为一方诸侯后形成的。

袁绍在界桥之战前,原巨鹿太守见公孙瓒兵锋太盛,本来是准备攻陷的。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后任命在冀州为官的济阴人董昭为巨鹿太守,稳定住了形势。当时袁绍很是欣赏董昭,还调任他去同样发生叛乱的魏郡稳定局面。然而这份信任并没有持续太久。济阴地属兖州,董昭虽然在冀州为官,他的弟弟董访却在张邈的军中任职。袁绍多疑是出了名的,由这层关系对董昭产生了怀疑,后者因此而离开冀州,想看看到长安有什么机会。

乱世最不缺的就是机会,刚刚进入河内董昭就被张杨留下了。不久之后,被陈宫等人推上兖州牧位置的曹操,准备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觐见汉献帝。不管被凉州军阀控制的帝国中央会不会批准这个任命,程序总还是要走的,这件事情本身倒没什么可疑的。可疑之处在于曹操先派使者去问张杨,希望从河内借道而过。

兖州州治所在的东郡的确与河内相接,问题是从东郡前往长安,完全可以先走陈留入洛阳再走崤函通道。就算是张杨的势力能够由黄河之北的河内郡,延伸到洛阳所在的河南尹,真要做这件事也完全可以由冀州入并州,然后由河东入关中。总之,仅仅是派遣一个使者的话,谈不上要跟张杨借道。

曹操派遣使者的真正原因,是试探张杨对自己的态度。北边的冀州袁绍是自己的盟友,东边进驻青州的公孙瓒和南边接管豫州的袁术,算是自己对手,西边的张杨到底态度如何,对自己能不能顺利接管兖州就显得很重要了,尤其后者还是从董卓那里得到的河内。

收到曹操试探信号的张杨,原本并不想卖这个面子,董昭改变了他的想法。按董昭的说法,袁曹现在虽然是一家但肯定不会长久,曹操虽然现在弱一点,却是天下真正的英雄,应该借这个机会结交,不光要帮他联系朝廷,还要主动上表举荐促成此事。万一曹操真被正式任命为兖州牧,那他可就永远欠你一个人情了。

杨最后完全接受了董昭的意见,并和曹操互派使者问候。这件事情在地缘政治上所造成的影响,是张杨虽然没有明确战队袁绍、曹操联盟,但后来曹操无论是征讨青州黄巾、袁术还是陶谦,都不用担心来自河内的变数。反过来,此前在张杨那了解过这层关系的吕布,亦大可以放心借道兖州入境河内。

然而政治场上永远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吕布的到来,打乱了兖州、河内刚刚形成的平衡关系。公元194年四月,在曹操第二次征讨徐州时,留守兖州的这些将领,却主动把寄居河内的吕布请了过来夺了兖州。

换句话说,曹操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拿下徐州,却把自己的大本营给丢了。更让曹操和世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恰恰是此前联络济北相鲍信,把曹操推上兖州之主位置的陈宫。


II
边让之死与陈宫叛曹

这件事情的确显得有点匪夷所思,以至于陈宫为什么叛曹投吕成为了一桩千古谜案,。三国演义为了把这件事情说圆,给陈宫和曹操安排了一段传奇经历:曹操逃离洛阳之后,路经陈宫担任县令的中牟县被抓,陈宫感其忠勇遂弃官与之一起出逃陈留,半路上投宿于曹嵩故友吕伯奢家中。结果曹操多疑,人家在后院磨刀杀猪准备盛情款待,他以为要杀他领赏,还没搞清楚事情缘由就把吕伯奢一家都杀了。陈宫自此对曹操的看法大为改变,为后来叛离曹操埋下的伏笔。

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这个被称之为“捉放曹”的故事在中国民间相当知名。故事本身半真半假。曹操的确路过吕伯奢家并杀了人,曹魏自家的说法是,吕伯奢的儿子和门客想抢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才动的手,而其他的记载都说是曹操误会杀人,还口喊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中变体成更通俗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不管曹操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杀了人,他肯定没有和所谓的中牟县令陈宫一起经历这件事的。

吕伯奢的家是在河南尹中间的成皋,就是虎牢关的位置上,而中牟是在河南尹的最东边,西距成皋约80公里路程。换句话说,曹操肯定是得先到虎牢关再到中牟的,要是陈宫当时真的是中牟县令,肯定是没办法见证这一切的。实际上,曹操的确在中牟被一个亭长怀疑是逃犯抓住过,在送往县城后又被认出并佩服他的官吏向县令求情放了他。不过这个捉放曹过程与陈宫并无关联。

