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刘备入徐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14回]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14回 刘备入徐
公元193年秋,原本向南追击袁术的曹操,在听闻父亲被害的消息后,转而向东朝徐州进军。豫州位于徐州之西,由此入徐并不需要回到兖州。位于豫州东境与徐州相接的,正是曹操家乡谯县所在的沛国。谯县位于沛国的西北角,比之更为知名的沛县则位于沛国的东北角。沛县之所以知名,是因为当年汉高祖刘邦便是在此起事并被大家称为“沛公”,也正因如此,两汉才将原秦王朝设立的泗水郡东部分割出了沛国这个郡国。
沛县位于泗水之滨,刘邦当年在秦朝的职位即是“泗水亭长”。徐州共有五个郡国,分别是东北部以沂、沭两河为轴心的琅琊国、东海郡;西南部围绕泗水而兴的彭城国、下邳国。加上江淮之间的广陵郡。无论由豫州还是兖州方向入侵徐州的最好选择,都是先进驻沛县,然后再顺泗水而下,由彭城国方向入徐。
彭城国国都所在的彭城,对应的就是现在的徐州市。这座泗淮重镇的名字来源于那位以长寿著称的彭祖。要是彭祖真的存在并且立国于彭城,这座城市的历史可得有4000年了。不管是否真的能够追溯到那么长,彭城在“有史以来”即已成为重要的地缘枢纽却是可以肯定的。其战略位置的获得,不仅仅是因为它位于能够连接山东丘陵与淮河的泗水之滨,更是因为在这个位置上有一片跨河而生的丘陵。
这条成就彭城战略地位的丘陵,属于山东丘陵最南端的延伸,虽然海拔只有1、2百米,但在这片大平原之地却属于稀罕物。无论从规避水患还是防御的角度,都足以让彭城的战略地位历经数千年而不位移。当年霸王项羽选择定都于此,亦是看中它的地缘位置。不过一直到陶谦治理徐州时,彭城都还不是狭义的徐州城,当时徐州的州治是在东海郡的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
彭城虽然没有成为州治,但它的战略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知道祸事临头的陶谦一方面移军至彭城,力图阻止曹军东进;另一方面派信使求取外援。那么这个外援是谁呢?袁绍与曹操现在可是亲密盟友,这次南征还派了大将朱灵为代表的兵马相助;而坐上荆州牧的刘表这时也是结盟袁曹;至于南面的扬州,现下正由于袁术渡淮而乱得一团糟。
以此时的地缘政治格局来说,公孙瓒是唯一可能伸出援手的。更具体点说,是驻军于平原的田楷,以及刚刚因救援孔北海而名声大噪的刘备。即便不熟悉刘备的为人,能够让孔融以性命相托,想来也是错不了的。从公孙瓒方面来说,自然不会放弃结盟徐州的机会。为表重视,公孙瓒任命的青史刺史田楷和刘备一同南下入徐州增援。
为复仇大军充当先锋的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以及曹操的族侄曹仁。以历史所记载的路线来看,于禁领军由沛县入境徐州,先是攻克了彭城国在此的门户广威,然后再顺泗水而下取广威之南的留县,最终兵临彭城。曹洪则是由沛国直取彭城,在野战中击败了陶谦派来阻击的部将吕由后,与于禁会师于彭城之下。
在田楷、刘备到来之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攻破了彭城,拿下了彭城国境内的所有县城,而在彭城损失了上万兵力的陶谦则被迫退回了郯城。在强力外援的帮助下,郯城终究还是守住了。攻城不利的曹军转而沿泗水而下横扫下邳国,攻下了隶属下邳国的取虑、夏丘、睢陵等县。一直攻掠到淮河之阳才算止住了兵戈,所到之处只能用“惨绝人寰”四个字形容。按史书的记载“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从感情上来说,曹操是很值得同情的。可以想见,在追击袁术过程中顺路衣锦还乡的他,本来是何等的荣耀,却惊闻父亲及家人在已入兖州的情况下被劫杀。只是这样的无差别屠戮,对于曹操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污点。