陈宫是在曹操入东郡为太守时才出仕的,也就是说他仕途的第一站就是在曹操这。之所以会有这个机缘,是因为陈宫本身就是东郡人。这个地缘背景加上拥立之功,曹操在二征徐州之时,就把陈宫留在了东郡郡治东武阳坐镇,帮他稳定大后方。只是聪明一世的曹操没有想到,陈宫对他的看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再次犯地理错误,罗贯中在把这个故事说圆时,有一点倒是没有说错,那就是陈宫的确很可能是因为曹操杀人而改变对他的看法。这当然不是因为成皋杀人事件了,要是对这件事有看法,陈宫当日就不会推曹操上位。真正可能影响陈宫心态的是边让的死。

史书评价陈宫这个人的性格是“刚直壮烈”,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爱憎分明。他年少时就喜欢结交天下名士,以《章华赋》而名动天下的边让就是隔壁陈留郡人,自然是没有不结交的道理。

能成名士者多是有些性格的,也没有哪位英雄豪杰能讨所有人喜欢。有人不看好袁绍,亦有人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此前在何进帐下做过官,还担任过过九江太守(后弃官回乡),就不喜欢在陈留起兵的曹操。等到曹操做了兖州牧之后,便寻了个罪名把边让给杀了。至于杀边让的理由是什么,到底成不成立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视兖州为根基的曹操,不想下面有这么个不稳定因素。

然而杀了边让,却让性格刚直壮烈的陈宫后悔自己看走了眼,遂在曹操南征之后开始计划迎立新主。吕布绝非久居人下之人,以他的武力和威望来说,成为一方诸侯是迟早的事。而张杨当然也知道这点,现在吕布有了机会入主兖州与自己成犄角之势,自是再好不过。

陈宫有可能是在吕布南下之时产生想法的。从冀州入陈留,必定得先经过陈宫所在的东郡,这样一支人马过境,陈宫不可能不前去探查,尤其是吕布想继续南下还得在东郡境内渡河(渡口一定有东郡官兵把守)。

吕布这个人虽然在政治上反复,但在拉近私人关系上却是很有一套的。对于陈宫来说,与吕布的豪迈边地性格相处,好过面对曹操的城府。事实上,后来吕布入境陈留与张邈打得火热,甚至让所有人看到两人“把手共誓”这件事情着实是有些可疑的。因为正是这件事,把张邈推入了吕布阵营,让后者得到了兖州。倘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有阴谋的话,那么并无可能是吕布想出来,而很有可能是陈宫暗地里出的主意。


III
兖州的人心向背

想要推吕布上位,光靠陈宫一个人支持是不行的,就像此前推曹操上位,离不开鲍信、张邈等郡国主官的支持一样。兖州一共有包括济北、泰山、东平、东郡、任城、山阳、济阴、陈留在内八个郡国。不过真要举事,并不是说一定要串连所有的郡县,只需把最重要的几个点,包括本州最有威望的几个主官搞掂即可,就像刘表在荆州所做的那样。风向变化后,大多数郡县都传檄而定。

在诸侯讨董之时,兖州方面聚集的诸侯是最多的,这些人也可以说是兖州最有人望的主官。然而此时,当日的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张超、济北相鲍信都已经殒命,真正能够代表兖州的就只剩下张邈了。为什么刚才说张邈与吕布的那次结交,把他推入了吕布阵营呢?单论交情来说,就算张邈对吕布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断然也是越不过其与曹操能够性命相托的程度的。

让张邈感到害怕的,是因为袁绍听闻这件事后异常气愤。鉴于袁绍与曹操的盟友关系,曹操南击袁术时,袁绍更是直接派军相助。张邈担心曹操从徐州回军之后,会为了利益把自己出卖给袁绍。

客观说,曹操虽然城府深但还真不会这样做。只是这种事情就怕人渲染,此前游说鲍信站队曹操的陈宫,此刻前来游说张邈。考虑到曹操在得势之后就把边让给杀了,二征徐州还变得和董卓的凉州边军一样残暴,张邈担心曹操对自己下杀手也是正常的。