造成如此严重后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曹操招安的那些青州兵。这些青州兵先前为黄巾之时,曾在入寇徐州时为陶谦招募的泰山诸将赶回了青州。现下有了机会重入徐州,更可打着为主公复仇的旗号暴露人性丑恶的一面。事实上,这支没有将领留名于世,被视为曹操私军的军队,一直以来的军纪都不怎么样。后来在西征张绣之时,还曾因此而被于禁追讨。
被曹军屠戮的并不只是徐州百姓,由于陶谦在徐州的保境安民之举。当时有数以万计的豫州之民前来徐州避祸,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便是彭城一带。只是没有想到的是,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躲过刀兵。如果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徐州真有可能被屠杀成一片白地。
幸运的是,曹操这次远征徐州并不在计划之中,很快便陷入了粮草匮乏的境地。那些屠城之举,亦有以战养战的需要。同时刘备加入更让曹操看到公孙瓒从后面袭取兖州的可能性。综合考虑下,横扫彭城、下邳两个郡国后的曹军暂时撤回了兖州。
在曹军撤退之后,田楷不久就回到了平原,并最终在幽州本部吃紧时回到了公孙瓒身边。至于刘备则留在了徐州帮助陶谦抵御曹操,自此脱离了幽州军的战斗序列。在很多人看来,刘备留在徐州是对公孙瓒的一次背叛。然而考虑到徐州可以牵制已经站位袁绍的曹操,刘备留在徐州是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公孙瓒的这次支援的确起到了重大作用。而陶谦对刘备的到来亦是极为重视,甚至可以说把拯救徐州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刘备身上。与大多数武将一样,陶谦也有一支从家乡带出来的基本部队。
陶谦是江东丹杨人,他的这支基本部队遂被称之为“丹杨兵”。刘备带着自己的几千部下入徐之后,陶谦将自己手上属下的四千丹杨兵亲手交到了刘备手上,使得刘备手下的兵力第一次达到一万左右。无论冲着这份信任还是现实的利益,刘备也断没有回到平原的理由。
正是因为陶谦的这份信任,三国演义才将之描述为一个忠厚老者形象,而这与许劭评陶谦表面宽厚而非君子的评价又很有些不同。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有三个原因促使陶谦做出了这个决定。
一是陶谦的年龄。曹操攻徐那一年,陶谦已经62岁了(虚岁)。这个年龄在古代绝对算高寿了,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这种时候少了争权夺利之心,而有托孤之意属于正常;二是在曹军疯狂报复下,陶谦已经有点吓破了胆,急需一个能服众之人来接手这个残局;三是刘备的确善于收服民心,这也是他的立身之本,以之为接班人更能服众。
此后刘备被安排到了又称“小沛”的沛县驻军,以帮助徐州镇守西北门户,同时陶谦还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沛县已属豫州范围,这种做法即是为了让刘备的驻军行为合法,更是为了拉拢刘备,就像袁术之前帮孙坚争取豫州刺史一般。此时的豫州正处在权力真空期,退至江淮之地的袁术与返回兖州的曹操暂时都没有精力去设想如何整合豫州。至于豫州下面诸郡县,情况亦各有不同。
豫州下面共有五个郡国。汝南、颍川两郡的黄巾之乱一直没有彻底平息,后又遭遇凉州军的冲击,在屡次兵祸冲击之下,几乎陷入无政府状态;位于颍汝与沛国之间的陈国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在陈王刘宠和国相骆俊的文修武备下,奇迹般的躲开了自黄巾之乱起的历次兵祸,让陈国变成了一片世外桃源。而在后来吕布夺取兖州之时,还出现了个不知所谓的“豫州刺史郭贡”跑到兖州想乘乱捞一把。依其方位来看,活动区域应该是与兖州接壤的梁国。
此时沛国都不能说搞掂了的刘备,后来的确得到了豫州牧的位置,甚至因此有了个“刘豫州”的称号。以当时的礼法来说,如果不是得到朝廷正式的任命是不可以这样称呼的。就像刘备后来虽然推荐孔融做青州刺史,但由于这个职位给了袁谭,所以孔融并不会被称为“孔青州”。不过刘备豫州牧的任命,却不是因为陶谦的推荐。因为还没等到朝廷的意见下来,一场新的危机就打乱了这一安排。
公元194年四月,回到兖州修整过后的曹操卷土重来攻打徐州。之所以能够放心南下,是因为袁绍在这时将袁谭调至了平原前线,对公孙瓒的青州驻军发起了又一轮进攻。这显然是双方的一次联动。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曹操再次出征徐州。
这一次,曹操并没有再走顺泗水而下入侵徐州西境的线路,而是由泰山郡进击琅琊,由徐州北部入境。由兖州进攻徐州有两条战略线路可以选,一条是顺泗水而下由彭城国入境;一条是由尼蒙谷地沿沂水支流而下由沂水河谷所在的琅邪入境。这意味着曹操这次选择的是他父亲当日未能走完的路线,绕过了刘备重兵把守的小沛。
对于尼蒙谷地这个北部门户,陶谦并非没有准备。琅邪的防卫一直是由臧霸所领的泰山诸将负责。这当中有一个细节,是曹操由尼蒙谷地攻徐时,这条通道中的费、华两县已经处在徐州的控制之下。费、华两县位于沂水上游,控制它们与在西线将防线前突到豫州境内的小沛是同样的道理。考虑到泰山诸将们本来就是华县人,在两州关系紧张后,无论于公和于私,都有主动将防线前推,完控整个沂水河谷的动力。
关于华、费两县是怎么转到徐州手上的,《三国志·武帝纪》中还记载了一种说法,是公元193年夏陶谦就已经主动侵略兖州,拿下了华、费两县,甚至与还是一个自称天子的反贼一起做的。这一语焉不详的说法多少有甩锅的嫌疑,毕竟陶谦为一州之首,就算要主动和曹操开战,也用不着和一个敢自称天子的反贼合谋。
不管怎么样,在曹操二征徐州之时,徐州在这个琅琊方向也是做了准备的。问题在于对手的准备也很充分。在曹操大军的攻击下,琅邪防线很快被击穿,不仅华、费两县很快失守,就连臧霸驻军的开阳也被攻下。此后曹军并没有继续向沭水河谷扩大战果,而是继续顺沂水而下拿下了开阳之南的即丘城(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村)。
即丘是琅琊最南的一个县,再往南可就是同时承担东海郡郡治和徐州州治之责的郯城了。很明显,曹操这次更换进军方向,即是为了避开刘备重兵把守的泗水河谷,也是为了快速拿下郯城这个徐州的政治中心。
听闻曹操从北境攻入,驻军小沛的刘备火速回军郯县,与陶谦部将曹豹一起抵御曹操的进攻。顺便说一下,这个曹豹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了吕布的岳父,但史书中却并没有这个记载。当然,这都不是重点了,重点在于曹操能不能攻下郯县。应该说,刘备还是很有胆识的,他并没有先入城,而是在郯城之东阻击曹操,在失利之后再退入郯城。
虽然在野战中击败刘备,但刘备的回军亦让曹操快速拿下这座“徐州城”的想法破灭。有鉴于此,获胜之后的曹操并没有急于攻击郯城,而是向西拿下了距郯城20公里的襄贲城(兰陵县长城镇)。襄贲也是东海郡下的县,与上次攻徐一样的是,这次曹军同样是一路残灭过来的。
如果说上一次遭殃的是彭城、下邳两个被泗水串连起来的郡国,那么这次倒霉的就是沂水串连起来的琅邪和东海。要知道整个徐州也就五个郡国,除掉这四个被曹操横扫的郡国以外,就只剩下江淮之间的广陵郡。如果任由曹军这样三光下去,最后就算守住了郯城这个孤城,徐州基本也就和被董卓摧毁的洛阳差不多了。
这里想说的是一件当时没有人意识到的事。被曹操选作突破口的琅琊郡诞生过不少世家大族,比如在两晋南北朝出尽了风头的“琅琊王氏”,这个家族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书圣王羲之。唐人刘禹锡诗作《乌衣巷》中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这两个顶级门阀家族。不过王谢混得风声水起的时代起至衣冠南渡的东晋时期,真要论在三国时代发挥重要影响力的琅琊大族,当属在魏、蜀、吴三方都有突出表现的琅琊诸葛氏。