在促成张邈叛曹这件事上,张邈的弟弟张超亦是重要因素。如果大家记性好的话,应该能想起原为广陵太守的张超同样是讨董诸侯的一员。在酸枣会盟之后,张超就没有回到广陵而是率军留在了哥哥身边。广陵郡是徐州最南边的一个郡,张超在广陵的治理颇有成效,还任用了许多徐州名士。其中就包括在酸枣盟誓时上台领誓的臧洪。

虽然在曹操两征徐州时,广陵是唯一一个躲过去的郡国,但曹操这样对待徐州百姓,不可能不对张超的心理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张超成为了叛曹迎吕事件的坚定支持者。

在兖州郡国主官中,本来还有一个人能够发挥重要影响力,那就是泰山太守应劭。应劭也是个名士,精通法学,在前面的内容中曾出场过两次,一次是在青州黄巾攻掠泰山时,成功的击败这些流民的进攻。在泰山讨不到便宜的青州军,方于次年由济北入侵兖州,并促成了曹操上位;另一次是曹嵩由徐入兖时,曹操派了应邵前去迎候,结果却晚了一步。

如果说阻击黄巾让应劭在兖州立了威,那么后一次的失误却让他感到了巨大的恐惧。在听闻曹操在徐州的野蛮杀戮后,害怕自己也遭遇清算的应劭率部逃离泰山,前往冀州投奔了袁绍(公元196年,应邵逝于邺城)。

做出这一选择的背景,是应劭并不是兖州本地人氏,而与袁绍一样是汝南人。后来那些叛曹迎吕的官员,基本都是兖州人氏。这些官员的纷纷叛离,说明曹操在徐州的不冷静行为,实在是让他失去了太多的民心。对比这件事对人心向背的影响相比,吕伯奢一家的遭遇只能算是小事了。

公元194年夏,兖州政变正式拉开序幕。由于诸多在兖州有重要影响力的本地官员共同参与,加上“人中吕布”的声威,以及曹操自毁形象的助攻,整件事情进行的相当顺利。等到曹操在徐州前线惊闻此噩耗时,兖州就只剩下济阴的鄄城(今山东鄄城)和东郡的范县(山东省梁山县城西北)、东阿(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三城还在忠于曹操的将领手中。并不是所有兖州官员都不看好曹操,这三城当时据东阿以待曹操回军的,就是东阿人程昱。

程昱后来成为了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和将领,立下了很多功劳。在兖州地方,曾经率众保卫东阿免受黄巾入侵的他,也算是一位闻名乡里的人物。兖州刺史刘岱夹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左右为难,必须作出选择时,就是程昱帮他作出的决断靠边袁绍。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然而程昱虽然出了主意,但却不看好刘岱不愿意入幕他的账下。等到曹操接了刘岱的班后再行辟召,程昱却是一口答应。很多人对此不解,他却笑而不答。

这一选择其实用一句话概括就行了——良禽择木而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程昱选择曹操是经过深思熟虑,考察过所有当世豪杰的,显见不能成大事的吕布并不会入他的眼。曹操后来的成就亦证明了程昱的判断。问题是在风云突变时,还能够有这般见地的毕竟是少数。除了程昱以外,还能在兖州坚守待援的就只是曹操留下的心腹,具体来说是荀彧和夏侯惇。

这两个人一个是曹操帐下的首席谋士,一个是曹操帐下的第一大将,读过三国演义的话,对他们的故事应该都很熟悉了。政变之前,陈宫的正式职务并不是东郡太守。这个发家之地的主官被曹操交给了夏侯惇,在曹操二征徐州之时,夏侯惇领兵驻守于位置最为枢纽的濮阳。荀彧则坐镇兖州于鄄城(也就是狭义的兖州城),兖州的州治原来在山阳境内的昌邑,在曹操主政兖州之后迁至了鄄城,以更好的面对来自北方的压力。

与荀彧在一起的还有程昱和曹操的家属,而留守于鄄城的兵力非常少。吕布入兖之后,张邈派人通知荀彧,说吕布是前来帮助曹操征讨陶谦的。很显然,作为曹操帐下第一谋士、兖州的留守,如果真有这个计划荀彧不可能不知。在感觉到这是一场内外勾结的政变后,荀彧当即立断召夏侯惇率军前来鄄城,以力保州治和曹操的家眷不失。

接到消息后,夏侯惇当即率部轻装出城东进。不过这个时候吕布已经兵临濮阳城下,两军遭遇之后吕布倒是没有恋战,而是很快进入濮阳城接收这座兖州重镇和里面留下的物资,就此开始了他短暂的兖州之主生涯。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