诸葛氏的聚居之地是在琅琊阳都县,对应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如果你在地图上看下他的位置就会吓一跳,因为开阳城也在沂水河谷,就在被曹军屠城开阳之北。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曹操这次方向明确,攻下开阳就顺河而下直取郯城。后面还有没有诸葛亮、诸葛谨这些三国风云人物可就两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是这次有惊无险的躲过兵祸之后。幼年丧父尚未成年的诸葛亮,才被叔父诸葛玄带至扬州,后辗转去往了荆州躬耕。只是不知道曹操日后知道这一切的关联后,到底是个什么心情。
被曹操的三光做法吓到准备逃跑的不光是诸葛亮家,还有徐州的主官陶谦。这位垂垂老矣的徐州牧,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乱世之中能够保一方平安,包括收容那些流离失所的中原难民。眼见心血付诸东流的陶谦,甚至已经准备只身逃回老家丹杨。三国演义中描述陶谦准备把徐州牧之位让给刘备,并非是艺术加工。考虑到徐州现下面临的灭顶之灾,这实在不能算是美差。
“好运”再次降临徐州,正在势头上的曹操突然又撤兵了。这次进军徐州准备充分,并不存在粮草不济的情况。让曹操急于回军的原因,在于他的兖州被吕布占了。吕布是怎么得到兖州的,回军之后的曹操又与吕布之间发生的什么,这里先按下不表。这一突发状况的出现无疑又让徐州松了一口气。
此后刘备再次移军小沛,而北方防务自然还是由臧霸和泰山诸将负责。只是陶谦虽暂时不用回老家避祸,经过这两番惊吓却也是大病不起,当年便驾鹤西去(公元194年)。临终之前,陶谦交待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从黄巾之乱时举义兵算起,至今已愈十年,刘备辗转冀、幽、青、徐、豫五州为官,却始终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此前陶谦虽然表其为豫州刺史,但真正能在豫州占得的不过小沛一城,能否立住脚客观上更是需要徐州的后勤支持。现在有那么好的机会在眼前,刘备怎么可能不想成为真正的一州之主。然而当糜竺、陈登等人前往小沛迎刘备入徐时,后者却拒绝了。
以刘备谦卑的人设来说,这固然可以视为一种半推半就。不过刘备的确也是有顾虑的。从现实情况考虑,刘备的顾虑主要来自于袁术。按刘备的原话说就是“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 。袁术就在不远处的寿春,他家四世五公,海内归心,诸位可以请他来做徐州牧。此前袁术已经给自己向朝廷要了一个徐州伯的爵位,对徐州的想法昭然若揭。
刘备这样问,更多是想试探下徐州官员是否真心归附。袁术的骄横已然是尽人皆知,陈登等人自是不愿意有这样一个上司。同时孔融也安慰刘备,袁术只是“冢中枯骨,何足介意”,百姓只要拥护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人,如果上天给你这么好的机会却不接受,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半推半就之下,刘备接受了徐州牧的位置。唯一的遗憾是此时的汉献帝正流浪在东归洛阳的路上,这一任命暂时无法得到朝廷的认可,因此从法律程序上,刘备只能说是暂领徐州牧。
当然,能不能真的得到这个位置,终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本事的,朝廷的任命更多只是接受现实。成为徐州主官之后,刘备并没有入驻州治所在的郯城,也没有入驻战略地位显赫的彭城,而是将治所迁到了沂泗两水交汇处的下邳城(下邳国的治所)。
将驻地南移有两个考虑,一方面是如果曹操三攻徐州的话,可以有更多的缓冲;另一方面也是忧虑袁术来攻的话,能够有更快的反应。第二年,袁术果然由九江方向来攻击下邳。只是时局变化太快,此时刘备所要面对的已不再仅仅是袁术、曹操,盯上徐州这块肥肉的还有由兖州南下的吕布。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